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請思考中國高校對老百姓的「貢獻」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11-6 1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11-04 bqxiong的BLOG

這幾日,不斷有人與我探討楊振寧先生為何總愛發表一些「與事實」完全相反的論調——去年這個時候先是說「中國大學辦得很成功」,今年又在大學演講中,大談「中國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要比美國最好的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而對於楊先生的發言,我一點不感到意外——這是他十分正常的表現,否則就不會「一直堅信」了。今年2月,我曾與一位長期在政府教育研究機構擔任領導的「教育研究專家」對話,這位學者就做出了中國高等教育為國家做出了十分巨大貢獻的判斷,與之對應,教育部官員們一直以來也評價中國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

有一點十分肯定,他們所站的角度,是完全一致的,並非「教育」,並非「民眾」,而是政府角度與經濟角度。所謂立場不同,結論自然不同——當我們一直在訴說高等教育學費太高了時,有人對我說,這點學費算什麼啊,對於有錢人家來說,幾千元不就是一桌飯菜么?——從投入產出角度看,過去近10年來,國家並沒有增加對教育的投入(這裡指佔GDP的比例,而非絕對數),可卻收穫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8%躍升至21%的發展成績,這筆帳划不划算?與此同時,雖然人們眾口一詞指責高等教育質量下降,但是2300萬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無論如何向社會輸送了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待遇在過去幾年來節節退步,這不是在給眾多企業提供大批可選擇人才的同時,又使他們的勞務成本大大下降嗎?聽聽政府部門在海外招商中的宣傳吧:低廉的勞動成本,是我們競爭的大優勢。

很顯然,如果這樣看教育對國家的貢獻,這樣的貢獻真是不小。問題是,他們在這麼樂滋滋地分析時,在滿意於用這麼少的投入(2004年我國國家財政性的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為2.79%,與上年公布的3.28%相比,減少了0.49個百分點),就培養了這麼多人人才(雖然人才在貶值),給社會企業送去了那麼多廉價勞動力,增強了海外引資吸引力時,是否考慮過這樣的教育給老百姓帶來多大的代價,這樣的對教育的「貢獻定位」,會給未來社會回帶來多大的代價,又會怎樣摧毀真正意義的教育呢?

這樣的教育對老百姓的教育投入有怎樣的貢獻?以平均的6000元學費(不含住宿費與雜費等)計,這一學費收取標準是人均GDP13600元(1703美元)的40%多。我國老百姓為了讓孩子上大學,城鎮居民要拿出人均年收入的近60%(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農村居民則要拿出人均年收入的200%(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也就是說,對農村居民來說,借錢送孩子讀書是十分正常的事。這樣的教育投入,會得到什麼回報呢?——雖然接受教育有拓展視野、充實人生、提高素質、掌握技能等多種回報,當對於拿出全部家當的老百姓來說,最直接的回報就是孩子大學畢業之後的工作收入——最近的消息是,不少地方大學生的平均起薪已經跌破千元,甚至不如民工工資。也就是說,接受高等教育之後的收入可能與接受12年教育以下勞動者的收入是相差無幾的。反觀國外,美國學士及更高學歷勞動者的人均收入為12年級以下勞動者人均收入的2.69倍,英國為2.63倍,德國為2.01倍,法國為2.01倍,加拿大為1.83倍。而美國大學學費開支占年人均收入的1/6,英國的大學學費過去一直是英國人均收入的1/10左右,即便在進行改革,以不至於超過20%。大學生就業問題,我一直認為不只是高等教育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好發展高等教育與學生就業的關係問題,我們怎能說「教育就辦得如此成功呢」?當然,為了證明高等教育的重要,我們的社會用人單位——這些單位有「四金」,有勞保,相對「民工」來說還是有些「保障」——配套設計了學歷門檻,將學歷高低作為進入門檻之一,這也讓很多人為獲得「敲門磚」,去接受高等教育。

這樣的教育對整個社會和諧發展有怎樣的貢獻?今日之高等教育,正形成這樣的局面:貧困家庭讀不起書,借債讀書學不到知識,熬到「畢業」找不到工作。我們在強調建設和諧社會,可今日之教育,處處不和諧——重點高等學校本地化,將一半招生指標給了本地,自然導致有錢有權的家庭,想辦法轉移到教育發達地區,而有的地方政府也明文把教育福利作為引進人才的武器之一;過高的學費,致使今日大學中有30%左右的貧困學生,可是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拿到國家助學貸款,而且在大學里成為被孤立、被另眼相看的一群,來自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不願意與他們交往,學校即便給予資助,也嚴格規定其開支「細目」,就是送的過冬棉衣,也有「愛心」標籤;只顧招生按人頭收費的大學,著實顧不得培養人才的質量,「進大學怎麼樣,出大學還怎麼樣」,成了大學生的調侃,而大學留給學生的記憶除了「吃飯、睡覺、逃課、上網、戀愛」,可能就是越來越豪華的辦公樓,越來越漂亮的校園,以及越來越商人化,上課匆匆下課如煙溜走,恨不得全班每人寫一篇論文,均能以其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老師。小小的校園,就有如此的師生矛盾、生生隔閡,等學生們走到社會,又會怎樣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呢?

這樣的教育對教育的明天有怎樣的貢獻?今天的教育,以飛快的速度產出著學生規模、學術規模,看上去是如此的繁榮。可是,當我們仔細分析這些批量產出的學生存在的人格缺陷、心理問題時,當我們明白學生的冷漠、自私、脆弱、急功近利、誠信不在等問題均是今日「教育的結果」,而這些「教育結果」會去進行明天的教育時,我們很難設想他們可以給未來的學生帶來怎樣的教育。當我們再去分析數字龐大的學術論文耗費著國家多少資金,卻成為學者們圈錢的遊戲時,我們很難想象,今後的大學,要用多少時間多少精力來「打掃」和「處理」那麼多學術垃圾,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來扭轉這種局面。

事實上,即便站在官方立場,筆者認為,也不至於就看不到眾人均能看到的一些問題吧?而之所以會「視而不見」,就在於分析貢獻,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近期的,還有長遠的。楊老等,分析的是直接的、有形的、近期的,這也是政績思維所關注所在乎的,至於(通過提高全民素質)間接的貢獻、(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無形的貢獻、(通過發展健全人格)長遠的貢獻,與眼下業績無關,與眼下政績無關,思考這樣的問題,是討不得什麼好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