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06年影響加拿大的十大新聞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851

帖子

76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草民 發表於 2006-12-21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2007新年鐘聲即將敲響,加拿大民眾在辭舊迎新、繼往開來之際,步進一個嶄新的時代。

多倫多第一報木然報道,2006年,我們從新舊政府交替開始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信念不改。在過去的一年裡,究竟有哪些事情,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並推動著未來的發展呢?

第1位:自由黨政府倒台 加國一朝變了天

2006年1月23日,聯邦保守黨在黨領袖哈珀的帶領下,一舉結束了自由黨13年的統治,在大選中贏得308個聯邦議席中的124個,自由黨獲得103個,魁人黨51個,新民主黨獲得29個,剩下1個席位為獨立議員贏得。46歲的哈珀順理成章地在2月6日宣誓就任加拿大第22任總理,亦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自由黨的失敗,凸顯了民眾對傲慢的自由黨領導者的失望,特別是對自由黨聯邦政府贊助醜聞的厭惡。

1月23日晚上,自由黨領袖、總理馬田在或知道選舉結果后,黯然離開了他設在滿地可市中心的競選總部,在保鏢的護送下,他鑽進一輛黑色汽車匯入了夜色中的車流,這個鏡頭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作為少數政府,哈珀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新的里程。

第2位:通過「國中國」議案 「魁獨」分離夢落空

2006年11月27日,總理哈珀向國會提出的臨時動議,即承認「魁北克人在統一的加拿大內組成邦國」(Quebecers form a nation within a united Canada),該項動議於晚間的投票中,以266票贊成、16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獲得通過。

魁北克省獨立問題由來已久,1995年10月,加拿大就「魁北克獨立」進行公投,結果反對獨立的聯邦主義者以50.6%的微弱多數獲勝,加拿大避免了分裂,但分離主義者誓言要繼續為獨立而鬥爭。哈珀此番向眾院提出的魁北克在加拿大聯邦內部建國議案,被認為是哈珀面對魁北克分離勢力的強大壓力不得已而為之的「先發制人」戰術,儘管來之倉促,但議案的通過,相信能在未來相當長亦段時間內,對於阻止「魁獨」主義抬頭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

第3位:百年老店換主人 狄安率黨向左轉

2006年12月2日,聯邦自由黨選舉新黨魁,經過四輪激烈的競選,之前被專家和分析人士視為最大黑馬的狄安(Dion)後來居上,以多出對手437票壓倒一直被視為黨魁第一熱門人選的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出任聯邦自由黨新一任黨魁。

成立於1873年的聯邦自由黨,用「百年老店」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過去100多年來,聯邦自由黨在領導國民建設一個自由、民主的加拿大功不可沒。2006年,陷入派系爭鬥和一系列醜聞的聯邦自由黨,遭遇選舉敗績,黨魁馬田黯然宣布不再擔任黨魁一職,聯邦自由黨面臨群龍無首之危。

1955年9月28日生於魁北克省魁北克城的狄安是位學者,他曾在克里靖政府中擔任政府事務部長,以及在馬田政府中擔任聯邦環境部長,具有相當豐富的政治經驗。

被認為不左不右不親美,走中間路線的狄安,實質上所奉行的是處中間,但向左看的立場。他反對加拿大派軍參與阿富汗戰爭,著力抨擊保守黨政府的減稅政策,以及將美國奉為楷模,卻沒有在兒童、環境等問題上給出足夠開支的施政。

狄安堅持把經濟增長、社會公正和環境持續穩定協調一致,以保持並提高國民生活品質,其中經濟支柱是其他兩大支柱的前提條件。

2007年,狄安能否帶領聯邦自由黨重整旗鼓蓄勢待發, 實現他所奉行的,為建立統一和諧、致力於建立「各省通力合作」的聯邦國家,我們拭目以待。

第4位:加軍阿富汗受阻 民眾反哈珀親美

2006年,在加國多個重要城市連續爆發了反戰大遊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民眾不滿意少數政府的阿富汗政策,他們強烈要求聯邦政府從阿富汗撤軍,讓所有士兵回國。

反對者對這場由美國布希政府領導的戰爭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他們不相信這項軍事行動能為阿富汗帶來穩定的局面和民主政體,民眾更不願見到加拿大的外交政策是美國政策的「克隆」。

2007年,哈珀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的態度和決策,假如與民意對立,勢必導致保守黨政府的最終垮台。

第5位:滿地可爆槍擊案 青少年健康堪憂

2006年9月13日中午12點41分,加拿大發生歷史上第四次校園槍擊案。位於滿地可市中心的道森學院(Dawson College),一名25歲的持槍兇手在校園內大開殺戒,槍擊事件致使1名女子死亡,20多人受傷,其中6人傷勢嚴重,警方後來擊斃了這名槍手。

這次惡性事件是1989年以來滿地可發生的第三起校園槍擊案。1989年12月6日,因入學被拒轉而仇恨女性的Marc Lepine,在滿地可大學工學院內持半自動步槍,在餐廳、走廊和教室共槍殺14名學生后自殺;1992年8月24日,滿地可的康考迪亞(Concordia)大學機械系職員Valery Fabrikant因多次申請終身職位被拒生怨,槍殺了他的四名同事,他后被判終生監禁。

加拿大警方從兇手吉爾的博客站了解到,現年25歲的印度裔男子基姆維爾-吉爾(Kimveer Gill)對於武器、暴力電玩遊戲以及歌德次文化相當著迷,自詡為「死亡天使」。他想讓世界淪為一座死城,任何人想擋路,一律殺無赦,血流成河。

滿地可槍殺事件,引起民眾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討論,並對青年人熱衷如「殺人視頻遊戲」這樣無利於身心的遊戲表示擔憂。

第6位:股市狂瀉三百點 入息信託要徵稅

2006年11月2日傍晚,聯邦財政部長費海提(Jim Flahery)發表談話,宣布聯邦政府將修改「入息信託」(income trusts)的稅法,具體做法是,新法例將向新成立的入息信託股東所獲得的收入徵收新稅項,而對現有的信託基金將給予4年的過渡期,允許這些公司在 2011年之前完成調整,以適應新規則。

受費海提講話的影響,多倫多S&P/TSX綜合指數下跌294.20點,收市報12,050.39,成為兩年半以來最嚴重的單日跌幅。多倫多市場的入息信託類別萎縮逾12%,在一日內這類股份大約有250億元化為烏有。受影響最大的當屬兩大電訊集團BCE和Telus。

政府向入息信託徵稅,短時間內可能會傷害了信託基金內投資者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可以阻止大公司紛紛向信託經營方向轉變,保護了國家的利益,以及大部分正在工作的民眾的利益。因此,此項決策獲得了新民主黨與魁人政團的支持,就是在自由黨內部,亦有相當一部分人承認,新稅法對國家來說,有著積極長遠的意義。

第7位:黃金原油價位高 加經濟發展良好

2006年5月9日,加元兌美元以90.87美分收市,28年來首次突破了90美分大關,而交易日當天曾一度達到91.12美分的高位。加元兌美元匯率攀升,其原因一是原油價格走高,二是黃金價格飆升,再加上加拿大央行將銀行利率上調,亦推動了加元匯率的上揚。

加元一路飆升雖然令一些商業界人士擔憂,他們害怕加幣升值將對加拿大製造業造成巨大的傷害,但金融市場觀察家認為,世界市場對加拿大能源及礦產的需求,以及對美國貿易赤字的憂慮,才是導致加幣揚升,美元趨疲的主要原因。經濟學家相信,中央銀行不會漠視加幣過分升值,他們會採取一些調節措施令製造業有調適的時間。

由於經濟發展良好,加拿大5月份就業人數凈增9.67萬人,為此前預期的5倍之多。而在加拿大最大的多倫多市,失業率降為5.9%,低於聯邦的平均水平。

加拿大統計局公布,該國5月就業人數凈增9.67萬人,為2002年1月至今的最高水平。失業率自4月的6.4%降至1974年12月以來的新低6.1%,是32年來的新低。勞動力市場表現強勁推高平均小時工資,分析家表示,這份就業數據體現加國經濟發展的穩健狀態。

第8位:哈珀親美有回報 軟木爭端獲化解

加拿大對美國的軟木出口額每年約在100億加元左右。兩國在軟木貿易方面的糾紛不斷,貿易摩擦已經有20多年。

多年來,美國一直指責加拿大政府對軟木生產和出口實行補貼,從而使輸美軟木價格比美國便宜很多,造成對美的傾銷,並由此從2002年5月起對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軟木加征高達近30%的懲罰性關稅。

儘管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屢次判定,沒有證據證明加國林木業接受補貼,並於2005年夏天要求美國取消關稅,允許加國木材在美國市場自由貿易,並返回早前徵收的50億美元稅金,但美國政府一直不當一回事。

哈珀政府上台後,美加軟木貿易談判有了實質性的進展。2006年9月,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部長艾民信和美國貿易代表施渥普在渥京正式簽署軟木協定,兩國長達20年之久的軟木貿易爭端終於告一段落。根據該項協議,美國將向加歸還自2002年以來徵收加公司50億美元懲罰性關稅中的40億美元,美國將保留約10億美元的稅款;與此同時,加軟木公司也將放棄對美公司的相關法律訴訟。

艾民信在協議簽署后表示:「我相信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加拿大的林木業貿易都會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

第9位 抑制「京都協議書」 推行「空氣清潔法」

「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加拿大前自由黨政府四年前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按規定到2012年,加拿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削減6%,而目前加拿大的排放量仍超過標準35%。

儘管加拿大人越來越關注空氣質量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支持履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責任和義務,但哈珀政府自2006年2月上台後,一直聲稱「京都協議書」所要求的溫室效應排放氣體削減計劃,其目標很難達到。

2006年10月,哈珀在溫哥華宣布,聯邦保守黨政府將推出「空氣清潔法案」,並承諾很快會有更多控制煙霧和提高空氣質量的舉措出台。哈珀此舉是為了回應民眾對加保守黨不關心環境問題的批評。

「空氣清潔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政府將強制工廠企業遵守相關法例,制定空氣污染的國家標準,以及對治理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等。

一項對加拿大全國1,000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就顯示,只要聯邦政府願意掏出經費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則大多數加拿大人願意為一項新設立的能源消費稅買單。

第10位:亞太會議起風波 加中關係呈倒退

保守黨政府自今年初上台後,加、中兩國之間多次出現不愉快事件,一是強調中國在加派遣大批工業間諜;還有就是在今年9月,哈珀政府不顧中國的強硬反對,授受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加拿大公民,當時中國就警告說,此舉將會傷害兩國的商貿關係;幾天後,加拿大外長麥基又發表講話,對中國的人權和中國的民主狀況表示」憂慮」。

2006年11月初,總理哈珀在前往越南河內出席第14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前,總理辦公室發言人表示,中、加兩國之間對於人權問題彼此有不同看法,所以此次會議將不會有元首雙邊會談。

11月15日,正飛往越南首都河內參加亞太首腦峰會的哈珀對記者表示,儘管遭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冷遇,他的政府也不會放棄「重要的加拿大價值觀」,不會降低對中國人權紀錄進行猛烈批評的聲調,以此來換取改善渥太華與北京的經貿關係。

哈珀此番言論在加拿大引起震動,《渥太華國民報》擔憂地稱「加中關係將崎嶇不平」,並在報道一開始就以嘲諷的口氣說,哈珀政府以一個在人權方面的所謂的「原則性強」並且好鬥的言論,讓加中關係更加糟糕。加拿大CTV電視台的報道則稱,「哈珀的對華政策有待檢討」;《多倫多星報》不但用了一個「哈珀去中國的路不好走」的大標題,還專門做了一個副標題,題目是「保守黨人的政策短視簡直混蛋」;專註於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周刊《大使》雜誌更是直截了當,以「加拿大在APEC會議上的損失」為題做了報道,認為加拿大有可能無法搭上東亞經濟飛速前進的火車頭。

哈珀的強硬談話同時還遭到反對黨的猛烈抨擊。加拿大自由黨外交事務發言人此前就已經在一周內三度公開抨擊保守黨漠視加中關係:「兩國交往的原則是雙方都需要彼此尊重,而哈珀卻將這些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扔進了垃圾桶」。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一名高級研究員撰寫報告說,種種跡象顯示:「加拿大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其他國家,如果再倒退,對商業發展非常不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