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冒辟疆與董小宛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1-14 0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冒辟疆與董小宛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號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讀書,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冒襄1627-1642年間,六次去南京鄉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連舉人也未撈到。他深感懷才不遇。

  明代自萬曆以來已江河日下,特別是太監弄權,朝綱傾頹,已達登峰造極。面對這種危亡局勢,一般在正義感的知識分子怎不憂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1639年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復社140餘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之流如過街老鼠。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亡;隨後,清兵入關,建立大清國。南京的明朝舊臣建立了弘光政權。閹黨餘孽阮大鋮投靠馬士英,當上了南明的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他要報複復社諸君子。正巧冒襄因風聞高傑將駐防如皋,舉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鋮對冒襄遊說不成后,便派遣錦衣衛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馬、阮逃離南京,始得脫離牢獄之災。還有一種說法是:他連夜逃往揚州,靠了史可法的蔭庇,才躲掉了這場災難。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陳君悅組織義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舉家逃往浙江鹽官。從夏至冬,輾轉顛沛,在馬鞍山「遇大兵,殺掠奇慘」,「仆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這一切在他思想上產生了激烈的變化,第二年他從鹽官回歸故里隱居。

  清兵平定全國后,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他,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誇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征「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徵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他以明朝遺民自居,淡泊明志,決不仕清的心態和節操。與此同時,他緬懷亡友,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如在水繪園內增建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

  隨著歲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窮困潦倒,只能靠賣字度日。他自述道:「獻歲八十,十年來火焚刃接,慘極古今!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表達了他不事二姓的遺民心態,這一點是冒襄一生中最為閃光的地方。

  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語體文字的鼻祖。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 ,名白,又字青蓮,南京人,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她16歲時,已是芳名鵲起,與柳如是、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1639年鄉試落第的冒襄與小宛偶爾在蘇州半塘相遇。她對冒襄一見傾心,連稱:「異人!異人!」雖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過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為冒襄早已屬意吳門名妓陳圓圓,並於1641年「訂嫁娶之約」。次年冒襄第六次鄉試途經蘇州,重重訪陳圓圓時,已是人去樓空,加上科場失意,情緒沮喪到了極點。就在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小宛贖身,然後從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結成伉儷。小宛才藝出眾,能詩善畫,尤其擅長撫琴。今水明樓內的古琴,就是她當年心繫之物。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