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腳踏三省之地--荊紫關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7-14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河南·南陽·淅川·荊紫關鎮

--------------------------------------------------------------------------------

   荊紫關地處三省交界處,境貫丹江,道扼隘口,西漢時始為草橋關,元為荊籽口,明為荊籽關口,清為荊子關,民國初取荊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為"紫",荊紫關之名遂延續至今。
    淅川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唐代後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座落在丹江岸邊。巍巍荊紫關,背負群山,下臨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雲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發源於商洛山,注入漢水,匯入長江,因而使之成為歷史上可與運河、蜀棧並稱的我國南北三大通道之一。豐富的丹江水力資源,使得荊襄滬杭鉅賈大賈,直掛雲帆,溯江而來。明、清時期,是荊紫關的黃金時代,沿江碼頭,船舸彌津。江東沿海日雜百貨,秦嶺伏牛山間土特產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為豫、鄂、陝附近7省商賈雲集之地。曾出現"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
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號"的繁榮景象。現存古代建築有:荊紫關古街道、關門、山陝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清真寺、一腳踏三省碑亭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荊紫關古街道。呈南北走向,長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鋪砌,平凈整齊,兩側700餘間板門店鋪,均具清代民間商業建築風格,翹檐雕飾,古色古香,房門都是木板嵌成,晝抽夜閉,房屋多是進出幾層院落,兩邊廂房對稱,均有一堵兩米長的封火硬山,高低錯落,相互重疊,使街道更加古樸靈秀,曲型多姿。

    2、荊紫關古關門。在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進入關門,古代建築群便映入眼帘。

    3、平浪宮。位於荊紫關南街東側面。始建於清代。當荊紫關碼頭進極盛時期,船商們組建船幫會,取"風平浪靜"之意,籌建了平浪宮,成為船工娛樂、集會之地,該宮坐東向西,面對丹東,中軸線上現存大門樓、中宮、後宮及配房數間,另有鐘鼓樓各1座。現有房舍22間,均為硬山式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大門樓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築,灰色瓦頂,門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額,橫書"平浪宮"3字。門南側面題"風平",北側面題"浪靜"各2字。大門樓兩側面各開1邊門,邊門外側面是鐘樓和鼓樓,為四角攢尖頂,三重檐,木結構,灰色瓦,磚雕花脊,頂部安有寶珠和塔剎,上書有"風調雨順"4字。額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緻,結構完好,造型優美。沿中軸線往後是中殿後殿。中殿面闊、進深各3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和垂脊上有磚雕,左右山脊各豎鋼叉,各嵌漢字,南為"萬石",北為"千秋"。中宮南側有3間耳房。大門樓和中宮內院南北兩側,各建1座四角攢尖式方樓,南為鐘樓,北為鼓樓,兩樓頂端各豎鐵剎,內嵌大字,南是"風調"、北是"雨順"。後宮面和進深各3間,造型和中宮大致相同,南北兩側各建有相同的耳房2間。在中宮和後宮之間南側,另建道房6間。該宮造型優美,式樣別緻四周有圍牆環繞。平浪宮建築上書題拮祥語:"風平浪靜"、"風調雨順"和"萬古千秋",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嚮往。

    4、山陝會館。位於荊紫關古街東側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山西和陝西兩省商人集資創建,面積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現存建築6座,房屋29間,皆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樓、春秋閣(中殿)、後殿、卷棚等。大門樓3間,門前有青石階,門兩側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獅子,門楣與檐間有兩層石雕圖案,莊重威嚴。戲樓3間,系兩層硬山式建築,下層為過道,上層中間為戲樓,北間為樂隊室,南間為化妝室。樓的前後檐均有木雕組畫"唐僧取經"等6組,雕繪精湛。從過道樓往後,穿過一條寬2米,長30米的甬道,是春秋樓。面闊3間,為硬山式建築,兩側有形態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鳳朝陽"、"習武圖"、"參拜圖"及"雄鷹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後檐設木雕斗拱,閣內昔供泥塑關公像。春秋閣前南北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高10米,為方形攢尖頂,四角懸鈴,內有"哪吒鬧海"、"仙鶴送書"等故事木雕。70年代,南側的鐘樓被扒掉,現僅存鼓樓。沿春秋樓北側殿房穿過,便進入後殿。後殿3間,歇山式建築。最後有卷棚和住房6間。山陝會館是荊紫關鎮最大的建築群,對形容古代的歷史、經濟和文化,都有重要的價值。

    5、玉皇宮。又名禹王宮。位於荊紫關古街道東側,座東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築,是專門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現存建築分前宮、中宮、後宮三大部分,規模龐大,具有濃厚的清代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

    6、萬壽宮。又名江西館。面對丹江,座落在街道東側,清代建築,現存宮室12間,佔地900平方米。該宮為江西商人集資而建,分前宮、後宮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築。

    7、清真寺。位於街西側,座西面東,始建於明代,系硬山式建築,房頂蓋灰板瓦,拱卷門,后曾屢次修復,現狀基本保持原貌,該寺為伊斯蘭教禮拜場所,為我們研究穆斯林建築以及該教在當地的傳播發展歷史,提供了實物標本。

    8、法海禪寺。位於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猴山曾名 山,故寺曾名曰 寺、蓮花寺、大寺。為取佛法無邊之意,又曰名法海禪寺。據寺碑記載,該寺是由西峰禪師創建於唐儀鳳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虛禪師重修,明末清初兩次遭動,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進行修葺。大雄寶殿及東西禪堂,也於乾隆和喜慶年間進行修復。白衣閣東樓在咸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兩次遭破壞,又兩次進行整修。該面積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現存建築頒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後殿。現存建築24間,其中山門3間,大雄寶殿5間,後殿5間。大雄寶殿東側白衣閣東樓5間,後殿兩側有禪堂各3間,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典雅古樸。大雄寶殿前門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殘存有"牧牛圖"、"登山圖"、"下棋圖"、"捕魚圖"和"飲酒圖"等。

    法海禪寺,背靠山崖,兩側各有一泉水彙集寺前,呈二水環抱狀,旁側竹園深處的八凌泉翻花噴珠,水出竹園又勢成瀑布,甚為奇觀。山巒崇峨,林木蔥籠,帶垂丹江,佳境極妙。寺前自然形成的水鄉石崖,崖間遍布多姿多彩的水鄉石,無奇不有,巧奪天工,石上自然形成許多小洞,洞內昔日多佛像,被人稱作"萬佛洞"。這些自然景觀與寺內古代建築相映並存,爭艷斗奇,絢麗多姿。據寺內尚存的8通石碑中記載:"上法海下香岩,勝景雙山寺"。說明了法海寺和香嚴寺兩處名勝古迹是丹江上下南北的兩顆明珠。

    9、一腳踏三省碑。位於荊紫關鎮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荊紫關鎮的門戶。屬豫、鄂、陝三省的交界點,西與陝西省商南縣汪字店鄉接壤,南與湖北省鄖縣洋溪相連,該街有居民59戶,254人,因境內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為一塊頂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陝西之省名字,故被譽為"一腳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領地,鼎立街頭,山民們進入購物,可走遍三省店鋪。1987年三省鄉鎮自發集資,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頂部似塔式,三根賀珠狀柱子支撐之角檐及塔頂,頂中心飾園形葫蘆狀作裝飾。碑身用綠、黃色大理石貼面,為錐狀三面體新界碑。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地,背負青山,景色秀麗,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前來觀光。

    荊紫關古建築群,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沙發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2-18 23:24 | 只看該作者
荊紫關一腳踏三省界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