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絕學」絕於我們之手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9-30 1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OLOR="Navy"][SIZE="3"]大陸「絕學」瀕臨斷絕   
   
  2006年09月29日

  眾專家呼籲:

[B][SIZE="4"][COLOR="Red"]別讓「絕學」絕於我們之手[/COLOR][/SIZE][/B]

絕學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和社會氛圍有關,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風使得學術氛圍很差。

文 □ 實習記者 戴瑩

何謂「絕學」?這是一個在學術界頗受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絕學是指已經沒有人研究的死學科,也有人認為是指那些瀕臨滅絕的學科。

一直關注拯救絕學問題的中國社科院民族所科研處處長邸永君博士認為,絕學是「我國本土的對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有重大意義,之前曾較有優勢,但由於各種原因而瀕臨滅絕的學科。」

事實上,我國存在許多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絕學」的學科,像因明學、契丹文字學等等。這些學科都因為諸如人才難以接繼等問題,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邸永君介紹說,單是社科院民族所就有契丹文字學、西夏學、女真學、八思巴文字學和突厥學屬於瀕危學科。尤其是契丹文字學,之前就是一個冷門,現在著名的契丹文字研究專家劉鳳翥已經退休,之前又沒有帶學生,社科院已經沒人研究,可以說是真正的絕學了。

[B]第一塊契丹文字碑的命運[/B]

為了了解契丹文字學現狀,記者特地採訪了劉鳳翥。

到劉老家的時候,老先生已經在家等候了,客廳的茶几上擺滿了老先生的著作。看到有人來訪,他顯得特別高興,十分熱心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拓片,給記者介紹契丹文字研究的歷史,教記者認契丹文字。

在劉先生的闡述中,記者注意到了「第一塊契丹文字碑」的故事。事實上,契丹文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無人能識別的,在現有的文物中甚至連一本用契丹文字寫的書都沒有,契丹文字的研究追根到底是從一個外國傳教士的一次偶然發現開始的。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爾文(L.Kervyn)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內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盜掘一空的古墓中,發現了4塊石碑,其中兩塊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類似文字的符號。由於他不會捶拓技術,所以在當地找了很多工匠,花了5天時間一筆一劃地把石碑上的符號臨摹了下來,並把這些抄本的照片發在《北京天主教會》上,一時引起轟動,這些文字後來被證實就是契丹文字。
   
這個傳教士十分具有文物保護精神,抄錄完之後,他仍舊「將原碣置於原處而以土掩之。」這一掩就掩了近百年,令人吃驚的是,這麼珍貴的文物資料,至今仍然深埋在地下,連劉老都無緣一睹真顏。劉老倒是特地去過發現碑刻的原址,那裡地形地貌比較複雜,碑刻所處的位置正好在一條深溝里,經過這麼多年,現在深溝積水很深,劉老和一些研究專家只能望「溝」興嘆。一方面,找抽水機把水抽干,再僱人來挖掘是需要一大筆資金的,而課題的經費十分不足。另外,我國挖掘皇陵需要向相關部門備案。這個陵墓已經屢次被盜,現在做的工作並不能說是挖掘,只能稱得上是清理,但即便是清理工作,也需要層層審批,相當麻煩。就是這些原因使得我們無法見到這塊碑的真實面目。「說到底,還是一個重視的問題。」劉老頗有些無奈地說。

和第一塊契丹文字碑的命運一樣,「契丹文字研究小組」的狀況也頗顯蒼涼。1975年,劉鳳翥和其他學者成立了「契丹文字研究小組」,成員包括:清格爾泰、於寶麟、陳乃雄、邢復禮以及他本人。現在已經去世了兩個,剩下的3個人裡面,於寶麟已經改行,只有劉鳳翥和清格爾泰還在勉強支撐著契丹文字的研究工作。清格爾泰已經有80多歲了,學術研究也沒有以前那麼得心應手。可以說這些年一直是劉老在孤軍奮戰。

當記者問及契丹文字學有無年輕的研究力量時,劉老很遺憾地說,他沒有帶過一個這方面的研究生,不過也還有一些年輕人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很少。

[B]兩次相隔17年的因明學術討論會[/B]

今年6月,在西子湖畔召開的國際因明學術研討會無疑又是一次聲嘶力竭的吶喊,也為我們敲響了拯救絕學的警鐘。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給會議的賀電中這樣寫道:「因明學是一個冷門學科,研究它既沒名也沒利。現在有人為此奔波,熱心推動這門學科的研究,很不容易,我非常高興!因明學再不抓就完蛋了。」誠如大師所言,即便是舉辦了這樣一個學術盛會,因明學的研究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從因明學的發展史上可以看出,中國是因明學研究的第二故鄉。因明學為五明之一,產生於古印度,后流入佛教。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劉培育告訴記者,中國在研究因明學上甚至比它的發源國印度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法師歷盡千難萬險前往印度取經求法,他的西遊不僅帶回來大量的佛學經籍,還帶回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之後他又一直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這段歷史給我國的因明學研究帶來了最豐富的資料以及前沿的佛學觀點,這是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所無法企及的,這種優勢也一直保持到現在,使得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這一學科的研究。

在這次大會閉幕式的發言中,有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次會議與上次因明學會議相隔了17年」,17年學術交流活動的空白對於一個學科而言是漫長而殘酷的。雖然在此期間因明學的研究者也還是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但長時間的缺乏交流不能不說是因明學研究的一個遺憾。劉培育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提到:老一輩的研究者,像虞愚和呂,大都已經是耄耋老人了,因明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在哪裡?劉培育介紹說,社科院在響應80年代「搶救絕學」的號召時,也曾招過因明學的研究生,但後來難以為繼,之前招的那些研究生也因為感覺前途渺茫而轉行了。現在全國都沒有正兒巴經的因明學碩士點,就算有人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也是在研究邏輯學的前提下,順帶稍上的。

此外,因明學資料的整理相當困難,大部分相關的資料都零散地分佈在西藏的一些寺廟裡,且都是一些原始資料,需要自己跋山涉水去搜集整理。並且,要整理和挖掘這些藏傳因明的資料,需要同時精通藏文、梵文和中文的人,這樣的人並不容易找到。能接觸到第一手資料的喇嘛倒是能讀懂這些經書,但他們大都只會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研究能力。在一些民族圖書館,也存有部分因明學的資料,但也是苦於找不到有能力整理的人,而面臨著要麼被塵封、要麼流失的危險。劉培育也曾經請國家圖書館的專家去民族圖書館做過一些整理工作,但這對於因明學浩大的資料整理工作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B]西夏學的自救之路[/B]

值得一提的是,曾和因明學以及契丹學一樣被歸為絕學的西夏學,卻慢慢脫離了絕學的困境,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寧夏社科院西夏學研究中心的景永時告訴記者:「我們並沒有刻意地去宣傳和推廣,是大家的重視促進了這門學科的發展。」

景永時還介紹說,西夏學是寧夏的「地方優長學科」,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比較被重視。自治區的財政直接撥給寧夏社科院西夏學研究的經費,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比如最近李範文老師的一個課題,自治區就直接撥給160萬研究經費。

政府對這些學科的重視不是沒有回報的,二者相輔相成,不能不說是一種雙贏。一方面,被重視的這個學科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學科的發展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寧夏現在就隨處可見西夏文化的旅遊景點,這大大促進了寧夏經濟的發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西夏學也許算是一門絕學,但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了,在寧夏甚至可以說是熱門學科了,目前仍然處於平穩的上升時期。

[B]絕學的未來[/B]

「重視」這個詞是這一系列的採訪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大家普遍認為,只有方方面面都重視了,才能真正拯救絕學。記者了解到,「牆內開花牆外香」在某些絕學學科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說,這些學科是相對意義上的絕學,只是絕在我們國內。例如,研究元代八思巴文的照那斯圖先生就經常被國外邀請去講學,國內的關注程度遠不及海外。

另一方面,絕學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和社會氛圍有關,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風使得學術氛圍很差。大家普遍認為研究瀕危學科投入大、收效小,完全是死路一條。在這一點上,劉鳳翥堅持,只要是利於研究的事情,他就會去做,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也為他積攢了一大批朋友。另外,劉鳳翥在退休當天就聲明不接受任何反聘,為的就是能為了多出一點時間來做學術研究,並且劉老尤其堅定,即便契丹文字學已經沒幾個人研究了,但總有一天,資料和其他客觀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這門學科是會再興起的。

因明學的研究者們同樣也很樂觀,通過杭州會議,他們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出版《因明》期刊;每兩年召開一次國內因明學會議;提倡申報國家級和省級課題;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因明學等等。邸先生也說,社科院等研究單位慢慢應該也會有所行動的。他也會一如既往地去推動拯救絕學這項大事業,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定會有所收效的。

實際上,收效已經有了。劉鳳翥曾受邀在北大歷史系講了整整一學期的《契丹文字》。這是契丹文字作為一門正規的課程首次在大學開設。他作為講授者,看到下面聚精會神聽課的20多個學生,特別高興。在他看來,那將是挽救絕學的主力軍!

[/SIZE][/COLOR]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30 22:04 | 只看該作者
雲南那邊有東巴文字, 給旅遊的寫一個名字卡片,加幾張書籤就收費20了. 「重視」噢.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