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印握手有望形成喜馬拉雅經濟圈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6-11-27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印度之行,媒體傾注了很高的熱情。習慣用懷疑口吻說中國的印度報刊釋放出很多期待,印度商界人士更是躊躇滿志,稱印中經貿額在未來6—7年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韓國媒體也評論說,13億人口的中國和11億人口的印度可望形成一個巨大的「喜馬拉雅經濟圈」,這將為加快經濟全球化提供契機。  

  印度對中印關係的良好發展期待很高

  連日來,印度主流媒體不惜筆墨,全方位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印度之行。就在胡錦濤抵達新德里的當天,印度大報《印度斯坦時報》發表了題為《歷史性訪問開始了》等文章,介紹中印雙方高層將就政治、投資、民用核能合作、邊界問題等一系列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進行商談,尋求更多共識。《印度時報》21日專門開闢了「中國國家主席訪印度」的特別報導專欄,詳細報導胡主席在印度期間的全部活動。特別對胡錦濤主席21日在新德裏海德拉巴宮同印度總理辛格會談時,對發展兩國關係提出的6點建議進行突出報導,認為這將推動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400億美元的新目標讓印度商界興奮不已;而印度年輕人更關注中國政府在未來5年內邀請500名印度青年訪華的決定。

  環球時報報導,印度主流媒體認為,在兩國關係正面臨著一個從量變到質變戰略機遇的關鍵時期,胡錦濤此訪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2005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87億美元。2006年,雙邊貿易額有望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尤其是一些印度商界人士都表示,對中印兩國來說,更大的相互理解是在政治領域,一旦政治領域的問題解決了,經貿領域將會隨之跟進。《印度快報》甚至自豪地表示,值此中國國家主席訪問印度之際,中國的印度觀察家們對他們的南部鄰居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他們更關注也更尊敬印度了。

  韓日擔心受到排擠

  韓國在印度的投資相當大。對於胡錦濤主席的印度之行,韓國十分關注,焦點也集中在中印經貿合作上。韓國《中央日報》21日報導說,胡錦濤此次踏訪印度意在鞏固兩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此次,印度政府用最高禮遇來接待胡錦濤,比如提供國會演說等。在印度,在國會演講的機會只給那些同印度有著戰略利益關係的外國領導人。

  韓聯社報導說,自兩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來,兩國關係得到了顯著改善。中印兩國宣布今年為「友好年」,從1—10月份,各自派遣90多名高級官員相互訪問交流,展現出擴大兩國關係的意願。兩國將把領土紛爭等問題擱置一旁,通過經貿合作的擴大,摸索出雙贏的路子。韓國《世界日報》在一篇評論中說,「龍象握手」將意味著擁有24億人口和3萬億美元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巨大地區經濟圈」的出現,而且兩國間在產業技術結構方面存在很高的互補性。對此,韓國政府和企業需要緊急尋找對策。

  韓國中央大學國際研究生院經濟系教授安忠榮在《朝鮮日報》發表時評稱,13億人口的中國和11億人口的印度可望形成一個巨大的「喜馬拉雅經濟圈」,這將為加快經濟全球化提供契機。韓國要為將在亞洲形成的「喜馬拉雅共同市場」帶來的挑戰做好應對準備。韓聯社稱,進軍印度的韓國企業中,90%成功地在當地紮下了根。以印度人對韓國企業的積極評價為基礎,要儘快與印度推進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思索21世紀韓國的生存戰略。

  21日的日本《產經新聞》刊登「中國國家主席訪問印度,牽制美國,提高影響力」的報導,認為中國領導人訪印度,意在牽制美國的同時,也希望藉助自己日益成長的經濟力量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說,「中國國家主席10年來首次訪印,推進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雖然印度對中國有戒心,但是中國強調中印同樣是發展中的大國,有共同的利害關係,中國的想法是與印度實現世界性規模的戰略合作關係。

  「印度將停止同中國的競賽」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說,當亞洲兩大巨人進一步改善關係時,人們發現,他們間的競爭並不局限於領土爭論。因為,印度和中國都在大力發展經濟,努力提升他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擴大在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影響;因此,他們有時是合作夥伴,有時是競爭者。但除了軟體業和億萬富翁的數量方面,中國不及印度外,其他領域印度都顯著地落在後面。因此,印度貿易部長說,印度將停止同中國的競賽,而開始讚賞中國。他說:「我們不是在和中國人競賽,他們已經贏得了競賽。」

  法新社報導說,印度外交部長很清楚地強調了印中關係的重要性。他告訴印度外交官:「我們如何處理相互關係,對地區和世界和平、安定將有日益巨大的影響。」

  當然,不容否認兩國關係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歷史遺留問題、貿易摩擦和印度限制中國公司競標等問題。上世紀6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印度人,他們把歷史上對中國的偏見同今天中國的快速發展兩幅圖畫迭加起來,形成了新的「恐華」認識,這為兩國如何進一步加強溝通,增信釋疑增加了難度和複雜性。

0

主題

39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9
沙發
zzcqh 發表於 2006-11-27 10:08 | 只看該作者
13億人口的中國和11億人口的印度可望形成一個巨大的「喜馬拉雅經濟圈」,這將為加快經濟全球化提供契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