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功耀為何誤讀了科技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6 0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河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曹東義

郵編:050031
電話:0311—86738352、電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中南大學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張功耀有一篇文章,很能說明他研究問題的方法,這就是他
寫的《被誤讀為「先前闊」的中國古代科技史》。

中國古代的科技史闊與不闊,可以研究,也可以討論,關鍵的問題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研究
,用正常的思維方法進行總結。張功耀從意想的觀念出發,用誤讀的例證做依據進行研究,
其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可信;相信了他的結論,就會看錯中國古代的科技史。

誤用了「先前闊」的本來含義
張功耀教授說,「『先前闊』,最早出自魯迅先生的文化批判小說《阿Q正傳》。研讀過這
篇小說的讀者知道,阿Q曾經擁有一個『真能做』的名聲。但是,阿Q的『真能做』並沒有改
變他窮困潦倒的命運。因此,阿Q對他現實生活的貧弱是心知肚明的,只是諱言而已。至於
他的過去,阿Q雖然並不清楚自己『先前的行狀』(即自身的歷史),加上『人家也沒有留
心』(即很少有人關心阿Q的歷史),但他卻很有信心地認為,自己先前曾經很闊。你看他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麼東西!』」

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代表的是那個時代下層被壓迫民眾的典型,不是整個中華民族代
表,更不是先進民主人士、知識分子的化身。張功耀以此來比喻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知識
分子,是很不恰當的。他說:「一群被祖先崇拜的香火熏陶出來的書吏們,內心感受到了與
列強的巨大差距。但是,為了求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只好通過求證祖上的榮耀來掩蓋
現實的貧窮與落後。這恐怕就是在中國造就『先前闊』意念的歷史緣由和文化緣由。」

研究歷史,挖掘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正是先進知識分子「以筆做刀槍」,不畏列強凌
辱,喚起民眾,保家為國「力所能及」,竭盡全力的愛國之舉。如今,當勝利來臨之後,中
華民族逐漸強大之後,對於這些早年的愛國知識分子,我們敬佩還來不及,怎麼能用阿Q的
「先前闊」的解嘲之語,來嘲笑、挖苦他們呢?

張功耀說:「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衝破『先前闊』的文化陰影,以尊重科學的態
度審視科技史項目,並通過客觀的比較可以斷定,中國古代科技史是一篇被誤讀成了『先前
闊』的歷史。它意味著,作為『李約瑟難題』的推理前提不存在,所以,對它的任何求解都
毫無意義。否則,它將陷入歐布里德式的怪論之中」。

原來,張功耀之所以製造「被誤讀為『先前闊』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謬論,為的是否定
「李約瑟難題」,為了證明他的「筆者以為,不用再做更多的比較,結論已經很清楚了:中
國古代科技史並不是一篇『先前闊』的歷史。可能五四運動前後我國學者的看法更接近於歷
史的真實狀況,那就是:『中國古代無科學』」。

他的目的很明確,採用所有的捏造、篡改的材料,就是為了說明「中國古代無科學」。

張功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族虛無主義者,即使生長在文明故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擺脫
不掉「文化自卑」的心理障礙,也一定要死抱著阿Q的靈魂不放,反過來卻侮辱前代的科技
史研究成果,是「被誤讀為『先前闊』的中國古代科技史」。

他為了證明自己假設的論點,所用的三個例子,也都是對於前人原著的誤讀、誤用。只能證
明他自己患有的「恐洋症」,已經根深蒂固,不可救藥了。

誤用「處陰息影」典故
張功耀說,要造成一個「先前闊」的文化假象並不難。以下三種方法都具有祖傳性質,按照
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使本來落後的東西也能「闊」起來,並且「闊」得理直氣壯。

他說:「《莊子·漁父》在談到孔子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而不知所失時,講了這
樣一個可以掩蓋缺點並使自己聊以自慰的經典方法:『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
而跡愈多。走愈急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急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
以息跡,愚亦甚矣。』」

張功耀解釋說:「這個經典方法所闡明的道理是,要擺脫自身缺點的困擾,就是將自己的缺
點置於別人的缺點之下(處陰以休影);要想自己不犯錯誤,就是什麼事也不要干(處靜以
息跡)。否則,如果你拚命地去追趕人家,或者設法努力克服自身的落後和不足,你就會
『急走不休,絕力而死。』」

張功耀的解釋是錯誤的。莊子所說的這個人,不是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他討厭自己的影
子和足跡;而且,他還採取了一個更為錯誤的做法:想用奔跑的方法脫離自己的影子和足
跡。因此,莊子嘲笑他「愚亦甚矣」。這樣的人,難道「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思維就
正常了嗎?沒有。因為影子和足跡是不可能去掉的,也沒有必要對它們產生畏懼與厭惡。所
以,莊子說的這個人,他無論怎樣做,都處於一種病態,如果有所區別,也只是病態的嚴重
性上存在著微與甚的差距,病態對於患者的危害程度只是大與小的不同。他的思維混亂現象
,本質上都不是正常人所具有的。

張功耀借用一個被嘲笑的患者,比喻科技史研究的前輩、前人的心態、前人的成果,都是一
種褻瀆行為。

張功耀在誤讀了典故之後,不無得意地說:「顯然,莊子的這個方法教會了我國不少從事科
技史研究的人。由之,每當有人指出中國古代的科技史還存在缺陷時,馬上便會湧出一批學
者,試圖努力證明西方的古代科技史也是有缺陷的,從而達到用別人的缺點來庇護自己的落
后的目的。於是,『先前闊』的結論也就蘊於其中了。」

張功耀的錯誤不在於誤讀典故,而是他刻意以此嘲弄前人對於科技史的研究。他是一個合格
的學者嗎?他要嘲笑誰?他是魯迅?!

張功耀何德何能,能站在這樣的角度說話?!

借用他一句問我的話:「你是幹什麼的?你有什麼實際的成果?」

張功耀空談誤國罷了!

誤用「聖教同源」典故
「處陰息影」就是張功耀誤讀誤用典故,篡改歷史,為自己錯誤論點張目的典型。「聖教同
源」也是他誤讀誤用前人文章造成的。

張功耀說,「聖教同源」的考訂方法是形成「先前闊」意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魯迅先生
曾經尖銳地批評過:「凡是讀過一點古書的人都有這一種老手段:新起的思想,就是『異端
』,必須殲滅,待到它奮鬥之後,自己站住了,這才尋出它原來與『聖教同源』。外來的事
物,都要『用夷變夏』,必須排除的。但待到這『夷』入主中夏,卻考訂出來了,原來連這
『夷』也還是黃帝的子孫。」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魯迅先生所舉的例子,也不能隨便亂用。「用夏
變夷」的典故,出於《孟子·許行》「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而不是「用夷
變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事情,「蠻夷」武力征服
漢族之後,在文化上,毫無例外地都要被漢文化所同化,「用夏變夷」,用中華文化的高度
文明,改變了少數民族原來的落後狀態。這是所有具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盡人皆知的,也是值
得炎黃子孫驕傲的事情。

由於優秀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很強的包容性,才使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能夠
以今天的面目出現在世界的東方。由於「用夏變夷」是歷史事實,也由於它符合歷史發展的
規律,因此,無論誰看不慣,它依然是歷史事實。更由於,孟子在2000多年之前,就揭示出
這一規律,使我們不得不對古人的智慧,表現出我們的崇敬與仰慕。

孟子說:「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
;自欺者,不可與有為也」。

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崛起,決不是「恐洋症」者所能擔當得了的;也決不是時刻不忘用阿Q精
神看待世界、看待前人研究成果的思想所能勝任的。

阿Q不僅只有精神勝利一法,他革命之後,也曾經膨脹地不可一世呢!「老子革命了,今後
,喜歡誰,就是誰!要什麼,有什麼!」

從張功耀、王澄的身上,我們不難找到革命后阿Q的影子。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1-6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因為張功耀本身就不是搞科學的. 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科學.
(這是小草民先生的邏輯,  祗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