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故宮檔案揭秘:揭開慈禧寢宮看不見的隱私(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11-20 1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時報 2006.11.20

一、故宮發生的盜寶案

第一起:1959年8月15日閉館后

盜寶人:武慶輝男18歲山東人

盜竊文物:清朝乾隆年間赤金金冊8頁,佩刀5把,金古錢1枚。

處理結果:1960年3月14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武慶輝犯盜竊國寶罪,判處無期徒刑。

第二起:1962年4月16日閉館后

盜寶人:孫國范男36歲河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金質「皇后之寶」和「廣運之寶」印2枚,各種金質酒杯7件,共重24.25公斤。盜得珍寶后,他攜帶贓物越牆逃跑時,被公安人員當場抓獲。

處理結果:1962年11月3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孫國范犯反革命罪和慣盜罪,判處死刑。

第三起:1980年2月1日閉館后

盜寶人:陳銀華男25歲湖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珍妃之印」一枚,金質,重6.8公斤,當其越牆逃跑時,被抓獲。

處理結果:1980年8月12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陳銀華犯慣盜罪和逃脫罪,判處無期徒刑。

第四起:1987年6月24日閉館后

盜寶人:韓吉林男22歲吉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盜竊時被發現。

處理結果:1987年8月17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韓吉林犯盜竊罪,判處死刑。

第五起:1987年7月6日閉館后

盜寶人:向德強男21歲重慶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盜竊未遂(逃離現場時被抓獲)。

處理結果:1987年10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向德強犯盜竊罪,判處無期徒刑。



抗戰期間 文物南遷遇土匪

1985年,梁匡忠在故宮文物庫內鑒定從民間收集回的文物 翻拍/記者 匡林華

為避戰火 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 文物南遷途中遇土匪----鐵皮箱子轉移國寶最稱手

1933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華北形勢告急,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參與南遷工作的第一代故宮人現在大多已故世,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曾參加過「文物南遷」這段傳奇歷史的親歷者,一位現年81歲高齡的老「故宮人」----梁匡忠老先生。

梁匡忠告訴記者,那時裝運文物的箱子也是分等級的,當時有一批鐵皮箱,是運送文物的箱子里最好的一種,「就像打麻將用來裝牌的盒子一樣,這批鐵箱子是用來裝運那些最寶貴的文物的。」梁匡忠說他有一次運送一批曾到倫敦展出過的文物到貴陽時,用的就是這批鐵皮箱,「但是箱子里裝的具體是哪些文物,我們跟司機都不知道。」

文物南遷出發前家裡收到匿名信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后,平津受到威脅。故宮博物院決定選擇院藏文物精品南遷。

梁匡忠老人介紹說,那時進文物庫,要兩個人分別校對數字和英文密碼,否則保險門是打不開的,梁老的父親當年就負責管理數字密碼。「1933年2月5日是南遷出發的首日,在那天之前,父親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的內容大致是說不讓父親護送文物南遷,否則後果自負。」

梁匡忠說,那是當時反對文物南遷的人給寄的。反對的理由是擔心文物的安全問題。

為了安全起見,父親走後家裡曾把門外的姓氏牌改成姓楊,以躲避匿名人的騷擾。

南遷由故宮秘書吳瀛負責押運,張學良命軍隊沿途警戒護送。

東躲西藏避戰亂國寶上路奔波苦一直到1936年底,南京建了朝天宮文物保存庫,文物又從上海遷往南京,父親才帶回消息,讓全家遷往南京。隨著淞滬會戰的開始,南京局勢也變得不太穩定了。

1938年,朝天宮內所有的文物再次清選,共分三批運離南京。

運輸途中遇土匪兵荒馬亂多患難

梁匡忠回憶說,在押送之前就聽說過有隊伍遇見強盜土匪的事,他自己也遇上了一回。

1941年,梁匡忠不再繼續學業了,成了故宮文物的守護人之一。

那時政府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峨眉、貴陽、樂山辦事處。梁匡忠經常在貴陽、樂山、峨眉三組之間來迴轉。

梁匡忠說,具體的年份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天晚上,在快到四川的路被橫放著的大樹擋了,七八輛運輸車剛停了下來,路邊的樹林里就聚集了不少人。「知道那是土匪,我很害怕。不過後來看到我們車上有機槍,土匪們都跑了。」

押運過程中,除了艱辛,還隨時面臨日軍轟炸的危險。80箱精品文物在從湖南大學圖書館搬走不到10天,圖書館就被炸了。梁匡忠跟的這批文物到達漢中后,剛搬走12天,藏文物的地方就被炸平了。

輾轉漂泊二十年我隨文物回故鄉

1947年,文物分水陸兩路,運抵南京。但梁家父子不久又接到了密令,這一次父親梁廷煒被要求護送2972箱國寶中的精華文物前往台灣,而梁匡忠則被命令留守南京。

1949年1月6日,父親梁廷煒登上了「招商局」派出的海滬輪。

父親到台灣后,就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梁匡忠在南京看護剩下的一萬多箱文物,一直到1953年。

從1950年開始,留存南京的故宮文物開始北返,梁匡忠也隨文物再回故鄉。

1979年7月9日,梁匡忠的愛人劉玉娥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兒子梁金生從內蒙古插隊返京后,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梁家第五代故宮人。

直到後來,梁匡忠才得知,父母已於1972年去世。而在台灣,已經沒有親人為故宮工作了。(曹坤)

二、揭開慈禧寢宮看不見的隱私

儲秀宮裡,從每一把椅子、每一張畫,到炕上的水煙袋、梳妝台上的香水,都是慈禧太後用過的,也是照著她居住時的樣子放著的。

還原傢具陳設藉助太監手記

儲秀宮是慈禧太后剛進宮時住的地方。後來曾移居長清宮,到她50大壽時,重新「裝修」儲秀宮並搬了回來,之後一直居住在此。

1964年,故宮博物院決定布展儲秀宮,恢復它的原狀。這個「原狀」是個什麼樣?包括朱家溍、徐啟憲在內的專家們,一開始都心裡都沒譜兒。

據徐啟憲老專家介紹,他們當時找出了太監手記下來的賬冊,裡面記載了哪個桌上放了哪些物件。例如卧室炕几上,擺放仙鶴燭台一座、玉茶壺一個、玉杯一隻,炕幾下如意一把、痰盂一個等。這主要是用於當時防止物件被盜或丟失而作的記錄。

寢宮玻璃窗外兩大視覺盲點

遊客們參觀儲秀宮,都鼻尖兒貼著玻璃、用手擋著光往裡看,陳設基本上一覽無餘,但卻有兩處看不見的「隱私」。

徐啟憲老專家說,慈禧卧室位於儲秀宮頂西頭,靠著北牆是她的床。床上掛著一層幔、一層帳,正好擋住了床兩頭的兩個小炕幾。慈禧起夜上廁所,就得把兩頭小炕幾的燈點亮了才起來。

還有一處「看不見」的地方,是卧室門背後。卧室門與床之間隔出了一個「小間」,就是慈禧洗臉的地方。這裡擺放了鏡奩盆架,洗臉盆是銅盆。而架上還掛著一張麻布,不是抹布,而是慈禧的洗臉「毛巾」。麻布根本不吸水,和現在使的毛巾沒法兒比,徐老打趣說:「別看慈禧過得奢華,洗臉還得用麻布。」

「原狀陳列」是文物收藏與展覽的一個專用術語,是將一個房間、院落、宮殿等,完全根據檔案和史料記載的歷史模樣進行布展。(陶穎)



三、真假龍椅,塗染黃漆露馬腳

1900年,進入皇宮的八國聯軍官兵在乾清宮內坐在龍椅上合影留念 供圖/時代印象

現在到故宮參觀的遊客,差點兒就見不到金鑾殿上那把真龍椅。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老專家徐啟憲揭開真假龍椅的歷史:眼下太和殿的龍椅從康熙皇帝開始使用,已歷時三百多年;而故宮1925年向公眾開放后的三十九年裡,一直擺放的是袁世凱的「龍椅」,康熙的龍椅被擠到地庫里散了架。

徐啟憲老專家專門研究故宮文物的原狀陳列。他說,故宮最大最高的建築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最為嚴格的原狀陳列,所有布局、擺設自康熙三十八年以來都沒動過。

除了那把龍椅。

袁世凱忙著稱帝非換金鑾殿龍椅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逼出宮后,袁世凱要稱帝。

登基之前,袁世凱想著皇宮不能處處是清王朝的痕迹。而此時溥儀還在後宮居住,後宮匾額就沒動。這就是故宮各個宮殿匾額上都有滿、漢兩種文字,而前三殿只有漢字的原因。

袁世凱派人照著康熙爺那把龍椅仿製,用粗木、噴金漆,搬上了太和殿。原來那把真龍椅從此打入地庫,被拆了榫頭,散了架。

「袁世凱那把『龍椅』一看就特別粗糙。」徐啟憲說。

據他介紹,康熙真龍椅噴的金漆是紅中帶黃,而袁世凱的「龍椅」根本不叫噴金漆,而是簡單刷了一層金,泛著刺眼的黃。

撤下袁世凱龍椅搬回康熙爺寶座

擺哪把龍椅還曾經引起專家的爭議。

1925年,故宮成立博物院,正式向公眾開放。此時,人們在太和殿上見到的,是袁世凱沒坐成的龍椅。這一擺就是三十多年。

上世紀50年代末,文物專家開始關注太和殿龍椅的原狀陳列問題。究竟應當陳列袁世凱的龍椅,還是恢復康熙王朝的龍椅?

專家們爭論開了,分成「保袁」和「保清」兩派:「保袁」專家認為,文物原狀陳列就是要按照歷史留下的保存,既然太和殿最後留下的是袁世凱的「龍椅」,就應該照此保留;而包括文物收藏大師朱家溍在內的專家們反對,認為袁世凱最終沒有登基,不能成為一代王朝,太和殿仍應保存清朝的原狀,陳列康熙的真龍寶座。徐啟憲老專家也是「保清」一派。

最終,根據文物原狀陳列的歷史性原則,「保清」派戰勝「保袁」派。故宮最終決定:撤下袁世凱龍椅,搬回康熙寶座。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0

主題

2918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沙發
hz0313 發表於 2006-11-24 0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6: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