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生之道話葯補

[複製鏈接]

297

主題

436

帖子

36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789 發表於 2006-11-8 1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虛則補之

  
黃衍強 袁棟
  
  一場秋雨一場寒,冬季離我們越來越近。俗話說:「冬季進補,
開春打虎」,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中醫古籍《內經》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冬三月為
封藏」。也就是說,一到冬三月,正是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期,這時人
的皮膚肌腠比較緻密,汗出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
所以這時是進補的最好時節。
  冬令進補對健康和亞健康的人群最為適宜,是達到保障健康和防
患於未然的有效措施。為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可適當增加糖、脂肪、
蛋白質的攝入量,亦可適當多吃些動物內臟、瘦肉、雞蛋、魚、乳類、
豆製品等。
  「補」是針對「虛」而言,中醫學明確指出:「虛則補之」,虧
什麼補什麼,是正確的進補方法。虛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四種。
  氣虛常見的證候有肢體倦怠乏力、呼吸氣短、動則氣促、面色蒼
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等,進補可選用山藥、苡仁、人蔘、
黃芪、黨參等。
  血虛常見的證候有頭暈、眼花、唇色淡、心悸、失眠、大便乾燥、
舌質淡紅、苔滑少津、脈細數等,進補可選用紅棗、桂圓、枸杞、阿
膠、當歸等。
  陰虛常見的證候有肢體羸瘦、面容憔悴、口燥咽干、虛煩不眠、
大便乾燥、小便短黃,甚則骨蒸盜汗、腰酸背痛、舌紅少苔、脈沉細
數等,進補可選用銀耳、燕窩、百合、麥冬、龜板等。
  陽虛常見的證候有四肢不溫、酸軟無力、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
頻數,脈沉細等,進補可選用牛肉、羊肉、肉桂、胎盤等。

心腦血管病患者秋冬如何進補

  
李尤佳
  
  天冷了,人的血管似乎也變「脆」了。每年的10月到12月都是心
腦血管病的高發期。剛入秋,老病號王大媽的女兒來到醫院向醫生咨
詢,在這個高危時期,心腦血管病人除了堅持正常治療外,還應該如
何保養呢?河南省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振濤教授向她推薦了一些
保養的方法。
  按照中醫學的理論,冬季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
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僅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還可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怎樣進補呢?王振
濤教授說,心腦血管病患者的進補與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的進補主要
是「缺啥補啥」,而患者的進補就要注意所患疾病對機體的影響,要
考慮進補是否與治療衝突,患者對進補的接受能力等因素。
  「食補」:有畏寒怕冷、氣短乏力等癥狀,屬於氣虛陽虛的心腦
血管病患者,可選擇一些有甘溫補益之功的羊肉、雞肉、兔肉、桂圓
以及大豆製品。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熱、食少、便干、水腫等癥狀的
屬於陰虛內熱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可適當選擇一些有補虛、除熱、和
臟腑、利水道之功的鴨肉、鵝肉以及百合,山藥、糯米及綠豆製品。
羊肉性溫,可溫脾暖腎,開胃健身。桂圓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和葡
萄糖,易於人體吸收利用;糯米可健脾養胃,補氣養血,在寒冷時節
喝一碗用桂圓與糯米熬制的桂圓粥是很有益的。生薑、洋蔥等更是不
可多得的冬令進補之品,常吃生薑歷來被視為養生保健尤其是強壯心
血管系統的要訣之一,生薑富含姜辣素,對心臟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
用,可使血管擴張,從而使絡脈通暢、供給正常。洋蔥含有的類黃酮
等物質在降血壓、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大腦與心臟等主要器官中有重
要作用。此外,它所含的烯丙基二硫化物與硫氨基酸除可降血脂外還
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
  「葯補」:有益氣、溫補、活血之功的中藥,如人蔘、黃芪、丹
參、當歸等,對體虛、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體征的心腦血管病人來
說較為適宜。有明顯氣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進補阿膠;有
怕冷、腰酸等陽虛證候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時脾胃虛弱者,
可加入陳皮、山藥煎液(陳皮10克,山藥15克共煎),以防傷胃。以
上諸品,或可燉雞、燉鴨,或可熬湯,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請醫生進
行對證處方。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內有蘊熱,表現為心煩急躁、舌紅、
舌苔黃膩,則不適合葯補,如果盲目進補則會「上火」。
  王振濤特別叮囑心腦血管病患者,合理營養最重要,要保持膳食
營養均衡,首先要戒煙、限酒、提倡低鹽低脂飲食。飲食宜清淡、多
樣,米面雜糧都要吃,宜多食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
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少吃動物油、糖及咖啡
等,不要喝涼水或吃冷的食物,切忌辛辣、油膩。晨練或晚上睡覺前
最好喝一杯溫蜜水(糖尿病人可喝溫開水)。每天不少於6杯水。這
樣便於稀釋血液,保證血管相對暢通,以減少疾病的發作。也可適量
飲用綠茶和少量紅葡萄酒。
冷謙養生十六字訣

  
黃根柱
  
  冷謙,字名敬,別號龍陽子。明末元初著名養生學家,著有《修
齡要旨》,善作氣功導引,逾百歲身尤健,顏如童孩,高壽一百多歲。
他倡導的養生健身法簡而實用,其中「長生十六字訣」,易學簡明,
后入學者多受益,至今被養生家所重視。
  「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
相見」。作者稱其為「至簡至易之妙訣也」。此十六字訣是水火相濟
養生法。其養生理論是中醫學上的腎命水火說。腎命水火說認為,命
門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賴,保持平衡狀態,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一吸便提(即提肛門),氣氣歸臍」,就是用提肛導引之法,來補腎
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腎水,這樣,腎命「水火
相見」,如此導引補水配火,調補腎之陰陽,水火相濟,使身體保持
平衡狀態。
  中醫認為,人體陽氣虛弱和陰精不足,是發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
原因。如果一個人陽氣不足,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減弱;如果陰精不
足,五臟六腑就會枯竭,從而導致各種虛損病的發生。人到中年以後,
身體各臟器功能逐漸減弱,容易發生陽氣和陰精不足,注意溫補陽氣,
滋補陰精尤為重要。冷謙「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
臍」,通過提肛導引,溫補陽氣,並以「一吸便咽」,補火配水,兩
者相互配合,補陽滋陰,使身體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用現代醫學觀點分析,「長生十六字訣」是一種「提肛」和「吞
咽津液」相結合的健身法。採用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治肛腸和泌
尿系統生理性老化,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種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
胞的生長和分裂,可延緩內臟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
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於強身長壽。
  「長生十六字訣」具體做法較為簡單,略得空閑,行住坐卧姿勢
均可。先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
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
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臍
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
便狀(即提肛)以意力提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起,直至
后頂至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即腦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
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

葯膳防肺燥
  
宋麗華
  
  中醫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是由於天氣不斷斂肅,空氣中缺乏
水分的滋潤所致。燥邪乾澀,易傷津液,從而出現陰液虧虛,損傷肺
陰。臨床表現為口鼻乾燥,咽干口渴,乾咳痰少或痰中帶血,咽癢不
適,皮膚皸裂,毛髮不榮,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當以生津潤燥,
養陰益肺為治。下面介紹幾款能在秋季收到良好益肺潤燥效果的葯膳
——
  菊花粥菊花5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將菊花湯與粳
米同煮成粥。菊花粥具有清暑熱、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的作用,
對於秋季風熱感冒,心煩咽燥,目紅腫痛等,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后拌入粳米粥內同
食。芝麻粥具有潤肺養肝、益精生髮、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肺燥
咳嗽,習慣性便秘者。
  梨粥梨兩個,洗凈后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梨粥有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麥冬粥用麥冬20~30克煎湯取汁,再以粳米100克煮粥待半熟,
加入麥冬汁和冰糖適量同煮。麥冬粥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對肺燥、干
咳少痰等證效果較好。
  川貝雪梨豬肺湯川貝母10克,雪梨兩個,豬肺250克,冰糖少許。
將雪梨去皮、核切片,豬肺洗凈,切塊,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去血沫,
納入川貝、雪梨,同燉至豬肺爛熟后,調入冰糖,溶化即可服食。此
湯能養陰潤肺,止咳化痰。
  芡實蓮藕羹芡實60克,蓮藕、荸薺各100克,洗凈搗碎,大棗20
枚去核,加水共煮成糊狀,放適量冰糖食用。每日服1~2次芡實蓮藕
羹,可養胃生津,防治食欲不振、口渴咽燥、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
  川貝冰糖梨梨1個挖去核,川貝粉6克,冰糖10克,放入梨中,蒸
熟后食用,早晚各1次。川貝冰糖梨有潤燥生津之效,可防治咽喉干
痛、聲音嘶啞、鼻腔乾燥、口唇乾裂等。
  百合二冬膏百合、天冬、麥冬各250克,加水文火煎煮兩小時,
過濾取汁,濃縮成膏。每100克清膏加入蜂蜜50克。每晚各用白開水
調服15克。此方有養陰清肺、潤燥止渴之功,可治燥咳痰少、咽喉干
痛、口唇乾裂等。        

大汗淋漓是體虛
  
李佩文
  
  出汗原來是好事,可以調節體溫,排泄廢物,大夏天要是不能出
汗可太難受了。但是不正常的出汗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會造成水
和電解質紊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口乾、頭暈、乏力、易感冒等
不適。過多的出汗會使尿液減少,影響腎臟功能,還會造成血黏稠度
加大,容易發生血栓。
  中醫認為,汗證是營衛不和所致的腠理開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
的非生理性出汗。時時出汗,不熱不動也出者為自汗;夜間出汗,醒
來即止為盜汗;惡寒戰慄,汗出熱退為戰汗;大汗淋漓、虛冷睏乏者
為絕汗。婦女更年期常陣發性出汗,屬於自汗,結核病、風濕病患者
常有盜汗,風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況可很複雜,如內傷虛損、
氣虛或陰虛、營衛不和等都可以有多汗的癥狀。在腫瘤治療過程中,
醫生為了退熱,給患者開的解熱鎮痛葯過多,輸液速度過快,或一些
化療藥引起的發熱,以及採用「熱療」都可發生多汗。如果長久大汗
淋漓,汗出如油,陽氣衰微,四肢厥冷,則應關注是否危重之證,防
止虛脫。
  中醫治療多汗是根據病因病機採用不同的方法,如調和營衛、益
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稱「汗為心液」,「汗者,精
氣也」,對多汗證應及時處治。
  常用的止汗固澀中藥有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五味子、
糯稻根須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烏梅、黑豆、桃乾等。
  常用的食療驗方: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
,頻頻下咽,用於氣虛多汗;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干20克,水
煎服,用於陰虛盜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兩克混勻,
置臍窩處,外蓋紗布,對盜汗也有一定的療效;人蔘、黨參、沙參、
黃芪等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乳鴿,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
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烏梅、桃干適量,白糖調好口味,
吃豆喝湯。
  出汗過後,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後,易感外邪,此時應及時擦乾汗
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血液的離子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偏低
也會出現多汗,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輸液中也不能鹽分太少,飲
食中應及時多攝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調料中花椒、大料、辣椒、
桂皮、姜等辛溫之物多能發汗,不宜多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