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水價上漲所參考的「標準」居然是這樣的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740

帖子

56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qfxl8252 發表於 2006-9-13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9月10日,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是世界上所有大國中最嚴重的缺水國家,水價不能充分反映水的使用價值,會在老百姓許可和承受範圍之內,考慮水價的提高,通過水價改革還水價一個真實的"面孔"。幾乎與此同時,有報道稱,中國土地調控新政正式出台,中國土地價格預計將提高。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表示:"地價的變動幅度是可以承受的。"

    無形之中,"百姓可以承受"似乎成了漲價的標準。但是,老百姓能夠承受的底線本身,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這等於為漲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於是,醫療費、學費、房價、水費、電費等等都在漲,任何一個項目在漲價的時候,都可以說是在老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的。問題是,如果把這些都加在一起,是否早已超出了老百姓的可承受範圍?

    以學費為例。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坦言:"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部長自己的工資都供不起一個學生,要和夫人的工資加在一起才行,那些低收入的家庭還用說嗎?有的家庭因為供養一個大學生,家徒四壁、負債纍纍。誰又認真計算過老百姓的這種承受能力?

    "百姓可以承受"看似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標準,實際卻包含了一種帶有掠奪色彩的思維,即根據老百姓的可承受能力來決定漲價的幅度,決定從老百姓手中取走財富的多寡。幾乎每一個部門在決定漲價幅度的時候,都確信自己的漲價標準是在老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問題是,漲價到底是手段還是終極目的?

    誰都知道,水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節約用水。但是,漲價難道是節約水資源的惟一措施嗎?美國節約用水是出了名的,其城市供水水價平均每立方米也僅為0.597美元,摺合人民幣大約為每立方米4.8元。如果考慮到中國的人均工資收入僅為美國的30分之一,美國的水價相對是非常低廉的。但是,他們通過宣傳節水常識、樹立節水觀念、研製開發節水產品、普及節水用具實現了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事實上,浪費資源嚴重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政府。北京市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需要強調的是,公務員浪費的水、電最終都是由老百姓埋單的。不難看出,其中實際上存在著這樣一種悖論,政府不帶頭節約,反而帶頭浪費,並將由於浪費而造成的資源減少的成本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由老百姓去獨自"承受"。

    現在,學費、醫療費用、房價等已令許多家庭苦不堪言,當各種漲價蜂擁而至,老百姓又該如何去承受?十一五期間,我國的主導方針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假如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被牢牢地束縛,內需又如何拉動?實際上,目前,各種漲價已經達到或接近老百姓可承受的底線,有關部門需要從"漲聲"中走出來,以更理性的措施來制定有關價格政策,給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才是與國家拉動內需方針相適應的明智之舉。 (周金海)
海灘上的天真 浪花里的笑聲

176

主題

4351

帖子

133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資深會員(太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333
沙發
王五 發表於 2006-9-14 20:06 | 只看該作者
什麼都漲,就是企業工人的工資不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4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4
3
yuanbing 發表於 2006-10-22 23:12 | 只看該作者
吸血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57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36
4
like200 發表於 2006-10-23 11:03 | 只看該作者
俺們終於有長見識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