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方朔:為什麼全球都不信任領袖?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10-9 0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偉大的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這些都是中文世界被用爛,甚至成了笑話的譬喻,這些譬喻都見證了輕信領袖,以至於最後在盲目中被導向災難的過去。

    然而,把領袖譬喻為「舵手」,這其實並非中國人首創。今天英文所謂的「統治」、「政府」、「治理」,它的語源即是古希臘語轉成拉丁語的「舵」和「舵手」。柏拉圖在《共和國》的第四八八和四八九這兩段里,就很清楚的用「舵手」的譬喻來形容領袖。

領袖光環消失殆盡

    過去會把領袖譬喻為「舵手」。這當然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可以不必領袖而能長久持續的存在下去,有領袖,斯能有領導,也才可以讓散沙般的人群趨於凝聚。沒有領導的社會是個不可思議的社會。這也是過去會把「舵手」譬喻為領袖的原因。由此至少顯示出人們對領袖有著相當程度的信賴、期望,甚至服從與畏懼。當然,信賴經常會被出賣。期望也有可能落空。這乃是過去的蒙昧時代,壞領袖和好領袖總是參差出現,而人民的命運則彷彿壓注賭博的原因。

    然而,到了今天呢?這種過去的「領袖光環」卻已到了消失殆盡的程度。最近,蓋洛普國際公司應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的委託,做了一項全球民調。這項被稱為「二○○四人民之聲」的民調里,認為政治人物不誠信的高達六三%,認為政治人物的行為有違倫理道德的,則達五二%。而在亞太地區,認為政治人物不誠信的,遠遠超過了平均值,高達七二%。亞太地區唯一的例外是以清廉效率著稱的新加坡,只有三%的人懷疑政治人物的誠信。縱使歐美,懷疑政治人物誠信,也都在五○%左右。這顯示出人民與擔當著領袖角色的政治人物間,已出現了巨大的信用落差。這個時刻,如果還有人用「舵手」來譬喻領袖,即難免為人嗤笑了。

    政治人物的領袖光環落盡。那麼,甚麼人物可以替代呢?該民調顯示,企業領袖的評價顯然好過政治領袖。全球認為企業領袖缺乏誠信的為四三%,比政治領袖的六三%好了整整廿個百分點。但企業領袖的被信任度固然優於政治領袖,而他們的不被信任程度仍達四三%,因此,我們也不能隨便斷言企業領袖即多麼的值得信賴。尤其在亞太地區,由於近年來經濟多動蕩,貧富差距也持續在擴大,因而甚至企業領袖的被信任度也低於全球的平均水準。香港認為企業領袖不誠信的為六三%、台灣五七%、韓國五五%、印尼六一%、菲律賓五三%,這都是會讓人覺得挫折的數字。

悲觀情緒日趨蔓延

    過去的人對領袖有期待,會視之為「舵手」,因而有壞舵手和好舵手。但到了今天,則是人們愈來愈對領袖失望,這是鮮明的對比。我們當然不能由此即遽而認為古代領袖較佳,更不容因此即產生崇古薄今的倒退意識,畢竟古與今的歷史條件完全不同,兩者很難做出簡單的對比。但儘管如此,現在的領袖愈來愈不被人們信賴,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領袖固然不被人們信任,但領袖所享有的那種權力位置卻仍然照舊。不被信任的人卻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是何等的風險?這也是全球民調,在普遍不信任領袖的同時,整體的悲觀情緒也日趨蔓延的原因,就以亞太地區為例,認為將來更不安全的高達六八%,認為將來更不繁榮的達五五%,認為下一代會更不好的則達五二%。而在台灣,認為國家將更不繁榮的達六八%,認為下一代更不好的為六二%。對領袖的不信任以及對未來悲觀,乃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因此,對領袖的不信任,以及對未來充滿了悲觀的心情,我們顯然已必須要做出合理的解釋。這種現象何以致之?又孰以致之?

    而答案當然並不難獲致。就以全球範圍而論,現在的物質條件當然已較過去為優,但若我們打開地圖,卻也不難發現,各式各樣古老的侵略、古老的野蠻與殺戮,卻都在持續擴大之中。各種支配性的、敵對性的元素,也在每個領域蔓延。它不只限于軍事而已,包括金融貨幣的敵對、貿易保護的敵對,幾乎都無日無之的在上演並擴大著。這是一種新的渾沌無序和風險世界。沒有人敢於確信未來會更好,而毫無疑問的,這都是領袖們在推動著這個惡兆的搖籃。

    而非常值得注意,對領袖不信任和對未來悲觀,在許多新興民主社會尤其如此,而這其實也不難理解。民主政治之所以被認為有其優越性,乃是人們相信民主與理性並存,因而它更善於化解社會的矛盾。古代的民主典範確實顯示出了這樣的格局,但現在呢?解決或緩和既有問題,以前會被認為是政治人物的天職;而現在的領袖卻愈來愈對解決問題缺乏意願,反而更傾向於把問題當做權力的跳板。於是,挑唆矛盾,製造假記憶,煽動對立,甚或將內部矛盾向外部轉嫁,種種非常古老的行為模式。都以現代的形式出現。不以解決問題為職責,而以利用問題為工具,把可以合理解決的問題導向到不可解決的方向。這是野蠻的復歸,它已在許多地方紛然出現。

媒體發達助長亂象

    再例如,廿一世紀的此刻,拜傳播科技之賜,媒體已日益發達並更趨分眾化,就正面意義而言,這有助於多元包容文化的形成,但從反面角度而言,媒體的發達,一旦缺乏了足夠的責任意識或人文關懷的自律,即難免讓操弄、說謊、惡意攻訐,甚至媚俗煽情等惡品質有了更豐富的土壤。近代早已有許多傑出的思想人物指出過,媒體愈發達,反而更可能讓公共論域陷落,滋生出新形態的准法西斯式政治。這種預判目前早已在許多國家出現,許多國家變成「一半恨另外一半的國家」,有些則成為「三分之二壓制三分之一的社會」。媒體發達,言論萎縮,極端主義更須抬頭,政治人物也更加習慣於動作太多,事功太少。今年美國大選所造成的出版熱里,有關民主沉淪、說謊與操弄的專著即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這都可堪印證。當代政治里,煽情亢奮太多,理性切事的成分則愈來愈稀薄,在讓人眼花撩亂的同時,則是惡質的元素正在滋長。

    因此,全球的領袖不再信任,而且充滿了悲苦無力的感受,對未來不敢樂觀,甚或乾脆逃遁到自戀戀物的世界里。這種心情,或許只能用一個新興的術語來解釋,它就是所謂的「困頓枯竭」(exhaustion)所謂的「困頓枯竭」,指的是被各式各樣毫無生產性的故技,毫無正面意義的動作,搞到筋疲力竭的那種感受。你完全的無可奈何,只是疲倦,在疲倦中對愈來愈靠近的黑暗漸漸習慣。「困頓枯竭」是一種狀態,一切都到了瓶頸階段,除非有新的視野、新的動人的願景,否則就只好在舊的泥淖中繼續的窒息下去。

領袖指揮莫隨起舞

    因此,蓋洛普國際公司應瑞士「世界經濟論壇」所做的全球民調,它所得到的數據,雖然不像政治人物的頻頻動作那麼煽情,但它所顯示出來的意義,卻有著重大的時代意義。為甚麼「領袖光環」會被剝落殆盡?為甚麼在廿一世紀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此刻,人們反而更加對未來悲觀?這些數據也等於為當今世界亂象做了某種註解。「世界經濟論壇」乃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和政治論壇組織,它長期以來始終鼓吹新的企業精英意識,俾主導未來世界的走向。因此,我們不難想象到,該組織明年一月廿六日至卅日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年會,或許會在這個政商領袖不被信任、全球瀰漫悲觀心情的問題多所著墨。這當然是個複雜的問題,有關它的改變,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及做出更多建設性的批判反思。但這至少已是個對政商領袖和人民的重要訊息──領袖不值得信任,不要隨著他們的指揮棒起舞,我們必須從「不信任領袖」的基礎上重新去設計新的制衡策略;而對政商領袖則必須努力用智能和能力,去找回被信任的領袖光環!
震驚的70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