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軍讚歎中國駐賴比瑞亞維和士兵素質優秀(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12-1 1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12月01日 中國青年報

[center]
與瑞士快速反應營的士兵合影(中為李福明)


在中國駐賴比瑞亞維和運輸分隊營區合影[/center]

  本報訊(記者 潘婷) 坐在記者面前的李福明一看就是一位典型的軍人,聲音洪亮,哪怕是起身握手這樣的小動作都顯得很乾練。李福明現任總後勤部某部參謀長。兩年前,作為中國赴賴比瑞亞維和運輸分隊的分隊長,他帶領一支240人的隊伍走出國門,順利完成了為期8個月的聯合國維和運輸保障任務。回憶起那段被壓力和挑戰包圍的歲月,他的語氣里仍然流露出抑制不住的興奮。

   隊員們碰到更多的情況是當地老百姓把他們的車圍起來,找他們要吃的東西。

  2004年11月,李福明和他的戰友登上了遠赴賴比瑞亞的航班。作為一隊之長,李福明清楚,自己踏上的並不是一次輕鬆的旅程。非洲陌生的社會自然環境,瘧疾和艾滋病的威脅,隨時可能出現的武裝分子襲擊,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經過將近30個小時的空中生活,李福明和他的戰友們到達了位於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的中國駐賴比瑞亞維和分隊駐地。駐地的前身是一個廢棄的發電廠。與營區一牆之隔就是聯合國駐賴比瑞亞代表團(以下簡稱聯利團)的大本營。而向外走不到100米,就是浩瀚的大西洋。

  初到這個遙遠的非洲國度,它的狀況是年輕的維和隊員們沒有經歷過的。經過了十幾年的戰亂,賴比瑞亞的社會秩序被嚴重破壞,很多老百姓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戰亂帶來了貧窮,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那段時間裡,李福明和他的部隊碰到過各種各樣的情況。有一次他們從孟加拉的維和部隊前經過,看到當地老百姓從孟加拉的戰士手裡把槍搶走。但是,隊員們碰到更多的情況是當地老百姓把他們的車圍起來,找他們要吃的東西。

  在賴比瑞亞,全國只有不到500公里的柏油馬路。而且,這些柏油馬路全部是坑窪不平的「彈坑路」。

   對維和運輸分隊的隊員來講,最讓他們頭痛的是當地極其惡劣的路況。

  在賴比瑞亞,全國只有不到500公里的柏油馬路。而且,這些柏油馬路全都是坑窪不平的「彈坑路」。剩下的,就只有人們用腳踩出來的土路。

  李福明執行任務的那段時間正趕上賴比瑞亞一年一度的雨季,連續半年的時間暴雨不斷。雨水一衝,土路就變成了泥堆,車子開不了多遠就會陷下去。「我們帶出去全新的北方賓士,在當地跑上幾天就不行了。因為顛簸得太厲害,車上的零件很容易出毛病,幾乎時時刻刻要檢修。而且遇到那種大坑,車經常會被顛出裂縫,耗損特別大。」說起賴比瑞亞的路況,李福明到現在還是直搖頭。

  運輸分隊的所有任務都是直接由聯利團下達的。「因為離得很近,聯絡員會把聯利團的一些任務表和文件直接給我們送過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通過網際網路聯繫。」

  每天,分隊都有近50輛車要出去執行任務,而且是分散在七八個不同的方向。和工兵、醫療分隊相比,他們遇到危險的可能性增大了很多。而且,如果隊員們當天晚上不能返回營區,就只能自己在外面搭帳篷露宿。這樣,他們被蚊蟲叮咬而患上瘧疾和其他傳染病的幾率就增加了很多。

  在賴比瑞亞的那段日子裡,李福明的精神一直都高度緊張。「一天放出去幾十輛車,一百多號人,他們在路上遇到了什麼情況,隨時隨地都要向我報告。出現了各種突發情況,我都要負責去協調和處理。」作為一隊之長的他,每天清晨6點第一趟車出去的時候肯定會送到門口,而夜裡兩點最後一班車回來后他才能安心睡下。240多個日日夜夜,天天如此。

  「外軍的軍官住在和我們一樣的房子里,但是戰士全部住在帳篷里。」

  對於維和運輸分隊的隊員們來說,在這次維和任務中不僅可以鍛煉自身的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被放在了一個國際軍事大舞台上。這樣的舞台給了隊員們展示自身形象、了解他國軍隊的難得的機會。

  作為運輸部隊,中國駐賴比瑞亞維和運輸分隊幾乎要和所有的部隊打交道。

  開始和外軍接觸的時候,隊里從上到下都很緊張。李福明記得,「聯利團的司令第一次到營區來的時候,我不知道現場應該說什麼,準備了整整兩頁紙的發言稿。」而與我們相比,外軍就顯得比較隨便,「他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根本不會提前準備什麼材料。」

  不過,在當地,中國軍人的作風絕對是有口皆碑的。李福明用了「羨慕」這個詞來形容外軍士兵對我們的感覺。

  「在我們的軍隊里,官兵是平等的。」李福明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外軍的軍官住在和我們一樣的房子里,但是戰士全部住在帳篷里。你可以想象,在非洲那種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住帳篷是非常難過的。而我們,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住在那種活動木板房裡,相對來說是很舒適的。」

  另外,中國軍人整齊劃一的作風也給外軍的官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的宿舍都是開放的。外軍來我們這裡參觀的時候,看到我們的被子疊得四四方方,水壺也掛得很整齊,營院布置得非常正規。」李福明覺得,這些絕不是簡單的細節,「從這些小事里能看出我們的軍人是訓練有素的,我們的軍隊管理是非常正規的。」

  除了工作上的交往,隊員們和其他國家的士兵在生活上也有很多交流。「我們在營區里組織卡拉OK比賽,會邀請他們來參加。趕上某個國家的國慶日,他們也會邀請我們過去參加聯歡晚會。」

  通過交流和相互了解,大家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我們出去執行任務要在外面過夜,有時可以不帶帳篷,外國的維和部隊都很友好,他們會幫我們準備生活用品。」

  李福明告訴記者,他的隊員們現在英語講得都很不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3個專業翻譯特別搶手,大家都爭著找他們幫忙。3個月以後,他們就閑下來了。隊員們已經能和其他國家的戰士做基本的交流了。」

  帶槍進軍營無疑是一種示威和不信任,這樣的行為讓在場的中方隊員心裡都有點不舒服。

  和如此多的外軍官兵打交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遇到矛盾,僅僅靠友善是不夠的,更需要鬥爭的智慧。李福明和聯利團中的一位外國少校就是「不打不相識」。

  有一次,這位外國少校到營區來和李福明談工作。李福明走進會議室的時候看到他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腿上還別了一把手槍。帶槍進軍營無疑是一種示威和不信任,這樣的行為讓在場的中方隊員心裡都有點不舒服。面對這個趾高氣揚的外國軍官,李福明也沒客氣,「少校先生」,李福明的口氣柔中帶剛,「您現在是在中國的軍營,您的安全應該由我們來負責保障。我想,以我們的能力,您對自己的安全不需要有任何的擔心。下次到我們這裡來的時候,請您不要隨身帶槍。」果然,下次這位外國少校來的時候就沒再帶槍。

  後來,隨著聯繫和交往的增多,這位外國少校和李福明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賴比瑞亞,我們第一次在剛剛打完仗的那種環境中開車,而在國內搞演習和訓練都只能假設那樣的環境。

  在賴比瑞亞維和的那段日子,李福明沒少吃苦頭。僅僅8個月的時間,他整整輕了12公斤。2005年7月21日,從降落在首都機場的飛機舷梯上走下來的他,變得又黑又瘦。8個月的操勞,讓這個硬漢子身心疲憊,但不得不承認,正是這段經歷,給了他全新的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

  回國后,李福明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慣性思維和做法。「我們國家這些年一直處於和平時期,幾十年都沒有打過仗。」這一點他深有感觸,「從我們運輸部隊來講,真打起仗來不可能讓你在平平整整的馬路上開車。在賴比瑞亞,我們第一次在剛剛打完仗的那種環境中開車,而在國內搞演習和訓練都只能假設那樣的環境。」在賴比瑞亞,後勤保障、應急方案都是按照實戰的要求來部署的。這種鍛煉讓隊員們受益匪淺。戰士們開闊了眼界,鍛煉了處理各種突髮狀況的應變能力,用李福明的話說,「小夥子們現在有那麼點『處變不驚』了。」

  從武器裝備的角度來講,李福明覺得我們沒有理由盲目樂觀。「我接觸過英格蘭的快速反應部隊,他們的裝備非常先進,雖然我們帶去的裝備也是國內最先進的,但我感覺在這方面和他們還是有差距的。」

  除了技能和裝備,對李福明影響最大的是他接觸到了一些全新的部隊管理理念。比如,在我國,管理士兵的工作是由軍官來承擔的。而在很多外國軍隊,是軍士長負責帶兵和管理部隊的,而軍官只管作戰和指揮。「這樣,軍官就可以把精力集中起來研究指揮和作戰。」

  「總的來說,我們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是剛剛起步。相比之下,很多國家參加聯合國維和任務的時間要比我們早,派出的人數也比我們多。比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賴比瑞亞就有將近三千人。」在李福明這位走出國門的中國軍人看來,「我們應該盡量多參加聯合國的維和任務,讓更多的戰士能走出去,這對我們了解外軍、開闊眼界和鍛煉部隊非常有意義。」(本專題攝影溫向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8: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