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科技掩蓋下的現代迷信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10-5 07: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傳統迷信形式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而「現代迷信」卻不斷變換形式,甚至打著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的旗號,借著「舶來」的種種巫術,迷惑和欺騙公眾。據一項網上調查顯示,80%以上的年輕人根本不相信「巫醫跳大神能治好病」這類迷信說法,可是對於披上了時尚外衣的「現代迷信」,他們卻喪失了辨別能力。
    土洋鬆散結合,中西同流合污,「現代迷信」正在暗流涌動的網路世界里遊盪,甚至充斥坊間,招搖過市———

    現象之一:電腦算命
    日前,杭州市的一所中學對學生們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有超過10%的中學生迷信「電腦算命」。他們認為,一些事情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例如考試、升學、中獎、遭災等等,自己努力是一個方面,但是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學生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對「電腦算命」愛不釋手。孩子對他說,明年就要參加中考了,當然要算一下能不能考上重點中學。某市的麗麗和小李是一對戀人,可正準備辦理結婚手續時,女友卻因聽信「電腦算命」提出分手。
    甚至有「電腦算命」算出人命的。浙江省淳安縣山區農民林老漢的小女兒林某兩次高考落榜,但她並沒有灰心。去年6月她又一次赴考。考後,她一直盼望著幸運之神的降臨。7月底的一天,林姑娘的同窗好友吳某邀她一起去縣城放鬆一下心情。到了縣城,她看到一堆人在玩「電腦算命」的遊戲,便湊進去詢問怎麼算命。沒過多長時間,輸出的一張紙條上明明白白地寫著:「今後前途坎坷,在學業上沒有大的造就。」林姑娘看著這張給自己定了型的「命書」,心情鬱悶不樂,傷心不已,早早回房間翻來覆去睡不著,絕望地哭泣了一晚上,在凌晨3點多鐘吞下了整整一瓶的安定片。到了8月12日,也就是林姑娘自盡身亡后的第7天,鄉郵遞員將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了她家。然而,遺憾的是林姑娘再也見不到這張珍貴的錄取通知書了。
     「電腦算命」可信嗎?據計算機專家介紹,「電腦算命」只不過是一套由人設計的軟體程序,輸入相關內容后,得出的答案往往大同小異,這與瞎子算命沒什麼兩樣。

    現象之二:手機求籤
    最近不少人在手機上發現了這樣的簡訊:「手機上的占星生涯,數字魚為您解開心裡謎」。「心裡有個謎?難解?難算?遇疑難,快快求支靈簽,讓神明指點你迷津啊!愛情路上太多選擇,不知自己應愛哪一個?不如先算算雙方的合拍指數跟緣分吧!」
    在這款名為《解你心中謎》的掌上遊戲中,可用「抽籤」這種古老的占卜術預測到未來的運程!簡訊反覆提醒:「戀愛中的帥哥美女們,想知道你們的配合度嗎?如果你現在還只是單相思,趕緊在這裡算算他(她)的想法吧!」甚至「黃大仙」、「張半仙」這些巫婆神漢常用的名字,上上籤、中平簽這些算命先生常用的術語,竟然頻繁地出現在高科技的手機短消息里。有記者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了一回「現代迷信服務」。某日記者的手機突然來了一條簡訊息:「想知道自己的愛情、財富、事業、姻緣如何嗎?發簡訊到18001求個黃大仙神簽,給你揭開今年的運勢玄機。收費每條0.3元。」記者按此方法試了一下,果然神速,兩秒鐘不到就有回復,大意是:你已抽得第幾號簽,內容是「名譽:偶有挫折,或別人不了解自己」,它還熱情地指導你回復不同字母可以重抽或者解簽。
    其實,這類「手機抽籤」完全是一種「現代迷信」,不僅無聊,而且有害,造成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當中受益的大概也只有手機運營商。提醒大家:如果你的手機里也出現這樣的信息,千萬別理它;倘若是你的朋友發給你的,你最好與他作一下溝通,希望他終止這種有害的「遊戲」,不要成為迷信的傳播者。

    現象之三:網路測名
    江蘇常州一名40歲左右的男子拿著戶口本來到派出所,要求將家中四口人的名字統統改掉,還出示了所在村委會的證明。原來,日前他到溧陽一電腦測試場測自家四口人的名字,結果沒有一個超過90分。翌日,他向一老先生求得幾個名字,專程趕到溧陽讓電腦評分,把超過90分的名字拿回來,並要求派出所為其改名。
    童小姐是上海一家高級俱樂部的策劃總監,管理學碩士,早年曾留學英國。可偏偏她相信網路測名。童小姐說她在本命年的時候相當不順,原來是名字「惹的禍」,於是在幾個朋友的慫恿下,便張羅著改個名字,以期「改變命運」。童小姐說,在上海的白領圈,改名風行著呢。
    某報2004年5月連續刊登廣告說,人的名字,伴隨人一生,時時刻刻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好的名字還對一個人的成長起積極推動作用!藝人、商人、政界人士,許多人原先名氣不大,無人知曉,后經人指點,改用新名,轉眼一舉聞名天下,其中奧妙正在名字之中。您知道您的姓名里隱含的意思嗎?發簡訊到?菖?菖?菖?菖?菖,您就知道了。上海新聞晨報記者曾經連續兩次將「無恥」、「流氓」、「張三」等20個真假名字發送到某網站「名字預測命運」測試,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給予「無恥」之名的評價最高、命運最好!專家提醒:網路改測名不可信。不管「電腦改名」還是「網路測名」,說穿了就是建立一個數據模型,編成一個軟體,然後把數據往裡面輸入,就能得到一個結果,與算命先生掰指頭沒有本質區別。

    現象之四:「筆仙」遊戲
    據介紹,眼下一種奇怪的「筆仙」遊戲在一些中小學校園裡很流行,尤其是女生玩得較多。
    其玩法是:晚上熄燈點燃蠟燭,桌上鋪一張白紙,在紙上寫數字。玩家兩人中,一人左手手指交叉入另一人右手手指,把一支鉛筆夾在交叉的手指間,讓筆尖輕輕接觸在白紙中央。然後閉上眼,念叨「筆仙快來吧」等,並開始發問。
然後,根據筆尖運動在紙上面劃出的痕迹,推測得出「答案」。被傳得玄乎的說法是:「玩的時候,玩家自己的手並沒動,是筆尖在動,問題的答案全是筆找出來的。」武漢東西湖區吳家山第四中學有家長反映:其孩子因玩「筆仙」遊戲,經常做噩夢。杭州的沈同學告訴筆者,居然有學生因為玩這種遊戲而相信了鬼神之說,患上了精神障礙。更有甚者,2004年5月15日,北京的劉女士下班回家發現家中有一女孩的屍體,警方趕到后證實死者是張英(化名)。她屬於先被勒掐,后被尖刀扎死。4天以後,警方發現下此狠手的兇手竟是張英的好朋友李娜(化名)。
    據介紹,被害人和行兇者均是北京昌平某中專的在校學生,她們「關係非常要好」。據李娜案發後交代,她們都迷上一種叫做「筆仙「的遊戲,都覺著「活著沒勁」,而「筆仙」的世界會好一些。5月15日,她和張英一同來到劉冰家玩耍。其間,劉冰獨自回到房間內玩電腦遊戲,而她和張英到另一房間聊天。聊著聊著,張英表示自己「活著太累,不想活了」。
     隨後,兩人相約一同自殺,並先由身體較壯的李娜將怕疼的張英弄死。但「用手掐、用皮帶勒」都沒成,李娜拿起水果刀向好友胸部扎去。噴涌而出的鮮血嚇壞了李娜和隨後趕來的劉冰,她們一同逃離了現場。
筆者認為,痴迷於「筆仙」遊戲,缺乏正確引導導致的悲觀心理,是誘發花季少女尋求死亡的主要原因。華中科大社會學繫心理學教授李正文指出,所謂「筆尖自己會動」,是十分荒謬的,其實質就是玩家的手在抖動,導致筆尖跟著運動。

    現象之五:屬相讀物
    您屬?菖嗎?那您「今年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陰雲密布,故切勿輕舉妄動;事業或轉工均非所宜。今年會有頗多假象出現,必須提高警惕,慎防被騙!夏季及秋季的運程較順暢。」
    這是在某些大都市街頭一些地攤乃至報攤出售的「香港著名心理專家黃大仙先生經過多年屬相研究與科學方法分析最新推出的屬相讀物」。「讀物」自我推介道:「能使你在事業、財富、愛情、婚姻、健康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幫助你走向理想人生,帶給你幸福、平安、快樂!」「讀物」還在開頭特別表明是用科學方法分析。「大仙」信口雌黃竟成了「科學讀物」!在杭州市一家大型的書店裡,有關屬相的書有整整的一欄。書店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些書籍大多編排成卡通的形式,很顯然其定位就是青少年群體。筆者在楊家村的一家私人書店內留心觀察了三個小時,發現先後共有5名學生走進書店買走了這類書。據書店老闆透露,近年來這類書籍極為暢銷,而且購買者大多數是中小學生。相關調查顯示,60%以上的中小學生都接觸過此類偽科學書籍,個別學生還把這類書籍作為節日禮物相互贈送。一些教育工作者提醒人們特別是青年學生,要警惕打著科學旗號的「現代迷信」,尤其是屬相讀物這類偽科學書籍,只有腳踏實地才會把握住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科學的發現,推動的是社會的進步,然而卻也成了一些人傳播迷信的工具。由此可見,人類在科學創造上取得進步是相對容易的事情,而在改造自己內心的思想、破除迷信方面,還任重而道遠。
     是甘願被虛幻的命運擺布,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未來?是讓「網上算命」主宰你的人生,還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是相信虛無的「宿命」,還是挖掘自己的潛能,以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需要現代人作出正確的選擇!

    作者:唐黎標

  來源:《科學與無神論》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