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打仗不行逃跑第一 國民黨軍中搞笑將領的事迹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12-3 1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汝明

  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有時候我非常喜歡看解放戰爭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原戰場上,集結了國共雙方一大批優秀的指戰員,解放軍有劉帥,陳賡、粟裕等優秀戰將,而國民黨方面也不差,聽聽戰場上的那些戰將的大名吧,同樣也是鼎鼎大名的,如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區壽年、等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名將,有兩個人我很感興趣,就是張軫和劉汝明,先說劉汝明,這位抗日戰爭中立過戰功的將領,朋友們稱他為「老兵油子」。他也是國民黨的一位兵團司令,和劉伯承交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劉汝明曾在劉伯承的指揮下遭受沉重打擊,被殲1萬6千人。1947年1月劉伯承發起了巨、金、魚戰役包圍了金鄉,劉汝明命其弟劉汝珍率部前去解圍,途中被殲4個團。3月蔣介石為了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布置了一條黃河防線,劉汝明率2個師負責守備東阿到開封沿河陣地。6月30日劉鄧大軍在黃河沿線三百多里的正面一舉突破黃河防線,當時徐州聽說劉鄧過江了,急忙打電話問劉汝明是怎麼回事,劉汝明居然回答說只聽說共軍打了幾百發炮彈過來,至於過沒過江則不知道。後來劉汝明自知敵不過劉伯承,只好急電部隊撤退到鄆城、菏澤兩地,固守待援。7月10日鄆城被攻破,他的部隊全部被殲,只有他的師長曹福林隻身逃回。1948年淮海戰役中劉汝明率第八兵團,奉命與李延年兵團北上救援黃伯韜、黃維,重新打通津浦路。受命后,他行動遲緩,畏縮不前,當受到解放軍阻擊時,便立刻掉頭先跑了,一下子退到淮河以南。儘管有蔣介石的嚴令,和剿總司令劉峙親自督陣,劉汝明也全然不顧。

  蔣介石說劉汝明打的是「滑頭陣」,事實上他是被劉伯承打怕了,不敢與他對陣。劉汝明儘管敗仗吃了不少,但是每當被殲,他便拉夫補充,要求蔣介石保留其番號,讓其重建,以便保存實力。淮海戰役后劉汝明的兵團兵源缺少了8個團,劉汝明就利用從蚌埠南逃的機會,由合肥城外開始,在巢縣南北一帶,直至裕溪口地區大肆強抓壯丁,搞得當時巢湖一帶路斷人稀,家破人散。

  到了江南后國民黨國防部認為劉汝明的第8兵團兵員充足,讓其防守長江防線。其實國民黨的國防部也夠蠢的,看過劉汝明的歷史后誰還會相信這樣一支軍隊能打大仗。當解放軍橫渡長江后劉汝明的部隊立刻全線潰退。湯恩伯知道劉汝明不戰而逃,大發雷霆,當即打電報給劉汝明,命令他務必堅守江防陣地,阻止共軍渡江。

  劉汝明看後置之不理,他想此時蔣介石已經引退,李宗仁沒有實權,湯恩伯自己沒有基本部隊,他們都不可怕,最可怕的要算解放軍了他們能把他徹底消滅,所以當務之急是迅速脫離解放軍的追擊,唯有如此才是保全自己之道。只不過他的部隊在撤退中不斷被殲或起義,到後來也剩不下什麼了,他只好孤身來到台灣。

  張淦

  這也是一個出名的人物,連毛澤東都知道他的大名。張淦是白祟禧手下當了18年的中將司令。此人有一大愛好,熟讀易經,喜歡打卦,滿腦子迷信思想。不知道這樣的人才白祟禧是怎麼讓他當上大官的,在網上有人對桂系軍閥頗多讚揚,中共和桂系之間賺得少,賠得多,但在我看來還不是那一回事嗎,就從這個張淦看來,桂系就不怎麼樣。

  在49年解放軍大進軍的時候張淦被抓,他的被捉還是在於他太小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了。他帶著他的兵團部逃到博白時,解放軍尚在北流,距博白整整180里,張淦自信地說,共軍行軍能力再強,一天也走不了200里。而解放軍第43軍128師382團此刻已經作好奔襲博白城,活捉張淦的戰鬥準備。其結果解放軍快速行軍,連夜跑到博白,當時天太黑,解放軍被張淦兵團的哨兵當成自己人,解放軍趨勢衝進博白。這時張淦兵團才明白過來,一時間槍聲大作。解放軍都打進城裡了,張淦這位兵團司令卻在屋裡打卦,電影《大進軍-席捲大西南》的一個場景有張淦被捉的畫面,幾個四野的戰士衝進張淦的司令部,抓住了張淦,一個戰士問,你就是張淦嗎,在得到確定后拍著他的肩膀說,唉呀媽呀,可把你給逮著了,東北話在我聽來十分的親切,更有一種說不出的好笑,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裡東北話在網上很流行,有時候東北話成了幽默的象徵,看著電影里的這一段總讓我想笑。

  張軫

  張軫此人,早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后曾任黃埔軍校戰術總教官。北伐時期張軫屢建戰功,兩克南昌,佔九江,攻安慶,取蕪湖,直搗南京,從團長升到南京城防司令。參加過著名的台兒庄大戰,因對日作戰有功,被升為軍長,並獲三等寶鼎勳章。

  但是同解放軍打內戰以來,他連戰皆北,每戰必輸。

  1947年8月,張軫奉蔣介石之命,指揮兩個整編師和一個獨立旅在汝河南岸防守,但是沒有阻住劉鄧大軍的南下。蔣介石為此對他嚴加訓斥,令他窮追圍剿,然而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互為犄角,使張軫等許多國民黨軍隊連吃敗仗。

  1948年張軫率5萬餘人被解放軍團團包圍,東闖西撞,部隊被攔腰斬成數段,才交戰2個小時其主力即被擊潰,張軫四面楚歌,陷入絕境。幸虧白祟禧派飛機把他接到武漢,才倖免於難。

  同年6月,粟裕打開封,蔣介石令劉汝明、張軫、區壽年、邱清泉4個兵團馳援。面對粟裕的口袋陣邱清泉乘隙北逃,劉汝明按兵不動,張軫也顧慮重重,且看且行,只見區壽年兵團一步步進入到口袋裡,不到幾天的功夫,5萬4千人被殲,眾人解救不及,讓張軫大驚失色又一次領略到了解放軍的厲害。

  事實使張軫明白,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在戰場上不是共產黨的對手,最後在解放軍渡江后,張軫率部起義。

  黃伯韜

  他還算是個很出色的將領,只可惜他是個雜牌,他也知道這點,所以他每戰必誓死爭先,只有這樣他才能在蔣軍中站住腳,才能保住官位,權力。不過他還是個久染於舊中國官場的軍人,同樣也有一些官場弊病,他雖能打仗,同時也有蔣軍那種擴充實力,同樣勾心鬥角的毛病。淮海戰役一開始的打擊是落到他的頭上來的,劉峙把兩個軍的編製劃歸他的名下,他在海安整整等了兩天,把電話追問部隊到底什麼時候集中,劉峙卻總和他哼哼哈哈,有一次他氣得把電話的聽筒都摔壞了,據說當時國民黨軍中經常補充的物資中有一項是電話聽筒。開始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才知道都是這麼摔壞的。黃伯韜在海安等也就算了,他就沒想到在運河上架上幾座浮橋,他十萬大軍要撤退到徐州只靠一座鐵路橋,怎麼可能呢,而且他手下的部隊互相爭搶過橋,秩序大亂,甚至發展到了兵戎相見。撤退的速度不但不快,反而更慢了,粟裕知道后說黃伯韜是昏了頭了。

  胡宗南

  有人說他是抗戰名將,我看不出來,不過打內戰他還是很積極的,尤其是奉蔣介石之命進攻延安,不過打下延安是時已經是座空城,胡宗南自從發起進攻延安令,只打了兩個硬仗,使共軍傷亡不到一人,可謂戰果平平。胡宗南嚴格控制中央社,一直拖延多時,才告知中央社發布兩則電訊。3月20日, 《中央日報》頭版頭條刊載上則中央社西安電訊,卻冠以「國軍收復延安,生俘共軍一萬餘人」的標題。本來這是自欺欺人,可是蔣介石卻信以為真,發電報說:「10日後,中外記者必來延安參觀」。胡宗南一看不由得慌了手腳,因為延安是中共中央主動撤離的,胡的軍隊是開進延安那座空城的。再說這「五萬共軍俘虜」和繳獲的無數武器彈藥怎麼給中外記者參觀呢?胡宗南急中生智,在延安周圍設戰俘營十座,抓來五百名村民,再從國軍中挑出一千五百多人,日夜加緊排練。讓他們背熟「我是俘虜」就行了。再問,就不回答,狠狠瞪大眼睛就行了。在記者參觀時由這個俘虜營再轉到另一個俘虜營。在戰績陳列室里因槍支太少,只好把國軍一個團的武器「繳械」運來。白天展出,晚上再返回去,可是這樣還是害怕共軍趕來夜襲,那國軍就手無寸鐵了。為顯示眾多共軍被擊斃,造了一些假墳,立了一些真碑。但被俘共軍人數少,包括傷兵只有幾十人,他們思想頑固。為此從商城防務部隊整編二十七師選調幾百名官兵,穿雜色衣服,冒充共軍俘虜,經過幾天訓練,可應付記者提問,不安排記者接觸老百姓,因為留下來的大都是婦孺老弱,態度敵對,居處分做,一不小心就任上地雷,有時還會碰上冷槍。接著南京來電,中外記者五十五人,代表國內外報館通訊社三十九家,由沈昌煥帶隊坐飛機到了延安。大批中外記者在延安如饑似渴地採訪,一夥國軍大兵在延安市郊埋墳堆,往舊墳堆上揚新土。記者上前用腳一踢就露出舊墳來了,這裡埋的不是共軍屍體。記者又擁到幾處戰俘管理營。看那裡坐在地上的俘虜互相捅捅戳戳在鬧笑話,不像是從戰場上抓來的俘虜。有的記者當場問過一些被俘虜的人。一轉身工夫,他問過的俘虜又在別處出現了。他奇怪地問;「喂。方才見過面,怎麼又到這裡來了。」

  那個俘虜說:「我們是坐大卡車跑來的,怎麼會慢呢?」

  記者問:「你到底是什麼人?」

  俘虜說:「我是國軍。」。

  記者又問:「我在哪個俘虜營見過你呀。」

  俘虜說:「那不怪我,長官叫我當什麼兵我就當什麼兵呀。我比那個人還強,他是老鄉當俘虜。」

  惹得記者哈哈大笑,大講上胡宗南的當了。有的記者見陳列的槍支是美式新機槍、衝鋒槍、中正式步槍,他們此同:這類軍是和國軍裝備一樣用?不由得問道:「這是共軍使用的槍械嗎?講解員被問住了,半晌說:「這原來是國軍的槍,被共軍繳了械,這次共軍又被國軍繳了械。」記者乘飛機返回南京,國民政府新聞部門請泰晤士報記者談談延安之行的觀感。那位記者說:「政府軍隊佔領延安確實轟動,非同一般。不過,據我看,距離勝利還很遙遠,這不過是金字塔尖的勝利。」國民黨新聞官問:這怎麼說呢?」記者說,延安僅僅是一個中國赤都,因為你們沒和共軍更激烈地交火,他門還會找你們打的。」氣得胡宗南大罵,說這些記者是一群耍筆杆子的窮酸臭。

  不但如此,胡宗南虛榮心澎脹,他知道在抗戰後為了紀念張自忠,中國有一個縣被命名為自忠縣,他也想來個名垂青史,想要把延安的名給改了,改成宗南縣。於是拉關係走後門,什麼手段都用上了,本來這事辦得挻順的,可是沒成想國軍不爭氣,只過了一年多就把延安又給丟了,讓辦改名的事的人十分惋惜,不無遺憾地說,如果要能再多守一陣就好了,那樣就能辦下來了。

  杜聿明

  他也算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很多人都祟拜他,不過他還是有一些官場弊病的,他唯蔣介石之命是從,在戰場上這樣的軍人是終究無法有大的作為的。解放戰爭中在東北戰場上,他奉行先南后北的政策,用兵向南滿進攻,南滿軍民在陳雲的帶領下開始了四保臨江的戰鬥,同時林彪率領的部隊也進行了三下江南的戰鬥,杜聿明左支右絀,十分兒狼狽。

  就說這樣一件事吧,林彪在二下江南之戰打德惠不獲而退,杜聿明大為欣喜,想自己三打臨江,屢屢失敗。這次德惠之戰,竟能堅守不破,實可請功。於是,他找來手下能言善吹之人,杜撰了一份戰果報告,送到南京,邀功請賞。大肆吹噓國民黨軍喜獲"德惠大捷,殲滅共軍十萬"。

  蔣介石拿到戰果報告,喜出望外,猶如漫漫暗夜中見到了一縷灼亮的光芒。他與杜聿明一樣,早就希望能聽到東北的喜訊了。得此戰報,不禁忘形,竟以為林彪確實不堪一擊,他繞過杜聿明,直接命令孫立人和陳明仁渡過松花江,直搗林彪根據地。

  孫陳二人見蔣介石拋開杜聿明,直接向自己下達命令,自以為深得寵信,遂整軍出征,堅持要渡江北上。

  杜聿明嚇得大驚失色,急忙打電話給已經動身了的孫陳二人,要求他們迅速撤回到原防區。不料孫立人、陳明仁誓要忠於蔣介石,根本不聽杜聿明的勸告,非要過江不可。

  杜聿明又氣又急,電話里無法直說,只好親自趕到德惠,當面告訴他們:「此次共軍在德惠並未受到多大損失,到底傷亡多少你們還不知道嗎?現據情報,共軍從我方被俘人員口中已了解到我們力量不大,極有可能捲土重來。你們必須迅速撤回原防,準備對付共軍下一步的進攻。」

  孫立人、陳明仁這才聽從了杜聿明,正待把已調出的軍隊撤回,不想,林彪已抓住時機於1947年3月8日打響了三下江南的戰鬥。

  此時,孫陳二人因聽從蔣介石的命令,準備渡江「直搗林彪老巢」,在杜聿明趕到之前,陳明仁的71軍已跟到松花江南岸的靠山屯,孫立人的新1軍也到了德惠以北。此外,他們還各派出一個團的兵力越過松花江,進犯到半拉山屯子、五棵樹等地。后在杜聿明的勸說下,當夜又撤回江南。

  「孫立人和陳明仁發什麼神經?」林彪冷笑道,「居然過了江。」他走了兩步,「讓他們有來無回。」

  3月6日,林彪命令二縱首先出擊,追殲退回到江南去的88師264團。7日夜晚,一縱也奉命過江,但追到預定位置時,卻沒有遇到敵人。陳明仁早已命令他們南撤了。

  兩支部隊撲了空卻都不甘心,相約繼續南下。3月12日,一路奔走的二縱終於在靠山屯包圍住了88師的262團。

  「不要害怕,他們沒有多少實力。」陳明仁一面為靠山屯的262團打氣,一面緊急調動農安的87師和德惠的88師前來解圍。哪知一縱此時也已到達此地,在萬毅的帶領下,一縱向西急進,當日即把88師的3,000多名援軍圍堵在郭家屯和姜家屯兩個小村子里。

  激戰隨即開始,一縱人馬一鼓作氣,88師轉眼成了瓮中之鱉,共有810人被斃傷,263團團長以下1,193人被俘。

中華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6

主題

90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48
沙發
aaron911 發表於 2006-12-5 2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4: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