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美國教中文:教出一條黃金路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9-28 0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Aventurina King撰文/有了學生,自然就會有老師。用這句佛語描述美國人對漢語的狂熱,一點也不為過。

過去六年裡,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令生活在北美的人們喜憂參半。2002年起,中國躍升為美國的三大貿易夥伴之一;僅在2005年,兩國公司就簽署了 3,741份合同。除了兩國貿易急速升溫外,不少美國人也看準了中國的高薪工作機遇。語言是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因而,他們不得不學習中國大陸的通行語言──普通話。

美國人對學習中文可謂熱情高漲,不過中文教師似乎供不應求,數目出現緩慢而又穩定的增長。漢語課程已開始在美國的高中慢慢擴展。在紐約的廣告網站 Craigslist輸入關鍵字「Mandarin」(普通話),你將會得到一大串提供私人漢語課程的查詢結果。而且,那些通過教授漢語而走上成功道路的傳奇故事,將激發更多人加入這一行業。

ImageYao Zhang憑教授漢語而畫出彩虹其中一個成功的人物就是張要(Yao Zhang,音譯),普通話速成班(www.quickmandarin.com)的創 ... 想完全不同。

在中國完成本科教育后,張要去了巴黎政治學院進行深造。隨後揣著國際金融的文憑證書,他來到了世界金融活動的中心地──華爾街。為了維持找到工作前的生活,他開始臨時給朋友的朋友教漢語。正是這份臨時工作,完全改變了他對將來的規劃。通過口碑的傳播,不少公司和個人找上門來,要他教漢語。2005年1 月,面對不斷擴大的「學生」隊伍,他決定在帝國大廈租下了教室。

張要的學生越來越多,反映了中國對美國夢的衝擊。他說:「約35-40%的學生來自金融業,還有不少知名企業的高級白領;其餘就是那些希望提升競爭力的年輕專業人士。他們的公司或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他們希望得到提升,獲得赴海外工作的機會。」

除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因素外,普通話速成班的成功還要歸功於張要對漢語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他解釋道:「使用我的學習方法,僅需不到30個小時,外國人便可進行漢語對話。語法不是我的重心;從一開始,我就鼓勵學生們開口講話。在漢語中,詞性沒有陰陽之分,也不講究動詞搭配。因此,要實現速成,完全是有可能的。」

ImageYao Zhang自編的速成中文教材「速成」最符合學生們的口味。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英語在「世界通用語言」中長期佔據著壟斷地位,學習法語和德語則是欣賞高雅文化的主要途徑,而只有那些雄心勃勃的學者才敢接觸被認為「晦澀難解的」漢語。為迎合這一消費群體,當時的中文教材主要集中在書寫文字和文化方面。如今,漢語學習者最關心的內容,已變成實用的日常商業對話,而不是中國的星相。

不過,找到理解「速成」和「實用對話」重要性的合格漢語教師並不容易。白女士,是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雙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她指出,漢語教師「仍把重點放在語法和閱讀上,而不是張口說。在中國,學生們非常看重成績,因而寫作對他們格外重要。但在招聘面試中,人們考察的還是講話能力。在美國,重點就更多地放在了這一方面。」

張要認為:「合格的中文教師之所以難找,是因為從中國來的教師總是拘泥於嚴格的教學方法,與美國人的學習方法格格不入。美國人喜歡自己尋找答案,而中國教師只是搞一言堂,然後布置大量家庭作業。」

當然,在新移民中,會講漢語又願意教授漢語的大有人在,但能領會美國人學習方法的合格教師確實不多。深切感受到這一掣肘后,亞洲學會(Asia Society)已推出了一個幫助美國學校尋找合格漢語教師的項目。該組織成立於1956年,目的在於加強美國與亞太地區國家的交流與理解。

合格漢語教師的短缺,還表現在保姆市場。一些上流社會的家庭,也興起通過Craigslist網頁尋找能講漢語的中國保姆,以便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趙女士(Anna Zhao),是個在教授富家兒童漢語方面有著廣泛經驗的中國人。她說:「父母們認為,漢語以後會比法語和西班牙語重要的多。他們希望孩子從小學習漢語,以便今後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除了在高盛公司的日護中心兼職外,趙女士其餘時間都花在給家長教授中文,這些家長大多都無法找到適合的中國保姆。她說:「由於雇全職中文教師的費用非常高,家長們便從為孩子找個中國保姆開始。不過,這些保姆要麼帶有地方口音,要麼不知道如何教漢語。」不少情況下,這些保姆還不會講英語,根本無法同孩子父母溝通。

這樣,父母們只能寄希望於像趙女士這樣的經驗豐富的教師,每周花上6-7個小時教孩子漢語。為了以後更好地同不會講英語的保姆進行交流,美國的一些准父母甚至不得不自己學漢語。家長們也常常坐在趙女士的課堂上,學習如何用漢語與孩子溝通。她說:「當學習漢語后,一兩歲的孩子可能隨時會說出些漢語。若家長不能給予積極的回應,孩子可能就只願在漢語教師面前開口了。」趙女士還說:「每周都有5至7個家長要我教他們的孩子。然而,有些時間碰不到一起,只好回絕。」

老師出現了,但同美國不斷膨脹的漢語學習隊伍相比,其數目還遠遠不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