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受功利侵蝕 一教授:「中國核心期刊」像臭豆腐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06-10-23 18: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大陸高校以「核心期刊」為主的量化考核是一種低層次、懶人的管理方式,是當前中國高校粗放型管理的典型表現。
據新華社報道,很多中國高校和科研單位都將在「核心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作為對學生、教師以及科研人員考核的重要指標。一些專家卻認為,本來是計量學研究成果的「核心期刊」,其作用被放大了,成為學術評價標準。

■ 計量學研究成果被誤用

「核心期刊」的概念是20世紀30年代,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提出的。他按照載文密度,將專業期刊劃分為對該專業最有貢獻的核心區域和論文數量與之相等的幾個相繼區域,將密度最大的核心區域的期刊稱為「核心期刊」。英文核心期刊──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它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種。 

[/url] 國內中文核心期刊,最早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工作研究會聯合出台的,最新的2000年版確立了75個學科類別的1571種核心期刊。

長期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萬錦堃說,核心期刊的本意,是為經費有限的圖書館或其他文獻收藏部門在訂購期刊時作為參考刊目使用。但是,核心期刊在我國推廣后,作用被擴大,成為一種學術評價標準。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考核體系,在SCI發表論文給予獎勵。南大最初的設想是:當時處於社會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客觀評價標準。引入SCI可以改進學術評價的客觀性,促進科研人員積極工作,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南京大學的做法當時取得了明顯成效,上個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SCI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於全國首位。很快,作為一種管理創新經驗,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競相模仿,以核心刊物論文為指標的考核辦法在全國普及。

■「核心期刊」受功利性侵蝕

經過十幾年演變,作為學術評價標準的「核心期刊」,受到了功利性的侵蝕。

首都師範大學物理系一位教師無奈地說,現在老師們的壓力很大,每天為完成考核東拼西湊寫文章、編書,製造大量「知識垃圾」,還要走關係、托門路發表。

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評價方式滋生了種種學術不端現象。為了增加論文數量,有些學者在國外的刊物上一稿多投,又翻譯成中文拿到國內刊物上發表。一位工業大學的教授,竟然一稿十幾投,甚至連論文的題目都不改。有一位科技學院的學者,竟然一年發表SCI論文65篇。

大量排隊等待發表的論文,使學術核心期刊成為一種稀有資源,為發表文章而交納「版面費」成了公開的秘密。據有關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論文為例,普通學報所收的「版面費」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清華大學教授萬錦堃對身邊發生過的一件事難以忘懷:一位研究生為了完成必須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才能畢業的任務,靠賣血交納了「版面費」。他說,目前大家公認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所收錄的1500餘種期刊中,學術期刊有1000餘種,其容量可供1年發表論文15 萬篇。目前,全國有30多萬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學校研究生畢業需發表論文1篇、博士生髮表2篇來計算,即使核心學術期刊完全提供給他們都不夠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陸善鎮說,陳景潤在十年內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論文也是發表在國內學術刊物《中國科學》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評價標準,陳景潤難以當上教授。

■專家:學術評價不宜依賴「核心期刊」

萬錦堃說,「核心刊物」就像一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因為這樣「一刀切」、「條條框框」的辦法對於管理者來說最簡單、最省事。

很多專家憂慮,這樣的考核辦法繼續實行下去,對我國教育和科學發展不利。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說,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資料庫有個對高校和研究機構1992年-2002年期間SCI收錄論文的排名。清華大學物理系論文數排名為第124,被引用次數排名444,平均每篇SCI論文被引用頻次為2.51,排名為543。最後一個指標,國內幾所最好大學的物理系差不多在這個位置,反映了我們的研究總體上質不如量。

以「核心期刊」為主的量化考核是一種低層次、懶人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只需要填填表,統計一下複印件,就完成了任務,還顯得公正客觀。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簡單化地進行定量考核,是當前高校粗放型管理的典型表現。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田松認為,其實對於一篇論文、一項成果乃至一個學生好壞,最有發言權的是學者和教授,應該把學術評判的標準和權利交還給專家,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

一些專家表示,應該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真正的學術共同體,滿足學術研究者的特殊需求。為了形成良好的學術評價機制和氛圍,應該遵循國際通用的同行評議、匿名評審等手段,使判斷更加接近客觀和真實,更有利於激發學者的研究熱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