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係學」何以能成中國學代名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10-3 1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僑報
劉洪


但凡在中國居住過的外國人,少有對「關係」二字陌生的。美國財長鮑爾森日前首次訪華,《華爾街日報》相關新聞的標題就是:鮑爾森中國之行意在編織關係網。

文中的一些行文,至少在我這個中國人讀來,感覺總有一點彆扭。比如,文中說:「在鮑爾森看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關鍵就是要建立長期的關係。」

細細讀來,這篇文章似乎談論的不是中美國家關係,倒像是中國的關係學。例如文中還援引一位美財政部高級官員的話說:「(中國)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超出了你的想象,它們能讓你獲得開誠布公的機會,讓你有機會達成目標。」鮑爾森也表示,「他此行的目標就是為今後取得更為持久的成果奠定基礎,建立起人脈關係網。」

感覺彆扭歸彆扭,你也不得不佩服美國人——尤其是鮑爾森——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事實上,鮑爾森是布希政府中最資深的「中國通」,在擔任高盛集團總裁時,70餘次訪問中國,與中國眾多高官保持著密切的私人友誼。布希讓他來當美國財經第一把手,既看中他在華爾街的成就和地位,也不乏對他「中國背景」的讚賞。正是在他的建議下,中美現在又啟動了經濟戰略對話機制。

美國人關注中國「關係學」,其實也不止鮑爾森。在中國做生意的不少外國人早就心知肚明。我就不止一次聽美國商人講,因為認識到中國的一些要人,原來很麻煩的生意後來變得多麼順利,因此以後要如何云云。

如果這種關係指的是加強個人私交、交流彼此信息、保持坦誠對話,那絕對不是一件壞事。人與人需要交往溝通,企業經營也需要一個商務氛圍。擴而大之,國家外交中很重要一環就是領袖外交——領導人之間家宴會客,把酒話桑麻,也就是希望通過個人友誼和互信來推動國家關係發展。像中美領導人如果能保持密切的私人關係,像中美都多一些鮑爾森這樣了解對方的高官,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福音。

但「關係」中包羅萬象,大有學問,相信許多中國人還都能體會到這個辭彙中隱含的一種貶義。拉關係,搞關係,通過關係進行不正當交易,也是「關係學」的另一個層面。一些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在本國都是奉公守法的楷模,甚至還以環保意識和慈善捐助作為企業形象。但一到中國,環保能免就免,勞工權益能削則削。儘管這種企業一旦被揭發出來也會馬上更改,但這種「入鄉隨俗」還是讓人感到無奈。

為什麼會這樣?或許這些企業已領會到「關係學」的真諦,自恃有關係庇護,自然就對法律「酌情」遵守了。外國真和尚到中國來也會念歪經,從中可看出中國法治建設的任重道遠,也可看出「灰色關係」的腐蝕作用。淮橘北枳,可發一嘆。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8: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