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Oct.16

[複製鏈接]

67

主題

390

帖子

12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winter 發表於 2006-10-20 2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事點評}在時事評論員們看來,在朝鮮不顧華盛頓誓言酌酌的「朝鮮的核試驗與未來絕對不能共存」的威脅下,在引發北京的「堅決反對」、與莫斯科的「強烈譴責」的「嚴重後果」后,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之後的多日里,最吸引地球人眼球的、早就不是聯合國制裁決議案「是否會有」的問題、而是「將如何寫」的問題。經過「中美俄」的「最後一輪交易」之後,聯合國「制裁決議案」也就終於出台了.

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特別代表在表決前的「美俄」之行,在大國們無一例外地都明確表明了「支持北京聲明」的態度、且經過「中美俄」的「最後一輪交易」之後,聯合國「制裁決議案」也就終於出台了。
在我們對「在這份決議案面前、到底誰受損,誰受益」給出我們的觀點之前,還是通過兩則報道,先來聽聽「當事人」又是如何解讀的。

{時事點評}首先,請看這一段,原文是:博爾頓說,布希總統並沒有排除軍事行動的可能,但是更願意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平壤曾表示他們感覺受到美國的威脅,但是布希總統一再重申美國軍隊不會襲擊朝鮮。 博爾頓如此這番,顯然是在掩飾著自己的尷尬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博爾頓先生的這番話似乎「有點兒毛病」!非常清楚,在胡錦濤的特別代表與普京一起,在莫斯科「最後拍版」制裁案的「中俄」原則立場之前,被迫「再次修改」制裁決議草案、從而對那份短小的決議草案「絕對可以」做到倒背如流的博爾頓大使,如此這番的解讀,顯然是在掩飾著自己的尷尬。事實上,就字面上而言,我們無法指責這位向以強硬著稱的博爾頓先生「在說謊」。因為某種意義上講,他所說的「並沒有排除軍事行動」也並不算錯。但是,我們想指出的,這種「並不算錯」的解讀,卻是建立在偷換概念之基礎上的。

在決議案終於寫出來之後,「又有誰在關心」布希怎樣怎樣?顯然,博爾頓不提聯合國怎樣怎樣、只提布希怎樣怎樣,可問題是,在決議案終於寫出來之後,「又有誰在關心」布希是否排除軍事行動的可能?我們關心的是聯合國決議案是否排除了軍事行動的可能。

「強硬的華盛頓」再次讓國際社會欣賞了一遍「伊核笑話」
在這裡,東方評論員首先想強調的就是,在美國政府信誓旦旦地撂下「朝鮮只能從『核試驗』與『未來』中二者取一」之類的狠話之後,在朝鮮偏偏就「悍然」進行核試驗之後,特別是在布希主動打熱線電話找胡錦濤「商量」、之後卻也不得不明確表態「將繼續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將自已的那句「二者擇一」的狠話「暫時咽下去」之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朝核問題上,「強硬的華盛頓」再次讓國際社會欣賞了一遍「伊核笑話」。

不是嗎?伊朗一個多月前、不僅將所謂的「831大限」扔在一邊、更聲稱將加大濃縮鈾活動規模,不就令事先沖著伊朗人「下最後通諜」,堅定地聲稱如伊朗「831」后不停止濃縮鈾活動、必將面對嚴重後果、面臨聯合國嚴重製裁的美國人、出盡了洋相嗎?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那句話:又有誰去關心「『美國總統』是否排除了對朝鮮軍事行動的可能」,我們關心的只是「『聯合國決議案』是否排除了對朝鮮進行軍事行動的可能」。

國際社會關心的就是:核試驗之後的朝鮮,其命運是否就象美國人所「規定」地那般
我們認為,說得直白一點兒,國際社會關心的就是:在一個武裝到牙齒的超級大國、核大國面前,作為一個小國、窮國,或者剛剛跨入核門檻(姑且這樣說)的朝鮮,在「悍然選擇了」核試驗之後,朝鮮的命運是否就象「對伊拉克說打就打」的美國人所「規定」地那般:第一,美國是否絕不容忍?第二,朝鮮是否果真沒有「未來」可言?

決議案完全排除了軍事行動、全面制裁的任何可能性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朝鮮的未來」還有待將來的事實來做驗證的時候,眼下就有一條無可辯駁的事實:根據這份「國際關心」,我們翻查了聯合國官方網站上所有有關這份制裁決議案的「原件」,在最主要的問題上,儘管援引了美國渴望已久的聯合國「第七章」、但是,卻只有第41條,沒有第42條,不僅如此,援引的第41條也是「殘缺不全」,在字裡行間明確地透露著這樣的意思:

1) 聯合國完全排除了軍事行動的任何可能性;(第42條說的是軍事動武方面的內容)

2) 聯合國完全排除了全面制裁的任何可能性;(第41條說的是全面制裁方面的內容)

不難看出,就憑這兩條,就足以導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那就是:我們一沒有翻出美國軍事打擊、全面制裁這類「絕不容忍」的證據,二我們也沒有看到軍事打擊、全面制裁這些「確保」朝鮮沒有未來的「強硬措施」;

華盛頓為了得到這份決議案,在大把地大把地妥協

不過,我們卻看到了華盛頓為了得到這份決議案,始終在做著同一件事,那就是大把地大把地妥協:不僅在制裁決議案「之內」進行妥協,還在制裁決議案「之外」進行妥協。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兩則消息。
安理會通過決議:將獨聯體駐格維和部隊的委任期延長半年

{時事點評}連續多日,在評估朝核悍然進行核試驗的「背後」,喬治亞這個詞已經多次出現在我們的討論中。對此,我們曾經提出過三個觀點:

1) 當這股「核衝擊波」「跳到」喬治亞的時候,如何處理,那是布希與普京之間要談的問題;
2) 東方評論員認為,如果普京「現在」就要談妥、之後再舉手錶決制裁朝鮮決議案的話,那麼,在我們看來,布希就得拿著那份「美版制裁案」、與普京「提前」商量喬治亞的穩定問題;
3) 可以肯定的是,在胡錦濤的「特別代表」完成這次「美俄」之旅、或者說與普京「交底」、離開莫斯科之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博求頓先生、就得時刻準備著、準備去修改「制裁草案」;

在胡錦濤的「特別代表」完成這次「美俄」之旅的期間,博爾頓先生「配合得很不錯」. 在這裡,我們請大家注意兩個數字,一個是日期,安理會通過「將獨聯體駐格維和部隊的委任期延長半年」的決議案,是當地時間13日;二個是這份決議案的編號,是「1716號」。

顯然,不論是時間、還是編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即:在「1718」號「制裁朝鮮決議案」通過之前,也就是在胡錦濤的「特別代表」完成這次「美俄」之旅、或者說與普京「交底」、離開莫斯科之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先生不僅被迫修改了「決議草案」,他還奉命讓「建議格放棄好戰言論和挑釁行為,決定把聯合國觀察團和獨聯體駐格維和部隊的委任期延長半年」的「1716號」先行通過;總之,一句話,博爾頓先生「配合得很不錯」,「積極主動地」做了不少事!

在「中俄」明確表明反對「動武」、布希「願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之後,格的態度就已經開始放軟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對決議內容的分析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1716號」決議案最大程度上支持了俄方要求,儘管喬治亞也聲稱是自己的勝利。然而,根據我們的觀察,早在中國外交部明確表明「動武不可想像」、俄羅斯反對軍事解決朝鮮問題,且布希在熱線電話中表示「願意和平談判解決朝鮮問題」之後,喬治亞的態度就已經開始放軟了。最能證明喬治亞隨著布希「軟下來」而軟下來的,就是在10月12日那天,喬治亞允許6名聯合國觀察員與俄維和軍人組成聯合巡邏隊,3年多來首次對格阿衝突的前哨科多里峽谷進行檢查。

顯然,在我們了解了這些背景之後,也就不難看出,喬治亞的「這種勝利」、本質上與華盛頓在「制裁朝鮮決案」上取得的所謂「滿意」、是如出一轍,不過是自我安慰而已。真實的情況就是,「輸了的」喬治亞「暗示」俄羅斯將「1716號」決議與「1718號」決議捆綁。但是,東方評論員則注意到,俄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就否認格的指責,並公開稱」喬治亞和朝鮮問題決議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對此,誰信?反正東方評論員不相信。只是丘爾金這個「否認」、顯然是在公開未聯合,摑了「他的同事」--博求頓一個巴掌。

在在胡錦濤的「特別代表」離開莫斯科之前,華盛頓被迫做了三項「制裁決議案」之外的重大妥協

不僅如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強調的是,「中美」在聯合國框架內鬥得非常激烈的蘇丹問題,也與「1718」號「制裁朝鮮決議案」一道、如影相隨地「集體解決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整個過程就如蘇丹總統巴希爾所說的那樣,《阿斯馬拉和平協議》製造了一個「非洲國家在沒有外來干預的情況下解決自身問題的典範」。顯然,「這個典範」的創立,沒有北京「主持公道」,根本是不可能的。不難看出,就在胡錦濤「特別代表」代表胡錦濤與布希「亮牌」、與普京「交底」、在離開莫斯科之前,在「公開場合」,華盛頓就被迫做了三項「制裁決議案」之外的重大妥協。

朝鮮核試驗的「爆點」毫無疑問地、「碰巧」成了這一輪「倒扁」由高潮轉向低潮的轉折點

當然了,如果我們翻翻今天的台灣部分,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同事顯然已經明確指出,朝鮮核試驗的「爆點」毫無疑問地成了這一輪「倒扁」由高潮轉向低潮的轉折點,這顯然不是什麼「巧合」!鑒於我們在「倒扁」問題上的一慣立場,我們當然「欣賞」華盛頓為了得到這份協議案而做的「努力」。

決議案「之外」的妥協就有三個,那麼,為了拿到這份決議案,華盛頓在決議案「之內」的妥協「又妥協了幾何」?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華盛頓在決議案「之內」的妥協就是:為了促成決議案的儘快通過,在中俄的堅持下,美國接受了一大堆「模糊不清」的操作程序與操作手段。

對這一點,我們只想舉兩個典型的例子,首先,據我們了解,美國人堅持要在海上檢查朝鮮貨物,但是,在中俄的「不要強烈刺激朝鮮使局勢繼續惡化」的「建議」下,華盛頓「願意考慮」在海港進行檢查,並在這種承諾下,決議案得以通過;

其次,在決議案明確列明「要求所有國家停止向平壤出售或轉讓與非常規武器有關的材料以及其他重型軍用裝備,如坦克、導彈、直升飛機」的同時,並沒有寫明包括「這些重型武器的所有零部件」;結果,就是在這種模糊狀態下, 決議案才得以通過;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再來仔細研討決議案的主要內容。

事實上,東方評論員也注意到,這份「制裁決議」在親美媒體上的描繪內容是「有重點的」。也正因如此,在組稿時,時事評論員特意從資料員送來的一堆新聞素材中、挑選了上面「親美」媒體的新聞稿。最有利於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觀點」的「文字描述」然而,就是這樣,我們從這份「制裁文本」中能找到的、最有利於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觀點」的「文字描述」、也不過如下所示:

第一,要求朝鮮銷毀所有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彈道導彈 ;
第二,要求所有國家停止向平壤出售轉讓與非常規武器有關的材料及其他重型軍用裝備,如坦克、導彈、直升飛機 ;
第三,要求各國凍結與朝鮮核武器項目、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個人或者商業團體的資金 ;
第四,決議允許對進出朝鮮的貨物進行檢查,以防止朝鮮獲得非常規武器 ;
第五,決議案呼籲朝鮮無條件地返回六國談判桌前;

當然了,最具證明性的莫過於他自己的證詞,在這裡,我們就將博爾頓的解釋列為第六點,即:
第六,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在表決后發言說,朝鮮的核試驗是安理會對國際和平和安全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他說,制裁將向朝鮮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試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必須面對嚴重的後果。 顯然,在列出了「這六點」之後,我們也就對美國人所說的「朝鮮必須面對的嚴重後果」有全面認識了。

「中俄」硬是將「有限制裁」的範圍、死死地限制在窄窄的幾行上. 這就是說,在朝鮮就是跨進了核門檻之後,在華盛頓在日本這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全力支持下、在立刻拋出包括有完整之聯合國「第七章」的「主要精神」(實行全面制裁,不行,就軍事解決)之美版「制裁決議案」之後,「中美俄」最後「吵出來的」這份制裁決議,不僅早早地就「刪去」了「後面的」「不行、就軍事解決」這部分,而且還將「前面的」全面制裁這部分徹底拿掉,換了個我們之前所說的「有限制裁」。最後,東方評論員注意到,「中俄」硬是將「有限」的範圍、死死地限制在窄窄的幾行上:什麼奢侈品,什麼飛機、大炮、坦克、直升機等;什麼要求各國凍結與朝鮮核武器項目、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個人或者商業團體的資金;

對朝鮮刺激最大的是「第四條」.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這些,如果嚴格按決議案執行的話,那麼,對一個已經開始「以核武國家自稱」的朝鮮而言,受刺激最大的是「第四條」、也就是「決議允許對進出朝鮮的貨物進行檢查,以防止朝鮮獲得非常規武器」。然而,就是這一條,也明顯可以看出「中俄」基於「不要讓局勢進一步惡化」之「原理」、而堂而皇之堅持的「保留態度」:


在中俄「扣除」了這個關鍵詞之後,中俄可做的文章就多了. 首先,是「決議允許對進出朝鮮的貨物進行檢查」的意思不全。非常清楚,這句話中明顯拿掉了有「全部」、或者「所有」之意的關鍵詞;顯然,在中俄「扣除」了這個關鍵詞之後,中俄可做的文章就多了。非常清楚:在美國人組織幫手對朝鮮「有限進出口貨物」進行檢查的時候,問題就來了,「是否請」原本就不願意參加檢查的「中俄」一同參加?如果是,那麼,檢查就得「公正」、且合法(嚴格按決議案進行)。但是,根據決議案,我們不難想像,一旦有中俄參與的檢查、結果證明「貨物無助於朝鮮獲得非常規武器」,這些朝鮮貨物是否放行? 如果是,問題又有了,對「有問題的貨物」、朝鮮會從美國人嚴陣以待的海面上硬闖、以落人口實嗎?如果朝鮮不這麼笨,且自海面上進出口的貨物都是在中俄參與檢查、且本來就屬於「無助於鮮獲得非常規武器」的,「中俄美歐」是否都願意嚴格執行「決議案」? 如果是,顯然就得放行,如此一來,在美國人有把握制裁朝鮮的海面上,美國人組織的海面檢查、將如同虛設。

美國人是否有辦法讓韓國「嚴格執行決議案」?何況,朝鮮來自海面上的進出口、與中俄方向、韓國方向「陸地」進出口,在「量」與「質」的問題上,根本就都不能相提並論。這樣一來,東方評論員想知道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中俄」明確表態「不會積極參與」、而很可能只會「敷衍」聯合國陸上檢查的情況下,美國人是否有辦法讓韓國「嚴格執行決議案」?在我們看來,如果韓國參與陸上的「有效制裁」,就等同「有效地制裁著自己」,最讓韓國擔心的還不在這裡,而在於擔心朝鮮因經濟在美日的制裁下走投無路,不得不放下「高麗民族主義」的共同利益、被迫與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提前進行」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東方評論員「擔心」的是,在「朝鮮的未來」還沒來得及被證明走向何處的時候,業已鬆動的「美韓同盟」,就提前沒有了未來。

進行散件組裝的,不只是汽車行業的「專利」. 其次,是「以防止朝鮮獲得非常規武器」的「尾大不掉」;東方評論員想說的是,決議案「要求所有國家停止向平壤出售或轉讓與非常規武器有關的材料以及其他重型軍用裝備,如坦克、導彈、直升飛機」,顯然,這裡面「沒有說」不準出售所有重型武器的零部件,這就是說,如果「中俄」願意,朝鮮當然可能得到某些重型武器的零部件,顯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能夠進行散件組裝的,不只是汽車行業的「專利」。

王光亞:檢查不是截查、更不是封鎖

更加嚴重的是,東方評論員注意到,中國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在談及中國是否執行「決議案」時,曾經「兩次」公開說了「同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檢查不是截查、更不是封鎖。「決議案」,註定要在「更多的爭吵與更多的利益交換中」去執行. 因此,總之一句話,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如此多的漏洞」面前,在對執行「決議案」至關重要的北京「仍然在如此認識問題」的情況下,可以肯定的是,這樣一份「靠爭吵、大把利益交換」、華盛頓才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決議案」,註定要在「更多的爭吵與更多的利益交換中」、在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爭吵與交換」中去執行,其效果將不難想像。

事實上,「這一過程」已經掀開了序幕。在決議案通過之後,剛在「倒扁」重壓下喘了一口氣的陳水扁,馬不停蹄地立刻就弄出了一個所謂的「第二共和」。同樣,一如之前的老劇本,華盛頓也立刻就對陳水扁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並立刻拋出了一大堆的報告,從「理論」上「認證」陳水扁是多麼地為華盛頓所討厭。對此,我們認為,北京照樣是「沒有什麼可說的」、也的確「說不出什麼來」。就如我們之前一直強調的是那樣,在陳水扁操弄統獨問題上,在華盛頓「兩面手法」下,在正式啟動《反分裂法》非和平方式之前,必須承認,大陸是相當被動的。

既然華盛頓有興趣玩弄那種「兩面手法」,北京也一定會在「制裁朝鮮」的問題上「積極配合」

然而,時事評論員也認為,既然華盛頓有興趣、也認為有必要繼續在台灣玩弄那種「兩面手法」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北京也一定會在「制裁朝鮮」的問題上「積極配合」。最新消息說,中國已經在中朝邊境設置檢查點,並根據「決議案」的相關內容「積極檢查」運往朝鮮的貨物了,不僅如此,還設置了鐵絲網。然而,在「這些」的背後,東方評論員想指出兩點:第一,是中國這邊每天仍然輸入到朝鮮的4000噸物資,這一點、起碼到今天為止,並沒有受朝鮮核試驗、各決議案通過的影響,這是「最實質」的;第二,所謂中朝邊境建鐵絲網的消息,值得強調的是,許多鐵絲網早就建立了。大家還記得吧,幾年以來,中朝關係就一直受到朝鮮難民衝擊韓國、日本等駐華使館事件的影響,而在這些事件的後面,就有國際反華勢力的操作,有美國的、有日本的、也有韓國的親美勢力的。

當時,許多鐵絲網就是為了防止「這些」而建立的。顯見,難民問題在北京眼中從來就是個「大問題」。如果北京果真將中朝邊境全部建起鐵絲網,恐怕第一個感到不安的,不是朝鮮,而是華盛頓當然了,如果華盛頓覺得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並認為,北京在中朝邊境建起鐵絲網就是在代表「準備」嚴格執行「制裁決議案,那可就太好了。可問題是,華盛頓決策層並不這樣笨,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北京可以把中朝邊境全部建起鐵絲網,華盛頓是否相信中國準備去「超額」執行「制裁案」,對朝鮮進行了全面封鎖呢?顯然,如果北京果真將中朝邊境全部建起鐵絲網,恐怕第一個感到不安的,不是朝鮮,而是華盛頓,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如果中國真做到了要「紮好籬笆」這一步,恐怕局勢就發展到了北京「準備防止難民湧入了」的嚴重地步了,局勢就發展到朝鮮準備更大地犧牲經濟、為達目的,不惜去面對另一份更加嚴歷的「制裁案」、去進行第二次核試驗、或者更具威脅性的載彈試驗、去「測試」美日軍事同盟倒底能否壓住日本的核野心了。

因此,在我們看來,在明確表示對檢查方式「有自己想法」的情況下,北京的執行決議案的「任何」行動,都應該起到這樣兩個作用:首先,它應該能證明北京「堅決反對」朝鮮核試驗的「堅決態度」,又能證明了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和平、區域和平負有重大責任的「負責任大國」,還能證明了中國將會根據「自己的」核心國家利益,在「本就模糊的」決議案條款中、有選擇地執行「決議案」。顯然,北京「紮緊籬笆」的一個信號就是,作為五常之一的北京,當然會兌現自己的「某些諾言」。其次,同樣,我們也相信,北京的「所做所為」,也一定會讓挰著那份「少部清楚、大部模糊」的決議案、瞪大眼睛盯著北京的華盛頓、「沒有什麼可說的」、也「說不出什麼來」!當然了,最關鍵的是,在關健性問題上,就算華盛頓看到了什麼、或者「說了什麼」,北京不理會就是了,因為中國早就有言在先,「我有保留意見」。

克里:「這個政府所做的恰好是它表示不會做的事情,那就是聽任朝鮮為所欲為」

因此,說到這裡,再讓我們去年看看美國民主黨克里所說的一段話,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站對對手的利益上看問題,才更有說服力。原文是:2004年總統大選中布希總統的競選對手、參議員約翰.克里指責布希政府容忍朝鮮擁有核武器。克里參議員也在美國福克斯星期天新聞節目中露面。 他說:「這個政府所做的恰好是它表示不會做的事情,那就是聽任朝鮮為所欲為。這次的聯合國制裁併不是賴斯國務卿所說的大膽和強硬的制裁。中國事後表示:『我們是投了支援票,但是我們不會實施跨邊境機制,那樣做對我們的地區太危險了。』所以,這些制裁只不過是一個聲明而已,並不準備落實到行動上。」

如果........東方評論員的建議就是.....這一點兒鐵絲網顯然「太短了」.......

請大家注意這一句:中國事後表示:『我們是投了支援票,但是我們不會實施跨邊境機制,那樣做對我們的地區太危險了。」,這其實是在特指一個「難民問題」。因此,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東方評論員認為,北京必須要讓華盛頓明白,如果華盛頓偏要拿這份「本就非常模糊」的「決議案」、拿著陳水扁剛炮製出來的「第二共和」,在北京面前死摳字眼的話,那好,就因為「難民可能湧入問題」,它「第一」既是北京不願意嚴格制裁朝鮮的理由,第二,它也是華盛頓用來威脅北京的根據,因此,東方評論員的建議就是:從「第二條」出發,這一點兒鐵絲網顯然「太短了」,乾脆將鐵絲網將中朝邊境全部封鎖,一邊解除朝鮮難民湧入有危險,一邊讓布希自己去和「早就有心」進行第二次核試驗的金正日玩。

如此一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俄通過這一輪較量,已經「先手」拿到了喬治亞、蘇丹這兩大利益。在這個基礎上,北京紮緊籬笆的另一個信號就是,如果華盛頓沒有能力將陳水扁、特別是安倍晉三「摁下去」,那麼,賴斯女士就在家呆著、別「兩手空空地」往北京飛了、制裁的事情就不煩美國操心,王光亞在聯合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應該做的一定會做,不想做的「暫時」也不想做。對此,克里也理解得非常透徹;但是,東方評論員想指出的是,克里在那番話中不便說明的一點就是,那些足以「刺激朝鮮局勢更加惡化、刺激朝鮮進行更多核試驗的事情」,站在北京敢打東北亞核競賽牌的決心上看、北京也可以做,如果華盛頓認為自己可以應付整個局勢惡化、而繼續對巴基斯坦、伊朗施加軍事壓力的話。真實的感覺就是,東方評論員相信,在紮好籬笆、並坐在道義的高地之後,北京的處境就更加靈活,因為一旦中東、中亞局勢有變,北京就「可以考慮」、是否反過身去「暗示」日本、應該去全力敦促華盛頓去百公之百、不折不扣地執行「決議案」了。不過如此一來,賴斯就更不用來北京了,只須在家裡等待全正日的第二次「核爆炸」好了、布希只須在家裡集中精力管教自己的那條一心想藉機掙脫狗鏈的「東洋狗」就好了!

只怕北京可以「非常自然地」擺出這個「不折不扣」的姿態來,到時候華盛頓卻「無法自然起來」,也就是說,對「制裁案」到底要不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是否一定要刺激朝鮮進行第二次核試驗,恐怕「中、美、俄、美、日」是各有一把算盤,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日本絕對站在「中美俄」的對立面,這也正是日本「拚命追加制裁項目」的心機之所在。在這裡,我們再次重複一句,朝鮮核試驗的「後面」就是這樣複雜、「中美」的態度就是這樣「相互矛盾」,不因為別的,就因為這裡面有個日本因素,就因為拿住日本的美國、其「受益之巨」,如何評估都不過分。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利益可是現實利益、既是「真金百銀」的經濟利益,更是支撐美國中東、以至全球戰略的「最最核心的核心利益」。

儘管如此複雜,但我們仍想指出的就是,這還遠不是問題的全部。下面,在一段巴基斯坦的消息之後,東方時事評論員、東方軍事評論員將一起開始今天的南亞部分,並繼續展開上面的複雜話題。

126

主題

2718

帖子

79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98
沙發
tangyuan 發表於 2006-10-22 09:1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