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軍售與中國抗戰

[複製鏈接]

219

主題

323

帖子

2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ETH 發表於 2005-7-23 1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德國軍售與中國抗戰

                 文彥

  193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頭帶德制鋼盔p身著德式軍服p使用德式軍械的部
隊,這就是經由德國軍事顧問指導、訓練出來的新式中國陸軍,這些部隊在八年
抗戰中多次參加重大戰役;而由德國顧問協助中國建立的軍兵工廠,在抗戰時的
後勤補給上也發揮了關鍵性貢獻。筆者在此將中德十年間(1928 年- 1938年) 的
軍事關係作一簡要介紹,以當時德國對中國的軍事指導援助為本文中心,而不詳
述中日戰史之評析,期能使讀者了解這段未被彰顯的歷史。

  中國亟需現代化的軍事體系

  自清末「自強運動」至民國建立前的五十年間,滿清政府曾創建多所西式兵
工廠試圖建立軍火工業,但其成效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科技水準落後,
缺少重工業基礎,導致國防工業所需的原料、技術、設備均需依賴外國,不但無
法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需要,並且只能模仿到外國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國防
需求,所以從列強大量進口軍火成為必要,但這也是中國軍閥橫行,大小內戰不
斷的原因之一。

  1911年民國建立,國內政局更加混亂,各省內戰日趨激烈,對軍火的需求量
更大,滿清時建立的兵工廠產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國軍火進口量大增,其中自
歐洲與日本輸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戰時(1914-1918) ,歐洲各國大戰正酣,軍火
外銷中國量鉅幅減少,日本乘機大肆輸入軍火竟佔了當時中國總進口量的80% 。

  1919年美國為推動和平解決中國內戰,並抵制日本獨佔中國軍火市場,故倡
議對中國武器與軍火禁運,自1919年開始直至1929年長達十年之久。而實際上,
因歐戰結束,歐洲戰場使用過的各式軍火大量低價外銷,中國南北方政府、各省
軍閥還是以走私、偷運等種種方式,進口了相當數量的外國軍火。據統計自1911
C1928年共18年間、中國輸入的各國軍火以步槍、手槍、彈藥為主,火炮、軍艦、
飛機等重武器則甚少,因為進口的各國械彈口徑性能不一,其中朽劣軍品又多,
嚴重影響到部隊戰力;而供應國是以德國(36%) 、日本(32%) 為前兩名,其餘32%
為俄、英、法、美、挪威等國所分。

  1928年南方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在長江
以南的區域大力從事國家建設,但日本自「濟南事件」開始,對中國步步進逼,
又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暴露并吞全中國的野心,國民政府深知中日間
終必將爆發大戰,必須要加快國防建設,於是加強軍火生產,儲備彈藥器材,並
成立兵工署,整建漢陽、金陵、鞏縣、華陰等17個兵工廠。

  但從當時國內軍隊總人數方面來考量,以上各兵工廠的產能對支應如此龐大
的軍火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北伐完成後,國民政府於1929年/1933/年/1934 年
/1936 年次舉行陸軍編遣會議,對全國龐大的各方部隊進行核實與調整,截止1936
年全國陸軍已整建與未整建部隊,共計步兵182 個師,46個獨立旅、9 個騎兵師、
4 個炮兵旅及20個獨立團,總兵力共計170 萬人。當時各部隊武器各色各樣,零
件彈藥互異,致使全國整體性的補充與儲備計畫難以建立;如果依計劃,一個調
整師一日戰鬥需步機槍彈80萬發,全國60個師於五年內要建立足夠兩年的械彈補
充量,那中國各兵工廠的產量是大大不足的。再據戰前的一項估計,如果對日開
戰,每月步機槍彈的消耗量即高達7 億發,這樣驚人的用量勢必要靠國外大量進
口。但為避免以前軍火大雜燴的現象重演,必先要從統一全國武器型式與彈藥口
徑入手,但中國並無現代化的兵工產能與技術,除了與外國合作否則別無他法,
可是哪一個國家是對中國沒有利益衝突,並且願意協助中國軍事力量成長強大的
呢?最後德國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中國建立起現代國防工業,並將現代軍事思想
大規模引進中國,有效地提升了中國軍隊的戰力。

  中德關係的建立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於1870年完成德國的統一,開始了德國的興起。但此時
也是中國國勢日益低落的時代,幾年間德國在歐洲即取得重要地位並展開了與中
國的關係。與其它列強一樣,德國經由割地、賠款、設銀行、修鐵路等方式,在
中國山東與東北擴充地盤,所以與俄國、日本常發生利益衝突,此外在1900年庚
子之亂后的辛丑賠款中,德國得到20% 僅次於俄國居第二位。一直到辛亥革命成
功,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又開啟了另一個新頁。

  當第一次大戰爆發時,孫中山先生力主中國應保持中立,反對加入英法日美
的協約國參戰,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時與德國斷交,當中山先生南下護法決心
推翻段氏政府時,德國方面聯絡中山先生,表示願提供兩百萬美金的援助,中山
先生亦有中德進行軍事經濟合作的構想。1921年中山先生派代表赴德國,表達願
借重德國的技術與人才協助中國的發展,但基於現實考慮,德國未同意與南方的
廣州政府建立正式關係,但中山先生以私人名義已開始秘密聘請多位德國顧問與
技術人員在廣東服務,建立了日後國民政府與德國軍事合作的基礎。

  第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受凡爾賽合約限制,被迫縮減軍備與軍隊規模,大量的
軍人除役,許多與軍需有關的工廠企業失去發展機會,面臨了嚴重的失業與倒閉
危機,德國此時亟需發展海外市場來減緩國內經濟問題,於是促進對中國關係開
始加溫,建立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德國對華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對中國領土與
政治利益的企圖。

  1927年蔣介石進行清除黨內××黨勢力的行動、驅逐蘇聯顧問並終止聯俄政
策,蔣對德國本來素有好感,此時對引進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軍事現代化是相
當積極的。經過多次接觸,1928年底德國方面派來鮑爾上校應聘來華擔任軍事顧
問,開啟了中德軍事交流的第一步。從1928C1938年,共有五位德國軍人來華擔
任顧問,其任職時間如下表,這些顧問實際上都得到德國政府的同意與支持。

  國民政府決定以德國體制來建立新的中國軍隊(以下簡稱國軍),隨著德國
軍事顧問的來到,德國裝備與德式訓練自然也跟著而來,軍火相關的重工業集團、
生產設備製造廠、原料供貨商,也紛紛來到中國開展了密切的往來。

  來華德國顧問的貢獻

  德國顧問團來到中國,除有退伍軍官外,還包含經濟與技術專家,對於中國
的工業狀況多有所了解。他們認為當時中國的工業力量是不足以支應一支現代化
陸軍作戰需要的,所以必須要從速建立自主的軍火生產工業;又為戰時快速輸運
部隊,建立戰略性鐵路網也是極為必要的。於是賽克特顧問引進德國和卜樓公司
(HAPRO,原名Handelsgesellschaft Fur Industrielle Produckte) ,將資金、
技術與生產設備轉移到中國來投資,又引進西門子洋行與烏爾夫公司,整修浙贛
鐵路、平漢鐵路、湘黔及玉南、南萍等鐵路,由德國來提供貸款器材技術,協助
中國進行交通建設與重工業建設,有效地提升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相對於中國需要德國的協助,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
它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與製造槍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亞洲的產量
佔全球產量的80% ,中國華南地區的產量又占亞洲第一,中國的鎢產量佔有世界
舉足輕重之地位。雙方議定用以貨易貨方式來進行貿易,中德兩國通過這樣的雙
邊經濟往來均深蒙其惠。

  在國防體制方面,賽克特顧問於1933年提出《陸軍改革建議書》,他建議:
中國急需的不是人數龐大的陸軍,而是全力建設一支訓練精良、裝備齊全的精質
部隊,應先建立一支模範隊伍、再逐步推廣到其它部隊完成國軍的改造。這個建
議為蔣介石採納,次年(1934)年底,蔣介石進行「國軍六十個師的整軍計劃」。
截至1937年六月抗戰爆發前,國軍已完成35個調整師與24個整理師,另調整東北
軍10個師、廣東軍10個師、川康軍26師及9 個獨立旅,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軍政
軍令系統的大改造工程。在這些部隊中直屬中央的有三十個師,是完全接受或部
份接受過德制裝備與訓練,其餘的各師多少也以德制編裝為標準作過調整,這些
部隊在抗戰初期就成為直接迎戰日軍的主力;其中又以德制化最高的第87/88/36
三個師,與唯一完全按德國步兵標準編裝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最稱精銳。

  賽克特顧問的繼任者――法肯豪森將軍,他很了解以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
財力與官兵素質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國標準的陸軍是有困難的,中國的「國軍六
十個師的整軍計劃」只能算是具備現代陸軍初步的雛形,與真正現代化的標準有
相當距離,故而法肯豪森認為國軍應先成為「輕裝快速部隊」,具備以下的特性


  - 大部隊移動時以鐵路來運輸,使兵員可快速集中到戰場邊緣- 不倚賴重炮、
戰車等重型裝備,而是靈活機動地使用自動武器作戰- 與若干戰車與炮兵單位配
合,進行協同作戰

  這就是「輕步兵」的建軍概念,對於當時的中國的國情與環境而言,德國顧
問的論點是很中肯務實的。

  在引進現代軍事思想方面,德國顧問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將西方軍事觀念如
縱深布署、內外線態勢、機動作戰、攻擊/ 防禦重點……等理論及實務帶入國軍
訓練中,讓封建閉鎖的中國軍隊首度接觸到完整的西方現代軍事科學,這個刺激
與啟發無疑是極其重大的。另外德國顧問也協助×國政府規劃兵役制度、軍令軍
政的權責執掌、國防工事建構、全國整體防禦體系,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
的成就。

  為從基層幹部建立起德制陸軍的基礎,自中央軍校第七期起(1931年),各
種兵科的德國顧問來到中國軍校擔任教官,當時中央軍校是培養國軍基層幹部的
搖籃,學生們多懷有救國建國的理想,在此熱切地接受德國教官的認真指導,很
快就建立起新的理念思維;法肯豪森對此頗為稱許,曾讚譽南京中央軍校的學生
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1934年大量的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在一批價值一千五百萬銀元的軍火中,
包含24門15公分野戰重炮(即德軍FH-18 型),20門37公釐戰防炮( 即德軍Pak
35/36 型) ,數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槍,數千支捷克造輕機槍((ZB-26),與瑞士
奧利根(Orelinkon )公司的20公釐機關炮,此外西門子的通訊器材、蔡司望遠
鏡、德制輕戰車,架橋器材,防空探照燈等各種裝備,開始進入了中國的部隊服
役。1936年德國運交中國二千三百萬馬克軍火,1937年德國運交中國八千二百萬
馬克軍火,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於長江江防),高射炮、步槍、機槍、迫
擊炮、重機槍、大批各式彈藥,鋼盔,以及魚雷240 枚、快艇若干通信器材,還
有制鋼、煉焦、化工、兵工生產機具等設備。

  透過這些努力與建設,國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間,於長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國防
工業與新式陸軍,為日後爆發的中日大戰奠下了一個能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

  德制國軍投入淞滬會戰在國民政府的建軍規劃中,陸軍是採用德制裝備與訓
練,另一個重要的軍種――空軍,卻沒有走德制的路線,各型飛機多是向美國采
購的,但這個在全世界都屬最年輕的軍種也是成長進步最快的軍種,新型戰機不
斷的推出,必須要快速的換裝才能不至落伍,所以中國對外採購軍火的另一類巨
大開支,即是在於作戰飛機與零件彈藥,不過主要輸入國並非德國。

  1937年7 月7 日爆發「蘆溝橋事變」,原先日軍是想按照以前的技倆,把這
次衝突搞成一場「局部事件」,然後再交涉停火壓迫中國退讓,日本又可輕易地
佔領一塊中國領土,這種「蠶食」策略已成功過很多次。但這次日本盤算錯誤,
中國全國抗日呼聲高漲,絕不容忍日本軍事力量深入中國關內,這是攸關中國存
亡的生死大事,國民政府也決心不惜與日軍大戰也要保衛國土。但是在華北地區
日軍佔有地利優勢,它的重武器與車輛在華北平原行動自如,國民政府的有力軍
事設施也不在華北,並且日本已在京津地區集結優勢兵力,準備等待國軍北上馳
援,以逸待勞來場決定性會戰,一舉摧毀中國軍主力。蔣介石等將領深明此種態
勢對國軍不利,於是決定在上海地區開闢戰場,如此日軍的優勢在華中水網丘陵
地形內將會降低,駐華中地區的中國新式陸軍也可迅速調集到上海參戰,並且利
用上海列為國際都市的便利性,能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努力傳揚世界,以此能引起
各國的關切與支持,避免在華北作戰被視「地方性局部衝突」,遭到國際視聽的
忽略,這就是1937年「8

0

主題

468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沙發
靛藍金屬蘋果 發表於 2006-11-11 16:23 | 只看該作者

來晚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2646

帖子

2238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238
3
YellowTiger 發表於 2006-11-12 01:24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和德國的關係不只一個馬克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Hanxin 發表於 2006-11-19 10:24 | 只看該作者
二戰中日德2個軸心國在中國的一些作為,
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德國援助中國軍火(間接幫助中國抗日)
日本「放任」來滬猶太人(間接幫助猶太人免於被屠殺)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主題

2419

帖子

88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2
5
chickenrun8 發表於 2006-11-19 12:54 | 只看該作者

they just want your money... no more than tha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