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不同領域的殺人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爭中的殺人
戰爭中殺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戰場上人數的零消耗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戰場上刀槍無眼,慘烈異常,「傷人一萬,自損八千」,有時甚至不得不同歸於盡。所以自古就有敢死隊,可真能活著回來的很少。即便是大將也並不安全,馬革裹屍而還是常有的事。大將尚且難保平安,更何況小兵?所以豪放者「不破樓蘭終不還」,慷慨者「縱死猶聞俠骨香」,報國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悲涼者「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台」,當然,也有臨陣脫逃的。春秋時的管仲,雖然沒有逃跑,不過衝鋒時在隊伍的最後,撤退時在隊伍的最前(有時想想,衝鋒時在最後,回來時肯定是在最前的,這倒怪不得他……),性質也滿惡劣的。如果說管仲有老母在家,那麼齊軍里就全都無牽無掛嗎?管仲後來是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但當年在軍隊中的他,的確是違背了軍人的職責的。
戰場上危機四伏,通常的說法,那就是把腦袋別在腰帶上……忽然間想起來《帝國的史詩之復活的軍團》中有一段描述,還真有士兵這麼做過,不過不是別著自己的腦袋(一句廢話):「在司馬遷的筆下,秦軍是殘暴的化身。在另一部歷史文獻《戰國策》中,當時一個謀士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這樣的軍隊且不管他戰鬥力如何,就是這份威懾力就已經可以先聲奪人的把敵人嚇一嚇了――不過能夠夾著人腦袋作戰的軍隊戰鬥力自也不會弱,何況秦軍素有虎狼之師的稱呼,如此看來,實在可以說是名符其實了。
提起秦軍,不能不想到秦國的戰神白起,一來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二來他也與本文題目有莫大的關聯――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可是一下子坑殺了趙軍降兵四十萬人啊。近來這個人數問題又有爭議,不管怎麼樣,現今長平古戰場據說隨便就能挖出塊人骨頭出來,可見殺人的確不少。這些趙軍並非死於戰場之上,而是在投降之後一夜之間被白起坑殺的。按照傳統因果報應的說法,白起後來被秦昭王賜死,也屬天怒人怨理所應當。白起自己確有取死之道,從天理上講他是該為這四十萬條人命付出點什麼,不過在秦昭王看來,他的罪過可不是這個,白起想不透自己到底有什麼過錯,歸於殺人也是給自己找個理由找個安慰,不然實在不甘心――不過總感覺白起和後來的蒙恬都不會說這些,倒是里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報怨來的更真實。這個後文還會說到,回到白起的殺降。殺降固然不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這麼多的人,放在手裡無疑是塊熱山芋。難道把他們編到自己軍中嗎?不怕嘩變啊……就地解散?他們回到趙國又是一支龐大的軍隊。押解到咸陽獻俘?嘿嘿,想象力真豐富啊,這麼多的人怎麼帶走啊,根本沒法看管好,何況獻俘是對敵軍首領而言,一堆小兵獻不獻沒多大意思。那麼,怎麼辦?白起比我們可果斷多了,再讓他選一次他還得用原來的辦法――殺。自古以來不乏殺降的將軍,如李廣、項羽都這麼干過,而人們對白起的這次殺降批判尤重,可能這個和人數太多有關,四十萬啊……但這也只是量上的差異,好比逃跑,有跑五十步的,有跑一百步的,都是逃跑,五十步沒有資格笑一百步;殺降也是一樣,都是殺降,質是一樣的,不存在什麼量變轉為質變的的問題,不該因白起一次性殺的人多而更多批判他。
說到殺降,有一人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從人數上不算什麼,可是從意義上講,比白起那個四十萬還要嚴重,那就是唐高祖李淵。除了竇建德、薛仁果、李軌、蕭銑到了長安就痛痛快快的殺掉,李密、王世充、杜伏威等人雖則讓他頗費了番心思,最終也都是殺掉了事。總之,如果你要是唐初的反王,那麼,不用鑽龜與祝蓍,你是死定了。別妄想什麼「把什麼都交出來了,放我條生路……」,要讓李淵放心,只有把命也一起交出來,否則最好還是一拼到底,誓死不降――死在戰場上總比死在刑場上的好……
戰場上殺人,一般來說,只要沒看花眼,殺的都是對方,但也有殺自己人的。除卻叛變的不算,有一種酷烈的戰術,叫做同歸於盡。比方說,為了對付金兵的拐子馬,岳飛專門馴練了一種步兵,專門拿刀砍敵人的馬腿,但自己則比敵人更加危險,於是敵我雙方的消耗都是極大的。再有,如柏楊分析出來的乘劍釷爛癖閌怯謎庵終絞酢」艽艘櫧撓姓椋匱畹姆治鮃膊晃薜覽恚遼倜揮幸桓瞿芰釵倚歐姆床怠
另外,還有一種沒死在戰場上卻著實是因為戰爭的緣故而死的人,田豐被袁紹殺掉實在太例外,也怪他命不好,趕上這麼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公。另外一種則是不成文的規矩,即將軍如果戰敗的話就應該死。古時,像春秋的楚國,就是這樣。有名的城濮之戰,楚國敗,將軍子玉便自殺了。本來他也不想死的,只怪楚王一氣之下要讓快自殺,等再冷靜下來的時候卻是來不及了。而晉文公聽到這個消息則是喜出望外,從此天下,更無敵手。
果然富貴履危機,未許春秋功覆過――政治鬥爭中的殺人
政治鬥爭,牽涉到皇族則為宮廷鬥爭,大臣之間一般為派系爭鬥。不過兩者之分也不是那麼絕對,但目的說來都是一個――權力。
因權力之爭而死的人雖然通常比不上戰場上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這麼死人,但其殘酷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昨日還是酒逢知己的摯友,今天便反目成了仇家,哪裡管什麼友情;也許昨天父子兄弟間還相親相愛,今天就劍拔弩張,置親情於不顧。
無論哪個朝代,不發生點政變實在算是平安了。每一輪經過鬥爭洗禮誕生出來的皇帝,都踩著自己親人鮮血染成的大紅長毯而緩緩走上大殿下閃著金色光環的寶座,寶座下,白骨磊磊。
然而,他們的將來也都潛伏著新一輪的鬥爭。朱友恭一年前後分別扮演了政變中對立的兩個角色,李隆基則比他父親還要悲慘的當上了太上皇。東晉八王之亂中更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為絕後患,於是很多「餘孽」都被斬草除根了,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痛快的殺戮。宋太宗處理的則非常有學問,搞得他哥哥父子三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雖然他疑點很大,但到底還是筆糊塗帳。
宮廷鬥爭也不必舉什麼特別的例子,這樣的事數不勝數。但是有幾件事卻是很有意思。如果說辦事效率最高的,當屬李斯、趙高、胡亥這個三人小組,但若說他們手段有多高明,也未必,只是他們著實遇到了一個老實人,不然還真的挺麻煩。若說最沒必要爭的,就是李承乾和李泰,他們兩個搞得昏天暗地,結果卻兩敗俱傷,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到手的鴨子飛到別人嘴裡。最殘忍的「鎮壓」(也不算是鎮壓了,有點像報仇,但實質上還是有些鎮壓……),當屬後趙的石虎,石宣殺石韜固然殘忍而且理虧,但石虎就更殘忍,他殺石宣的方法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而且,即使是五歲的孫兒也不放過……但就在這件發生的前一年,石虎曾說過他實在想象不出司馬氏為什麼要自相殘殺,因此要他殺他的兒子實在是不可思議……
鬥爭中最慘的往往是大臣,尤其是那種因為他們不是皇族,故爾殺起來沒什麼顧慮。無論宮廷鬥爭還是派系鬥爭,他們都是最底層的弱勢群體。
既然是派系爭鬥嘛,沒有派系還爭個什麼呢。常見的派系就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不管朝代、官員怎麼變,這兩個派系卻是經久不衰。這當然屬於政治意見的不同,而像東漢那樣外戚和宦官的爭鬥,則是地位與身份不同,另外,也與皇帝即位時太小有關。不過爭鬥嘛,總會有強者和弱者,勢均力敵的倒少,有的話最終也會有個勝負。強弱對比到極限,就是強者權傾朝野了,甚至皇帝都忌憚他三分。這樣的一般謂之權臣,如果再有些權謀的話,那就是奸臣了。往往一個朝代差不多能出幾個有名的奸臣,一個皇帝攤上一個就不好擺弄了,但是北宋卻是強啊,一下子出來「六賊」,真是不佩服都不行的……
當然了,當事人如果罷官或都被殺還可以說是「自作孽,不可活」,那麼夾在兩派之間的人卻是最慘的了。雖然未必有殺身之禍,但卻是活受罪。像李商隱,雖則很早就登第,貌似這輩子可飛黃騰達,奈何夾在牛李二黨之間,鬱悶之極。還有蘇軾,雖然他是保守派,可是他又與純的保守派不同,因此無論哪個派當政,蘇軾都是被打擊的對象――儘管兩派的首領分別是他的文友。如果模擬一下,蘇軾心裡大概這麼想:我是革新派嗎?不是,因為革新派不這麼認為;我是保守派嗎?好像也不是,因為保守派也排斥我。那麼我是什麼呢?是笨蛋……
不過也有例外,像李靖、李世櫱餃司褪恰A餃送敝蒙硎巒猓鋇玫揭環降拇骨啵緩笸季芫慮榱私岷笥質峭恢賾茫比ゴ蚨回省歡苡鏨險庋腦似床皇悄敲慈菀琢恕
朝廷法度寄吏手,付授得所乃合宜――法治殺人
因違法而被叛刑然後處死,大概是所有殺人里最合理的了。
想到現在很有名的一部動畫片《柯南》當中,不少作案方法都是極精緻的,雖然有些理想成分,但只要在現實中有一個能夠成功實行,就不大好偵破。當然,這是偵探文學的延續,最初的非常有名的偵探則是柯南道爾筆下有名的福爾摩斯。福爾摩斯有一回曾說過想犯一次高智商的罪――如果像他這樣的人真的去犯案的話,實在是很可怕,很不幸的一件事。
近來中國似乎也興起一股破案風,現代偵案劇層出不窮,至於古代有名的包青天、狄仁傑這樣的好題材,當然更是不能放過。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總體水平並不是太高,推理也不是很強,就是最新版的狄仁傑斷案還是不錯,很有些味道了,只是其中會犯一些歷史錯誤……其實看看記載,他們的案子放到現在來看也不太驚天動地,但這才比較現實。世界上哪來那麼多高智商的犯人啊,再說,高智商的人也不一定要犯罪嘛,更何況,真要是高智商的犯罪,又哪裡那麼好破的啊……
雖說古時辦案未必特別精彩,但有些作案卻是很有意思。像偷唐文宗的玉枕的那個人,可稱上是武林高手了,輕功真是沒的挑,不過好在不是宦官派來警告文宗要他聽話的。還有,清朝寫出《閑情偶寄》的李漁也曾犯過案。不過要說非常有意思的,莫過於皇帝當「賊」。像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去盜蘭亭的傳說,就很有意思。按說,犯了案就該懲治,不過老和尚辯才很冤吶,哪個官也沒這個膽量敢去抓主謀,就是從犯,也比他們大――而且正好是他們的上級……
犯罪要懲治,如果真犯了死罪,被判死刑倒也不冤,是罪有應得。但是中國從來就不缺少冤獄冤案。前一陣流行一句話:我比竇娥還冤。可見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是深入人心的了,臨刑前竇娥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實在是有震撼力。小民的冤枉也大都如此。小民無權無勢,哪裡去喊冤呢?青天大老爺才能有幾個?
可是換了官員也未必有地方喊冤。最有名的應屬岳飛了,儘管秦檜他們也找了好多站不住腳的理由,可最實用的就一句「莫須有」。其實宋高宗趙構又何嘗不知道岳飛冤呢?只是這的確是他的意思。應該說岳飛心裡是清楚的,所以至死也沒見岳飛對皇帝抱什麼希望,最後,「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更是把自己的冤情寄託於玄虛的老天。還有袁崇煥,死的比岳飛可是慘多了,而且連老百姓都誤以為袁崇煥真的有罪,當劊子手的刀一片一片的割他的肉的時候,袁崇煥也許更加疼痛的心……
但竇娥畢竟有她的父親為她平冤,岳飛最終也得到平反,而且追謚也不低,可是,有些人的死在今天看來頗有可疑,更有些人,永遠的被鎖在了枉死城,永世不得解脫。像和岳飛有些相似的韓信,他究竟有沒有造反,是現代很多人爭論的話題。韓信恃才傲物不假,對劉邦懷有忌恨也可以理解,但記載他和陳g策劃謀反的一段著實可疑,比方說當時既然周圍沒有人,那麼他們兩個咬了什麼耳朵,別人是怎麼得知的呢?陳和韓最後都是被殺了,應該沒那個坦白從寬的機會。陳g大概也不會傻到對著劉邦高聲呼喊:「你知道嗎?我跟韓信都商量好了要反你……」而告密的經過又是最俗的「得罪小人,小人告密」套路,無論安在誰身上都適用。總之,就是頗有可疑。
而永世不得翻身的案例,卻是不大好舉的,有的沒法舉,更多的則是根本就不知道――都知道了還能叫「永世不得翻身」?這才叫真正的冤沉海底……
莫言無辜受誅戮,只緣帝王興起時――帝王一時興起而殺人
其實殺人的目的、種類有很多,從大的方面講,如上述三種,又有些別的原因,比方上古祭祀時的人殉和人牲,這個屬於什麼呢?說是禮儀上的殺人,實在是太諷刺了,這樣的禮好野蠻。還有誤殺、為自衛而殺,這些都屬於比較例外的情況,不一一贅述。
這裡要說的,是最令人髮指最慘無人道的殺人,那就是皇帝高興起來玩起殺人的遊戲……其實由此而死的人也很冤枉,不過與上一個不同的是,冤案是皇帝有意為之,而本節中的帝王們還不是處心積慮的要幹掉誰,大多是以此為樂。
一般腦子這麼有病的還不是很多,基本上都集中在魏晉南北朝。
又是南北朝――這個時期的人都比較瘋狂,據魯迅先生分析和吃那個五石散有關。但也有因喝酒的,比如北齊的高洋便是一例。說起高洋的殺人,看著是很恐怖,可是又有好笑之處――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怎麼能說殺人好玩,罪過罪過……可是,的確是
有意思呢……
他殺了曾經是歌伎的薛嬪,然後在宴會上突然把人家腦袋拿出來,又彈起用大腿做成的琵琶,離席時一邊哭著一邊說:「佳人難再得。」還有,李暹死了,匆匆從寺里趕來的高洋好生弔唁了一番,然後問李暹的妻子:「頗思暹否?」很類似司馬昭問劉禪的一句話「頗思蜀否?」可惜李暹的妻子果然不如劉禪變通,老老實實的答到「思之」,於是高洋伸手斬了她的腦袋往牆外就是一扔,然後又回到寺里念佛……猜測一下,如果李暹的妻子說不思的話,大概也是死路一條。當年高洋的「快刀斬亂麻」是受人稱道的,但是拿這個辦法用到殺人上而為「快刀斬人頭」,就不好了,而且實在瘋狂。據說高洋的大臣們整日都在提心弔膽,卻又不敢辭職,可說是在刀刃上生活了。
其實高洋犯起病來,是什麼都能做的出來的,比方說冬天大雪之後,文宣帝居然會脫光衣服在雪地上飛快的跑來跑去,從者自然也得跟著一起這麼做,可畢竟瘋子還是少數,所以這些人都是苦不堪言,再看高洋,卻是從容自若。高洋並非不想戒酒,只是一直沒戒成。他喝酒喝的太多了,傷了身體,所以死時才三十來歲。――高家自高歡之後,便沒一個活過四十歲的了,實在是一個很可悲的家族。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報應?
當然暴君可不止這麼一個,像這樣出類拔萃的在魏晉南北朝一抓一大把,像苻生、石虎、劉駿、劉昱、蕭鸞……嘖嘖,真是喘不過氣來了。隋煬帝不是暴君嗎?可你看他敢這麼肆無忌憚的拿著殺人當玩嗎?可是魏晉南北朝的暴君硬是沒什麼人過多批判。當時的人或許習以為常了,而後人看那段歷史,也麻木了。如果用暗無天日來形容那個時期,確實不是一般的合適。
對了,怎麼把桀忘記了,他和喜一起可是有諸多酷刑專利呢。不過,桀紂向來並稱,還有說法是這些是紂所為。甭管怎麼樣,反正都是暴君,就當紂是桀的轉世吧。那些酷刑中,本人最恐怖的是那個蠆盆,想想都噁心的不行……還有炮烙,小時候看封神榜,片頭就有個炮烙的鏡頭,每到這裡,我都會閉上眼睛跳過去――當時神經還沒有現在這麼強,不過現在看了也許也會做惡夢。自然,這個不一定是真實的樣子了,真實的也許比這個還要恐怖,想想燒焦的黑肉和露出的白骨……喜怎麼說也都是一個女子,居然可以跟著桀一起以此為樂?真不是一般的「強人」。還有妲己,簡直也算是喜歡的轉世了。
另外明朝的暴君也是不可小瞧的,就拿太祖來說吧,那還是為了維權而殺人嗎?前面是,可是殺著殺著大概就以此為樂了。還有清的雍正,在翻案前也是有名的一個暴君,據說他還搞出來一個血滴子――不管是毒藥也好,暗器也好,聽著都是很玄秘,殺人於無形,殘暴程度姑且不管,就其有著積極的發明意識來說,實在可與桀紂並稱。只是翻案之後,暴君一下子成了一個「終不悔九死落塵埃」的世間萬苦最苦人。罷,雍正的話題還是就此打住。
另外,文字獄也是一大奇觀。漢朝的楊惲是先驅者,此後又經歷一千多年的發展,到明清終於到達鼎盛時期。蘇軾很有些走背字,生前趕上了「烏台詩案」,死後幾百年又成了反清復明的幫凶……看過許多文字獄的案例之後,最深的感觸大概已經不是殺人什麼的了,而是:漢字真奇妙,不解不知道,詩詞無達詁,把人嚇一跳……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殺人
如果不是有組織的大規模殺人(比如軍隊還有刑罰等),那麼一般個人的刑事犯罪無非就是動刀動槍,要麼下手扼死,或者一棒子打死,或者……總之,如果這方面電視看的多了,一下子就會想起一大堆的方法。
另外如果是軍隊交戰的話,當然也和上面的意思差不多,只不過武器更長更重更鋒利罷了。但對降卒的殺,往往史書上寫的是「坑殺」。
那麼,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將軍站在高台上,冷酷的望著下面一望無垠的人山人海,又看看一個或若干個猶如盆地一般的大坑,然後一聲號令:「殺!」於是眾人一起動手,三下五除二把那些人推到坑中,然後掄起鐵鍬把山堆似的土一下一下的往坑裡揮去……最後,這麼多人,就這樣勝利的活埋掉了。
果然生動,但可惜歷史不是發生的。舉個例子吧,有人說「你坑苦了我」(什麼,你沒聽過?……*&^%),那麼他當然不是從坑裡跳將出來報怨某人活埋了他,而是說,「你害苦了我」。在古文當中,「坑殺」的「坑」,也是指「害」的意思。如果說是活埋的話,人少還好控制,但是二十萬、四十萬的話,很難想象這麼多人怎麼能這麼聽話的任別人活埋……
還有一種「屠城」,這就不只是針對降卒了,是對整個城而言。雖然屠城有時也有破城的意思,但殺了一城人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比如「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無論是個人還是軍隊,殺人手法雖然複雜,但卻不是很系統,雖有些是事先計劃好的,但是臨機應變的成分比較大,總之,就是怎麼有效怎麼進行。
如果說系統,自然比不上行刑了。
古時的刑罰,多種多樣,什麼笞背之類的就不提了,只說死刑。
最常見的就是斬首,而且似乎這種方法用的也最多,或許刑場布置有所不同,刑具也花樣百出,但不管是鍘刀還是鬼頭刀,不管斷頭台還是一個大木樁,其原理及目的就是一個,即把腦袋從人體上分離出來。好像說腦袋砍下來之後有時會說話,或者掙扎一會才不動。感覺不大可能,但我們是從未見過的,至少沒見過真的,因此不好妄下結論。但行刑之後,腦袋會動大概是真的,有的時候還會飛起來,甚至發生腦袋咬住看客的事情――遇到這樣的事,即使沒嚇的精神崩潰,卻也夠晦氣。這個倒也不能怪腦袋,它的運動軌跡也不是由它自己控制,要怪只能怪看客自己非要看熱鬧了。自古以來好像從來都不缺少看熱鬧的,魯迅先生對此特別的反感,他寫的《葯》那篇小說里有一段:「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第一次看沒懂,以為前面說那些頸項伸的很長的人是犯人,後來才明白說的原來是看客。
如果斬的地方向下移動到腰,那麼即為腰斬。這個是比斬首更痛苦的,因為腦袋掉了可能馬上就死,而上下身分離卻一時死不得。好像是清朝的俞鴻圖被腰斬后,手蘸著自己的血在地上連寫了七個「慘」字――一說是十三個,不過這個數目太多,只怕他沒那個耐性寫完十三個字再死了。腰斬在秦漢好像用的格外的多,比如李斯,就是腰斬。而到了後來用的就少了,但偶爾也會冒出幾個來,像和高陽公主有染的辯機就是被腰斬了,還有,就是那位為腰斬的廢除做出傑出貢獻的俞鴻圖俞大人,只是死的十分可怕。
可怕嗎?只不過是身體分成兩截而已,如果分成六塊,又如何呢?「五馬分屍」就是一種能夠把人分成五六塊的酷刑。人的頭和四肢各由一匹馬拉著,於是人就生生被撕開了。這種刑罰還有個文縐縐的名字叫「車裂」。這是連電視上都很少見到的,我有幸在看東周列國春秋篇的時候,看到了一個人被五馬分屍了――只是弄的不大好,馬一跑就給拉開了,怎麼說人都不至於這麼脆弱吧,而且看那人的表情,好像不甚痛苦。只能說,演的實在不逼真。只可惜,他們請不到九泉之下的商鞅來做指導了……
如果卸的塊數再多點而為大卸八塊,這種似乎叫肢解,是凌遲的雛形。而真正發展到凌遲,那就不是六、八這種個位數這麼簡單了。凌遲是千刀萬剮的,很有學問,據說是從胸開始一片一片的割,然後再到其他部位,最後挖出心來,再斬首――不過關於凌遲有很多記法,順序各有不同,執行起來大概也得和劊子手的神經堅強程度有關吧。看過一張清朝凌遲的圖,是真人照片,那個人還沒完全剮完,不過上半身上的肉已經沒有了,臉上倒也不是痛苦的多扭曲,但看起來比扭曲還可怕,因為那是一種徹底的絕望……哇,想起來全身就發毛,不能再想了,晚上會做惡夢。被凌遲的非常有名的比如袁崇煥、石達開等等。小說里,《水滸》梁山上的眾好漢果然英雄,只是常常會見到那種「割腹剖心」的場面,算是深得凌遲之精髓。
據說漢朝還盛行了一陣「大辟」,就是先給犯人臉上刺字,然後割掉鼻子,斬下雙足,用竹杖打死,再斬首,最後把骨肉剁碎,陳列於市,稱為「具五刑」。這是一種綜合性極的刑罰,由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五種刑罰加到了一起,於是成了一種非常可怕的死刑。那麼何謂五刑呢?即黥,劓,笞,梟,菹。黥是刺字,比如英布就因為受了這個刑,又稱為黥布。劓自然是割掉鼻子了,一時沒想起來有誰受過這個刑……對了,小時候聽評書白眉大俠里的房叔安就是被徐良割掉了鼻子;還有戰國時楚國受鄭袖陷害的一個美人,也是被割掉了鼻子,只是當時楚王還不會嘆息「佳人難再得」……笞,這個非常普遍了,范雎就是差點被笞死的。這個刑罰到了唐代改為不允許打後背,因為唐太宗看書發現人的內臟很多都附在那裡,怕笞背會把人打死,到了清朝,鄭板橋先生則提出了不同見解,他為臀部大呼不平,主張還是回到後背上。最後採用哪個了呢?反正是哪裡打著得勁就打哪裡。梟,就是斬首了。菹,是把人剁成肉醬,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就是這麼死的。不過這些都是單獨施行,加到一起施行的,比如韓信、彭越,一次一次的肉醬傳到英布那裡,為了避免自己也成為這種噁心的東西,英布毅然的謀反了,最後自然也是難逃一死,但好像真的沒有死的這麼慘。
古時還有烹,說白了就是拿一口大鍋煮肉――反正什麼肉都可以煮,人肉又有何不可呢?只是煮完了未必有人敢吃。被烹的有酈食其,還有被齊威王烹了的阿大夫。估計這樣死的人最後都是熱死的,不一定等得到自己的肉熟了就死了。
烹大概過程還要慢些,畢竟裡面有水――沒有水的是「請君入甕」的那個瓮,周興剛剛發明了這個方法差點自己就成了第一個實踐的人。沒有水只有火的話,那種叫炮烙,如果說烹是煮的話,那麼炮烙則類似於燒烤。炮烙前面第一部分也提過了。有說是桀發明的,有說是紂發明的,幸好他們已經不會再出來爭這個專利了,不然真要一片嘩然。炮烙的說法也有很多,取一種為例,就是在火上橫一個大銅柱,然後讓犯人走過,很少有人能夠走過去,一般都是走到一半掉到火里燒死了。
由此想到了火刑。中國的火刑好像還真的比較少,外國的例子比較多,聖女貞德、布魯諾等等。中國古代被燒死的比較有名的是紂王和介之推,紂王是自焚,介之推是變相自焚,還有個被項忌燒死的將軍叫紀信,原因是他假扮劉邦從而幫助真的劉邦逃出滎陽,因此項羽大怒……
還有一種酷刑就是剝人皮。朱元璋用這種刑罰來警告大臣們不要貪污,結果就是一張張的人皮不斷的往樑上掛……據說西藏未解放時就有很多農奴們的人皮,不曉得是活著剝下來還是先弄死再剝,反正不管怎麼說,人皮都是很恐怖的。我的老師跟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想起了他小時候看的電影,說當時把他嚇的半夜做惡夢……然後我向老師打聽了電影的名字,深深記在心裡,加入了我的電影黑名單。
除了這些法典上記載的刑罰,皇帝有時還會弄些私刑出來。有些皇帝真的十分變態,專想著怎麼讓人死的難受。例子就不多舉了,前面第一部分寫到南北朝的殺人時提過石虎、高洋、苻生……總之,殺人在這個時期幾乎都可以稱為一門藝術了。對了,這裡不能不提一下漢武帝,漢武帝固然雄才大略,但殺人也頗多。他先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結果六個死於非命,如果田`不是死的早,也被誅族了,丞相尚且如此,其他大臣可想而知……
下面容我先定一定神……
以上刑罰都太可怕了,下面說說古代「溫情脈脈」的殺人吧。
有一個大的種類,即賜死,一般來講,都是自殺。古語「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後半句是差不多一直沒怎麼違反過的,但刑不上大夫就談不上了。西漢蕭何、周勃都曾下獄,因此賈誼新書中寫道:夫嘗以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嘗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因此賜死是古時君主用來體貌犯了罪的大臣的一種手段,畢竟在人前行刑不大好看,自殺的話則可免辱,精神上得到安慰,多半還能留個全屍,另外也相對舒服的多了――對比上邊那些酷刑,任誰都寧可自殺的。賜死也不是從西漢開始,比西漢更早就已經有了。那時候人都比較自覺,往往一給暗示就立刻會意自殺,比如文種,看到屬鏤劍就明白越王的意思了。漢朝在武帝的時候由於重臣死的很多,基本上當了丞相,一隻腳就已踏進了棺材里,以致於當他任命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拚命告饒,堅決不想當,可是拗不過,最後當了丞相后終於被殺了。因此,武帝時自殺的大臣在漢朝尤多,庄青翟、李蔡、趙周、張湯都是這樣死的。其中張湯為事所牽連,雖未下獄,但情況也極為糟糕,趙青勸他「上欲令君自為計」,於是張湯便寫了封信,然後自殺了。這些人雖然都未必情願,但都比較知趣。不知趣的比如慶父――「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但慶父並不甘心,等聽到大夫奚斯在門外的哭聲才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得到原諒的。類似的還有子玉,不過他比較冤枉,因為他死後軍中才收到楚王的赦令。當然,也有死前說幾句「豪言壯語」的。里克臨死時氣憤之極,道出了千古名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一生殺人無數的白起死時說的什麼「我固當死」這樣的話聽來真不像是他應該說的,更像是司馬遷給他加上的理由,如果他自己真要這麼說了,那隻能用另一句古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還有一種人,接到賜死詔令時嚇的魂不附體,這個比較典型的是宋之問,最後費了好大的勁,又拖延了若干時間,這才下定決心一死。與之相反,也有面對賜死詔令處之泰然的――說實話,害怕是必然的,過於害怕了就是膽小鬼,但是一點都不怕的那種人只怕只能從有著魏晉風度的人群中找到。看過一個笑話,說是宋明帝很擔心王景文,於是自己臨死時下詔賜死王景文。接到詔書時王景文正在和朋友下棋,不過絲毫沒受影響的把棋下完了,這才端起酒杯說:「這種酒不能請你一起喝了。」言罷一飲而盡。歷史上王景文的確非常鎮定,他收到詔書後並非宣示,仍然平靜的把棋下完,然後才說詔書是要他自殺。像這種超然的態度看著不知是覺得好笑,還是悲哀。
那麼既然賜死,自殺的話又有什麼死法呢?非常常見的就是刀劍、繩索或白綾、毒藥。刀劍常用來自刎,這種方法先秦兩漢用的比較多,那時的時代風氣就是屬於比較烈的一種,其實想想的話,拿把刀自己割自己真的需要一定的勇氣。這樣死的人太多了,除了提過的白起、文種,還有豫讓、李廣等等。也有用來自刺的――有時不大明白,自刺是不是就和日本的剖腹自殺相似呢。想想真恐怖,但中國人喜歡這麼死的好像也不太多,真的太難看了。另外,其實刺的話何必非刺肚子,扎向心臟不好么……自刺的人只想起來一個,就是蘇武,不過他沒死成,似乎舉這個例子有點不恰當。繩索及白綾自然是用來自縊的,多數都是上吊那種情形,也有被人勒死的,像隋煬帝楊廣就是被活活勒死的。勒死的多半是窒息死亡,上吊的有的就是拉斷了脖子。這種死法似乎死後也比較難看,據說弔死鬼都是吐著長長的紅舌頭。而服毒自盡似乎是好方法呢,但是想來那感覺是非常之難受,雖然死後看起來好像要稍微好一些,不過也難免哪位不會疼得臉都扭曲了。因此選葯是個學問,古時據說有一種鳥叫鴆,可是這種鳥又好像從來都沒在世上存在過,它的羽毛泡在酒里就能把人毒死。喝毒酒好像西晉非常盛行的樣子,八王之亂那會很多人就是這樣死掉的,但又和毒酒不一樣,他們喝的叫「金屑酒」,不知是什麼樣子,原理大概是類似於尤二姐吐金的那種。除此之外,還有投水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不會游泳的人群,最有名的就是屈原了――只是奇怪,屈原是南方人,南方人不是挺善水戰的么,怎麼還有不會水的……另外就是跳樓,或者從高處摔下,古時高樓不是很多,這樣死的好像也不多,一是揚雄,不過他沒死,成功死掉的就是綠珠。還有絕食,不吃飯這種方法是極為難受而且要求有很堅定的毅力的,因為人餓起來的確非常難受。像李世民三天不吃飯的這麼追擊劉武周簡直就可以稱為是「自殺式追擊」了。周亞夫算是一個吧,不過感覺除了絕食,周亞夫更多是由於生氣而死,因此才會吐血而亡,如果單純是不吃飯的話,餓出這麼嚴重胃病的可能性也不大。其他的還有很多方法,比如割腕、臉上蒙紙、凍死……總之一般是在家中自殺,也有在獄中被人殺掉的。岳飛其實就是賜死,但他是死在獄中,怎麼死的說法不一,算是秘密殺害。還有元載,也是在獄里,不過明確記著他是被行刑的,而且是嘴裡塞著臭襪子死的。忽然間想到一位有點傳奇色彩的人物,文天祥。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自從被元朝俘虜開始就曾自殺好幾次,剛被抓到時是吞食冰片,竟然沒死成;在押解途中又幾次自殺未成,甚至絕食七天七夜都沒死――實在是鬱悶之極……
總之,古代殺人的方法很多,有些可說是殘忍之極,令人髮指。人的生命是很寶貴的,也是很脆弱的,值得任何人去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