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高教機:是「大步跨越」還是「小步快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10-31 1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10-31 來源:千龍網

  千龍特稿:沸沸揚揚的中國高級教練機市場誰執「牛耳」之爭?明裡暗裡地將在我國兩大教練機生產企業的中國一航貴州集團和中航二集團洪都公司,推到了競爭前台。原本是兄弟關係的同行,如今打得難解難分。儘管雙方「企業主」甚至高層領導,均未正面表述業已存在的競爭關係,但刺刀見血的競爭,一刻也沒有消停過。

  身處貴州的貴航,原本是一個生產殲擊機的大型企業,僅員工就有5萬之眾。但由於其主營業務的下滑,早年被「逼上梁山」而從事教練機市場的開發和培育。一上手,其早期開發的殲教7產品,一炮打響,一舉成為了中國空軍的「寵兒」,也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國軍隊中的地位。特別是其近年來「因勢利導」開發的後繼產品,大大地固化其在國內的地位。

  山鷹飛機,與其說是一次「航空報國」之舉,倒不如說是貴州航空工業最後的一次悲壯的保「軍工」番號之舉,因為此前進行的「去粗存精」式的中國國防工業產業結構大調整中,有著40多家企事業單位的貴航,幾乎沒有幾家企業入選。一二家企業的「入圍」,又被整合名義,剝離於貴航之外。不急,那是假話。情急之下,狠招迭出:幾乎傾其所有「孤注一擲」將「保軍」之寶,「押寶」到已爭論來爭論去久拖不決足有10年時間的新一代高級教練機市場開發上。

  說其「孤注一擲」,是因為其產業投資鏈中,沒有什麼比投山鷹這樣重大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軍品產業,讓人那麼毫不猶豫:美其名是「航空報國」之舉。

  有文章評價,山鷹飛機的研製成功,是沉寂了40多年的貴州航空工業的一聲長嘯。貴州航空工業太需要這樣的大產業,來提升其隊伍的鬥志,因為此前曾一度寄予厚望的雲雀轎車項目,最終花敗殘地,一舉不振。

  貴州山鷹的首飛成功,為遠在江西的洪都公司一針強心劑:無論是其研製的水平還是起點布局,力爭後來居上,高人一籌。不在同一平台競爭,是其成功的商戰手段。其產品訴求點之高,大有「一石擊打二鳥」之功利。

  假如其稱之為「獵鷹」的高級教練機配裝部隊,因為其價格是「山鷹」的2倍之多部隊配裝「有限」或供量不足時,其完全可以通過此平台發展輕型戰鬥機,而「山鷹」的延伸,遠不及其長遠。其領導者的戰略思維,可以說「技高一籌」:醉翁之意,明顯的不在「酒」,人卻是又在酒席間。有專家評議,兩「鷹」合謀,一個是重在「大步跨越」,一個是利在「小步快跑」,沒有什麼「伯仲之分」。核心的,是中國空軍用戶的這一票給誰?兩者都給的可能性極大。這裡我們不敢妄加測評,但作為一個關注業界風雲的媒介,卻願意聽聽各方高見,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以此推動中國高級教練機市場的健康發展。

  教練機是訓練培養飛行員的飛機,一個合格的飛行員,一般都要經過從初級(篩選)、中級(基礎)和高級各個階段的訓練,其機型分為初級/篩選教練機、中級/基礎教練機和高級教練機。

  據報道,美國F-16戰鬥機飛行員的培訓過程為:先在航校中先用T-41初教機訓練15~25小時,然後在T-37中級教練機上訓練75.7小時,最後在T-38高級教練機上訓練106.4小時。學員在航校畢業后取得「翼徽」證書。從航校畢業的學員先在空軍訓練基地進行改裝過渡訓練,使用AT-38B訓練36小時;然後進行改裝訓練,使用F-16B訓練5架次。作戰訓練在同型教F-16B上訓練75小時。完成戰鬥訓練並考核合格的飛行員才能獲得值班飛行員資格,分配到作戰部隊服役。因此,美國的T-38系列高級教練機,在飛行員的高級訓練中還在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未來10至20年內,高級教練機的市場預測估計在3000架左右。數據的來源咱們先不深究,單單從世界上高級教練機的研製現狀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現在,俄羅斯研製了雅克—130、米格—AT,韓國T—50已開始小批量生產,歐洲有德國的MAKO、義大利的M346,以色列也在2005年決定研製「標槍」高級教練機。

  當前,國外多數國家(包括歐美髮達國家)現役的高級教練機均為二十世紀五十~七十年代產品,如:美國的T-38、英國的「鷹」(Hawk)、法國的Alpha-jet和義大利的MB-339等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研製的新型高級教練機,如:俄羅斯的雅克-130、米格-AT以及韓國的T/A-50,這類飛機具有先進的氣動布局,系統和機載設備與第三代戰鬥機相似,到目前為止,除T/A-50高級教練機韓國空軍有少量訂貨外,其它高級教練機產品猶如一個花瓶,只是一個「擺設」,均因價格高等諸多因素,沒有列裝部隊。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首先,高級教練機作為輔助機型,各國空軍雖然有需求,但不像主戰飛機有馬上換裝的願望。因為大多數國家都希望把寶貴的資金,首先用到主戰飛機的更新上。其次,現在國際上的主戰飛機主要以三代和三代半飛機為主;發展中國家,二代機還佔很大份量。已有的高級教練機,如英國的「鷹」、法國的「阿爾法」、美國T—38、義大利的MB339、捷克的L—39等飛機經過不斷的升級改造,完全能滿足第三代戰鬥飛機員的訓練要求,這部分機型現在還佔領著很大一部分市場。可以預計,在將來比較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局面也很難改變。

  反觀世界高級教練機市場,人們不難發現以下特點:一是要求飛機性能適中,並非越高越好。國外現役的高級教練機,其性能適中,並不片面追求與第三代戰鬥機相似的飛行性能,雖然第三代戰鬥機採用了先進的氣動布局,發動機的推重比達到8,其最大飛行速度仍在M2左右,升限18Km上下,相對於第二代飛機,主要是提高中低空性能和降低起降速度。因此,第三代戰鬥機對高級教練機的飛行性能沒有提出新的要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研製的高級教練機仍可滿足要求。

  新研的高級教練機,採用了與第三代戰鬥機相類似的氣動布局和電傳操作系統,飛機研製周期長、費用高、風險大、單機價格高、使用費用昂貴,從各國空軍裝備全局考慮,重點發展的是主戰飛機,而教練機是作為輔助性配套飛機,不可能把教練機作為重點研製與採購的機種,況且第三代戰鬥機都配有同型教練機,沒有必要配備高檔的高級教練機,也就是說,高級教練機其性能和設備並非越高越好。

  一架獵鷹飛機,從價格上可以買一架米格29或二手的F16。在國際市場開發的難度不可低估。從性價比方面測評,山鷹飛機全壽命使用費用低,每飛行小時僅為第三代戰鬥機的1/7~1/10,裝備第三代戰鬥機作戰部隊,用於保持飛行員的飛行技術,能大大地節省費用,提高訓練整體效益。

  有業內人士認為,山鷹超音速教練機是在殲教7的基礎上,通過換用雙三角機翼和改為兩側進氣所發展的改進型超音速教練機。其實,這恐怕既是山鷹的短處,又是其長處。因為,它達到了業內人士所稱的:教練機應該具備的最主要特徵——性能可靠、皮實、易維護和高完好率。已經順利完成試飛的山鷹,充分表現出「性能可靠、皮實、易維護和高完好率」。

  據悉,在短短不到2年的時間裡,山鷹就順利完成了90%以上的試飛科目,性能指標完全滿足設計要求。而且,出勤率高,每月平均飛行20餘架次,最多可達30多架次。軍方體驗飛行后,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而作為新機L15教練機,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還尚需時日。第三代戰鬥機採用了邊條翼、前後緣機動襟翼、翼身融合等先進氣動布局,電傳操縱系統和放寬靜安定性設計,使飛機具有優良的機動性能和操穩特性,但飛機的操縱方式和基本運動模態仍與第二代戰鬥機相同,歐美國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裝備了第三代戰鬥機,但現役的高級教練機仍然採用常規機械式飛行操作系統,實踐證明,經常規氣動布局和機械操縱的高級教練機后,通過地面模擬器和在同型教練機上較少改裝訓練后,即可順利地掌握第三代戰鬥機的操縱規律。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發動機的選型,必須滿足高級教練機安全、可靠的要求。且要求技術成熟,供貨渠道暢通,如:美國T-38,裝二台J85-GE/402型加力渦噴發動機,義大利MB-339裝一台MK632-43型渦噴發動機,英國「Hawk」裝一台RT172-06-11型渦扇發動機,韓國T/A-50裝一台F404-GE/402型加力渦扇發動機等等。

  由於第三代戰鬥機採用了以計算機為控制核心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和數字顯示技術,飛行員在獲得信息和信息決策的方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此,國外高級教練機改裝了綜合航電系統和先進的機載設備,如:美國T-38發展了T-38B/C,配裝了平顯、多功能顯示器、任務計算機、慣導/GPS等,使飛行員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這些信息,適應這種信息的獲取方式,並熟練地掌握信息的判讀和識別,以便準確操縱飛機飛行和正確使用各種武器。所以,高級教練機的座艙布局、人機界面與第三代戰鬥機相類似。

  山鷹飛機總設計師孫惠忠認為,中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國防實力,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高級教練機的發展以實用、經濟,能滿足飛行員高級訓練需求為原則,不宜追求過高的性能指標。以色列決定研製的「標槍」高級教練機,單機價格嚴格控制在600萬-700萬美元之間,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山鷹飛機是在殲教七飛機基礎上,通過改進氣動平台、航電系統和機械系統等研製的新型高級教練機,能完成二代到三代戰鬥機飛行員的高級訓練任務,單機價格便宜。獵鷹飛機2006年3月首飛,是南昌洪都集團研製的新型高級教練機,現在我國空軍大量裝備的教八飛機就是洪都集團研製的。其採用2台渦扇發動機和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氣動平台全新設計,主要針對三代戰鬥機飛行員的高級訓練任務研發,單機價格估計在1200~1500萬美元之間。

  其實,不管「大步跨越」還是「小步快跑」最終的目的都是發展中國在高教機上的國際競爭實力,只要能最快最穩最省地提升「中國水平」,那麼,我們誰能說孰優孰劣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