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明華: 評「張功耀現象」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5 0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創 2006-08-14 16:11:48 |   


張功耀先生提出《告別中醫中藥》[1]新論,引爆國內民間輿論。張先生因此又寫了《中醫諸「優勢」辨析》、《告別中醫中藥的模式選擇》、《中醫不具備談論「人」的基礎》等系列雄辯大作。網上有人把學習中醫的人反對中醫概括為「張功耀現象」,這個概括相當有趣。中醫學院的學生反而痛恨中醫的,也是客觀現象。張功耀先生於是在8月12日發貼《我完全支持「張功耀現象」》[2],希望大家為了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把「告別中醫中藥」運動推向新的高潮。不過,我認為「張功耀現象」並不是個好現象,更不願意這種現象的擴大和蔓延。

我是學西醫的,浙江醫科大學82年本科畢業,87年研究生畢業,屬於以科學觀點和研究數字說話的「鐵桿西醫」。浙醫大已經併入浙江大學,和張功耀先生也可以算是校友。現在中國雖然物質發展迅速,但精神上卻相當空虛,社會人心浮躁,醫學整體滑坡,白衣天使美名不在。一些「鐵桿西醫」的子女也瞧不起父輩的整天忙忙碌碌,高投入低產出,他們要追求其他更好的前程。更令人擔憂的是西醫院校中也出現了學醫恨醫的「西醫張功耀現象」,所以我不希望看到「張功耀現象」的進一步人為擴大和蔓延!

我從事醫學健康事業,我同意張先生反對中醫中藥中的一切糟粕,不同意張先生認定中醫中藥中的一切都是糟粕。我知道西醫西藥本身也存在許多謬誤和糟粕,我希望中醫和西醫來公開討論、探索和形成客觀的科學的標準,擺事實講道理,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互動互助,揚長避短,以達到共同的發展和提高。

科學需要用數字說話,首先值得一提的是05年7月底披露的中國醫改整體不成功的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課題研究認為[3]:「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過顯著成就,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當時的中國,用佔GDP約3%的衛生投入,大體上滿足了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國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國民綜合健康指標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成績十分顯著,被一些國際機構評價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工作的典範。」

計劃經濟時代,毛澤東在非常薄弱的國力條件下大力推動中醫中藥,提倡一根針一把草,建設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體系,使中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城鎮地區,以西醫西藥為主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勞動者,在農村地區,以中醫中藥為主的合作醫療鼎盛時期覆蓋了90%左右的農村人口。因此當時中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楷模和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髮展學習的榜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能解決問題才是證明理論正確的硬道理。張功耀先生是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的專家,不知道張先生怎樣看待和解答現在越來越西醫西藥化的中國醫院日益明顯的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矛盾問題?越來越西醫西藥化的中國醫院為什麼越來越不能滿足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中國的醫療改革和醫院生存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怎樣才能使醫生和醫院恢復到毛澤東時代受民眾信任的水平?怎樣使中國醫療改革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重新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楷模和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髮展學習的榜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又說[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從總體上講,改革是不成功的」。這個很大變化是有目共睹的:是以中醫中藥為主的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是以西醫西藥為主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高;是醫療服務機構的數量、正規培訓的醫生數量、床位數量都比計劃經濟時代有明顯的增長,是醫院條件和技術裝備水平的全面改善,是以西醫為主的醫務人員素質的迅速提高,能夠開展的診療項目的不斷增加。張先生提倡科學,保衛生命,所以認為「今天的中國,民族心理已經成熟,國家也已經強大到了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過去和未來的時候。正是這些進步,使得我們今天能夠理直氣壯地反思中醫中藥。」同樣為了科學的發展,為了人民的生命,為了這一切的進步,我們是否也應該在今天能夠理直氣壯地反思被想當然認為是科學和合理的西醫西藥呢?同樣用指出西醫西藥方面種種謬誤和糟粕,用列舉其在中國發展並不成功的種種現象和事實記錄,就「以文化進步的名義,以科學的名義,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名義,以人道的名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告別西醫西藥」嗎?

我不同意張先生認定中醫中藥中的一切都是糟粕。大學課程中就有中醫,當時也是必修課。我覺得中醫陰陽理論挺有邏輯系統的,和現代的哲學、數學都很統一。當然我也認為五行的理論基礎有矛盾,經絡就更難被證明和理解。以後在醫院又參加西醫學中醫,學會用一些方子看病,但我只是根據西醫疾病開中醫經驗方,實際上是在用中藥並不是用中醫思維邏輯看病。但有些中藥實在是很靈的,比如說用番瀉葉通便,真有「單方一劑,氣死良醫」的感覺。搞中西醫結合使我明白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思想邏輯體系,西醫有優勢也有弱勢,中醫有精華更有糟粕。後來我進一步提出:醫學就不應該分西醫和中醫,也不必要為了中西醫結合而搞中西醫結合。因為醫學是科學,科學是不應該有國界的,「西醫」和「中醫」的區分和叫法本身就不科學。無論是用西醫來限制中醫還是用強調中醫來排斥西醫,都是片面的,無視現實的,強詞奪理的,都不是科學的。

另外,我對張先生在《中醫諸「優勢」辨析》[4]文章的「幾個主要歷史時期中國與歐洲零歲平均期望壽命比較表」也要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認識觀點。

根據此表的數據,張先生認為自從歐洲民眾全面接受醫學革命的成果之後,歐洲人的人均零歲期望壽命便有了奇迹般的增加,1929增加到了59.12歲。而中國此時的人均壽命停留在19世紀以前的水平上。此後,伴隨著西醫知識的普及,我國的人均期望壽命才開始增加。作為當時發達地區的上海,直到1947年才首次突破30歲,達到了36.0歲。改革開放以來,西醫在我國被接受的程度首次超過了中醫。相應地,人均期望壽命也逐步向歐洲人追齊。局部地區則超過了歐洲。以新華社發表的2004年人均零歲期望壽命的數據為例,北京達到了79.87歲,廣州達到了77歲,上海達到了80.29歲。我國人口平均零歲期望壽命的增加,大概不能用自然環境條件的改善來解釋,因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我國現在的自然環境優於古代。此外,它也不能用世界營養學界普遍推薦的「素食模式」來解釋。因此,這個增加只能由醫學和生理學的進步和普及來解釋。毫無疑義,在20世紀醫學和生理學的進步中,中醫的貢獻甚微。認識到這一點,對於那些躺在「優秀傳統文化」上睡大覺而不思新進的人來說,不失為一付清醒劑。[4]

同樣根據此表的數據我們看到:中國47年36.0歲,1981年67.8歲,2004年71.8歲。在毛澤東大力推動中醫中藥的30年中,我國人口平均零歲期望壽命的增加了約30歲!而改革開放以後20多年來,在西醫西藥為主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高的情況下,我國人口平均零歲期望壽命的增加僅有3歲!毫無疑義,在20世紀中國醫學衛生的進步中,中醫的貢獻甚大,而西醫西藥的貢獻甚微。認識到這一點,對於那些盲目否定「優秀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也不失為一付清醒劑!大量國內外統計數據同樣顯示: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總體提高的輝煌成就主要是在80年代以前取得的,80年代以後人口健康狀況的改善不大。[5]

為什麼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中國在衛生領域創造的「中國模式「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為什麼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使中國經濟創造了連續高速增長的奇迹,但衛生投入的績效卻令人失望?為什麼經濟底子厚了,西醫西藥科技進步和發展了,但中國衛生狀況卻改善不大甚至不如以前了?這些問題正屬於張功耀先生專業研究範疇,希望張功耀先生進行深入分析,給我們啟迪和指教。

我的電話0571-85917631,13335885103,傳真0571-86823169,e-mail:2first@163.net,MSN:wmh2first@hotmail.com。歡迎批評指正和進一步交流探索。杭州王明華於06/08/14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1-5 03:37 編輯 ]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5 02:25 | 只看該作者
是一篇理性討論的文章. 建議關心中醫的朋友們一讀.
其實應把本文放入推薦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7 00:36 | 只看該作者
王明華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內廣大西醫的觀點.  而且有真名姓.  有電話號碼.  有傳真,  是個真正敢說真話的人物.
我的電話0571-85917631,13335885103,傳真0571-86823169,e-mail:2first@163.net,MSN:wmh2first@hotmail.com。歡迎批評指正和進一步交流探索。杭州王明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10: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