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梅戲帶我把家

[複製鏈接]

52

主題

80

帖子

18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放 發表於 2006-10-10 2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在華盛頓的國慶演出



幾年前回國探親,那時卡拉OK正勁,本來就喜歡在平時哼兩句的我立即就加入了風潮,並且在國內購置了必要的設備,買了相當數量的卡拉OK唱盤。我購買唱盤的原則只有一個:只要有黃梅戲唱段就行。待我把這些設備和唱盤帶到美國后,才發現這眾多的唱盤裡的黃梅戲實際上只有一首《夫妻雙雙把家還》,大多是由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黃梅戲外人士唱的,夾帶著超現代的電聲音樂,聽起來鄉韻盡失、慘不忍聞,這哪裡是黃梅戲,莫不是黃梅歌?這時我總想把卡拉OK關了,找個僻靜的地方,唱一曲「含悲忍淚往前走,……」。

後來,我多方尋覓,弄到一盤《中國戲曲選》的激光碟,上面有馬蘭、黃新德和韓再芬的黃梅戲唱段,這激光碟的格式是VCD和DVD的前輩,需要專門的設備才能放出來,我買下了,只為了能夠聽到那原汁原味的家鄉調。馬蘭一句「樹上的鳥兒……」,黃新德接一句「路(綠)水青山……」,好一個鄉音,好一個質樸,驚起我江南夢、攙扶我故里行,要的就是這個韻味、要的就是這個心情。

能聽到他們的正宗唱腔已是我的奢侈,能親眼目睹他們的表演便是仙女下凡般的夢想了。不知道是哪件事感動了玉皇大帝,仙女真地來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最近到北美巡迴演出,今年國慶正好到華府,這次演出陣容強大,有黃宗毅、黃新德、吳亞玲蔣建國伉儷、李文……,除了馬蘭和韓再芬,我喜愛的黃梅戲演員差不多都到齊了,他們帶來了正宗的黃梅戲,似乎就是為了成全了我為之心儀已久的夢。






這次他們帶來了四個摺子戲,首先表演的是《喜榮歸》和《六尺巷》。前著是傳統戲,后著是新編戲。雖然有蔣建國等名角的演出,但這兩折戲都不能算作黃梅戲的代表戲。《喜榮歸》類似題材在中國其他劇種里多有同類,與錫劇著名的《珍珠塔》的內容大同小異,卻沒有《珍珠塔》的感染力。《六尺巷》的編劇雖不盡人意,但是它卻是發生在安慶桐城的真實故事。說的是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的張英、張廷玉府與鄰里的糾紛。「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從而讓出了個六尺巷來。我們家與張家的後人多有交往,而且在桐城外做了新的鄰居,我一直叫她張阿姨。還好,我們可沒有院牆糾紛,出國前張阿姨來送行,這個情,我至今還沒有還呢。



第三折戲是《天仙配》里的《路遇》,戲名一報來就贏得滿堂喝彩,觀眾紛紛調整座位,振作起來,對許多人來說,看到了《天仙配》才算欣賞到了黃梅戲。七仙女由吳亞玲扮演,吳亞玲是我喜愛的演員之一,今天的吳亞玲雖然有些歲月不饒人,讓人難免有些心疼,但依然樸實圓潤、韻味醇厚。黃宗毅扮演的土地、余順飾演的董永相繼出場,把演出逐漸推向高潮,黃梅戲的魅力才盡情地表現出來。這才是我的心聲,這才是我的歌聲,這才是我心靈深處的黃梅戲啊。「家舉(住)當陽姓董名雲(永)……」,「爹爹在四(世)對我學(說)過,……」,那字正腔圓的安徽調早已把我帶到了黃梅戲的聖地,我的老家安慶。

我想迎著揚子江的習習晚風,聆聽鎮風塔的風鈴聲;我想踏走在四牌樓的石階上,感受宜城文化和商業中心的脈搏;我想用荷葉裹一張大餅包油條,品嘗一頓最家常的早餐;我想開一瓶胡玉美的豆瓣醬,回味那特有的油香;我想訪看楊家山的舊宅,重溫兒時的溫馨;我想跪倒在奶奶的墳前,磕幾個重重的響頭,再燒一柱高香、點一掛鞭炮,寄託我無限的思念。當余順唱到「滿腹憂愁嘆不盡,……」,我已經淚流滿面不能制己了!



在國外,我看過國內劇團表演的雜技,他們險象環生的表演把洋人看得目瞪口呆,我感到自豪;我看過國內劇團表演的京劇,那美倫美奐的服飾和唱腔,折射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我感到驕傲;我還看過國內兒童劇團的孩子們的表演,讓我感到祖國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機。只有這黃梅戲呀,操著家鄉的口音、透著故土的芳香,就像四鄰八舍的百姓給你述說著熟悉的故事,不能不讓我思念父老、不能不讓情回故里。

黃梅戲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平民的鄉土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融合提煉發展起來的,起源於黃梅縣,故名。現在的黃梅縣雖然歸在湖北,但實際上遠離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地理上更靠近當時的大都市安慶和九江,歷史上與江西和安徽有著更密切的聯繫,語言也更接近皖贛,它的隸屬在皖贛鄂間幾經變遷。隸屬是形式,文化經濟的往來才是本質,把黃梅說成是安慶九江的農村地區並不過分。黃梅容易鬧水災,逃荒的災民就把黃梅調帶到了以安慶、九江為中心的皖西、贛北一帶。到清代,黃梅戲在宿松、望江、石牌、懷寧一帶的安慶農村地區已經相當流行,「揀得新茶綺綠窗,下河調子賽無雙。如何不作江南曲,都作黃梅縣裡腔。」,正是當時的寫照。黃梅戲里的許多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傳統黃梅戲《小辭店》情節就發生在三河鎮,《打豬草》據說也是真事,發生在宿松。當時的黃梅調還遠沒有形成一個劇種,要進一步發展就得進入都市。黃梅戲的老前輩丁老泉為首的戲班子首先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只在農村演出的歷史,成為獨具安慶地方特色的民間戲種。



安慶是什麼地方?是個人傑地靈、能讓你飛黃騰達的地方,進入了安慶市就能走向全國。京劇就是從安慶發源發跡的。明代末年青陽腔流傳到安慶,與樅陽的亂彈腔結合,形成了石牌腔。到清康熙年間,安慶成為安徽省會,石牌腔發展成徽腔徽劇。乾隆年間更有「四大徽班」進京。道光年間,安慶潛山出了個徽班領袖程長庚,他融合徽劇、漢劇、崑劇的唱腔發展成了今天的國劇。大老闆程長庚,安慶人,現代京劇的祖宗。安慶還是統領中國文壇200多年的清代「桐城派」文學誕生地,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此外,安慶是清末洋務運動、近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源頭,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曾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機動船,安徽省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家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均誕生在安慶。當丁老先生把黃梅戲帶進了安慶,就為黃梅戲走向全國打下了一個稧子。丁老先生演的《何氏勸姑》至今仍為安慶老人津津樂道,據說《天仙配》第一次搬上銀幕時,裡面的《槐蔭樹做媒》唱段就是丁老六唱的,土地神是丁老的兒子演的。文革后,電影《天仙配》重新上映,我當時還小,對黃梅戲所知甚少,但對開口講話的槐蔭樹卻留下了深刻印象。

(系統有字數限制,只好分成兩段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