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喊一聲「中日友好!」實在感到太沉重

[複製鏈接]

3

主題

35

帖子

13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喊一聲「中日友好!」實在感到太沉重。。。


[838] (2006-11-10)




  無論是對過去的回憶,還是展望中國的將來,都不能不提到我們的鄰居--日本。在與這個島國經歷了驚心動魄上百年的生死糾纏后,中華民族終於脫離了她正常的發展軌跡,淪落為落後國家。就在60年前,這個島國又一次地肆孽於中華大地長達八年,致使中國江山破碎、百姓家破人亡;同時它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中國有一段蜜月情懷,成為中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歷史上中日大規模的廝殺共有三次,中國一次戰敗,一次險勝,一次慘勝。無論勝敗與否,中國不是王朝落敗,就是江山易主。而日本敗則能起死回生,國勢迅起,如日中天!今天我們分析這其中的原委,既是為了探討導致中日兩國差距如此之大的主因,也為分析今後中日兩國的走勢提供了線索。

  一、中國落後的原因

  中國近代國勢的落敗主因來源於中國舊的體制與工業化革命的衝突,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則起到一個導火索和助推器的作用。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1760-1870年的11年間工業生產增長了23倍,國民收入增長了10倍,通過擴大海外市場、實行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使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縱觀西方現代化進程的主線是按照:思想啟蒙——市場化——民主革命——工業革命進行的,市場經濟是天生的平等派,以否定任何權勢、等級觀念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劃分的思想啟蒙運動是工業化革命的重要基礎。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中日兩國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

  在日本,一些青年武士以「富國強兵」為口號,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資本主義大改革,這就是著名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對工業化的重視超乎其他所有國家。在明治政府"文明開化"、「殖產興業」的旗幟下,1870年日本專門成立了主持工業化領導的工部省,集日本所有力量扶持工業發展。為引進技術人員日本不惜重金,當時聘用的外國專家中,收入最高的鐵道專家卡基爾的月收入2000日元,相當於當時日本國務總理800日元月薪的2.5倍。1874年支付給外國技術專家和技術人員的薪金竟占工部省經常性支出的33.8%!日本政府還派遣40人的龐大使團到歐美考察,那些神奇的火車、紡織機械、電報電話和炮船槍彈讓日本考察者「始驚、次醉、終狂」。明治維新期間西方國家已開始以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和棉紡織業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日本傾其國力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交織進行,在一段時期內的日本經濟的年增長率常常超過50%,有時超過100%!

  而在中國,一些朝廷重臣在考察歐美後為了保住自己既得利益集團和不觸及滿族封建統治者的根基,謊稱:「中國文物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促使中國次採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主義。中國的「洋務運動」是一種政府方面的官商行為,既缺乏大眾的普遍參與,又沒有立法來保護,甚至連必要的思想啟蒙和市場化概念也沒有開展。雖然「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但由於在施行上打了折扣,其結果可想而知。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GDP的32.9%,甚至高於整個歐洲27%的GDP,日本的3%也只是中國的一個零頭。由於「明治維新」和甲午戰爭,在1900年日本的GDP已經達到中國的1/4左右,這時中國的GDP比例下降到佔世界GDP的11%。

  由此看來,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不可能通過政府的自我約束或自我改良而得到,必須有外力的作用,甚至是全民的參與。就像一個物體,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其重心不可能作加速度運動。

  二、日本戰爭思想的來源

  在目前流通的日本最大面值的一萬日元的鈔票上,印著一位身穿和服的日本人肖像,他就是被譽為「日本近代文明締造者」的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年—1901年)。正是這位出身低賤而又性格叛逆的學者,在100多年前將原本崇尚中華文明的日本引上了「脫亞入歐」的道路,並推動日本一步步走向了侵略擴張。

  1860年福澤訪問美國時,他們這些腳上穿著草鞋的日本使節剛剛走進下榻的飯店,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捨得買一寸見方的絨氈做錢包或煙盒,而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鞋在上面走來走去。1862年,福澤又隨日本使團遠赴歐洲考察,怕沒有吃的,他們隨船帶了幾百箱大米、數十個鐵絲燈籠。。。到了巴黎他們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多餘! 他們住的是五層樓旅館,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里擺滿了山珍海味。。。福澤不禁慨嘆百聞不如一見,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變不可,同時對中國的看法也發生了根本改變[1]。

  回到日本后,福澤立刻開始著書立說,宣傳文明開化。他先後出版了日本啟蒙思想的代表作《勸學篇》和《文明論概略》。《勸學篇》開篇提出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名言,批判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和儒教漢學,認為文明的關鍵是個人的平等和獨立,「個人獨立則一家獨立,一家獨立則國家獨立,天下獨立」。福澤還主張國家不論大小,應一律平等,不能恃強凌弱,「只要真理在,非洲黑人亦需畏服,本著人道,英美軍艦亦不足懼!」他意圖通過宣傳文明開化,使日本擺脫列強欺辱,實現富國強兵和國家獨立。

  然而,伴隨著日本的國家實力在明治維新之後不斷膨脹,福澤迅速拋棄了先前主張的國際公理,提出了「百卷萬國公法不如數門大炮,數冊親善條約不如一筐彈藥」的理論。 福澤認為,國際關係自古以來都由武力決定,「禽獸相接,互欲吞噬」,吞食他人者是文明國,被人吞食者是落後國,日本也是禽獸中的一國,「應加入吞食者行列,與文明人一起尋求良餌」。福澤在文章提出:15年後中國將被歐洲列強和日本瓜分,日本將理所當然地佔據台灣全島和福建的一半。他諷刺中國是「不擅變革之國,一兩千年只知固守古人之言而根本不知隨機應變,妄自尊大之風盛行」。

  1885年,福澤發表了著名的《脫亞論》,全面地闡述了「脫亞入歐」的主張:「日本雖處亞洲東部,但國民精神已脫亞洲固陋,轉向西洋文明,雖常說『唇齒相依』,但現在的支那(中國)、朝鮮於我日本無絲毫幫助,反而玷污我名,當今之計,我日本已不可坐待鄰國開明,共興亞洲,毋寧脫其伍,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鄰國支那(中國) 、朝鮮,亦無須特別客氣,竟可效仿西洋人處之。」

  年近花甲的福澤不分晝夜地執筆撰文,大力要求政府向中國開戰。他先是提出甲午戰爭是「文明與野蠻的戰爭」,事關日本前途命運,必須取勝,接著又鼓勵日軍搶掠中國財富,稱日軍「目中之所及,皆為戰利品。務要掠盡北京城中金銀財寶,無論是官是民」。更為甚者,他還辱罵中國人是「豬尾巴」,一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的面目一覽無遺!

  令人震驚的是:福澤的思想成了日本國家的文明基石,在此後的100多年間,幾乎歷屆日本政府都將「脫亞入歐」作為日本的基本國策!

  三、中日戰爭的起因

  我們看到,日本對中國的甲午戰爭是選擇在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之初,由於中國沒有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發生根本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甲午戰爭前只佔GDP的 0.3%。這時的中國清朝與太平天國的內戰結束不久,「洋務運動」漸漸走向正規。而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維持它迅速發展的經濟客觀上也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如果這時再不動手,或許以後根本就沒有機會了。

  人們總是強調武器的落後和修建頤和園是甲午戰爭的敗因,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即便是不挪用海軍軍費來修建頤和園,這場戰爭的勝負也早已塵埃落定。中國上層制定的「陸權論」保守防禦思想比起日本的「海權論」就差不多決定了誰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軍人的士氣也是戰爭勝負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裡面不僅有「武士道」精神在發酵,像福澤諭吉那樣的煽動家的宣傳、鼓動工作也功不可沒!再者,一個沒有平等可言的政權和一個平等政權的交戰勝敗幾乎是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別的不提,看到《走向共和》中日本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個小米團、而那邊慈禧太后每頓上100多道菜還在斥責別人不知大家有何想法?!

  日本的戰爭機器比起它的外交手段就要遜色的多。清朝洋務大臣李鴻章才氣、膽識過人,在「洋人」面前的不卑不亢甚至略顯傲慢的大員風範,得到了諸多歐美人士的尊敬。據傳1896年6月李鴻章在拜訪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時,俾斯麥說:「我聞閣下有稱為『東方俾斯麥』之稱」,李鴻章對他根本不肖一瞧:「嗯!我只聽說過德意志有位『西方李鴻章』,可是閣下嗎?」,好大的口氣!日本與這樣的對手談判,其艱難都可以想象的到。為了造艦,日本已經是傾其所有,連明治也只能每天吃一個米團,這時俄、德、法三國開始干涉,只要中國最多再堅持一個月日本就徹底完了。伊藤博文這時只能在談判桌上將日本國的命運全部壓上:「為免彼此爭論,空耗時日,唯有同意與不同意兩句話!」就是說:「Yes or no?」。只要李鴻章說個「No」,日本將永遠成不了一個強國,可是這時這個「傲慢大員」卻既沒說「Yes」也沒說「No!」。曾被李鴻章的威嚴嚇得「思之猶悸」的伊藤博文終於看到了這個「傲慢大員」內心的軟弱,讓小山豐太郎一槍打瞎李鴻章的左眼。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看望李時,老頭兒在病床上眯著另一隻眼可憐地乞求對方:能不能快點開始談判?

  二戰時的中日戰爭則是選擇在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之初,那時中國內戰已經打了十年,國力極度衰弱。日本則是經濟接近崩潰(1926-1932的世界經濟危機),急於向外侵略來奪取資源, 轉嫁危機,而這時中日經濟發展正好處在一個「時間差」階段,因此「落後就要挨打」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面對日本入侵,中國的統治者蔣介石表現極為陽痿,宣稱:「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並向東北將軍們發出「不許抵抗」的命令,日軍幾乎一槍未放就佔領整個東北。此後中國抗戰八年,死亡人數估計達2000多萬。更讓人意外的是,對這場戰爭的認識成了中日今天爭論的焦點。

  不管日本如何美化這場臭名昭著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容置疑。日本戰後也有人為偷襲珍珠港事件翻案,有影響的就是淵田美津雄的《襲擊珍珠港》,一是日本方面拚命地強調那是「奇襲」而非 「偷襲」;二是指責羅斯福對美軍情報部門有關「日本有可能對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發動襲擊」的分析報告沒有及時採取措施是個「陰謀」。日本方面認為,羅斯福為說服國內的孤立主義分子,誘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槍,而沒有將珍珠港即將遭到襲擊的警告通知珍珠港。為此,約翰·科斯特洛當時經過深入的調查,並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將罪責定到某個人的蓄意之上。而且日本送最後通諜的時間比攻擊時間晚了40分鐘,偷襲之名是絕對洗不清的。至於說到「因為打字慢而耽誤了」的借口也只能哄哄兒童而已,實際上日本的這個通牒既未宣戰,也沒有斷絕外交關係,只是在最後一段說:「鑒於美國政府的此種態度,帝國政府不得不認為即使今後繼續談判,也不能達成協議。特此通告美國政府表示遺憾。」我們借用當時美國國務卿在接受這個通牒時對日本特使說的話:

  「在我50年全部公職生活中,從來沒有見過哪一份文件有這麼多無恥的謊言和歪曲,——這些無恥的謊言和歪曲是如此之多,以致我絕對想象不到今天在這個星球上有哪個政府能夠說得出來。」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沙發
tq55 發表於 2006-11-22 00:04 | 只看該作者
同時它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中國有一段蜜月情懷,成為中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


稀里糊塗地就和日本成了「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94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3
yzlcss0103 發表於 2006-11-27 11:41 | 只看該作者
只有日本政府可以做到美國務卿所言的.給我們的教訓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740

帖子

56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5
4
qfxl8252 發表於 2006-11-27 14:34 | 只看該作者
對朋友要友好,對惡狗要用棍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