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科學?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851

帖子

76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草民 發表於 2006-10-21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和人聊天及看網文時,發現很多人對科學的定義,科學的方法很是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而且很多人信迷信,風水是基於對科學的無知,對科學是什麼不知道,甚至於不少理工科的博士生也不知道究盡啥是科學,啥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我在網上搜索了科學的定義,想找到科學是什麼的比較確切的定義,可是都不理想,於是我翻譯了如下科學的定義:

科學基本定義  

科學一詞意思指知識,源自拉丁文scire, to know 這就是科學的基本定義,那麼,科學是人類知識。

當然,這種說法過於簡單。當我們使用科學和知識這樣的詞條,就如我們要給出確定的命名,實際上這兩個詞條的概念如果不是不可能定義那也是難定義的。兩個詞條在西方文化中都有很長和多樣的歷史,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中發現等同的詞條。無論何時你發現科學或知識翻譯成其他語言,你幾乎肯定會把科學或知識的概念和我們的概念搞得有很大的不同。

事實上,要得出你自己的科學定義。最好也試著定義知識這個詞條。什麼組成知識?一個觀點是知識嗎?一種信仰是知識嗎?信仰和知識片斷有和不同?為什麼物理學被稱為科學,是一種知識,但是文學不是。在文學中沒有知識嗎?

當然這是知識,西方哲學家在希臘的前蘇格拉底哲學時期就已經處理了這個問題。在經典世界里,知識具有一定水準的特徵。伯拉圖把知識歸為那些總是真理的事情,我們擁有的任何知識都是真理的,只有時候是真理的被他稱為觀點。然而,亞里士多德卻相信知識具有連續性。有些事情,因為他們簡單且只有有限的數量的成因,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的。這樣的事情是數學和邏輯學。有些事情因為成因比較多,只在一定時間是真理。這個包括物理學,生物學,倫理學,政治及文學知識等等。他稱後者為可能性知識類。這種區分形成了當前西方知識觀點的根基。

這個詞條在歐洲啟蒙時期再次成為熱點爭論話題。為了理解自然界及其進程,人們發明了很多新方法,這包括經驗主義和系統懷疑。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大力發展了經驗主義。經驗思想建立在所有知識都來自感官的經歷,這種感官使我們相信來自世界的給我們的精確的圖片,我們通過重複不斷地觀察可控環境中的重複的現象得出世界的規律。那麼,經驗主義得出的知識來自於經歷。在中世紀,人們的經歷得出的結論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得出真理的方式,真理會從權威身上跑掉,特別是舊約和新約的權威。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歐洲人何時開始進行有效的真理探求方式。這部分傳遞了列奧納多·達芬奇聲稱的人眼包括了宇宙的全部。英國的經驗主義不是簡單的經歷,它是受控制的經歷。受控的經歷被稱為實驗(來自經歷),來自於受控經歷的科學或知識被稱為實驗科學。

勒內.笛卡爾在17世紀中葉建立了系統懷疑方法。笛卡爾的系統懷疑方法的基礎在方法論述一書中有具體描述。這在當時是最有影響力的書。
     
根據笛卡爾的說法,任何事情,在沒有被所有環境下都確認為真理前都應該被懷疑。所有後來的知識都應該建立在此真理知識之上。當系統懷疑應用於經驗科學上時,它完成了西方全部的圖片,實驗科學。因為受控制實驗能產生知識,就意味著任何人不管怎樣都應該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用同樣方法精確控制這個經歷,就應該得到相同的知識。受控經歷允許這個經歷重複,如果重複的經歷得出相同的知識,那麼源知識被證實。那樣,實驗科學就發展了一系列方法;來控制和限制人類的感官經歷,所以這種經歷可以被其他人重複,按照笛卡爾邏輯,這些人都被束縛在所有知識懷疑中直到被證實是真理。

這些認識世界的方法是用來理解自然世界的。人的世界—倫理、政治、文學等等—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被認為是一種可能性知識,那就是說這些知識僅在某些時候是真理。在啟蒙時期,自然世界的原理也用在了人類世界中。特別是,在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用以下原則理解人類的行為和現象:a) 所有人類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來理解。b) 觀察人類行為和習慣可以揭示人類潛在的習慣規律。c) 這些規則是自然法則,即,人類行為僅是更複雜的自然系統。d) 自然的人類,功能就如機器,就是說宇宙是機械的。e) 因此,一旦人能揭示人類行為的規則,就能規劃人類使其具有更好的人性。

在18和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歐洲有很多人專註於研究人類科學與自然科學相近的東西。在16和17世紀,有思想家如霍布斯、斯賓諾莎及約翰·洛克試圖把倫理學和政治行為轉到自然法則中去。在19世紀學者們更試圖將宗教轉入到一系列自然法則中去。在這些思想家中,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他是組織社會和聯繫社會價值的方法。作為社會學,宗教可以被理解成在機械原理的有限數量下的操作。儘管通過這些努力,人類世界仍停留在頑固不受影響的相當水平,那種屬於自然科學的實驗科學的典型狀態。所以在19世紀歐洲人所開始的人類科學建立的基礎不同於自然科學。威廉·狄爾泰在19世紀末闡述了他所認識的不同和區分方法,這是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方法。他爭辯說,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實證和實驗基礎上的,他們是或多或少的服從確定和可重複性的知識。人類科學,則是主要建立在解釋基礎上,那就是,所有關於人的人類知識,是把經歷和人的想象用來操作那種經歷的結合體。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科學這麼不確定。當一個人能按假定的規則去解釋,那就有充分的空間讓每個人根據相同的經歷得出不同的結論。亞里士多德聲稱人類科學只是一種可能性,就是因為人類的行為和人類現象是有多種原因引起的。狄爾泰辨說人類科學知識的可能性是因為每個人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解釋現象。這就是區分不同學科並把我們所說的科學從中分離出來的方法,比如英語或哲學。

出處:翻譯; 作者:Richard Hooker 1996 ; www.kxwsl.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9: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