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是中華文明始祖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0-15 0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拂去數千年厚厚的塵土,我們會愕然發現:在中華民族的根上,不僅僅只有炎帝和黃帝,更有深深扎在黃土深處的伏羲。

——題記

2006年6月10日,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



這天上午,一群操著濃重河南口音的淮陽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正式宣布將他們祖祖輩輩守護了幾千年的伏羲太昊陵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占祥說:「伏羲是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位帝王。」他認為,伏羲是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的象徵,幾乎所有最早的中華文化因子都與伏羲有關,伏羲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最早的根基。以伏羲時代為標誌,中華民族從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門檻。

早在1994年,台灣學者李畊就曾發出「萬言書」向全世界呼籲:為「中華民族始祖」正名提議——請以「羲黃」取代「炎黃」。「炎黃」已經被習慣性地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代名詞,那麼比炎黃更早的伏羲應該放在什麼位置呢?有人提出,伏羲完全可以視為華夏民族之根,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民族是從伏羲台下走來的」。然而,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伏羲更多的是一個神話,一個傳說,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炎黃子孫」的固有觀念的籠罩下,伏羲似乎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儘管在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不得不談及八卦和《易》,但伏羲卻始終被更多地放置在了牌位和神壇之上。數千年來大量的典籍所記載的伏羲和伏羲時代對於中國文明的開拓之功,彷彿被封存在神話與傳說之中。

是否可以和有必要用「羲黃」取代「炎黃」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因為其中所涉及的已經不僅僅是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問題了。但是,如果僅僅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以學術研究的科學態度來重新正本清源的話,顯然有諸多和炎黃相關的既定說法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比如「炎黃子孫」,比如「龍的傳人」,比如「五千年文明」,等等。

「炎黃子孫」之爭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孫中山《祭黃帝陵文》,1912年作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故,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 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毛澤東《祭黃帝陵文》,1937年作

孫中山的祭文很容易讓人想到他為了推翻滿清封建帝制所發出的政治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出於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孫中山突出強調了自黃帝而下的五千年漢民族概念。但「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真正在中華大地盛行,卻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時期。

毛澤東的祭文氣勢磅礴,文采飛揚,今天讀來依然讓人感覺蕩氣迴腸。透過激昂的文字。我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當年國共兩黨同時到黃帝陵前對祖先起誓,齊心協力共御外敵的動人情景。也正是這篇文章的廣為傳頌,「炎黃子孫」才真正開始成為一句流行語。

對於兩位偉大的革命家而言,號召大眾不忘祖先、救國救民,理解他們所依據的本來就是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正史」的《史記》。

在《史記》中,司馬遷稱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而在黃帝前則是神農氏。神農氏即炎帝族。「炎帝」一詞,也是司馬遷最早使用的,《五帝本紀》有「炎帝欲侵陵諸侯」的記載。司馬遷把黃帝視為帝系之始,並把其他四帝顓頊、帝嚳、堯。舜都列為黃帝的子孫。富於想象力的一元論把漢人和夷狄的祖先都歸結為黃帝,是中華各民族最終形成了「炎黃子孫」概念的最初根源。顧頡剛先生曾說:「歷史系統是從黃帝開始的。司馬遷的成就在於,他毅然以黃帝為斷限,黃帝以前一切付之不聞不問,他在方士和陰陽家極活動的空氣中排斥了許多古帝王,是怎樣的有眼光和有勇氣了。」



「炎黃子孫」被固化為中華民族的代用語並大量見諸報端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廣泛使用。無數海外華人從「炎黃子孫」一語中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不僅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海外華人互相團結的重要紐帶。

2004年清明節,數萬人聚集在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新落成的祭祀大殿前,以「九鼎八簋」的傳統禮制及浩大樂舞等祭拜軒轅黃帝。據報載,此次黃帝陵祭祖有兩大變化:一是首次採用國家祭祀規格,遵循古代以青銅器作為黃帝祭器的傳統;另一則是首次採用「民間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

不久,《南方周末》刊登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的文章,對「國家級」祭祀黃帝陵進行了猛烈抨擊:「到目前為止,中外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還沒有證明黃帝確有其人,更大的可能是後人根據對先民的傳說和崇拜塑造出來的。前幾年由國家組織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目標只是斷到夏代,實際只肯定了夏代的存在。既然如此,祭黃帝是祭人還是祭神?如果是祭神,並且是『國家級』祭神,那與宗教信仰有什麼不同?《憲法》第36條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如果將祭黃帝升格為『國家級』,就是由政府肯定這種信仰,實際上起了強制公民信仰的作用,顯然是違反《憲法》的。」

葛劍雄教授反對的不僅僅是所謂的「國家級」祭祀黃帝陵,更早的時候他就曾在《炎黃子孫之我見》一文中反對過「炎黃子孫」的提法,他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純血統的民族,而華夏(漢)族能由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靠的不是祖先的偉大或血統的優秀,而是大量吸收、凝聚了各民族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也同樣來自各民族自身的創造力和她們之間的凝聚力。

和葛劍雄教授持相同意見的學者不在少數。學者們認為,「炎黃子孫」一詞暴露出了嚴重的封閉性和狹隘性,缺乏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因而實際上成了國家統一和人民團結的障礙,在學術研究中與正式場合中不宜使用,「炎黃子孫」應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美國孟菲斯大學歷史教授孫隆基在《歷史學家的經線》一書中說:「中華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由黃帝開國、中國人都是『黃帝子孫』的說法,則是20世紀的產品,至戰後的台灣與香港仍載於中小學教科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沙發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0-15 07:25 | 只看該作者
  書中,至今仍有中年以上的人奉為事實。」他認為關於黃帝的傳說到戰國時代盛行,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編纂《史記》時,才把他置於帝系之首,而春秋以前的文獻都沒有提到他。而且漢初道家曾經將「黃老」並稱,黃帝演變遂成方術的守護神,和中華民族始祖的身份也大相懸殊。

  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河說,根據古籍記載,黃帝是神農氏時代的諸侯,他是在公元前2697年左右當上黃帝的,而且在位達100年之久,也就是說,即使他是在20歲當黃帝,至少也活了120歲。「原始社會的人壽命很短.他哪裡能活120歲?」

  

  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承認「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他記黃帝事迹只好「擇其言尤雅者」,勉強為面目模糊不清的傳說人物編造家譜。82歲高齡的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教授說:「《史記》與《大戴禮記·帝系篇》編造的黃帝家譜,皆不能自圓其說。例如他們皆以堯及禹為黃帝的四世孫,舜為八世孫。結果鬧出大笑話,即舜娶堯的女兒是娶自己的曾祖姑,舜讓位給禹是讓給自己的四世祖。要把分屬於各個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知名人物都編排為一個人的子孫,列出一張滴水不漏的世系表,這是難以辦到的。即使能夠辦到,也與歷史事實無干,只不過是玩了一場文字遊戲而已。」

  史式教授認為,以黃帝為古史開端的框架是「自設限制,斬斷歷史」。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建立王朝建立國家之前,必然有一段為時甚久的文明發展史與民族形成史。在黃帝之前必然還有一段長久的文明發展史與民族形成史,現在的考古發現已經可以證實,這一段時間長達數千年。「任何民族都有一段為時甚久的母系制社會史,我們的史書從已經進入父系制社會的黃帝寫起,前此的母系制社會史就被砍掉了。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上,第一位出場的主角——黃帝,就被描繪為一位垂手拱衣而天下治的大皇帝,一切發明創造,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一切文治武功,都記在他一人賬上,這不顯得太突然了嗎?」

  「龍的傳人」之源

  「龍的傳人」,詩歌般的語言凝聚著悠遠而深邃的力量。

  中國是龍。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對龍的推崇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許多外國人喜歡把中國比喻成龍,他們愛說「中國龍」。其實最喜歡龍的還是中國人自己,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幾乎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徽記,它象徵著東方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的這個古老國度的偉大文明。

  自從中國有了皇帝,「龍」便成了皇帝的專屬。歷朝歷代的中國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皇帝高興了,叫「龍顏大喜」;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皇帝死了,叫「龍馭賓天」。韓非在寫「龍有逆鱗」寓言時把天子稱為「龍」,於是秦王贏政「龍顏大悅」,成了中國第一個皇帝,從此被稱為「祖龍」。但是.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在秦始皇這個「祖龍」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很久了。韓非子在寓言中選擇龍來形容天子而沒有選擇其他的東西,可見龍在當時已經是受到廣泛認同的無所不能、至高無上的吉祥之物了。

  聞一多在著名的《伏羲考》中是這樣描述龍的:「它是一種圖騰,並且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任何一種虛擬的生物。「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只有龍是虛擬的,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對它有許多種解釋。

  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龍,無角的叫螭龍,有翅膀的叫應龍。《論衡》則說:「龍之象,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蜥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并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惟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

  在《山海經》中,人首蛇身、人首龍身的神數量巨大。《山海經》中神有454個,「神人」307個,其他與蛇、龍有關的達138個,可見蛇在遠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蛇是龍的最主要的集合對象。蛇將自己悠長婉轉的身軀、神秘多變的色彩貢獻給了龍;蛇將蛻變更新、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識」貢獻給了龍。蛇是龍的模特,龍是蛇的升華。

  在此前的近一個世紀中,「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別稱。但很少人意識到這兩個說法的巨大差異:「炎黃子孫」的上限是五千年前的炎帝和黃帝,而「龍的傳人」的上限則應該遠溯到六子五百年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雖然在「炎黃子孫」的光環下,有人繪聲繪色地編造了黃帝是如何如何創造了龍的故事,但據史籍記載,黃帝部落的圖騰卻是熊而不是龍。最早使用「龍」的概念的帝王不是黃帝,而是比黃帝至少早一千五百年的伏羲。

  

  即使是《史記》也沒有說龍是炎黃部落的圖騰。在記述炎黃與龍的關係的時候,更多的是像描述歷代帝王那樣,把炎黃說咸「真龍」天子。《史記》對黃帝的記述是「軒轅,黃龍體」。這樣的記述和對漢高祖劉邦的記述如出一轍:劉邦之母「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伏羲則不同。《左傳·昭公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太自姒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周禮註疏》:「太皞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帝王世紀》、《淮南子》等史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為龍師的記述。

  伏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使用「龍」這一概念的帝王。和後來的帝王所不同的是,伏羲的「龍」字主要並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部下身上。伏羲任命的官職都帶有「龍」字,稱為「龍官」,自己則居於「龍都」,稱為「龍師」,統領所有「龍官」。

  大量考古資料證明,有關女媧伏羲人首蛇身的交尾圖,在漢代已經廣泛出現。《帝王世紀》說女媧氏「蛇身人首」,漢代曹植《女媧畫贊》說伏羲女媧是「人首蛇形」,類似的記載和描述在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學者們常把漢代畫像石上、唐代絹畫上的長尾交纏狀的伏羲女媧圖,既稱「蛇身像」,也稱「龍身像」。

  龍是古人對自然界中的諸多動物和天象多元綜合的產物,是神秘的強大的自然力的代表和形象化。將伏羲女媧稱為龍,意味著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兩位「人祖」應該具有和龍相似或相同的神性和神力,能夠同自然界相溝通,從而攜雷掣電,呼風喚雨,疏江導河,止澇放霽,支配自然力,改善自然力。伏羲女媧因稱龍、比龍而神性大增,龍因被伏羲女媧所比稱而具有人的氣息,進而以象徵物的面目融入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同時,伏羲是龍,女媧也是龍。兩龍成親,造就和繁衍了古老的東方民族。「人祖」即「龍祖」,祖先為龍,子孫後代不是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3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0-15 07:26 | 只看該作者
「龍的傳人」,還能是什麼呢?

世界本無龍,是中國人創造了龍。龍作為一種圖騰,一種文化.曾經和正在發揮著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在龍的身上匯聚了中國人的無數智慧和創造力。那麼,當我們循著先人的足跡尋找龍的根源的時候,當我們把目光往5000年以上移動的時候,動人的神話傳說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

「五千年文明」之惑

與「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同時被固化為中國人的口頭禪的還有「五千年文明」——無論按照西方人的文明史判定標準,還是按照中國人自己半個多世紀來的習慣性說法,中華文明似乎都只有五千年的歷史。

「五千年文明」實質上是「炎黃子孫」的衍生語。當我們對以《史記》為依託的一元論產生疑惑的時候,對中華民族只有「五千年文明」這句話的疑惑自然而然也就接踵而至了。這兩個概念原本就是拴在同一根繩上的。

中華民族的文明真的只有五千年嗎?

「五千年文明」的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

「五千年文明」之說的第一個來源當然是《史記》。如前所述,既然《史記》關於史前文明的記述靠不住,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炎黃算起的說法也就很值得商榷了。

按照國際上的流行觀點,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埃及居第一位(6000餘年),次為巴比倫(5000餘年),再次是印度(5000年),最後才是中華文明(4000餘年)。有些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的文明史只有3000餘年。

西方學者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率先制定了一個文明史的判定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界定一個地方或族群是否進入「文明」階段,要看是否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一)已經有了有系統的文字;(二)已經有了青銅器(包括生產工具和武器);(三)已經有了城市(兼具防禦功能與交易功能);(四)已經有了神廟(指大型的宗教性建築物)。

史式教授指出,西方文化的根源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精神與農耕民族大異其趣。按照他們的標準來衡量進入「文明」的時間,對於源於農耕民族文化的中國印度古文明來說,必然大吃其虧。在四大古文明排次序的時候,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老是排在後面,原因就在於此。

林河先生認為,關於「文明」的定義,西方的框架是片面的。按照社會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曾經歷了採集時代、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四大時代。在工業時代尚未到來之前,農業時代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時代,人類文明就是從農業時代開始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中國的農業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而中國的稻作文化早在距今一萬五千年前就已誕生了,在距今一萬年到六千年之間,中華民族的稻作文化就已相當先進了。因此,他認為「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進的文明」。

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人的先民逐漸從漁獵、採集生活轉入農耕生活,開始定居,進入母系社會。因為食物有了保障,農閑之時可以發明創造,改進工具,發展生產。從此跨入了「文明」的門檻。這是傳說中的伏羲、神農時代。從距今五千年到距今一萬年,南北各地都發掘出許多古文化遺址,說明中國的農耕文明已經開始傳播。南方的主要農作物是稻,北方是粟。「從一萬年前開始,就進入了中華文明史的範圍,中華民族史的範圍。」史式教授說,「我們何時進入文明時代,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證明,不需要別人來為我們鑒定。」

大約在五千年前,中國大陸陸續出現了一些城邦國家。由於爭奪耕地與牧場,這些國家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於是母系制社會讓位於父系制社會,青銅器與鐵器先後出現。這就是傳說中的以黃帝為首的五帝時代和部落聯盟式的夏、商、周三個王朝。從距今五千年到距今兩千年,許多方國互相吞併,由多到少,最後成為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史式教授指出,中華文明應該有一萬年的歷史,不應該把「文明史」和「國家史」混為一談。「一萬年是文明史,是中華文明從起步到逐漸形成的歷史。五千年是國家史,是從許多方國逐漸合併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歷史。」

科學進步和考古發掘把「被歷史顛倒了的歷史」又顛倒了過來。

過去人們總認為,中華文明產生於黃河腹地,中華民族來自黃土高坡,中華文明是封閉保守的大陸文明,因而羨慕海洋文明的開拓進取。——河姆渡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現代遺傳學的DNA分析,證實了「飯稻羹魚、斷髮文身」的百越族群在七千年前已輕舟出海,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海洋民族。

過去人們總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西北,逐漸向南傳播。——考古發現證實,蠶絲、茶葉、瓷器、漆器等足以代表中華文明的事物,無不起源於南方。

過去人們總認為,水稻栽培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因為在印度考古發現了七千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穀。——湖南澧縣彭頭山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九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讓持此觀點的西方學者永遠地閉上了嘴。

許多在五千年歷史中說不清道不明的疑難問題,在萬年史中就一一迎刃而解了。因為能夠代表中華文明的許多能夠代表中華文明的事物,正是在這一段時期孕育而成的。

中華文明之根

「人祖」

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一個月間.都會有數百萬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聚集到河南淮陽.自發紀念在中國民間被尊稱為「人祖爺」的伏羲。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傳說和史書記載以及後來的考古資料都表明,至少在六千五百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部從甘肅成紀沿黃河東下,定居並建都於宛丘。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流傳至今的許多中國古代文藝作品中,很多場合都有這樣的句子。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無疑是開天闢地之後人類最早的部族首領。在幾乎所有關於「三皇五帝」的說法中都有伏羲,而且大多數的古籍記載中都稱伏羲是「三皇之首」。

在中國,河南、山東、陝西、湖北乃至台灣等地,都有伏羲廟或伏羲台。開天闢地的盤古肯定是神了,那麼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如果伏羲確有其人的話,那麼伏羲生活的時代距今有多久遠呢?

有人說,所有的神最初都是人,由於人們不斷地尊崇和抬高,原來的人的形象被逐漸地忘卻和淡化,於是人成了神。神化了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國一位聖明的帝王,是人類漁獵、畜牧時代的代表人物。《山海經》研究專家宮玉海先生說,伏羲氏距離現在約六千年是有史可考的;杭州商學院教授徐日輝認為,據天水大地灣遺址初步發掘發現表明.伏羲時代距今有八千多年;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大有先生的看法是,伏羲的上限可追溯到九千年前;天文學家伊世同教授則認為,從天文的角度考察,伏羲時代當在萬年以上。

淮陽在數千年前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習俗,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每年二月的太昊陵廟會上,泥泥狗藝人們都會推著小車,提著籃子,在太昊陵周圍沿街叫賣。有些人會拿著一個花色模樣都好看的泥泥狗,吹出各種飛禽走獸的聲音來;也有些人會大講泥泥狗的來歷和傳說,借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4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0-15 07:26 | 只看該作者
此招攬南來北往的香客。很多趕會的善男信女會買上幾兜子被稱為「小泥鱉」的小泥泥狗,回家的路上,見到小孩子,不管生臉熟臉,只要喊「老齋公,你別走,給個泥泥狗,活到九十九」,就會撒過去一把。正如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一樣,人類文明可能起源於一場大洪水之後。泥泥狗就源於伏羲、女媧兄妹相婚、摶土造人的傳說。有學者說,這種樸實無華甚至有些醜陋的民間工業品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

在敦煌遺書中,有題為《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的問答體殘卷四件,這些資料是迄今為止伏羲、女媧兄妹配偶型洪水神話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的文字記載。作者所處的時代已流傳著伏羲、女媧是洪水后各姓氏、各民族共同祖先的重要故事情節。而這一點,不但多見於後來長期流傳於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活態神話之中,而且也是楚帛書中關於伏羲、女媧生四子的古老神話的繼承和延伸。

「文祖」

在中國許多地方,漁民和獵人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供奉和祭祀的對象不是觀音,也不是關帝,而是伏羲。漁民和獵人說,這是因為打獵和用漁網捕魚是「人祖爺」教的。

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古代先民必須要靠天吃飯,為了彌補大自然造成的豐歉無常,饑飽不均的狀況,伏羲開始教族人「養六畜,以充庖廚」,把吃不完的獵物圈養起來,以補充淡季食物的不足,中國的原始畜牧業由此開始。可以想象,在六千多年前的黃淮平原上,曾經出現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遠古太平盛世。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研究員的研究,中國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姓氏數目至少在22000個,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500多種。按照史書的記載,中國最早的姓氏不是張,也不是李,而是一個在今天比較少見的姓——風。今天大多數人知道「風」這個姓氏,大概是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那位絕世高人風清揚開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風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因為伏羲姓風。定都淮陽后,伏羲「正姓氏,制嫁娶」,開啟了中華姓氏之源。「正姓氏」使人們有了自己的姓名,結束了聚群相依的混亂狀態。「制嫁娶」則使人們有了固定配偶,並始知父母、兄妹,婚姻制度因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血緣雜婚變為族外對偶婚,從而提高了人口質量,人類也從此進入了有倫理和秩序的文明社會。

《周易》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這裡所說的「後世聖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時代,結繩記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現象,具體辦法大致是大事結大結,小事結小結,有些還在繩上印染不同的顏色作為輔助,同時結繩還有計數的功用。伏羲造書契.指的是契刻符號,有什麼事非記不可,就先用一個特定的符號刻或畫在什麼東西上,這比結繩記事簡捷方便了許多。

淮陽的泥狗狗不僅可以用於觀賞,還可以吹奏出簡單的音調。西晉王嘉《拾遺記》說:「庖犧氏均土為塤」。塤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音色古樸而淳厚、深沉而凝重,擁有一種神秘、典雅、高貴的精神氣質。古人形容它為「立秋之音」。考古學者認為,最早的塤源於遠古先民的狩獵工具石流星,後來逐漸演變成陶土燒制、作為誘捕禽鳥的輔助工具,用以模擬鳥鳴聲。從史籍記載的情況看,伏羲時代所擁有的樂器已經不僅僅是原始的塤,還有用於彈奏的琴。有的史書甚至記載了那時候的三部樂曲的名字《立基》、《扶來》和《立本》。

從茹毛飲血、不知其父到始定人道,應該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但最後的完成,卻有可能是歷史的突變。伏羲正是促成這種突變的代表,或者說是最終完成的首領。伏羲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化成天下」,這個「化成」是「文化而成」而不是武力而成。《戰國策·趙策》稱「伏羲、神農教而不誅」,說的正是伏羲教化人文化的偉大功績。而最能代表伏羲「以文化而成天下」的,當首推伏羲所創立的先天八卦。

一畫開天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

在這台電子計算機上,赫然鑲嵌著一個在西方人看來極為陌生的圖案。這個圖案對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即使是兒童和文盲都一看便知.那是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中國八卦。

17世紀德國數學界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二進位。直到今天二進位依然是所有電腦賴以運行的基礎。二進位的發明者名叫萊布尼茨,是德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他與牛頓同時獲得了微積分創始人的榮譽。據說萊布尼茨在1666年發明了二進位,但由於在當時沒有實用意義,他一直不敢把二進位公佈於世。1698年,他在與赴華教士閔明我、白晉的通信中知道了中國的《周易》和八卦圖。萊布尼茨將《周易》的八卦圖和自己的二進位進行比較后,驚異地發現,《周易》64卦在思想與數學表達方式方面與自己的二進位竟是驚人一致。萊布尼茨在激動、興奮和敬佩之餘,曾經寫信給當時的中國皇帝康熙,要求成為中國公民,並在法蘭克福創立了一所中國學院。

儘管萊布尼茨聲稱「當初我創立二進位算術的原則時,對《易經》中的八卦是根本不知道的」,但在1998年出版的《萊布尼茨二進位與伏羲八卦圖考》一書中,作者通過對歐洲現存17世紀中西交流文獻的研究考證,否定了萊布尼茨在發明二進位以後才見到伏羲先天八卦圖的說法。該書認為,先天圖傳入歐洲早於17世紀,先天八卦圖在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之前,已被1660年出版的斯比塞爾所著《中國文史評析》稱為二進位。《中國文史評析》一書不僅介紹了《易經》,而且還介紹伏羲以龍蛇為圖騰,以及龍馬負圖出於河、伏羲得圖作八卦的傳說。

在今天的河南安陽境內,有一座名叫羑里的小城。如今的羑里城裡還有許多專門為人算命的卦攤,當地人把這些算命先生稱為「卦先兒」。在周文王巨大塑像的東邊,走過青草組成的八卦圖,就是一溜七間屋。每個屋裡擺一張桌,桌上抻一畫著八卦的黃布,桌后坐著一個「卦先兒」。不同的是,這些「卦先兒」絕不會拉你,也不會吆喝,他們奉行的是「姜太公釣魚」的策略。有人說,他們做的是文化。如果說姜里城裡的演易坊。文王演易處乃至吐兒冢是歷史的靜態存在的話,那麼這城裡的「卦先兒」則是一種文化的動態存在。有人說,這一動一靜,體現的都是《周易》的精神。

很多人知道姜里,是因為《史記·殷本紀》中的一句話「紂囚西伯姜里。」這位「西伯」就是周文王,《詩經》中說他受「天命」而創建了周。他一生做了許多大事,最著名的是兩件事:一是導致了周王朝的興盛和發展,二是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周文王82歲入獄,在姜里被囚禁七年之久。被囚於姜里的文王,把精力全都用在了演易上。他在獄中潛心消化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演繹出後天八卦,把伏羲所作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著成了《周易》。

文王演周易,依據的是在當時流傳已久的伏羲八卦。

伏羲所作八卦,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文王演易,將這種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沒有伏羲創製的八卦,便不會有周文王的六十四卦,便不會有後來遺澤千古的《周易》。

《四庫全書》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八卦首先是一種符號,既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5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0-15 07:26 | 只看該作者
記數又記事。即便是占卜,其首先還是」數」,至少是單雙數的組合。如果文明程度達不到一定水平,數的組合是很難排列出來的。至於以「數」來喻事,則必須有一定的歷史積累,或者說經驗積累,才能表示所「卜」「數」的含義,況且八卦起始未必就是占卜。當時的畫卦首先是記數,數發展到記事,由記事擴大而演化,並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

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子地,旁觀鳥獸之文,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進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顯示,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最初的根基。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

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意思是說儒家鼻祖孔子在晚年潛心研究易理,並為流傳至今的《易經》作了序。這一說法在現代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中得到了證實。在孔子所作的序言中是這樣描述伏羲和八卦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易》中有這樣的句子:「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八卦的產生,是伏羲人化、文化和人文化的結果。因此有學者認為,伏羲的八卦易理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初的起源。作為《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學說,乃至中國化了的佛教——禪宗,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軀體中天然地流淌著源自伏羲的血液,遠古的八卦就如同人身上的基因和染色體一樣神秘莫測。

一畫開天,八卦的產生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在地球東方的黃河流域,伏羲點燃了照亮人類文明的燈芯。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先民從這裡開始,一步步走出蒙昧蠻荒的時代.走向文明進步的新天地。

今天,當人們說到伏羲,除了會津津樂道於他那些「成化先民」的古老傳說,還必然會提及他那點燃文明之火的八卦。八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文化史上偉大的創舉。八卦作為一種思想,作為一種哲學,不僅影響著所有龍的傳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東方,甚至整個世界。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6
laiting275 發表於 2006-10-23 14:5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也從中可以想象到,倉頡造字之前已有文字,伏羲的兩儀八卦要傳與後代,就要有文字說明。到底當時的文字是什麼形式存在?只是還沒有人發現而已,可以肯定不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形式,甲骨文只是記錄卜卦的文字,所以有卜文之稱。現化道教的桃符的字就與正式文字大有分別,或許,甲骨文與當時的文字有所不同。兩儀八卦的出現初期並不是用作卜卦之用,而卜文只是純卜卦之用,由此可以說,甲骨文之前早已有文字存在,極可能與甲骨文不同的文字存在。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