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聊齋》手稿為何只剩半部 蒲家後人苦難難言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6-10-31 2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聊齋志異》手稿為何剩半部?

揭秘緣由:《聊齋志異》問世200多年來深受人們喜愛,《畫皮》、《聶小倩》等故事家喻戶曉。

而《聊齋志異》這部手稿的流傳和收藏更充滿傳奇色彩。蒲松齡是山東淄博人,他的手稿為何在遼寧西豐被發現?《聊齋志異》手稿為何只剩下半部?

謎團1

《聊齋志異》手稿是怎樣被發現的?

時光回到1948年1月3日,當時西豐縣土改運動全面鋪開,時任西豐縣政府政務秘書的劉伯濤作為西豐縣土改運動的負責人來到了元寶溝檢查工作,在農會辦公室的炕頭上他發現了一堆正準備焚燒的舊書,就是在這堆書籍中,劉伯濤發現了兩冊破舊殘缺的線裝手稿。劉伯濤徵得農會幹部的同意,將書帶回縣城。劉伯濤發現了《聊齋志異》手稿。

1951年春天,《聊齋志異》手稿被秘密轉移到東北圖書館,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圖書館,保存至今。現存的《聊齋志異》手稿是用竹紙抄寫,在原書頁上襯上宣紙,加襯,然後裝裱成金鑲玉裝,裝訂后又分為八冊。

手稿雖然僅有半部,但蒲家後人為保護它所遭受的苦難卻一言難盡。

謎團2

《聊齋志異》手稿為何來到遼寧?

蒲松齡是山東淄博人,他的手稿何以現身遼寧?西豐縣誌中記載了這樣的內容:蒲步瀛,字仙洲,原名英灝。公常謂:淄川留仙為其所自出。留仙是蒲松齡的字型大小,那麼這個自稱祖上為淄川留仙先生的蒲英灝會不會就是蒲松齡的後人呢?

記者為了探尋究竟,來到山東省淄博市的蒲家莊尋找線索。在蒲家莊至今仍居住著眾多蒲松齡的後人,在他們的口中廣為流傳著蒲松齡這位文學大師的故事。

據說蒲松齡小時候十分聰明,書讀得很好,但是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正是因為幾次考試都沒能考中,蒲松齡開始獨闢蹊徑搞起文學創作,他天性耿直,憤世嫉俗,寫書時藉助談狐說鬼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揭露社會黑暗面。

蒲松齡紀念館館長、蒲松齡後人蒲章俊在解釋蒲松齡老先生為何沒有考中時說出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蒲松齡長得丑沒考中。不知有何根據。不過,從蒲松齡晚年的畫像看,蒲松齡確實不英俊。據說蒲松齡當時對這幅畫十分滿意,因為它逼真。

如今的蒲家莊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處旅遊勝地,蒲松齡當年居住的面積狹小的房屋院落也被擴建成了幾進幾齣、庭院錯落的紀念館,而他的後人們也做起了名目繁多的生意。

以聊齋命名的飯店老闆蒲海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宗的蒲氏後人,特意搬出了很少給人觀看的家譜。「這就是我家祖傳的祖譜,這是比較珍貴的,一般來說是不會讓看的,一共是十卷,第九卷,第十卷,第七卷,我們兄弟幾個都在上面,我是老三,章秀,蒲章秀,現在已改名兒了,叫蒲海嘯。」

記者在家譜的第五卷中發現了蒲英灝的名字:蒲英灝,官印步瀛。這與西豐縣誌中記載的蒲步瀛,原名英灝正好吻合。那麼,蒲英灝和手稿又是怎麼來到西豐的呢?

史料記載清朝同治年間,山東曾經遭遇大旱,大批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闖關東。就在這滾滾人流中,蒲松齡的七世孫蒲價人攜帶家屬離開家鄉來到瀋陽。

當時的瀋陽占卜業比較興旺,而蒲價人又粗通一些占卜之道,他便在瀋陽城裡擺了個卦攤兒,以此為生。臨終前,蒲價人按照祖上的規矩,把《聊齋志異》手稿傳給了大兒子蒲英灝。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 1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