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比倫 耶路撒冷--歷史上不死的英雄之城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4 17: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比倫 耶路撒冷--歷史上不死的英雄之城
  



  城市可以毀滅,可以消失,卻不會死亡。即便早已消失了的巴比倫,這個在公元前2000年有過千年輝煌的古城,迄今仍活在人們的記憶中,尤其是它的空中花園、它的巴別塔。如今,看畫家描繪下來的這兩大建築,心中總有一股莫名的惆悵。

  廣州也曾毀滅過。其中最大的有兩次,不過,當時都不叫廣州。第一次時叫番禺,漢軍平南粵,水陸夾攻,把整個番禺城燒成了灰燼,以至後來400年,嶺南首府只好移去西江上的廣信。第二次時它被改名為興王府,宋師南征,潘美長驅直入,南漢國昏庸的君臣,竟自己把這瑰寶似的宮殿般的城市燒了個精光,數以千百計的宮苑只餘下斷牆殘垣。好在廣州城也似亞熱帶的植物一樣,一有雨水便又會「瘋長」起來。如今的廣州,依舊還那麼風光明媚,春色如許。它,同樣也是一個不死的英雄之城。

  比起耶路撒冷,廣州的劫難就不算什麼了。耶路撒冷曾在戰火中毀滅過18次,而且,當它成了廢墟之後,毀滅者還要用犁把它再鏟一次,讓它不再留下任何讓人懷念的痕迹。儘管這樣,它仍一次又一次地復活,一次又一次地重建,成了這個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城市,擁有最多宗教聖地的城市——雖然迄今它仍在劫難之中。以至一位著名作家這麼寫它:「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其他地方;上帝給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上的其他人。」

  我到過德國的德累斯頓,這座因大音樂家巴赫而揚名、曾擁有眾多的巴羅克建築的歷史名城,只有到了那裡,你才知道十七至十八世紀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宏大氣派——不僅僅是建築,而且是整個藝術,包括音樂在內。可是,在1945年的2月13日,當二戰在歐洲接近尾聲時,近千架美英飛機卻在不到半個小時內,向這座美麗的城市投下了15萬顆炸彈與燃燒彈,把它夷為平地——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轟炸,毀掉的恰恰是不該毀掉的。美英為何選擇了這座城市?是嫉妒它的美麗么?我們不得而知。好在它也像廣州一樣,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它又迅速「復原」了,古老的建築與雕塑都用原來的物料重新拼裝起來,而且拼得天衣無縫。德累斯頓就這麼又活過來了。

  還有龐貝。眾所周知,這座歷史名城,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僅18個小時,火山灰便把整個龐貝掩埋掉了,最厚的沉積層竟有近20米,從此,這一古城消失了。以至後來的歷史學家,都質疑這座古城是否存在過,以為那只是屬於神話傳說。

  然而,經過15個世紀,即1594年,人們在薩爾諾河畔發現了一塊刻有「龐貝」的石頭;又過了1個多世紀,即1707年,人們在維蘇威山腳下打井時,又挖出了三尊女神的雕像,但人們仍未意識到,這居然是一座古城的遺物。直到1748年,挖出了為火山灰包住的人體遺骸,這才恍然大悟,17個世紀前的火山爆發,掩埋的是整整一座古城。於是,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開始了。著名畫家勃留洛夫還為此創作出了名畫《龐貝城的末日》。

  經過考古發掘,不僅知曉了當日龐貝城的規模,這包括了有能容納2萬人的競技場,5000人的劇院,而且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法國歷史學家泰納自龐貝城歸來則嘆息道:「那時候的人是用整個身體活著。」

  所以說,城市才是不死的。

  城市的不死,是存在於其生活方式之中,升華在它的精神傳承里,巴比倫如此,龐貝亦如此。它給當代的啟示是,經營一座城市,不僅僅是市政措施,環境營造,更重要的是其文脈的延續,精神的激揚。我們不少市鎮,其規劃一做出來就滯后了,恐怕是缺乏一種文化的支撐,找不到城市的不死之魂,而這才是屬於城市永恆的內容,這才不會滯后,不會消失,更不會死亡。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