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古文化考2————燧人氏

[複製鏈接]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5 1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工取火奠定了露天生活的基礎,細石器的改進為人類的新生準備了條件。終於,在5萬年前的某一天,「燧人氏」的後代高舉著聖火,成群結隊,呼嘯著奔向廣闊無邊的茫茫大草原。從那一天起,草原游牧民族,在古代的東方誕生了。                                                                                                                                
                                                                        
(一)「燧人氏」的聖火

人類社會早期的各項發明創造,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統一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是排列整齊,先後有序的。上古時代人類各項發明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繫,例如某一發明是后一發明的必要前提,而後一發明又是前一發明的必然結果;又如當某一發明誕生后,會引起許多並列的相關發明,表現為發明的派生性;還有一些發明是在前一發明的基礎上改進或改造而來,表現為發明的繼承性。總之,只有當某一項發明實現之後,另一些發明才成為可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工取火的發明,就同「構木為巢」的發明有著承前啟後,因果相成的必然聯繫。
學術界對於人工取火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目前還沒有結論性意見。
史學界歷來對神話傳說不太重視,習慣地把神話傳說看作是人類早期的文學創作。目前這種局面雖有所改觀,但史學家們大多還不知道怎樣才能不把傳說當小說看。
哲學界則認為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勞動群眾集體實踐共同創造的;基本上否定了人類發明創造行為的特殊性。
文學界則更樂於把「人工取火」說成是「燧人氏」受啄木鳥「啄木生火」原理的啟發,努力地用浪漫色彩增加著上古傳說的荒誕性。迄今為止還未見有關啄木鳥能將樹木「啄」熱起火的報告,若如此,每年的森林火災還不知要增加多少起。啄木鳥「啄木」並不具備生火的功能,人類也不會受子虛烏有事件的影響。
那麼,人類發明鑽木取火的靈感又從何而來呢?
實際上「燧人氏」的發明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它主要受益於「有巢氏」的發明。在「有巢氏」之前,同石頭打交道佔據了人類製作工具的大部分時間,自「構木為巢」發明之後,人們同木頭打交道的次數逐漸多了起來,成為當時人類日復一日的主要工作之一。在純石器時代,兩塊石頭撞擊也能碰出火星,但在沒有特殊引火材料問世前,單憑枯枝樹葉是引不出火的;因而人類利用火石和「火紙」引火,是很久以後的事;人類利用太陽能引火,則是在銅鏡發明之後,這些都是鑽木取火的改進方式。
最初的人工鑽木取火,產生於人類開始經常同木頭打交道之後的長期實踐中。當人們經常用「石鑽」在乾枯的樹木上鑽洞時,發現磨擦生火機會自然就大大增加了;人類發明人工取火和「燧人氏」的誕生,便只是時間早晚和順理成章的事了。
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由某一個具備了多種機遇的人,在地球上的某一點上率先做出的。任何一項發明都不可能由很多人分別同時完成,更不可能由兩個以上的人在地球上的不同地點分別同時完成。
「燧人氏」的發明也不例外,他也因此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有記錄的第二位發明家。由於人工取火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發展階段,鑽木取火就表現了歷史的必然性;「燧人氏」也就只能是一個歷史的真實人物,他既無法虛構,也無法從我們祖先的記憶中抹去。傳說中事件的真實性往往是不容懷疑的,尤其是人類社會業已存在(過)的某項發明;因為「人工取火」必然要被某一個人發明出來,「燧人氏」則只不過是這一個人和這一件事的歷史記憶和專門稱呼而已。
人工取火的發明首先應歸功於「有巢氏」,是「構木為巢」為「燧人氏」的發明準備了條件;說明這兩個發明是先後有序的,我國口頭文學中也是這樣記載的。傳說中「有巢氏」要大大早於「燧人氏」。如果「燧人氏」的發明同有巢氏的「構木為巢」沒有關係,則在時間上這兩個發明的順序就有可能顛倒過來,傳說中「燧人氏」也就不必稱「有巢氏」為「巢父」了。                                                                                                                  
人類自身需求是人工取火的第二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生活在南方的人類對火的要求並不十分迫切,因而他們即使發現了磨擦生熱的現象,也未必能發明人工取火。由此可以認定,人工取火的發明地點是在中國的北方,並且是在靠近草原的地方。
在洞穴文化時期,草原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於人類生存。華北人類對草原生活的嚮往,出現在「構木為巢」的旅途中。人們發現在那裡有豐富的水草和像浮雲一樣多的肥動物。
但只會保管火的局限性,使華北人尚不敢向草原多邁出半步。當時世界上的所有人類中,就只有他們對人工取火的要求最為迫切;而人類的發明創造往往就產生於這種迫切的需求中。
人工取火是人類擺脫洞穴文化束縛的第二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的出現使人類可以經常性地在戶外活動,而不必長時間困守在山洞裡。此後人類的活動開始有了季節性,在夏季人們恢復了遊盪式的生活,到冬季便又回到洞穴中來。
在人工取火發明之後,華北人又接連不斷地進行了一些很實用,但影響力較小的發明,人類的物質生活也有了一些改進。比如,華北人改造了狩獵工具石球,發明了石簇;進一步改造了「樹巢」,並逐步將「巢居」改進為地窩棚,最終把新家從樹上搬到地面上。因為火不但可以燒飯取暖,同時也是抵禦野獸襲擊的最有效的武器,有了人工火之後,人類已經不怕猛獸了;所以夜晚也就沒有必要再辛辛苦苦地修什麼「樹巢」。可以說人類最終成為整個世界的主人,是從人工取火發明之後才開始的。
人類有了地窩棚之後,消除了洞穴時期眾男女同居一室的弊端,長時間野外生活也需要人類相互幫助。於是從這時起,人類開始了小型的群居生活;成年男女再也不必離群索居,最早的「胞族」也就初步形成。
只是這些發明和進步的影響力不如人工取火那樣大,當時的人們沒有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使我們無法知道它們的具體發明人是誰。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沙發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5 11:45 | 只看該作者
請版主幫忙把這篇也放到置頂的「中古文化考」里,我想往裡放大概4,5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下大至有五到十個小節~爭取每天發一節 大約10天左右可以完成一個小標題的內容~但大題目已經改不了了~我想每發一個小標題大題目上就出現一個小標題~看版主有什麼辦法~~謝謝了~~^_^

女兒代筆~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3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11-5 1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4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6 09:27 | 只看該作者


洞穴文化的特徵是幾十萬年如一日,中國猿人是如此,西線人類也是如此,世界上凡處在洞穴文化時期的人都是如此。洞穴文化基本上是一種靜態文化。
泥木文化與洞穴文化的根本不同點就在於它是一種動態文化,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處在不停頓的發展之中,因而這一文化的前後面貌,是有很大變化的。最遲在距今5萬年之前,這此變化經日積月累,終於發展到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時期。
對於長年居住在山洞的北京人而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草原是人類當時最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裡野牛成群野馬兒肥。但外面的世界又很無奈,華北人類當時還沒有駕馭草原生活的能力。
野外郊遊開闊了北京人的眼界,人工取火奠定了新生活的基礎,武器裝備的改進準備了物質條件,集體活動積聚了人的力量,相關的發明增強了人的信心。在長期的露營生活中,人類也積累了一些草原生活知識和狩獵技術,人類徹底告別洞穴文化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於是,在5萬年前的某一天,在華北某地,「燧人氏」的後代高舉著聖火,他們成群結隊,義無反顧,呼嘯著奔向大西北,奔向廣闊無邊的茫茫大草原。從那一天起,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世界上最早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東方誕生了。
經典教科書在說到古代文明發展史時,不可避免地都要提到,在西亞兩河流域的北方,存在著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他們似乎已有很多的部落,分屬不同的民族;他們的歷史遠比西亞兩河流域和北部高地的居民更為悠久,沒有他們的存在,西亞的農夫們不會早早地建起城堡,修築塹壕。
但他們是誰?從哪裡來?教科書中卻從沒有過準確的答案。一般學者認為,北方游牧民族是由居住在「土蘭平原」和中亞地區的原始人類自然進化而成的。
但這一說法缺乏考古依據。因為在5萬年以前,上述地區還絕少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而這一地區的居民,又無一例外的都是從外地遷居而來的,不是來自西方,便是來自東方,在「土蘭平原」和中亞地區並不存在著一個原生性的土著集團。
任何一種新文化,必然只能產生於它可能產生並應該產生的地方,必然要有為其鋪路的先期文化。這種鋪路文化,又往往不只一個,而是環環相扣的一個系列;類似一根鏈條,缺一不可。順著這些鏈條一環一環地摸上來,便是草原游牧民族,順著這些鏈條一環一環地摸下去,便難免摸回到華北文化。
草原游牧民族,是一新生民族,他們的出現,是人類擺脫洞穴束縛的必然結果,而且是最早擺脫洞穴的結果。
誰能最早擺脫洞穴,當然要看誰能最早產生這種願望。
全世界只有北京人在洞穴中過了50萬年,只有在華北及附近地區存在一些有30萬年以上「洞齡」的洞穴文化遺址。如果北京人沒有這個願望,那麼還會有誰能有這種願望呢?
首先要有願望,但只有願望也是不夠 的,還要有一系列相關的發明。發明又有發明的道道:由誰發明、在哪發明、何時發明、誰人在先、誰人在後、冥冥之中早有定數,它們的次序是不會改變的。正是因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內在聯繫和變化規則,人們才能通過這些規律進行推理和判斷,才能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例如,人工取火是人類獲得新生的基本條件,不滿足這個條件,人類不可能長期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也就無法脫離洞穴。據此人們就可以進行反向推理,如果在考古中發現某一文化已經脫離了洞穴,就證明該文化的主人已經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能,人們 就可以知道人類發明人工取火的大致時間,將未知數變為已知數。為解決下一個難題準備條件。
又如,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具有放大功效和傳播功能的。而文化的傳播又總是由首創地一步一步向四周蔓延擴散的;總是由近及遠,由點到面的,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更是如此。現代社會有了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設備,文化的傳播就不依這一規律了。因此,這一規律更適用於人類社會的早期。
    如果某些遺址文化在時間上較早地完成了某些變化,那麼這些文化區則必定離該文化的首創點很近。如果某一文化遺址具備了最早的創新文化,而在它的周圍又分佈著一定數量的,年代稍晚一些的創新文化遺址,則該文化遺址即可被認定是某一新文化的首創點。這沒有什麼客氣可言。
「北京人」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歷時最長的洞穴文化遺址,並有長期管理天然火的記錄,具備了走出洞穴的客觀條件。且「北京人」確實在距今20萬年時不知去向。在「北京人」文化遺址周圍,分佈著一些早、中期「泥木文化」遺址,這些遺址文化中均帶有「北京人」文化的影子,且年代均在「北京人」文化之後。
以上理由足以斷定,「北京人」便是泥木文化的首創造者。「北京人」文化的結束,便是泥木文化的開始。由此看來,「北京人」並不是從一個洞穴搬到了另外一個洞穴,而是徹底放棄了洞穴生活。
走出洞穴只是開始,到游牧民族的產生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或這個過程不夠完整,游牧民族也是不會產生的。人類既不可能跨入草原,更無能力馳騁在歐亞大陸上。
那麼,與人工取火相關的發展過程,便也只能在華北地區完成。表面看來雜亂無章的上古史,其實本身是嚴謹有序的。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5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7 11:28 | 只看該作者
三、走向草原的條件

從北京人走出洞穴到草原游牧民族形成,有漫長的十幾萬年光景,均被塵封在厚厚的泥土之下,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保存下來。我們現在所得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如九牛一毛。
對於研究上古史而言,數據總是越多越好;但數據再多,也很難讓人滿意。面對如此有限的考古數據,必須通過加強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來彌補;根據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建立起如數學代數式似的考古公式;將已知數據代入公式,通過演算就可以推算出未知數,並將未知數一個個推算出來。然後在各門學科的幫助下,逐步恢復歷史的概貌。                                                                                                                 
那麼,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哪些已知條件和數據呢?從這些數據中又能推論出什麼呢?
首先我們知道,從遠古時期直到車輛發明之前,人類早期文化的傳播都是徒步實現的。考古學告訴我們,北京人是在二十萬年時,離開周口店的。考古還告訴我們,在北京人文化遺址周圍,有一些稍微晚一點的文化遺址,這些遺址文化均帶有北京人的文化特徵;丁村文化的出現則說明在這一時期華北兩大文化系統開始接軌。
由以上幾點不難推論出:從20萬年前開始,北京人文化在迅速向周邊擴散的結論。
其次,我們已經知道:大荔文化,許家窯文化和丁村文化都是露天文化,並且處於泥木文化的早期,比這稍微晚一點的內蒙薩拉烏蘇文化,(距今5萬年)和山西的「峙峪文化」(距今2.8萬年)則是已經比較典型的泥木文化了。從中不難看出,華北地區的文化總體上是由洞穴向露天營地發展的。
第三,我們還知道,這一時期的氣候條件比北京人時代還要冷。比北京人稍晚一些的華北人在氣候環境更惡劣的條件下卻堅持向露天宿營的方向發展,就只能說明他們已經有了更先進的禦寒本領,只能說明他們那時已經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能。此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解釋呢?
第四,考古還告訴我們:已經溶為一體的華北泥木文化到中後期又明顯趨向二元化發展方向。這兩種文化發展趨勢取決於它們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環境。處於黃河中游的「大荔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和小南海文化等,帶有向漁獵採集經濟過渡的趨向。而在黃河中上游的許家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峙峪文化」等,則明顯向著草原游牧經濟發展。他們被考古界稱之為「獵馬人」。
這兩種文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狩獵工具上。這兩種文化起源於同一文化傳統,文化特徵基本近似。但由於自然環境不同,在工具的發明與改進上就有了一些差別。
帶有漁獵採集傾向的文化遺址,大都在河湖交匯,森林茂密的山林地區。而帶有游牧傾向的文化遺址則大都在廣闊草原的邊緣。前者與北京人的生活環境差別不大,因而文化的變化並不十分顯著。
後者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遇到的新問題是,草原空曠遼闊,沒有森林、丘陵等可利用的隱蔽物;因而在狩獵時就必然會拉開人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加大了狩獵難度。這就迫使人類必須發明和改進遠程狩獵工具。於是經過改造的石球便在許家窯文化遺址中製造出來。
原始社會的各類石器,都有其各自的用途:有的是傢具,如石檯面等;有的是生產工具和用具,如石斧,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鋸、錐、鑽等,後來有「石錘」、石磨盤等,還有的是手工藝工具,如各式雕刻器。但直接用於狩獵的石器,種類則很少,用於遠距離狩獵的工具,在以前更是少見。
石球是最早的和專用的遠程狩獵工具。不論它的發明人是誰,它後來都成為草原人民最為重視和普遍使用的武器了。漁獵文化有時也用石球,但多只是偶爾用之。而在許家窯遺址文化中,石球的數量竟占其石器出土數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由此推測,從露天宿營向草原游牧發展,必然伴隨著遠程武器的進化過程。
遠程武器,是草原文化必備的狩獵工具。石球的出現,只是遠程武器的雛形;它自身還很不完善,功能較差,還遠遠不能適應草原文化的需要。在許家窯文化中,石球已有大小兩種,最大的直徑100毫米,重量超過1500克。最小的則在50毫米以下,重量不到50克。顯然,在許家窯人時代,人類是不敢只握著兩個石球去闖草原的。
有人根據民族學資料推測,認為比較小的石球可能是用作狩獵工具「飛石索」的彈丸,大的可能是一種投擲器。
不論是投擲器還是「飛索石」,都已包括在「遠程武器」的框框下。而石球的大小之分,則已經是遠程武器改良的標誌。石球的小型化,是其改良的第一步。
大型石球彈丸化,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認識到彈力的存在;知道有一種力量比人類自身手臂的力量還大,並且可以掌握和利用。石球的小型化,是人類已經發現並開始利用彈力的有力證明。
彈力的發現,又為人類進一步發明弓箭的弓身準備了條件。石球的小型化也為弓箭的箭頭準備了材料。人類只有在發現了彈力之後,才有可能發明弓箭,不可能都已經在使用弓箭了,還不知道彈力是什麼。                                                                                                                    
石球的進一步小型化,就發展為石簇。石簇的出現,標誌著弓箭的誕生。弓箭是人類早期遠程武器發明的階段性最高成果。當弓箭出現時,從洞穴文化發展到草原游牧文化的全過程就已經歷歷在目了。弓箭的發明,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完結。而當弓箭出現的標誌石簇出現之後,小石球便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久便退出了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
華北泥木文化的這一發展過程生動地告訴我們,草原民族是伴隨著弓箭的發明而誕生的,誰是弓箭的發明者,誰便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鼻祖。
像其它所有的發明一樣,弓箭的發明地在全世界只有一個,以後通過人類的遷徙活動傳播擴散到世界廣大地區。從許家窯的石球到「峙峪遺址」的石簇,有充分的考古資料證明,弓箭的發明地理所當然的應該是中國的華北地區。
弓箭的弓身、弓弦、和箭桿,都是易腐易爛物質。而且越是原始的弓箭就越簡單,很難保留下來。能夠保留至今的弓和箭頭,歷史年代都不會太早。弓箭中唯一能保留下來的是石制的箭頭。要想知道是誰發明了弓箭,不能看是誰有最早的弓身,而是要看誰有最早的箭頭——石簇。
在德國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木弓」,距今1.1萬年,但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石簇,是在馬得格林文化的後期,距今約1.5萬年。歐洲考古界一般把弓箭的發明歸入歐洲中石器時代,並認為這一發明是歐洲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發明。
西亞的石簇最早見於巴勒斯坦的凱巴拉文化遺址,距今大約1.8萬年。中亞地區大約也是始於這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則都晚於以上地區。
但在我國,距今10萬年以前的許家窯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石簇的前身——小型化石球。到5萬年前的薩拉烏蘇文化時,雖然還未找到標準的石簇;但石器小型化的特徵已經十分突出,可能存在一種以小石球向標準石簇過渡的替代物。而到了3萬年前的「峙峪」文化時期,石簇的存在和弓箭的發明,已經成為考古界一致同意的定論了。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的活動過程,人類的每一活動過程僅停留在每一人類活動的那一歷史瞬間,是不會被後人親眼所見的。正如某位學者所言,天空中沒有痕迹,但鳥兒已經飛過。這類不留痕迹的文化只能通過點點滴滴的遺物,讓後人感受它的存在。本書就是希望透過華北地區早期諸多的原始文化遺址散發出大量的信息,讓人們領悟到這一歷史過程。
從時間上看,人類最早有弓箭的地點在華北。從考古上看,弓箭的發明地也在華北。結論是:最早的游牧民族也應誕生在華北。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10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5
6
chgq 發表於 2006-11-7 18: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7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8 09:11 | 只看該作者
游牧民族的身份證

從走出洞穴到發明弓箭,北京人完成了脫胎換骨的進化過程。但草原民族的形成,似乎並沒有等到這個過程的最終完結。可能在標準的弓箭定型之前,第一批大膽並性急的人就已經衝鋒在前了,他們手中只有未成形的弓箭。
這種行為今天的人們肯定是看不到的,但它卻能夠通過某種信息反映出來。證據就是遍布世界的細石器文化,其傳播時間比石簇的傳播時間要早一些。
細石器文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專利產品。
受華北小型石器風格的影響,早在距今20萬年時,全世界的舊石器都開始逐漸縮小。但是以細石器為特徵的,晚期舊石器文化,卻是從草原民族誕生之後開始的。
草原不同於丘陵山地,沒有隨處可見的石料來源。在大草原上狩獵,可能有時幾天也找不到石頭。於是草原民族首先想到了開發石料基地。中國目前已經發現的幾箇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點,幾乎全都分佈在草原的邊緣地區。這些石料加工點的歷史年限最古者甚至可以上推至70萬年以前。但其成功運作用卻可能只是近5萬年之內的事。
開發石料基地,解決了原材料問題。但大型化石器負擔重,攜帶量少;在缺少攜帶工具的年代里,大型石器肯定不適宜於草原文化。於是石器向小型化方向發展,就是必然的了。                                                                                                                    
薩拉烏蘇文化可以看作是草原細石器文化的起點。
薩拉烏蘇文化誕生在以草原為主,兼有針,闊葉混生林的自然環境中。主要動物有「古菱齒象」、野驢、野馬、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若氏駝」等,基本上都是草原型動物。
薩拉烏蘇石器的明顯特徵是尺寸特別小,以長2~3厘米,寬1厘米左右,重1~2克的石器為多,有的甚至更小。長寬5厘米,重10克以上的石器很少見。
這種細小石器工具,是草原文化最典型的表現。因為那時既沒有背包,也沒有車馬;所有的工具都只能靠雙手握著。能握多少就帶多少,石器當然就越小越好了。這就是為什麼細小石器文化會產生於草原民族,並且在草原地區分佈特別廣泛的道理。
雖然薩拉烏蘇的細小石器是用「錘擊法」打制的,與後來用間接打擊法和壓製法製作的典型細小石器有所區別。但是它已開了細石器文化的先河。它向人們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以後世界各地在細石器製作工藝和技術上的進步,則只是在薩拉烏蘇文化基礎之上的變形和地區性再發展而已。在這裡「細小」是一個統一的標誌,精則只是地方性標誌或滯后性標誌。後來者當然有機會居上了。
細石器文化既是由草原游牧民族所首創,同時也是草原游牧民族身份的標誌。從細石器文化的分佈上,可以看出早期游牧民族活動的軌跡,也可以看出該文化的傳播方向。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8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11-8 09:41 | 只看該作者
敢問,這些有關中古文化的考證文字是樓主的原創嗎?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頗佩服樓主的文字,想多知道些,若有不敬之處,請樓主海涵...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9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8 10:07 | 只看該作者
原創是毫無疑問的,抄襲剽竊也是存在的,但基本思想絕對是獨此一家---哪就是世界源自中國。有些胡鬧是吧?
如有興趣,盡請辯論。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10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11-9 01:56 | 只看該作者
佩服!
部分剽竊就不叫剽竊,誰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0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11
文曲星 發表於 2006-11-9 02:00 | 只看該作者

有意思,好看

這麼好的書,真是難得,應該置頂。這是一本尋根溯源的探索之作,真正追到了人類起源的源頭上,填補了人類早期歷史地空白,今後的人類歷史,是要從這本書讀起的。這一開山立派之作,怎能不至於最頂端呢?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2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9 09:1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文曲星的厚愛,希望多加評論,本文不足之處也要各位指正、補充,無論怎樣說都不過份。

謝謝大家!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3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0 09:22 | 只看該作者
游牧走廊的橋樑作用

自草原上出現了游牧民族之後,整個人類社會就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是美洲開始出現人類活動的身影,緊接著歐洲又出現了文化和人種的雙重改良現象。澳洲地區也是在此前後有了第一批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遺址。並且被發現於洞穴之中。整個地球開始充滿人類社會大發展的勃勃生機。
因而距今五萬年左右,也是一個值得史學界特別重視的歷史年代。這一時期人類社會一系列似乎毫無關聯的地區性變化,其震源最終都指向一點,就是華北草原游牧民族誕生地——薩拉烏蘇。                                                                                                                        
游牧民族以游為特性之一,不會長期停留在某一地方。在薩拉烏蘇文化的前後,便有一支遊動的隊伍,經松嫩平原向北挺進,直指西伯亞利遠東地區。而比他們更早一步就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華北洞穴移民,則在游牧文化的推動下,一舉跨過白令海峽,於是原先可能居住在遼寧金牛山、鴿子洞一帶的北京人後裔,又成為美洲大陸最早的先民。
考古專家一致認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經白令海峽遷徙而至的東方人。在美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在加拿大發現的一個男孩遺骨,距今約4萬年。還有阿拉薩斯加古克勞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能人遺骨,距今約3.8萬年,以及2.2萬年前人類在 巴西,墨西哥等地活動時留下的洞穴遺跡。再后便有了著名的「大獸獵人」文化,時間在1.3萬年至8千年。
國外有學者認為,最早越過白令海峽的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通古斯人。(也有某些其它說法)
但他們都一致認為美洲印第安人在種族和血緣上都與亞洲的蒙古人種接近,是東方人的后商。這一點已基本得到肯定。
早期人類只有東、西兩支,都是從南部向北方發展的。美洲人只能來自其中的一支。如果其中有一支在4萬年——1.2萬年之間沒有進入美洲的客觀條件,那麼剩下的一支就成為唯一的選擇,這裡只需使用簡單的排除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從歷史年代、地理位置、以及種族血緣等方面綜合考查,美洲印第安人只能是東線人類的後裔。而東線人類向美洲發展,也只能是從南方到華北、再從華北到東北、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最後才是美洲。早期的地域里程人類是無法飛躍的,很難一次到位,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走著來。
東線人類向美洲發展的進程表大致如下:
200萬年前在華南,180萬年前到達華北,50萬年前進入遼河流域,距今20萬年時進入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距今10萬年時進入西伯利亞,距今4萬年時第一批人類開進美洲。
人類每進入一個新地區,都有其階段性原因。從時間上看,人類最終進入美洲的時間和華北地區游牧民族的形成時間相呼應。而人類在某一地域的進步行為又勢必對周邊地區造成影響;由此才假設游牧民族的形成是推動人類向美洲進軍的主要因素。
由於美洲地區此前沒有任何人類存在,因此到達美洲后的東線人類保持了比較純正的蒙古人種血統。
又由於最先進入美洲的人並不是已經成型的游牧民族,而是最先到達東北地區的更古老的華北移民,因此,最先進入美洲的人類並沒有當時華北人那麼先進的游牧文化;也看不出他們的文化與同期東亞文化的明顯聯繫。但到後來,從「大獸獵人文化」中存在著多種形式的刮削器和經過改造的尖狀器,就不難看出早期的美洲文化也是華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4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1 11:18 | 只看該作者
東西方人類的第二次握手

華北游牧民族除了向北進發的一支外,還有一支向西發展。他們穿過天山山脈與阿爾泰山脈之間的谷地,出土蘭平原直抵西亞和歐洲。並於大約4萬年前飲馬大西洋。在行進途中,他們同西線再次北上的尼安得特人在西亞地區和歐洲南部地區相遇。繼「有巢氏」之後,東線人類實現了同西線人類的第二次握手。西線人類的文化面貌從此又得到巨大的改觀。
這是可能的嗎?
總之,在本書之前,以往任何一位史學家或考古學家都從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都沒有看出當時華北文化的活躍性、超前性和重要性;他們甚至不敢想象腦量不多的華北人會比當時腦量大的尼安德特人聰明;不敢想向是華北游牧民族率先向西發展,用火熱的雙手溫暖尼安德特人凍僵的面頰。
想不到的事情,當然就更不會有人去論證。如果專家們想到了、看到了,要論證這一點反而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並且相信他們每個人的論證,都會比我的論證更全面和更嚴謹。
游牧民族的特性之一是行無常形、居無定址。北方大草原天寬地闊、茫茫無邊,牧民居住的原始地窩棚又是用樹枝搭成的,極易風化腐爛。而最早向西發展的游牧民族,說是一個民族,實際上可能只是十數個人。他們的夥伴有一些中途而返,有一些半路夭折,還有一些另闢蹊徑,改道它途。最初進入草原的人本就有限,能夠最終到達西亞和歐洲的人就更為稀少。雖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但要在茫茫草原之中尋找幾萬年以前為數很少的幾個人留下的遺物,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
游牧民族的特性之二就是與自然界溶為一體。他們依靠自然界為生,很少對自然界進行人為的改造。而如果人類不是長時間在某一地點對自然界進行改造,是很難留下可供辨認的遺址的。
人在大海邊行走,雖然一時會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但經過海浪的沖刷,海灘很快就會恢復原來的面貌。草原文化就有這個特徵,即使是當代,如果草原牧民拔起他們的帳篷遷居它鄉,幾年之後,人們就很難找到他們原先住過的地方 。何況草原游牧文化已然經過幾萬年的風吹雨洗、沙塵覆蓋,其蹤跡當然就更難尋覓。
因此,把發現東方人類向西方運動的希望寄托在尋找早期游牧民族留在草原中的遺物遺跡上,是不切實際的。如果有此類發現當然更好,暫時沒有這種幸運到也無妨,因為從考古定式上可以推導出來。
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證據不僅僅留在草原上。草原中遺失的文化只是游牧文化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得以保留下來。那麼,這一部分被保留下來的游牧文化又該在哪裡呢?當然是在西方洞穴文化之中。
考古公式告訴我們,任何發明創造都只有一個起點。因此,如果當某一個發明創造最先在甲地出現,後來又在乙地出現時;乙地的同一發明無論以何種改良的面目出現,它都是甲地發明創造傳播到乙地的必然結果。
細石器文化的產生是有成因和背景的,它貫穿於草原游牧民族成長的全過程;沒有成因和背景,舊石器不會無緣無故自動變小。西方當時並沒有游牧民族產生,因此也就不存在石器必然要向小型化發展的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
人類在兩地從事同樣的發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人類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兩地從事同樣的發明,則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在兩地出現相類似的文化,傳播是唯一的途徑。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前,西線人類文化沒有多大改變,充分說明西線人類不可能同時從事和華北人一樣的發明。                                                                                                                    
傳播總是從有發明的地方向沒發明的地方傳。如果誰先誰后暫時不能確定,還有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即如果兩地同時存在類似的文化,那麼變化大的一方多半是該文化的被傳播方,而變化小的一方則多半是該文化的發明方。如果以上多個條件同時滿足,某一文化的出身來歷就鐵定無疑了。
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就同時符合以上多個條件。
歐洲細石器文化在時間上比較晚。華北地區是5萬年前,歐洲和西亞則是3.5萬年前。也找不到其進化過程。但是它的變化卻比華北地區巨大得多。
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出現了大量精緻的細石器文化。二、出現了被稱之為藝術品的雕刻和略帶神秘色彩的洞穴壁畫。三、出現了人類新種「克羅馬農人」。
面對如此巨大的文化進步,很多人興奮的不知所以,倉促提出了多種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論。但是,表現在西線人類文化的這種巨變現象,卻正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人工播種的典型樣板;是證明文化傳播客觀存在的最好範例。
將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與晚期文化相對比,可以看出兩種文化間的巨大差異。
舊石器時代中期,以莫斯特文化為代表的西線人類文化,以用石片精心製作的「邊刮器」和三角形尖狀器作為該文化的代表作,並有骨器出現。這種文化從20萬年前延續到4萬年前,沒有實質性發展,只是在製作工藝方面略顯精緻而已。在石器的類型上,莫斯特文化遠不如華北文化的種類多,也不如華北人的齊全、配套。這一時期的西線人類文化,可用先進的工藝,單調的工具來概括。
但是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萬年時,以奧瑞納文化為代表的西線人類文化卻突然發生飛躍性變化。
奧瑞納文化除了在石器製作工藝方面更加精良外,主要特點便是石器的類別齊全;可以說除了石簇之外,幾乎東線人類有的,西線人類也全都有了。
莫斯特文化中沒有哪種石器是雕刻器的雛形,但到了奧瑞納時期,雕刻器已經有了多種樣式。雕刻器是住在洞穴的「北京人」發明的,到許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在東方全面普及了。從功能上講,最早的雕刻器可能只是剪裁工具或餐具,傳到西方時,卻可能已成為專門哄女孩高興的製作玩偶的工具了。
及至到了距今1.5萬年的馬格得林文化時期,連最早出現在山西「峙峪文化」中的小石刀、「石簇」等更為先進的石器也在西線文化中出現了。這便是歐洲舊石器文化的又一個飛速發展時期。
因西線人類中晚期舊石器文化是由東西方兩種文化溶合而成的,其在發展中始終存在一種綜合優勢;因此雖然西方在石器類別開發的時間上總是落後於東方,但在工藝技術方面卻每每保持領先。這就給後人一個假象,使人們以為西線人類的舊石器文化一直比東線人類的細小石器文化進步。
從許家窯人開始琢磨石球的小型化,到薩拉烏蘇人的細石器,東線人類鑽研了整整5萬年。但僅在短短的一瞬間,西線人類便走完了東線人類幾萬年才走完的道路,並有一步跨越之氣勢。這時的歐洲細石器文化,可以說是品種齊全、款式多樣、製作精良、並有所創新,是幾乎找不到任何模仿痕迹的典型的仿製品文化。它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了東線人類在這一時期已一批接一批一地遷徙到了西方。
而當時在東線人類中,有能力大舉向西遷徙的人,大概也只有草原游牧民族一隊人馬。其它人則既沒有這種願望,也沒有這個能力。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5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2 17:40 | 只看該作者
歐洲洞穴岩畫的奧秘

在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除了在石器方面的這種突然變化外;另一個一直沒有得到滿意解釋的文化現象,是大量洞穴岩畫的出現。
在奧瑞納文化時期, 穿孔的「獸牙」和介殼,已是和藝術有關的裝飾品。大量雕刻和壁畫的出現,使人們把奧瑞納文化視為代表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完美階段。
這個時期最早的藝術品,是在西歐發現的刻有簡單動物形象的小石頭。後來發展成為在骨片和象牙上雕刻動物。在捷克,還出現了小型泥塑動物和造型一致,體態豐滿的婦女小塑像。小塑像用火燒過,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陶器。                                                                                                                    
這些藝術品最早的年代距今已有2萬多年了。這類婦女小雕像也一直被認為是人類宗教觀念的產物,被專家推測為是豐產女神的化身。
在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石灰岩洞穴中,還發現了該文化末期數以百計的洞穴壁畫。對於這些洞穴藝術,學者們眾說紛紜、觀點各異,但又都含糊不清。對作品的含義和創作意圖,至今也沒有一種合理的解釋。多數人認為這些洞穴壁畫與巫術和狩獵活動有關。
動不動就抬出原始宗教信仰作招牌,是西方史學界著名人士掩蓋自己在學術研究上缺乏基本功力的慣用方法,意在掩飾自己解釋不清歷史尖端難題時的窘態,以此敷衍後輩。
洞穴壁畫和岩畫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凡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都有其最早的發生地,都有其發明的原因和對人類社會的原始功用。不為滿足於人類某種歷史需求的發明是不會存在的。
岩畫最早出現在歐洲,距今約3.5萬年。隨後便在東南非洲出現,距今約3萬年。印度出現帶舞蹈圖案岩畫的時間,距今約2.5萬年。在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秘魯等地,均發現有2萬年前的岩畫。在澳大利亞,岩畫史也在2萬年以上。2萬年以內的岩畫,則幾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佈在五大洲69個國家的148個地區。已發現的岩畫總數在5000萬個以上。
岩畫既是藝術,也是歷史。如果從形式上去研究,岩畫的藝術成份居多,但如果僅從內涵上去研究,岩畫便僅僅是歷史。岩畫是歷史的產物,必有其歷史的作用。現已發現的岩畫數量雖然很多,但岩畫的分佈是極其有規律的。
岩畫分佈的第一個特點是,岩畫的歷史年代越早,其分佈的跨度也就越大;岩畫的歷史年代越近,其分佈的跨度也就越來越小。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凡有岩畫出現的地區,便也正是古代不同民族交界的地區。岩畫分佈的第三個特點是,岩畫區作為不同民族的交匯點,總是靠近落後一方的文化中心而遠離先進一方的文化中心。
岩畫除了在地域分佈上有特點外,在文化現象上也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特點。岩畫作為人類的一種發明,同其它文化一樣,是可以被認識、被掌握、被傳播的。但它的不同點是,其它文化都是一經發明之後,首先在該民族內部傳播,然後才向外擴散。而岩畫這一特殊的文化,卻只在民族的外部擴散,從不在某一民族內部傳播。因為幾乎所有的岩畫,都出現在某兩個民族領地的邊界線上,從不出現在各民族的內部地區。                                                                                                                       
本書對岩畫以上幾個特點的概括是有根據的。比如中國的人類發展史最完整,文化也最領先;但在中國就沒有2萬年以前的岩畫。目前中國最早的岩畫,出自內蒙古的陰山、大青山一帶,距今僅1.1萬年。當時這一帶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同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交匯地區。
如果說岩畫單純是人類情感的發泄,或藝術的衝動,或宗教的萌芽;那麼中國人應該比誰都更早。因為早在5萬年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有概念性語言。而世界其它人類大多處在半聾啞狀態之中,還處在信號語言階段,只會發簡單的聲音。
如果說岩畫是宗教的產物,那麼,這種文化現象應該產生於各民族文化的中心地帶,而不是產生於各民族文化的邊緣地帶,也不會只向外傳播,而不在內部傳播。
因此,雖然從岩畫的形式上看,早期岩畫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也反映了當時人類的部分原始宗教意識,但它並不是藝術衝動或宗教觀念的產物。當時的藝術是人類技能的表現,而宗教則僅是岩畫所表達出的部分內容。因此,它們既不是純藝術品,也不是宗教儀式的記錄,而是有它特定的歷史作用的。
岩畫的自身特點為認識岩畫的歷史作用提供了依據。
為什麼岩畫只產生於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為什麼岩畫只產生於兩大民族的交匯點?為什麼岩畫多出現在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為什麼岩畫技術不在民族內部流通?把以上這些疑問綜合考慮,就不難找出正確的答案。
原來岩畫的主要功能和歷史作用,就是作為人類社會早期兩個民族相互溝通的外交工具。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以上的一切疑問便都迎刃而解了。
兩個民族相互溝通,為什麼要採用岩畫形式呢?因為語言不通。因為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出現翻譯,也還沒有一個人懂外語,或者當時人類根本就還處在半聾半啞狀態。第一幅洞穴岩畫就出現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兩個民族相遇,彼此之間總要打個招呼,交換信息,互通有無。但是語言成為雙方交流的最大障礙。正因為人類不能在兩地進行同樣的發明,所以人類在兩地所發明的信號語言也是不一樣的。或者一方已有簡單的語言,而另一方還不會說話,或者雙方自說自話,相互不明白對方講的是什麼。現在人們遇到老外,如果語言不通,還會想到用手比比劃划,更何況原始社會。那時人類之間的互相交流,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因而遭遇的雙方必然會想出,或者總有一方首先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通過繪畫進行交流。繪畫絕對是不同民族最早的、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兩個民族文化的差距越大,繪畫就越必要。這就是為什麼岩畫總產生於民族交匯點的歷史原因。
岩畫是一種外交工具,而且是一種很費氣力而又不得不為的外交工具。在本民族內部,沒有語言障礙,當然就沒有人用這種費事的交流工具。這便是岩畫這一特殊的發明不會在民族內部流傳的原因。
各民族的領地範圍都是以文化發達地區為中心,以周邊文化控制地區為輻射帶的廣闊地理區域。兩個民族相交匯,必是邊緣區與邊緣區的交匯,而不可能不經邊緣區就直接進入中心區。因此岩畫總是只出現在各民族文化區的邊緣地帶。
兩個民族的交流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兩個民族就碰不到一起。在發展過程中,總是文化較先進的一方活動範圍大一些,而文化較落後的一方活動範圍比較小,甚至是原地不動。因而岩畫總是在靠近落後一方文化中心的地區出現。理跨度自然就大。歷史年代越近,世界上的民族就越多,兩個民族之間的距離也就越近;岩畫分佈的密度自然會因此而加大;而岩畫分佈的跨度卻會因此而縮短。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比如當文字產生之後,或當某兩個民族被某種語言同化之後,或在有了翻譯之後,岩畫就失去了它作為外交工具的功能,於是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因此岩畫僅出現在人類社會的早期。
岩畫雖然一度消失了,但作為早期人類外交工具的副產品,人類繪畫的技能卻長久的保存下來。後來,在人類審美需求的感召下,人類的繪畫技巧被再度開發出來。這時它才同其它的發明創造有了統一的特性,有了地區性特色。由於作為外交工具的岩畫與後來的繪畫製作方式相同,表象相同,具有同樣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它才被後人混同於一般的藝術繪畫。
以上便是原始洞穴岩畫的真正奧秘。
岩畫是古人的外交工具,這不僅僅是一個推測。它還來源於古代民族對後人的提示。
在內蒙古陰山岩畫中,人們發現岩刻旁邊有西夏人的題記:「文字父母」的象形文字。西夏人是能看懂岩畫的。西夏象形文字的提示,給今人的以很大的啟發,說明早期岩畫是在人類沒有發明文字之前,所能發明的最好的文字替代工具。說明洞穴岩畫就是象形文字的前身,岩畫之所以成為外交工具,主要就體現在它有類似文字的表意功能上。
搞清了岩畫的功能效用,再回過頭來看歐洲早期的岩畫,許多以前不甚了了之事就越來越清楚了。
歐洲早期岩畫,雖然在內容上與其它地區的略有不同,在技法上也優劣不等,但岩畫的性質、功用和特性是一樣的。
如果認識到岩畫只產生於兩個民族的交匯點上。那麼,凡有岩畫之處,必是兩個民族的會合之處。歐洲的洞穴壁畫也是岩畫,它的產生必然服從於這條定理。因此,歐洲的早期洞穴岩畫,也一定是兩個民族交匯的產物。
兩種文化相互交流,文化較為進步的一方輻射範圍廣,文化落後的一方輻射範圍小。當時世界上只有兩個比較先進的文化中心,一個是華北地區,一個是歐洲地區。華北地區已形成草原文化,歐洲地區仍是洞穴文化。華北文化的輻射帶是整個「歐亞」大草原,歐洲文化的輻射帶則只是洞穴周圍的小天地。一個躍馬揚鞭 ,馳騁萬里;另一個當然就只能被人「堵在」洞穴的家門口了。
因而世界上最早的岩畫,並不出現在文化比較發達的華北地區,而是出現在文化相對落後的歐洲洞穴,是「東風西漸」的必然結果。
正因為岩畫只會在落後地區出現,它才帶有典型的外來文化特徵,再進一步推論,岩畫就成了外來文化的標誌了。在考古中,只要有岩畫存在,就說明在岩畫產生的那個年代,此地除了土著居民外,一定還有遠方來客。
因此,岩畫並不僅僅是某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看到它,就等於看到了早期人類文化的交流,也等於看到了外來文化的存在。
早期人類不會創造脫離實際的生產工具。人類的每一項發明,都有具體用途。岩畫的功效在於它是人類早期的一種談話方式,是交換信息的工具。不論岩畫的具體內容多豐富,其開宗明義的話卻都相差不多;主要意思不外乎是:「老鄉,別害怕,我們是......」之類的自我介紹,然後才會談到其它請求或要求。
而這些岩畫,一經保留下來,就成為歷史的證物。它向人們證明的是早期人類的外交史。歐洲的原始洞穴壁畫,實際上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東西方會談紀要。
岩畫是人類早期的外交工具,只有在同外族進行交流時才有用途。由於當時以華北地區為中心,幾乎以全世界為 輻射帶的東線人類文化區大得讓人不敢想象。在這個大文化區內,很長時間內通行一種語言,只是到了後期,這個文化區才逐漸被分化。因此,在同一語言區內,是不可能找到外交文獻的。
從岩畫誕生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外來性。它不早也不晚,恰好與歐洲石器文化的飛躍進步同時發生,說明岩畫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它絕不是某一種人的單獨進步,而是人類相互交流的產物;它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座紀念碑,同時又是文化傳播的證物。洞穴岩畫在西方的適時出現,證實了東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存在,並且證明了他們在距今 4萬年時就已經到達過歐洲。
四萬年前,東線人類向美洲進軍之路更漫長,更艱苦。由於美洲此前無人居住,東線人類的這一舉動很快便被考古所證實了,因為到達無人區的新移民其人種基因沒有發生多大變化。華北人向西進發的道路相對好走一點,但因西方當時早已經有人類在活動,他們的結合使新移民的人種基因發生了巨大的混血效應,已經面目全非、無可辨認,因而華北人的這次西域漫遊便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6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3 09:22 | 只看該作者
歐洲新人——克羅馬農人的來歷

除了石器文化、岩畫文化外,歐洲新人克羅馬農人的來歷同樣也是一個萬古之謎。
克羅馬農人也是在大約距今3.5萬年時出現在歐洲的,是一種平均壽命不到40歲,智慧程度較高的人類新種,屬晚期智人階段。據測定,他們的體質形態基本上和現代人相同,下頜明顯突出、齶深、「臼齒窩」也比較深、頭部已經發達到沒有猿類的遺留;其特徵是額頭高而穹,顱骨高而寬大,腦門圓而豐滿,腦容量平均為1660毫升,在現代人平均腦量之上。根據對克羅馬農人的肢骨估計,他們的體格健壯,平均身高已有1.82米,現代大部分歐洲人就是從克羅馬農人發展而來的。
但關於克羅馬農人的起源問題,迄今為止尚未解決。因為他們祖先的化石至今並沒有被發現。一些具有「尼安得特人」特徵的,有可能是克羅馬農人早期類型的化石,也未被肯定。而克羅馬人在體質上的進步卻又是不可思議的。
目前在克羅馬農人起源問題上有兩大類意見。一種認為克羅馬農人是人類新種,是從外地后遷入歐洲來的。新種人是一種優秀人種,現代歐洲白種人是這種優秀人種的後裔。這種意見否認克羅馬農人從尼安得特人進化而來的觀點,是一種純外來理論。
另一種意見是簡單的進化論。他們認為克羅馬農人只能從尼安得特人逐步進化而來。尤其在西亞發現了石葉文化的發源地,特別是位於伊拉克北部的沙尼達爾洞穴文化被發現后,這種意見似乎便佔了上風。
後來考古在南非發現了一具十多萬年前的男孩兒遺骨化石,已經具有現代智人的特徵,於是非洲起源說成為目前最具權威的說法。
沙達尼爾洞穴的早期文化距今約3.5萬年,比歐洲同類文化(2.9萬至2.5萬年)要早一些。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早期智人化石,因而一些學者推測,晚期智人可能是在西亞地區率先進化而成的,隨後又把這種文化帶到了歐洲。
表面上看,這是兩種皆然相反的意見,其實犯的是同一個錯誤。
首先可以肯定,克羅馬農人不是尼安得特人自然進化的結果。如果克羅馬農人是從尼安得特人進化而來,一方面應該多少保留一些尼安得特人的體質特徵,另一方面則需要足夠的進化時間。因為,人類自身的體質進化如果是在毫無干擾的條件下進行,進化速度是十分緩慢的。人類身高每增加10公分所需的最短進化時間,在森林古猿階段,大約需要300萬年以上。到南方古猿階段仍需要200萬年以上。即使出了北京人這樣的進化發育種,人體增高10公分仍用了至少50萬年。到5萬年前,華北地區人類的平均身高應在1.62米至1.65米之間 ,                                                                                                                 據有關資料統計,到本世紀60年代,河北省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68米。而且腦量也並不很大。
但是,克羅馬農人卻從其初次登上人類歷史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從1.60米長到1.82米,陡然增高了20多公分,這是人類自然進化中絕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因此新人種說才不同意簡單進化說的意見。但新人種說只不過是把簡單進化說擴大了地域範圍而已。因為,如果尼安得特人在歐洲地區不能獨立進化為克羅馬農人;那麼,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包括南部非洲)人類也都同樣不具備獨自進化成為克羅馬農人的條件。就比如人咬不到自己的鼻子,站在橙子上同樣咬不到的道理一樣,新人說也必須解答和簡單進化說同樣的問題,就是所謂新人種的祖先是誰?他們的歷史源流在哪?總不會真的相信有外太空來客吧?
從各類考古資料上看,在克羅馬農人出現之前,世界各地均沒有人類高大種存在。如果人類高大種真的存在,就不會是在3萬多年前,而是在更早時就會在世界冒頭了。因為人類高大種也必然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也有一個從矮小到高大的漸進過程,也需要漫長的進化時間;而在漫長的時間內,他們不可能不留下半點蹤跡。
據考古資料分析,4萬年前,世界上只存在四種人,他們分別是:東線人類華北發育種和南方欠發育種。西線人類北方尼安得特種和南方欠發育種。                                         
這時人類的身高情況大致如下:
西線人類南方欠發育種,高1.45米。
東線人類南方欠發育種,高1.50米。
尼安得特人,高1.60米。
華北人,高1.62~1.65米。
四萬年前,世界上除了這四種人之外,並不存在更為先進的人類智能種和更高大種。這時人類除了有些個體差異外,基本種群類型是十分穩定的。時至今日,除了克羅馬農人的出現而改變了尼安得特人的種群外,其它三大種群類型仍然是穩定的;幾萬年來直至今天並沒有多大改變。雖然克羅馬農人的遺傳基因已越來越多地滲入以上三大基本種群之中,人類身高的情況也並沒有多少改變。
直到本世紀末,非洲人類原始種的平均身高只有1.52米。東南亞當地土著人和澳洲原始土著人的平均身高也不足1.60米。北方東亞人種的平均身高也就1.70米略強。
現代人類身高的普遍快速增長,是20世紀后30年之內的事,是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此之前,人類種群類型的格局從距今20萬年至今並沒有明顯地改變。
在統計資料面前,新人說便不攻自破了。簡單進化的意見也難圓其說。因為當時的華北人比尼安得特人身材要高,進化的基點也就高。但身高1.65米的華北人並沒有長到1.80米,而身材短小的尼安德特人,在沒有任何其它優勢條件的情況下,在十幾萬年沒有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卻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大大超越了華北人。用進化一詞顯然是說不通的。
克羅馬農人既不是土生土長的,又不是外來的新人種。那麼,他們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東西方人類的再次混血了。
人類早期文化的傳播是通過人的遷徙實現的。文化到了,人也就到了。新文化具有親和力,外來人則具有吸引力。華北人不遠萬里來到西方,不可能放下文化回頭就走。他們除了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在愛情上似乎熱情更高。從奧瑞納文化中發現的大量藝術品,小雕刻和女人雕像,不難看出當時愛情殿堂的豪華奢移。
古往今來,所有的裝飾品和首飾都是為女性而做的,即便是男人佩帶飾物,也大都是為博得女性的好感。
在莫斯特文化時期,屬於女性的物品還只是一枚骨針,這時的女人還只是操持內務的家庭主婦。
但到了奧瑞納文化時期,社會風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大量的裝飾物,刻有簡單動物形象的小石頭、骨片和象牙,還有大量製作這些藝術品的雕刻工具。說明這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相當重要的變化。男性為了博得女性的好感,除了要在勞動中有好的表現外,還要有一些額外的討好方式;就是送點小禮品什麼的。這種方式最早應是由東線人類傳入的。(因為雕刻工具是東方人發明的)由於行之有效,很快就在西方流行起來。並且一直流行到現在。
女性地位的提高,還表現在當時出現了很多婦女小雕像。這些豐滿肥胖的婦女小像,不論後人把她們視為女巫還是視為女神,都應該是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偶像,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影視歌星、世界名模和封面女郎。這些婦女雕像在今天的人看來可能有些古怪,但在古人眼中她們一定美若天仙。
凡是在一個文化時代流行的形象,都是那個時代的理想形象,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標準去衡量古人。
女性小雕像的出現說明在3萬年前,人類就已出現偶像崇拜的萌芽了,既然人類的祖先可以崇拜偶像,那麼,人類的後代有追星的衝動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女性偶像的出現還說明一個簡單而且明顯的問題,說明當時女性數量非常之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這也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早期文化特點之一。
在草原原始自然條件下,女性逃生的機會可能大大不如男性。能夠存活並最終到達西方的,多半是成年男性。所以他們到達西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山洞中去找女人。這和現代遠洋船上的海員到達新口岸時的行為差不多。於是便有了3萬多年前出現的大量洞穴岩畫,有了奧瑞納文化,有了混血兒。
3萬多年前的華北人,如若同尼安得特人相結合,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雖然早在距今20萬年時,就有一撥華北人到過西方,並且生成了尼安得特人。但由於冰期的作用,東西方再度隔絕達15萬年之久。15萬年雖然比200萬年短,但也已是名符其實的遠親血緣了,在遺傳學上,應該有明顯的「遠血優勢」。
東線人和西線人的第一次「遠血姻緣」;是華北人類「發育種」與西線人類欠發育種的結合,只有「遠血優勢」。而東、西線人類的第二次「遠血姻緣」,則是在當時人類兩大發育種之間進行的;不但是具有「遠血優勢」,同時具有進化優勢。這兩大優勢相結合,必然產生讓人難以預料但最終能夠測算出來的結果。
當時尼安得特人的腦量和東方人的腦量都處在超長發育階段,兩者相結合,可以加強這一優勢,於是一個更大的腦殼就出現了。
當時東方人的身高已達1.65米,尼安得特人也有1.60米,都處在迅速發育階段。兩強相互結合,必會出現超越現象。一個1.65米的父系和一個1.60米的母系,生出一個1.80米的兒子,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也屢見不鮮,因此是完全可能的。
這應是克羅馬農人身材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突然增高的最合實際的解釋。從遺傳學的角度看,當時的華北人如與尼安得特人相結合,也必會產生出「克羅馬農人」這樣的新種。在其它可能均被排除,只剩下這唯一的可能時;則「克羅馬農人」就只能是華北人和尼安得特人相結合的產物。尤其是在華北人類文化傳播到西方的事實已經客觀存在的條件下。
在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由於長期的洞穴生活,並且長期生活在黃土地上。當時華北人的頭髮顏色是黃白色的,當時尼安得特人的毛髮,膚色則都比華北人重一些。根據現存非洲的原始社會遺留人種的身體外觀推測,他們的毛髮應是淡棕色的,皮膚應是深棕色的。而且,由於尼安得特人是從南方欠發育種進化來的,他們的體毛比較重,所以西方人體質的進化是最好的,體毛的退化反而是最差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種人高馬大、頭腦發達、身體強壯、金髮碧眼同時又膚色棕黃、體毛濃重的克羅馬農人突然降生的歷史由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華北人可能除了僅在腦量、身高上與克羅馬農人有所差別外,在其它方面差異並不大,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只是後來華北人的頭髮變黑了,眼珠也變黑了,變成了現在蒙古人種的樣子;於是人類的視覺印象使人們誤以為華北人自遠古時代起就是現在的樣子,因此就很難聯想到我國古老的華北人會同克羅馬農人有血緣關係。如果東線人類的頭髮至今仍舊是黃白色的,這種聯想就容易出現了。
遠親血緣的另一個特徵是:遠親血緣相結合,會立即產生一個新種的新生兒,雖然它仍含有父母雙方的基因成份,但已是經過改良的基因成份。因此新生兒即不同於「父體」,也不同於母體,而是一個全新的生物體,且不存在中間的過渡階段。這就是克羅馬農人明明是一個人類新種,但又無法找到它的種源的奧秘。也是尼安得特人必然會絕種的奧秘。因為從東線人類血緣滲入的那一時起,尼安德特人所生出的後代,都已不再像他們自己。
希臘是上古時期古人類經西亞進入歐洲的唯一通路,西線古人類的進化與變遷,都會在古希臘地區留下歷史的回聲,有關克羅馬農人的來歷自然也不會完全消失在古希臘神話傳說之中。
眾所周知,古希臘神靈創造的第一代人類被譽為是黃金的一代,這一代人無憂無慮,不知什麼是繁重的勞動,也不知什麼是苦惱和貧困,大地給他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碩果,豐盛的草地上牛羊成群,他們在雲霧中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從神話中所表現的社會形態上看,這黃金的一代無疑就是游牧的一代。說明西方神話傳說史是隨著游牧民族的到來而開篇的。
在第一代人之前,古希臘老早還生活著一批人,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同螞蟻一樣,蟄居在沒有陽光的「土洞」里,覺察不了四季輪迴,寒暑交替。這一批人指的應是長期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尼安得特人,而克羅馬農人的出現則又與尼安得特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原來大地女神該亞為天神烏拉諾斯生下一群巨人,這些怪物面目猙獰,頭髮和鬍鬚長而雜亂,身後拖著一條帶鱗的龍尾巴。他們的母親唆使他們反對宙斯,因為宙斯把「該亞」從前生下的一群兒子,「提坦」巨人們全都打入了地獄。」「幾年後,巨人們衝破了地獄,在帖撒利的田野上冒出來。」
把古希臘神話傳說所體現的社會形態與當代考古相比對,可以看出以上傳說所敘述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3萬年前至8千年前古希臘境內的一段往事,「地母該亞」代表洞穴人,她的肢體就是高高的山峰;天神烏拉諾斯代表遠方來客,「提坦」巨人應指身材高大的人,而除了克羅馬農人,考古至今並未發現另類高大人種。「宙斯」則代表農耕文化的到來,因為宙斯時代已經有田野和太陽神,而只有當人類社會進入農耕時代,才會對太陽特別崇拜。「提坦」巨人與宙斯間的戰爭,寓意農耕文化對洞穴後文化的擠壓,戰爭最後以身材較為矮小的外來農民的勝利而告終。
有巨人存在的地方才會有關於巨人的傳說。南歐是克羅馬農人的起源地,希臘是南歐的一部分,地當歐亞兩大洲之要衝,且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古希臘傳說中有關於巨人如何誕生的記載,應該不是虛言。
克羅馬農人是東西方人類混血的產物,還可以用一個假設證明。假設克羅馬農人是人類新種或是土生土長的,那他們就屬於人類的超發育種。這個超發育種遲早會同東方的發育種相遭遇,而且歷史常識也告訴我們,在1萬年之間,歐亞民族在東歐平原、西亞地區和中亞地區有過多次大溶合。身高1.82米的人類超發育種,與身高1.65米以上的人類發育種相結合,必會產生一個更為高大的人種來,他們的平均身高理應在2米以上 。但這種現象並未發生,說明克羅馬農人並非是西方自生自長出來的。
奧瑞納文化現象再次告訴人們,並不一定是新人創造了新文化;恰恰相反,新文化、新生活、甚至新種人都是某次發明創造的必然結果。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7
 樓主|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4 11:22 | 只看該作者
「燧人氏」的直系後代——蒙古民族

新人、新文化、新生活,歐洲奧瑞納文化的變化是巨大的,進步是飛速的。但有誰想到過華北地區會是歐洲新文化的快樂老家?又有誰能認識到這一系列變化都發端於人工取火?
當人們從不知道,或者早已談忘了這段歷史的時候,有一個民族卻始終保持著歷史的傳統,並以自己民族的響亮名字,維護著「燧人氏」的榮譽與尊嚴。目前他們的原始生活習慣正面臨現代社會的改造和擠壓,但他們的歷史傳統,依然保持到現在。這個偉大的民族就是蒙古族。
雖然「燧人氏」誕生已有十多萬年,雖然草原游牧民族已有5萬年的歷史,但「燧人氏」氏族的香火卻始終未滅,並且越燃越旺。游牧民族的「族根」也始終未斷,並且已大樹成蔭。
游牧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民族,至今仍然存在。從目前的各種資料上看,蒙古族是與「燧人氏」淵源最近的一支,很可能是「燧人氏」的直系后商,或是「燧人氏」部落在其氏族發源地盡孝的一支。
蒙古族因其自稱 「Mongol」 而得名。其意為「永恆之火!」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都會對自己的發明情有獨衷。俗語說;「孩子總是自己的好,」因此,不論誰進行了發明,都會以某種方式予以特別註明,告訴世人,我們就是這一事物的發明人。或者告訴別人說,某項發明是我們家族的專利和榮譽。                                                                                                                    
古人既不虛偽,也不會粉飾,有資格享有某種榮譽時,自會盡情去享受;沒有這種資格,也絕不會伸手要,更不會去冒充。這樣做在古人看來是一種恥辱,並且會遭到其它民族的殊死捍衛。
「永恆之火」應該是蒙古人民對人工取火的紀念,因為草原民族就是在人工取火發明之後才敢深入草原的;游牧民族必然會以某種方式永遠紀念這一發明,而最好的紀念方式莫過於把這一發明同本民族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只有同「燧人氏」血緣最近的民族,才有資格享受這一榮耀。
世界上有很多崇拜火的民族,其中大部分至今仍是游牧民族,顯然他們與蒙古族出於同一個「祖系」。但他們沒有一個敢用「永恆之火」自稱。說明他們一方面與「燧人氏」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但只是沾親帶故而已,很可能已經沒有直系關係了。
只有蒙古族敢於自豪地使用這個響亮的名字,並且始終生活在「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的地方,也就是草原游牧民族最初誕生的地方。5萬多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在這片草原上,至今仍保持著游牧民族的許多原始文化傳統。
有些學者考證說,蒙古族起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古「室韋」族。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因為「室韋」族是公元5世紀才出現的一個後起民族。居住在嫩江、黑龍江流域;經濟以漁獵為主,已有粗放的農耕。8世紀后,他們開始向蒙古高原移動。后被強大的游牧民族所同化。顯然,這隻不過是蒙古族後期的一個剪影,並不能代表蒙古族的完整歷史。
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雖然歷史上曾多次分化,但始終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並且越是靠近華北地區,甚原始血統越純正。
在8000年之前,草原游牧民族還沒有名稱,和中原的關係也不甚緊密。
距今7000年~5000年時,在黃帝時代,北方游牧民族被稱為「葷粥」,開始與內地的人有了交往。
五帝時他們被稱之為「山戎」,不斷受到內地農耕文化的擠壓。
到夏代又被稱為「淳維」,可能此時他們已與內地有了貿易往來。
殷商時期的人對歷史認識最為深刻,他們稱游牧民族為「鬼方」。「鬼」有祖先之意,說明殷商時期的人已經知道「鬼方」居民的歷史比內地人長很多。
周代稱游牧民族為「獫狁」,大概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存在的標誌,它在3000年前就出現了,說明蒙古族的歷史遠比我們知道的要長得多。
春秋時的人們稱北方游牧民族為「狄胡」。
到漢代時被稱為「匈奴」。
值得注意的是,在漢代之前,由於草原游牧民族與內地的交往很少,人們對其缺乏認識,所起的名字,都代表不同時期關內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只是到了漢代,內地人才根據其自稱而改稱其為「匈奴」。後來的「蒙古」也是其自稱,而「匈奴」恰巧與「蒙古」同聲同音,應該是同一個民族的兩種譯名。就如俄語的斯大林也有譯成「史大林」的一樣。
至戰國時期,胡狄分為東西兩支,「西胡」即是匈奴。西漢年間,東胡改稱「鮮卑」,而鮮卑族又是「室韋族」的前身。「室韋——達恆」語言是與烏恆、鮮卑語一脈相承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又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展起來的。
東晉年間,「鮮卑」衰落,領地被東晉搶走大半,殘部向北退卻。
至「宋魏」年間,始有「室韋」。可見「室韋」也是早年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一直堅守在華北北部草原一帶。因此他們的血管中總是會有「聖祖」的血液。
高舉聖火的這一支人一直生活在游牧民族之中,並且以不屈不撓的意志頑強地維護著草原「聖祖」的榮譽。
據蒙古族傳說:大約在2千年前,蒙古部落曾被別的部落擊敗。僅剩下兩男兩女,遁入額爾古納河一帶。
傳說中所記錄的這個年代,要麼是胡狄分化為兩支的年代,要麼是匈奴在公元前57年發生內訌、集團內部分裂的年代,兩者應該必居其一。說明蒙古人同匈奴人似有直接關係。
遁入深山的蒙古人後來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意欲出山,於是作風箱「化鐵熔山」,開闢通道,全體遷徙出來。
高舉聖火的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之魂,他們的再度出山,有強大無比的號召力。草原民族齊聚於「聖火」之下,發揚光大「聖祖」的歷史榮譽。從其8世紀出山,到建立元朝,蒙古民族只用了四百年的時間,就最終統一了歐亞大草原,基本恢復了游牧民族的原始版圖,建立了人類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如若沒有深厚的歷史基礎,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                                                                                                                    
我國元朝的版圖,一般不包括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裔「欽察汗國」和蒙哥汗之弟「旭烈兀」後裔的伊利汗國,是一個嚴重的失誤。元代的版圖應該包括以上兩個「汗國」,因為元代的版圖體現的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草原游牧民族的活動範圍,而非僅是國家之疆界。這樣,元代的版圖向西就擴展到了「多瑙河」中游及東歐廣大地區。
加上這兩個「汗國」並不是要使元代版圖的總面積更大,而是要恢復一段歷史。元代的版圖並不僅是蒙古族對外擴張的版圖,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大一統的版圖,因為5~1萬年之前,在這一廣大區域內,除了北方游牧民族之外,沒有任何其它民族存在。這個版圖,描繪了早期草原特大文化區的基本概貌,大致廓清了近5萬年來以華北細石器文化為中心的東方文化輻射帶的總體範圍。代表了游牧民族對自身歷史的求證,代表了蒙古民族的史前榮譽。
如果我們站在這個版圖面前來研究和認識歷史,而不是局限於目前的行政區劃和人種類別,我們的思路立刻就會清晰許多。
盡情拍磚 肆意批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