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簡介新書: 《哲眼看中醫——21世紀中醫藥科學問題專家訪談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0-31 0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孟慶雲 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

    現代中醫藥將走向何方?又該怎樣邁向前方?為了從思想認識的高度理清中醫藥的發展思路,中國中醫藥報社主辦了「2004年中醫藥科學論壇」。這是一次如何認識中醫藥科學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智慧盛宴」,匯聚了國內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和中醫藥專家對中醫藥科學問題方面最具權威的觀點,讓我們品嘗了一次獨具風味的「哲學大餐」。會後,該報又組織記者對出席論壇的專家和部分中醫藥專家進行了專訪,編集成《哲眼看中醫——21世紀中醫藥科學問題專家訪談錄》,現已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05年1月正式出版。

    「哲」即聰明、智慧之意。《尚書·皋陶謨》記載大禹說:「知人則哲,能官人,民安則惠,黎民懷之。」孔安國傳曰:「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惠愛也。愛民則歸之。」在古希臘也把哲學稱為智慧之學,從蘇格拉底起,「智慧」已被「愛智」所取代。「愛智」在於追求知慧,探索追求真理的方法。《哲眼看中醫》正是從運用哲學的智慧和方法來探索中醫學發展的至真要新論。

    《哲眼看中醫》一書在體例上秉承《內經》的問答體,以該8位年輕有為的記者與相關專家輕鬆訪談的形式,探討了深奧的哲學問題。記者們直截了當地提出學術和發展問題,猶如《內經》中歧伯所贊:「悉乎哉問也!」問得好,問得關鍵;專家們的回答則是答得深刻,答得高妙!不僅向讀者展示了哲人專家們對中醫的科學性和學術特色深刻的認識和領悟,而且從哲學的高度和現代世界科學發展的趨勢勾劃出了中醫藥學的發展前景。全書分《哲史懸壺》和《杏林濟世》兩個分題,之外還附列《背景資料》,彙集了上世紀一些中外文化名人如嚴復、陳獨秀、梁漱溟、梁啟超、魯迅、胡適、馮友蘭、喬治·薩頓、李約瑟以及錢學森、楊振寧等諸位大師有關中醫藥的言論,對我們進一步反思百年中醫藥變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資料。

    本書的最主要貢獻是從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視域對中醫的科學價值的肯定和深刻的論述,把一百多年來「中醫不科學」的謬語曲說徹底埋葬,提供了多種形式、多種價值取向的理論依據。世界上的科學和文化一樣,都是多姿多彩的。幾百年來,隨著西方近代科學的崛起,在中國唯西方科學主義的傾向,曾風靡一時,其影響正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宋正海教授所說:「科學主義在其發展初期,對中國發展近代科學,推動社會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但它後來的泛濫確實也嚴重地扼殺了中國傳統科學的發展,主張取消漢字,消滅中醫是科學主義消極性的較突出表現。現在已可以定論:要取消漢字、要消滅中醫是完全錯誤的主張。這些是負面效應但決不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二十世紀初一些名家屢發「高論」,陳獨秀說「中醫不科學」,梁漱溟說中醫「其實還是手藝」;梁啟超說「中國舊醫那些陰陽五行的瞎猜」;魯迅也「便漸漸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等等。中醫藥最終未能躲過次次劫難,故理所當然地引起中醫藥界的起而抗爭。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始有轉機,隨後,更有高舉振興大旗,繼往開來之勢。挖掘整理傳統,新創中西結合新流,並甫出國門,帶動了世界的傳統醫學。然而,或許是世紀初那場東西方文化論爭影響太深遠,到了世紀末並未真正平息,正面的與負面的影響同樣多多,近年來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論爭和反思。先是「重構派」、「補天派」、及「結合派」的見仁見智,之後有「存亡論」、「現代化論」和

    「可以不叫科學」等觀點繼踵鋪陳。這些都引發了學人們對中醫學科學屬性和特質的深入思索。筆者拜讀此書後認為,對這個問題專家們從理論上給以了最清晰的闡述。

    討論中醫的科學價值經常因「科學」定義有諸多的界說而鋪墊一番,諸位學者對「科學」的定義雖然各言其詞,但基本內涵一致,又都是簡要捷說,確是哲人風範。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劉長林教授說:「科學是人類的認識活動」,上海師範大學李申教授也說:「科學就是要追求知識,追求一種確切可靠的知識。」毛嘉陵認為「科學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相對正確的知識或學問」。而姜岩博士、毛嘉陵等人認為科學是多元的,有東方科學和西方科學之別,並認為「中醫是屬於東方科學」。鑒於對「科學」認識上的差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副所長則認為「中醫藥不叫科學,未嘗不可」,同時認為可稱「中醫藥學是獨具東方特色的醫藥智慧」。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也強調「中醫是東方智慧之學」。哲學家黎明更獨家宣稱「中醫藥是獨具魅力的人學技術」。其實,智慧也是思想或知識,最後還是要歸屬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範疇,既然如此,為何偏偏要迴避「科學」二字?專家學者們以「科學」概念審視中醫,取得的共識就是:為中醫學術定位還以公道,正其名而立其身。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教授在《中醫是複雜性科學》一文中,除把中醫定位於複雜性科學之外,還著重指出,對於中醫目前只能用「經驗+直覺+實踐檢驗」的方法,不能用還原論的方法,他又通過對複雜體系的特點的論述,明確指出高級複雜事物都不具備可重複性。這就對多年來以可重複性來評判中醫科學性的問題做了理論上的否定。劉長林教授指出中醫重視時間,研究的是現象層面的規律,所論述的整體是自然的、氣化的、波動的、個性的。而西醫學把握的是空間整體,屬於空間醫學,指出發展中醫學的關鍵在於「堅守中醫本質的底線」。學者們一致認為整體觀、臟腑經絡、辨證論治和養生是中醫的特色。西南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楊玉輝教授,以形、氣、神與物質、信息和意識層次的關係,認為中醫學在理論和方法上稱得上是真正的人體科學。

    這種知識界的高峰論壇和具有精品層次的學術討論,是《哲眼看中醫》的又一亮點。中國中醫藥報社社長陳貴廷、原華夏出版社副總編輯王一方、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授及姜岩都認為,當前正逢傳統文化的發展機遇,「現正站在從細分到大交叉的關鍵點上,而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文化佔有明顯的優勢。中醫到了可以提升自己,大放光彩的時候。」朱清時院士、陳貴廷社長等都針對中醫如何發展壯大及戰略步驟,如何發展理論,提高療效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教授和廣西中醫學院劉力紅教授,針對中醫「人才異化」,中醫藥的科學評價問題闡述了看法。面對中醫業內學者們的擔憂,科學家和哲學家們發表了關於中醫現代化實踐等很多支持意見和鼓勵,但也批評了「以西解中」和「中醫濫貼時髦標籤」和「粘上科學的仙氣」的不良學風。

    《哲眼看中醫》書中的專家們對待自己的觀點是嚴謹的,該書的記者們和編輯對待自己的工作更是認真的、精益求精的。美國物理學家凱勒說得好,「一本好書像一艘船,帶著我們從狹窄的地方駛向廣闊的生活海洋」。《哲眼看中醫》對於筆者就是這樣一艘船,願它也是廣大熱心中醫藥的讀者的一艘船,承載我們徜徉於學術的海洋。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0-31 03:43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