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陽武侯祠舌戰之憶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7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康群


編者按

本文作者康群是原鄭州晚報總編輯、高級編輯。他的這篇《南陽武侯祠舌戰之憶》形散神聚,從行政設置、地理位置、文獻資料等方面巧妙而有力地論證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中的「南陽」確為今日之南陽。文章旁徵博引,有理有據,說服力很強,為我們宣傳「南陽為諸葛亮躬耕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康群在河南甚至全國新聞界、文化界都頗有影響,且他並非南陽人,無「為自家說話」之虞,因此,他的這篇文章值得我們好好宣傳。作者在文章中,還給我們提出了建議———「須要營造氣氛,文化氣氛夠了,但農家氣氛空空如也」,真知灼見、金玉良言,值得關注。

武侯祠我去過不下四次,祠內依然舊觀,但祠外的房子拆了不少,想是恢復諸葛亮「寧靜致遠」的田野風味,更有理由證明諸葛亮《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平民意境。

記憶最深的是,襄樊和南陽的同志在祠內展開的一次舌戰。

襄樊的同志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實際上是在襄樊的隆中,《隆中對》是證明。南陽的同志說:東漢南陽郡轄地西南以漢水為界,《隆中對》是後人加上的題目,南陽就是這裡的南陽,襄樊隆中山的碑刻還是從這裡複製去的。宜昌的同志說:不要爭了,《出師表》不是明明寫著「躬耕於南陽」嘛!

孰是孰非,這倒引起我的興趣。大概1984年應邀參加在襄樊開的全國地市報第一次聯誼會,我去過隆中,隆中山的確很美,古木參天,鳥啼花落,山上綠草吐秀,一位外號「楊百萬」的老總指著山上一塊地說:這是諸葛亮種的地,指著另一塊地說:這是諸葛亮讀書的地方。我沒有理性地從歷史觀點去審視,從直觀看倒有點像。

想來想去,直觀是不可靠的,還是諸葛亮自己說的「躬耕於南陽」可靠。南陽武侯祠不算大,這裡古稱卧龍崗,元代易名武侯祠,因為它位於南陽盆地的高崗上,山門正中石刻橫匾上為郭沫若手書的「武侯祠」,往前大拜殿是中心區,後面茅廬、古柏亭、半月台、野雲庵、躬耕亭、定遠樓等等顯然是後人建的紀念性質的建築。我記得最深的是兩副對聯和祠北的三顧堂。

大拜殿中,歷代達官顯宦的題匾對聯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襄樊人———南陽知府顧嘉蘅的短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大概當時南陽地方人士請他公斷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知府畢竟有政治經驗,愛卿之心,人皆有之,但有難言之隱,心裡明白,滑頭地來個「何必辯」,「零對話」。但是這名聯給胡耀邦同志以啟發,在1959年,他仿寫一聯: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胡聯比顧聯無論思想性時代性針對性高得不可比擬。半月台有一聯我也非常喜歡: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這倒道出諸葛亮生平的啟世意義,我想移用到毛澤東韶山故居更為貼切。

我回家,查了查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時,南陽郡屬荊州刺史部,襄樊不屬南陽郡而屬南郡,諸葛亮《出師表》明明寫著「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他本人交代得清楚「躬耕於南陽」、「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躬耕於襄樊」「三顧臣於隆中山上」,好像不太成為問題。武侯祠在南陽盆地城西制高點上,即隆起地帶,叫「隆中」的地名,猶如「桃花源」一樣,全國多著呢。

武侯祠比之隆中山不像「躬耕地」的故址,也是事實,但諸葛亮距今1700多年了,滄桑變化大著呢。我想起了廣州的「黃花崗」和「越秀山」,1964年我在廣州中南局寫文章三個月,幾乎每天乘車到郊外放鬆放鬆,那時「黃花崗」和「越秀山」完全是田野上一處高級公墓和一座幽靜矮山,今天的「黃花崗」和「越秀山」已擠在密密麻麻的樓群中喘氣。以今天的樣子「對號入座」多年前的樣子,不科學。

諸葛亮17歲到南陽,隱居十年,27歲出山,毫無實戰經驗的年輕人要拿出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是不實際的。「三顧茅廬」,年輕的諸葛亮給劉備說:曹操和孫權勢力大,暫時不可與爭,惟獨荊州有空子可鑽,拿下荊州,又攻益州,經營巴蜀,然後羽毛豐滿,從荊州打宛、洛,調益州軍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毛澤東評論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分散兵力,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諸葛畢竟要「躬耕」吃飯,沒有媒體替他叫賣拉贊助,所以有點「孔而不明」。

話說回來,雖然這是一個不高明的戰略,但像躬耕布衣諸葛亮要縱覽全國大局不容易,他必須生活在一個信息靈通的地方,南陽在東漢時是有名的大都會之一,東漢光武帝發跡之地,達官貴族,雲集於此,人才往來,信息靈通,「地傑」,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他,沒有南陽,就沒有諸葛亮。諸葛亮不是神,不是仙,而是當時南陽這塊廣闊的信息平台出現的英雄。

距東漢年代較近的唐代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是河南人,對南陽卧龍崗了解很透,劉禹錫《陋室銘》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白居易讚揚「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這也是諸葛亮之隱居南陽的旁證。

我看,建築在氣氛,今天的武侯祠缺少八九不離十的諸葛亮「躬耕地」的氣氛,正如成都的杜甫草堂還搭了茅草棚子,才能使人相信杜甫是在這裡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武侯祠須要營造氣氛,文化氣氛夠了,但農家氣氛空空如也。(題圖:張喜文攝)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1-19 23:15 | 只看該作者
諸葛亮

諸葛亮畫像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名士司馬徽稱其為伏龍,與鳳雛龐統齊名。

生平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在他早年便去世,叔父諸葛玄便負責撫養他與其弟諸葛均。後來,漢室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及後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和弟弟便在南陽隆中親自耕種,並且愛唸梁父吟,又常以自己比爾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的崔州平、徐庶相信他有才能。

他又結識到當時的名士,如司馬徽、黃承彥。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讚,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主政生涯
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后,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劉備協助孫權大敗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后劉備入蜀,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蜀,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託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張。

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和吳國的聯盟關係,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即今雲南、貴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后,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北伐與過世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享年54歲,歸葬定軍山。


武侯祠
諸葛亮死後由多個地方修建武侯祠紀念武鄉侯諸葛亮。全中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陽、陝西漢中市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武侯祠。 他出戰時寫了一份出師表來給劉禪。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兩篇,是諸葛亮兩次北伐(225年與226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5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后出師表》作於建興六年(226年),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有學者認為《后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后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后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九年,229年)不合。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3
海魂 發表於 2006-11-20 09:59 | 只看該作者
諸葛亮的發跡,完全得力於徐庶的舉薦。估計他們是師生關係,或者是世交也未可知。
同時也可以看出當年徐庶的名氣之大,估計其學術地位不會小於荀彧之流。三國演義吹捧他的道德,把他的學術成就掩蓋了,可惜。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21 07:58 | 只看該作者
前出師表

--------------------------------------------------------------------------------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21 07:59 | 只看該作者
后出師表

--------------------------------------------------------------------------------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6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11-21 10:08 | 只看該作者

搜搜徐庶

徐庶《三國志》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一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后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裡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一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一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敘薛夏事迹:」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說說徐庶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志】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注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麼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一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后,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

而【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按【魏略】中的說法,徐庶少年時是一個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或許就是一個強盜,曾經為人報仇(我的理解是殺死了仇人),後來才折節學問,則其棄武從文之時應該不下十五六歲了,而此時向來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夠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則其志向見識也應該異於常人,似乎是和壯年始學的呂蒙一類的人物。而諸葛亮卻將他放到石廣元、孟公威一個檔次,認為其只能勝任刺史州郡級別的職務,如果屬實的話,可能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和他相交尚淺,徐庶由於求學時間尚短,學問還不很精深的緣故。而後來徐庶學業完成,和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學問也基本成熟,在諸葛亮的眼裡,自然也就非「吳下阿蒙」了。

但從後來徐庶棄劉歸曹的情況來看,徐庶與人「共圖王霸之業」的志向可能確實並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節向學后,隨著學問的增長,其志向才逐漸遠大起來的。但因為時間尚短,並不非常堅定,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於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於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徐庶


徐庶出場時,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三國演義》作者未免望文生義了。此人少年任俠,曾替人報仇,失手被擒,同夥大鬧法場,把他解救出來。從此改變宗旨,折節讀書,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他去見劉備,又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於是就有「三顧茅廬」這一幕。他離開劉備,投向曹操,卻並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麼光彩,也並無「走馬薦諸葛」之事。他早就向劉備推薦了孔明,不是等到臨走之時。《三國演義》說是曹操迎來徐母,請徐母寫信招喚徐庶。徐母痛罵,硯擊曹操。於是程昱獻計,偽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去了。在這裡,《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徐母,正氣凜然,頗為成功。

然而事實卻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窮追不捨。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於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他是在劉備最最狼狽的時候,為了「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是小說家為了安排情節而加插的,其實那時諸葛亮已由劉備請出山了。

《三國演義》讓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時再露了一面,是順筆添上去的,正史沒有記載。此後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卻說: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聞知此事,頗為感慨的說:「徐元直只當上這個官嗎?」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過其他事迹亦無可考。《三國演義》對徐庶固然有維護之處,但卻安排了徐母痛責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又頗有「春秋筆法」,不單為了徐母的形象了。徐庶不去投曹,徐母未必便死。因為在曹操來說,那時還要與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為了收羅人才,他是不肯胡亂殺一個在對手幕下工作的人的母親,以免引惹許多人的反對的。他毋寧還會有意優待徐庶的母親,以便獲取愛賢的名聲。陳宮的事也可以為證:《三國志·呂布傳》有一段記載:「太祖之擒宮也,問宮欲活老母乃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太祖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徐母之死,是《三國演義》作者創造性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三國徐庶真正的歸宿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這便是三國名士徐庶擺脫魏曹集團,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裡呢?據現有的資料和傳說,這位向劉皇叔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經過一番遊歷後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后,徐庶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執,被迫降曹后,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書,都未交代這位三國著名人物的去處,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關於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膠南的帽子峰現仍有徐庶廟的遺跡,膠南民間有許多關於徐庶的傳說。

話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說起:三國混戰,生靈塗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劉備攜民渡江屍塞河道;赤壁一場大火,亡兵數十萬。面對殘酷的現實,加上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憤到了極點,雖預謀擺脫了赤壁之戰的干係,卻也是萬念俱焚,無處發泄的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滿腹文韜武略的他眼睜睜地看著數十萬兵士喪身火海而不能請纓解救,卻行若無事,回想起少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的誓言頓覺羞慚自穢,更無顏面見世人。

年輕時雄心萬丈、豪氣衝天,只想尋得明主,得以為國家運籌帷幄。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竭盡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漢的衰落,象古賢管仲、晏嬰仁名垂於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綜觀當時天下之勢,已成鼎立,曹孟德雖敗赤壁,卻具天時。此人雖虛懷納士,終是梟雄,爭權奪利之徒,挾天子令諸侯,以百萬將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台階,不能扶漢家之威,救黎民於戰火塗炭之中。孫郎安居江東,佔盡地理之利,亦虎視眈眈,難免興戰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內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滿腦子是退隱江湖、與世無爭的念頭,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在曹操造好銅雀台待鎖二喬時,正春風得意,此時的徐庶已易裝、潛形,避開繁華鬧市,一路出散關、繞長安、游嵩山、回穎川。拜泰山、走青州、訪蓬萊、沿渤海灣畔尋訪;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台祭拜、刻碑頌德、求長生不老仙藥的琅琊台。他拜祭了始皇帝、漢武帝均來琅琊祠過的四時主神,探訪先祖徐福的足跡。徐福是齊鄉方士代表和首領,而琅琊則是齊方士最集中的地區,有著眾多的人數和實力。與徐福同時的方士首領,被後人尊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琅琊阜鄉亭人」,曾與秦始皇「語三夜」。也許,徐庶是被琅琊的名氣和眾多的「神仙」吸引來,他也要到這裡修鍊成仙。

他剛登臨泰山之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立足琅琊台感受秦始皇君臨天下的英武。泰山雖高,然觀日出,難見大海,而琅琊台觀日則可目睹其從海底升騰之全景,更為壯麗。站在琅琊台上,放眼望去,洶湧澎湃的大海,無涯無際,朝夕暉陽,讓人心曠神怡。腳下雲遮日靄,水回天籟;鶴舞松濤之上,鹿呦澗水林陰,大珠山、小珠山、水靈山島、齋堂島(為秦始皇齋戒的小島)環伺周邊;觀龍灣的白龍戲灘,海市蜃樓的時隱時現,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卻了戰場的血雨腥風。

他到了與琅琊台隔海相臨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與海天相依。走兔飛烏,碧樹成陰,松濤訇鳴,澗泉戲流水,白雲舞清風。山上有峰狀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湧起處白雪橫鋪,蛟梟龜壽,漁礁存生。白帆孤影盡窮天際,一派仙家樂土,隱士聖地。他選擇了帽子峰隱居下來。玉盤罩頂的帽子峰上,寬袖逸衫,劍影青鋒。丹爐紅光閃爍,香煙繚繞,風吼簫和。半仙之體的徐庶這時候已達到忘我的境界。隨後的歲月里,鄉民們經常見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長髯隱士穿行於膠南沿海一帶。他就是厭倦戰爭的軍事家、歸隱帽子峰的社會活動家徐庶。據青島市博物館及青島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距離帽子峰不遠的徐山(原屬膠南,今為青島市黃島區)即因徐庶而得名。傳說三國時,徐庶從大珠山經過這裡,在西山的山洞中住過一夜,故將該山稱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廟山西坡的石頭上,有兩段長數米的粗如茶杯、狀如自行車轍印的石槽,當地人說這是徐庶當年推著獨輪車經過時壓下的車轍印。在徐山東坡有徐庶洞,數年前因採石而被人炸毀,現僅餘一大石坑,約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採桑養蠶,耕種五穀,承平富庶。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在《靈山衛志》中就記載有徐庶在膠南活動的傳說。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里。若干年後,人們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廟,從此香火不斷,供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無事不求。過往漁民和膠南、膠州、諸城、高密等地的群眾都來進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媽祖一樣,此地人出海則是到徐庶廟叩拜。

約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徐庶廟被毀,今廟基尚存。當地很多居民仍信奉著徐庶,每當出海遠行必先到徐庶廟址祭拜徐庶,按時進香,「徐庶不離帽子峰」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們便成群結隊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一項獨特習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飯後,附近的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等,向帽子峰頂攀去,遠遠看去,像一條蜿蜒遊動的火龍,極其壯觀。《胡氏世說》云:靈山東北海中有鼓子洋。島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駕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問"小子何往?"以實對。叱曰:"此非世俗間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言已不見。其人驚疑,遂反登筏。大風忽起,棄其所獲乃已。后訪胡嶧陽,具道其事。胡憮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

膠南帽子峰與三國徐庶


帽子峰,位於青島膠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魚池村,是大珠山眾多的險峰奇觀之一,海拔223米。峰頂突兀險峻,隆起寬大,狀似禮帽(也有的說因時常有白雲縈繞,遠眺象是戴著一頂帽子)故名帽子峰。帽子峰挺拔險峻,不易攀登。登上峰頂,頓覺騰空而立,心曠神怡。站在峰頂,東觀靈山島,西眺琅琊台,南望大海,北仰壁立千仞、姿態萬千的大珠山。古人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乘勝攀登帽子峰,石礓高仰幾千重。懸崖步履心盛怯,窄徑崎嶇足不容。東望靈山雙奇秀,西偏琅琊四面峰。北接珠山通洞府,南臨黃海有漁翁。湘子門前雲靄靄,桃林村外水盈盈。」經考證,三國徐庶曾隱居膠南,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廟。廟宇呈正方形,四面各3.5米,高4米,飛檐斗拱,青瓦蓋頂,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建築。廟內正面有泥塑徐庶像,正中是香案,牆壁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廟外北側有涼棚,相傳是徐庶看書觀海之處。廟宇早已坍塌,但其廟基尚清晰可見。涼棚處仍保留著幾處立頂柱的柱洞。徐庶隱居膠南沿海一帶時,曾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為了紀念他,人們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廟。現在,雖然徐庶廟已坍塌,但當地人們仍對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斷。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漁民們便登峰祈禱。每到過年,附近村莊人們帶上供品,到此燃放鞭炮,懷念徐庶,祈禱歲歲平安。

詠鼓子洋白耐冬花 (清·趙法憲 膠州人)

皭然冰雪姿,遺世而獨立。

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蝕。

煙嵐伴其幽,玉石貞其德。

霜月滿林皋,點綴乾坤色。

有客海上來,疑是徐元直。

雲際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註:鼓子洋即靈山島附近的一座小島。清朝當地詩人在寫景時將徐元直(即徐庶)信手寫入詩中,可見徐庶隱居並活動於膠南一帶的傳說久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