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梅戲帶我把家 二

[複製鏈接]

52

主題

80

帖子

18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放 發表於 2006-10-10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進入了安慶的黃梅戲,隨著嚴鳳英的出現,成為全國的大戲種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嚴鳳英原名鴻六,12歲從師嚴雲高學唱黃梅戲,在樅陽、桐城一帶演出。之後,又得丁老六指點。小鴻六代替他人出演《小辭店》里的劉鳳英而一炮走紅,遂以劇中人物改名嚴鳳英。1952年,嚴鳳英的《打豬草》在上海演出,是黃梅戲走向全國的重要戰役,黃梅戲由於她的精湛獻藝而聲名鵲起,享譽大江南北,激起千層浪。1955年,安徽省安慶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銀幕,嚴鳳英擔綱主演,更使黃梅戲名噪海內外,黃梅戲因此也確定了它在全國五大劇種中的地位。「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喚起多少夫妻恩愛;「上無片瓦不怪你,下無寸土自己情願的」,成全多少俊男靚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傾倒神州大地,街頭巷尾傳唱不衰,至今餘響不絕。

當嚴鳳英在安慶城裡唱紅的時候,安慶也就區區幾萬人口,大家都是鄰里鄉親,互相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如果你說你住在樅陽門,人們會說「你是方家的人吧?」,如果你說你姓陳,人們會問「那陳定一是你么人?」。安慶人說起嚴鳳英就透著這種親切,我小時候常聽老人講「嚴鳳英這伢子小時候可憐啰,吃過多少苦喲」,「這丫頭聰明咧,六歲就能唱《蕎麥記》了」,就像在說一個鄰居女孩。

安慶人厚道,黃梅調是在安慶成為大戲的,但吃水不玩掘井人,仍執著地稱她為黃梅戲。不像京城人世故圓滑,一叫京劇,似乎斷了與安慶千絲萬縷的聯繫。安慶是把黃梅戲視為至愛的,當黃梅戲作為安徽的省劇而連根拔往合肥的時候,傷了多少安慶人的心。當然,傷安慶人心的不僅僅是黃梅戲,決策者當年一句話,把省會遷到比安慶落後得多的合肥,就已經讓安慶人慾哭無淚了,改寫了安慶發展史,使得她在安徽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從省會降為地級市。連當時安徽唯一的大學--安徽大學也被遷往合肥。厚道的安慶人得罪誰了。

黃梅戲,你是山野吹來的風,帶著泥土的芳香,載著質樸的清新,托著鄉親的問候,透著故鄉的親切。黃梅戲里有陽春白雪,更多的卻是下里巴人;黃梅戲里有才子佳人,更多的卻是左鄰右舍。我喜愛黃梅調,只因她樸實無華、啟口輕圓、朗朗上口,小百姓也能哼唱;我喜愛黃梅戲,只因她用老百姓的語言說老百姓的家常,充滿了世俗俚趣,又「妹妹哥哥」風情萬種。《打豬草》里「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豬草,昨天起晚了,今天要趕早」,好一個地道淳樸的鄉下姑娘。《小辭店》里,「哥哥你轉回家,恩愛夫妻到白頭,百分情意給她九十九,留下一分解我憂愁」,好一段真情的纏綿。




這次黃新德和李文帶來的《戲牡丹》詼諧幽默而逗樂,用一個喜聞樂道的時尚話說,那是一劇舞台小品。黃新德以在後台唱「閑散仙人游凡塵,誰人識我呂洞賓」開場,人沒有出台,我就被他那熟悉聲音所折服了,他是我喜愛的嚴鳳英、王少舫之後的黃梅戲第二代代表人物,這次他演戲中的反角無理取鬧的仙人呂洞賓。呂洞賓是傳說中上八洞神仙里的人物,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這折戲卻別出心裁,讓呂洞賓在一個小老百姓手裡出盡洋像。呂洞賓亂點怪葯、故意刁難,最後卻反遭聰敏過人的白牡丹的戲弄,奚落得顏面盡失。在這齣戲中,黃新德與李文機智的對唱引人入勝,妙趣橫生。一個嗓音清脆甜美、明快真摯,一個回味悠長、剛柔相濟,他們一投足、一甩袖、一轉身都有十分的功夫,讓我過足了戲癮,又忍俊不禁。

在華府演出后,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還將繼續在北美巡迴演出。感謝你們,老鄉,不僅帶來了精湛的藝術,也讓我神遊了生我的故鄉。



2006.10.2
更多文,請移步我的博客http://9headbird.spaces.live.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4: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