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聰明的智力可以遺傳嗎?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6-11-8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專電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是諾貝爾獎父子(母女)得主俱樂部的第七名成員,其父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否說明智力是可以遺傳的呢?西班牙《世界報》日前撰文解釋了這個問題。
  
  國際著名神經學研究專家、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神經科學院院長何塞·馬斯德烏認為,智力並不遺傳,不過某些神經結構的確具有遺傳性,但它們對智力發展的影響只有15%至20%,其餘則是父母激勵教育和子女生長環境影響的結果。
  
  馬斯德烏援引了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通過分析雙胞胎神經元活動在特定思想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發現智力高低與父母DNA的聯繫率為20%,其餘的智力發展則依據個人生活情況而改變和定型。
  
  也就是說,個人的堅持努力和外界刺激、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比遺傳更重要。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諾貝爾獎父子(母女)得主俱樂部成員的生活經歷都對其職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科恩伯格從12歲開始就生活在父親的顯著影響和激勵作用下;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歲開始給母親居里夫人當助手;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奧格·玻爾是同樣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尼爾斯·玻爾的兒子,他從小在物理天才沃爾夫岡·泡利和維爾納·海森堡等人的影響下長大。
  
  也許最能說明在培育天才方面外部激勵比基因遺傳更重要的例子是J.J.湯姆森,他在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並非是湯姆森最大的功績。不僅他的兒子喬治·湯姆森在193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7名學生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一個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同一位導師培養了8名諾貝爾獎得主。
  
  不僅如此,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和她的父母一樣,從事放射性物質領域的研究;喬治·湯姆森發現了電子的屬性(其父被稱為電子之父);卡伊·西格班在X射線光譜學研究上有傑出貢獻(其父也是X射線研究者之一);羅傑·科恩伯格和他的父親都是研究基因謎團的;勞倫斯·布拉格在25歲時與其父親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
  
  因此馬斯德烏認為:「一個沒有天賦的農民的兒子,其前途並非生來註定。他的努力和堅持將決定他最終的生活。除非患有嚴重的腦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會受遺傳的限制。」
  
  丁伯根兄弟就是例證。他們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對兄弟。揚·丁伯根獲得了196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尼古拉斯·丁伯根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父母並非才華橫溢,但非常注重對他們的教育。
  
  總之,只要有意願和愛心,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
2009,我等你……

0

主題

38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沙發
rphwh 發表於 2006-11-8 10:45 | 只看該作者
好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90

主題

1078

帖子

224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4

積分
2241
3
willshine 發表於 2006-11-8 11:24 | 只看該作者
贊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0: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