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試看安倍如何超越父輩前賢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10-3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文導報

  ■ 申 文

  歷史上,日本的山口縣總理輩出,傲居全國之首。在山口縣的吉田松蔭紀念館,公開展示著縣內出身的歷代總理大臣的蠟人像。在蠟像館一角,擺放著已故自民黨大佬、曾被視為「離總理寶座最近的政治家」安倍晉太郎的坐像。1985年,紀念館推定「安倍晉太郎總理」必然誕生,提前定製蠟像備用。但晉太郎於1991年因病早逝,與總裁和總理擦身而過,為個人、家族、鄉梓留下了歷史遺憾。

  2006年9月20日,晉太郎之子安倍晉三以高票當選自民黨第21代總裁,隨即榮登日本內閣第90代總理大臣寶座。52歲的安倍晉三繼承了父親的夢想,實現了父親的遺志,刷新了日本最年輕總理大臣的紀錄,成為首位戰後世代的政治領袖,也標誌著日本政治與社會的戰後轉型已由探討階段進入實踐期。狼,真的來了。集萬眾注目於一身的安倍晉三掌舵「日本丸」,如何不僅在形式上,更在實質上繼承父輩的政治理想,超越父輩的政治業績,讓人充滿興趣。

  安倍晉三勝出,有卓越的家族身世做背景,有小泉首相的執意扶持和栽培,更有新世紀日本保守政治潮流和民族主義聲浪造勢牽引。安倍當選翌日,拜訪歷代自民黨前總裁時,中曾根康弘明言:「我看了你的競選公約和發言,與我的新保守主義很相似,請努力加油。」從中曾根樹旗到安倍接棒,日本政治在世紀交替之際,經歷了20年的合縱連橫和適應調整,最終完成了新保守主義從構想發矇到實際操作的演進,其核心就是通過制定新憲法,實現戰後政治總清算,蛻去戰後體制的緊箍咒,以脫胎換骨的方式走向獨立自主的國家新生。所以,安倍主導下的日本政治、日本的形象轉換,還有日美關係、日中關係等課題,將圍繞著新保守路線的主幹而展開,不再是頭痛醫頭、就事論事的個案了。

  安倍挾過高人氣慨然當選,但政策方面的語焉不詳,或許會成為他的阿基里斯之腱。安倍1993年初次當選眾議院議員,在黨內快速竄升的同時,卻沒有出任過任何一個部門的內閣大臣,在內政、外交,尤其是經濟和金融方面缺乏知識和經驗,更談不上日本政界和官僚普遍看重的「政策通」。所以,有輿論調查顯示,安倍勝選的最大原因出於他是自民黨的「選舉臉面」,有利於明年夏天的參議院勝選,佔41%;其他理由依次為,「自民黨內沒有更適合的勝任者」,或「投票議員為自己的處境和機遇考慮」,而最重要的政策評價僅佔9%。

  安倍善於設定目標、標舉口號,而拙於制定政策、實施方案。這種矛盾,在他關於內政外交的發言中隨處可見。比如,在日美關係上,他一方面主張擺脫美國在戰後強加給日本的憲法,另一方面又刻意加強日美安保體制——這被譏為「猶如冷氣和暖氣一起開」;在對中關係上,他既堅持否認侵略戰爭的新歷史觀,不惜在政治上搞對立,又提倡政經分離,希望推進經濟合作和經貿交流——中日關係「政冷經熱」分裂狀態還能持續多久;在日本的國際形象上,他既主張弘揚歷史、傳統,不惜通過民族主義方式來強化國家的自我認同,同時又認為日本在世界上應表現出和氣與寬容——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日本?由此可見,安倍的政策感覺和執行能力,將在他正式上台後得到考驗。

  中日關係在小泉執政5年中,因靖國參拜等問題而陷入停滯。但正如小泉首相一貫自我標榜的那樣,安倍也主張自己是「日中友好論者」。安倍曾對訪日的薄熙來說,在推進日中關係方面,我們要各自超越父輩,做出更多貢獻。如果這種提言和承諾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那麼安倍晉三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確實大有可為。父親安倍晉太郎生前與中國關係良好,在他擔任外務大臣的1992年,曾推動實現了日本天皇歷史上首次訪中,把中日友好關係推向新高潮。有父親偉業在前,安倍如何在中日關係領域實踐諾言,超越前賢,令人矚目。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