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實的宋庄戰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9-22 2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網上有篇《二戰真正的轉折點--宋庄戰役》的雄文,讓人看了啼笑皆非,可是居然還有不少人毫無分辨能力,居然連「在6月9日一天之內,八路軍的兩個連依託村落工事血戰16小時,給予了掃蕩合擊的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僅日軍即有坂本大將,橫山勇大將以下官兵80餘萬人被打死,負傷人數為50餘萬人;配合日軍作戰的偽軍傷亡約30餘萬人;合計敵方傷亡超過160萬人(另一說為190萬人)。而八路軍的傷亡情況如下:陣亡32人(突圍時9人),負傷41人(突圍時14人),總計73人,包括4名連級幹部。這次戰鬥不僅是八路軍一次在軍事上的重大勝利,也在精神上給日軍以重創。如由新加坡出擊的日軍20餘萬人,第二日生還者僅28人。其司令長官山下奉文大將在精神上完全垮掉,用手槍自殺(未遂,后該大將被美軍再次擊敗);另有30萬名士兵在向東方頂禮膜拜之後,亦集體上吊自盡(這就是為什麼日軍傷亡人數有 160萬人和190萬人兩種說法的原因);剩餘殘敵因為思想苦惱至極點,竟至互相埋怨、扭打達一個多小時。」這樣的搞笑之文都信以為真,還樂此不疲的在各論壇轉貼,有的網友甚至用上了《八路軍的真正戰鬥力》這樣的標題來宣揚。

宋庄之戰是冀中軍區7軍分區22團打的,該團只是5個連的小團,掃蕩中分散突圍,團部也只帶了2個連,好在一路上遇了被打散的警備旅1團2營和半個連的民兵,這樣300多人就來到了深澤縣的宋庄待機行動。宋庄地處平原,本來就不適合部隊休整,一但被敵人抵達就很難逃脫。但22團認為宋庄距離敵人據點較遠,便決定在此停留了。這是一個失誤,好在22團發揚了反掃蕩精神,不管有沒有敵人,先修好工事再說,如此幾小時內就在村裡搶築了三道工事。6月9日早上,日軍第26師團獨立第12步兵聯隊的聯隊長坂本吉太郎大佐指揮2個步兵大隊突然到來,八路軍與之逐屋爭奪,終於拖到了晚上,分路突圍而去。戰鬥結束后,22團戰報為:殺傷日偽軍400名,打傷日軍坂本支隊長,己方傷亡73人。日方坂本支隊戰報為:己方傷亡53人。後來《解放日報》對此役重點報道,將22團上報的戰果誇大3倍,稱殲滅日偽軍1200人以上,其中日軍傷亡超過900人,而八路軍只傷亡73人。《解放日報》還把戰報中打傷日軍坂本支隊長改為擊斃日軍旅團長坂本少將。

其實宋庄戰鬥宣稱擊斃的這個日軍旅團長坂本吉太郎少將,當時是日軍第26師團獨立第12步兵聯隊的大佐聯隊長,也沒有被擊斃只是受了重傷。1945年3月30日,日軍在山西大同編成獨立第4警備隊,司令官就是這個坂本吉太郎少將(見耿成寬、韋顯文:《抗日戰爭時期的侵華日軍》,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182頁),日本戰敗后在大同附近投降,並無在中國戰死。

  還有就是1943年韓略村殲滅日軍觀戰團,這在《亮劍》中也有反映,是講李雲龍想要撈一票過冬,結果竟然網上了大魚——一個少將(劇中指名為服部直臣少將)、許多佐尉級軍官,一次幹掉了一百多名「皇軍精英」。據我軍戰史稱,1943年秋,岡村寧次又研究出新戰法,稱之為「鐵滾掃蕩」。於是,中國派遣軍組成了一個戰地參觀團,來到太岳前線,不想正碰上八路軍第16團。這個16團是八路軍的甲種團,全團1200人,清一色的日式裝備,堪稱是主力中的主力,帶隊的王近山號稱「王瘋子」,許多人認為就是《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中央軍委命令時任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的王近山率16團赴延安擴編並保衛黨中央(后擴編到2500人),陳賡囑咐他儘快去延安,路上不要戀戰。王近山帶16團出發,10月21日該團來到臨汾東北的韓略村。當得知韓略村邊的公路上每天都有大批日本汽車通過時,王近山決定順手干一傢伙,但政委、參謀長都不主張動手,因為敵情不明,誤了保衛中央的大事誰都擔當不起,但王瘋子不講理。23日晨,日軍13輛汽車經過韓略村伏擊圈,被16團全殲,服部直臣少將和6個大佐聯隊長,180個中佐和少佐大隊長、中隊長全被擊斃。

  實際上,這100多個鬼子只是日本軍校學生,當事人的回憶錄里只說煙霧中看到一大佐,而解放軍出版社的八路軍大事記里連佐官也沒提到。至於宣稱被擊斃的最高軍銜者服部直臣少將,1945年日本投降時還擔任日軍華北方面軍駐山西井陘的獨立步兵第2旅團的旅團長(見耿成寬、韋顯文:《抗日戰爭時期的侵華日軍》,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185頁),又何來1943年10月就率「觀戰團」在韓略村被擊斃?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局勢的惡化,從1942年開始,「中國派遣軍」有13個常備師團陸續轉隸「南方軍」。華北的日軍,除第33師團早已加入太平洋戰場外,32、35師團(「四·二九冀南大掃蕩」主力)、36師團(上述關家堖和偷襲八路軍總部特種作戰部隊)、41師團(「五·一冀中大掃蕩」主力)以及17師團等主力部隊都調往南洋,1944年又抽調大批兵力加入正面戰場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故華北日軍力量日益虛弱。日軍記述:1943年後,「隨著整個戰局的惡化,由於日軍精銳兵團的抽出,轉用,以及兵團的改編和新建,警備兵力的頻繁換防和裝備物資的減少、士兵素質下降、士氣不振等因素,以致(華北日軍)戰鬥力減退」(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華北治安戰》,下冊,337頁)。

  據晉察冀根據地統計,1943年最後幾個月里,該根據地範圍內的日偽軍機動兵力大大減少,光是撤碉就達到778個。太行山根據地從1943年7月到1944年6月間,日軍因收縮兵力而放棄的據點達6650個。進入到1944年上半年,晉察冀僅北嶽、冀中兩區,日偽撤碉就達到2000座左右。同樣,據山東根據地統計,日軍從1943年12月開始收縮兵力,到1944年2月,僅津浦路以東地區就被迫放棄264處據點,353個碉堡,原有的5萬多日軍至少調走了2萬多人。各個根據地附近用偽軍來代守據點的情況就更多了(參見《晉察冀關於敵偽撤碉與我之發展的部署》,1944年5月12日;《晉察冀關於繼續向敵後之敵後開展工作給各分區的訓令》,1944年5月23日;《山東軍區關於敵人收縮兵力和我們的軍事鬥爭方針給各軍區的指示》,1944年3月15日;《滕楊關於太行區一年來敵兵力據點縮減及我區人口擴大情況向中央軍委的報告》,1944年8月6日)。但直到1944年4月中旬,毛澤東仍舊認為:「我黨
力量還不夠強大,黨內還不夠統一,還不夠鞏固,因此還不能擔負比較目前更為巨大的責任。」(《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711,715頁)。

  但是,自1943年底以來,各地的八路軍畢竟已經乘機摧毀了大批敵人的據點和碉堡,收復了不少失地。1944年4月17日,日軍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第一階段作戰,不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一舉擊潰黃河以南河南境內數十萬國民黨守軍,國民黨在軍事上開始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毛澤東開始感到自己對形勢估計有所不足。他明確指出:過去總是認為國民黨大,共產黨小,抗戰要靠國民黨。今天看,以後靠國民黨把日本趕出中國去將是不可能的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今後要靠共產黨。因此,他建議,今年將軍隊練得更精,準備明年大事變到來時取得重大發展,進而打到大城市去。根據這一精神,中共中央於7月1日發出重要指示,指出:以目前軍隊數量,欲在反攻前堅持與發展根據地是夠用的,但欲以此在反攻時奪取大城市與交通要道,最後驅逐日寇出中國,並對付從國民黨方面來的可能的國內突然事變,則是不夠用的。「非有一倍至數倍於現有的軍事力量,不能勝利。」但目前人力、物力和財力仍然與過去幾年差不多,正規部隊分散游擊多年,極少訓練,還難以擔負重大戰役任務。因此,一定要準備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加緊訓練現有軍隊,「準備將來使我軍發展一倍至數倍的條件」。(《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卷,第262頁)。

  這種情況下,共產黨敵後根據地才逐漸恢復元氣並轉入局部反攻。1944年共產黨軍隊開始反攻,收復大片國土和縣城,但1944年八路軍和新四軍雖已進入過近百座城市,最終卻只收復了16座縣城,加上1945年頭4個月所收復的12座,也只收復了不足30座縣城(參見朱德:《論解放區戰場》,1945年4月25日,《中**史教學參考資料》,第9冊,第508頁)。我們只要留意其戰果,就發現消滅的絕大部分是偽軍,日軍極少。以山東山區反攻為例,1944年山東軍區殲滅日軍4800人,偽軍5.4萬人,爭取偽軍反正1.1萬。1943年7月開始,山東清河軍區經3個月作戰,殲滅日軍46人,斃傷偽軍1330人,俘虜偽軍1999人。但即使少量日軍,也給我軍造成很大麻煩,如1944年山東軍區夏季攻勢中出動4個團,於6月15日夜攻擊沂水城,16日即殲滅偽軍1000多人(俘虜800多),而城內51名日軍卻到17日才被
殲滅。

  以打擊偽軍為主,確實符合「避強擊弱」的兵法(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也專打南朝鮮軍),我軍才能完成武器物資的正常積累,部隊也不斷恢復元氣並壯大。打日軍徒拚消耗而已,1943年後既然日軍已基本停止「掃蕩」,我軍也無謂與之硬拼。其時日軍只重兵確保交通線和城市,周遭廣大地區空虛只駐以偽軍,我軍即專打偽軍以求猛烈擴大解放區和兵力(如東北解放戰爭中早期方針「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對日軍確保的交通線則沒有如百團大戰般進行大破襲。1945年5月3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中國派遣軍」調4個師團去東北轉隸關東軍,即:宜昌的39師團、濟南的59師團、北平的63師團、鄭州、新鄉的117師團和漢口的34軍司令部。這些部隊乘軍列於6月下旬陸續抵達東北(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
4冊,2717頁),證明其途中並未受襲擾,日軍的華北鐵路線也未受破壞。

  隨著戰爭進入尾聲,中共中央對迅速展開大規模反攻作戰的問題,仍舊採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直到1945年8月4日,即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和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宣戰前不到一個星期,毛澤東仍然認為敵後「現在基本上還未脫離相持階段」,仍舊估計與日本的最後決戰還要有一年多的時間,因而主張「我軍的戰略方針是在日寇佔領區域實行分散的游擊戰爭,建立與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建立與擴大軍隊、游擊隊與民兵,削弱敵軍、偽軍與聯敵攻我之頑軍」。因此,在整個戰略部署上,中共中央仍在做決戰和反攻的準備,強調大規模反攻的時候「尚未到來,尚須稍有所待」,並且十分明確地把整個軍事工作的重點開始放在日本戰敗后抵禦國民黨的軍事進攻方面(《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卷,第33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801,805,812頁)。

  《疑義相與析》對游擊戰又作了這樣的估計:

  「――游擊戰消滅日軍的數目也不能僅僅去看那些著名的殲滅戰,零敲碎打加起來的數目也會非常的驚人。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加登幸太郎,《中國和日本陸軍(下)》,圭文社,1978年版)。這一日常的消耗(顯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軍事行動──如「掃蕩」中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實際上相當於每年進行一次大的會戰所造成的損失。當時華北淪陷的縣屬超過500個,以一個縣每天只消滅一個日軍的話,則日軍每天的損失要超過500人,這相當於一個步兵大隊的5/8,一個混成旅團1/5,一個三單位師團的1/20,一個四單位師團的1/30-
1/40。反過來講,也就是平均大約2天可以消滅日軍一個大隊,5天消滅其一個旅團,20-40天消滅其一個師團。聚少成多才是游擊戰爭的真正的威力所在。」

  一年消耗1.8萬人,對一支部隊而言確實不少,但就全部日軍而言,不過一小部分。二戰日軍死亡232萬人,要多少年這樣的消耗才能傷其元氣?《疑義相與析》還估計「20-40天消滅其一個師團」,那麼一年就消滅日軍12個師團,1940年日軍在華北為9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摺合6個師團),合計約15個師團,如一年被消耗12個師團,就達80%,豈不就元氣大傷(按此比例計算,如解放戰爭後期我軍70個軍一年被消耗掉80%即56個軍兵力會是什麼局面?),怎麼會有隨後1941、1942年華北根據地最困難局面?

  現在我們稱游擊戰爭具有戰略意義,是過於拔高其地位。二戰歷史證明,游擊戰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而並非打擊敵軍的主要手段,否則解放戰爭中我軍豈非可以通過地道戰、地雷戰解放全中國?實際上解放戰爭一開始我軍就組成超地方的野戰部隊,與國民黨軍主力進行大規模會戰,才逐步取得勝利。至於抗戰中我軍通過破襲戰打擊日軍交通線,斷其動脈,也只在日軍兵力不足、過低估計我軍力量疏於防範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百團大戰後即難重演此幕。日軍依靠重兵和最野蠻手段不但能確保交通線和戰略要點,保證有源源不斷的軍需補給,還能不斷出擊進行大「掃蕩」(「囚籠」政策),搶掠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和糧食等物資,供其消耗和向本土輸送,「以戰養戰」,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六七十年代毛澤東胸有成竹地估計,只要蘇軍膽敢入侵,其後方漫長的供應線就會被我處處掐斷,陷於困境,但抗戰中我軍面對輕裝備之日軍尚不能做到這點,何況對付高度機械化之蘇軍裝甲摩托化部隊?

  二戰歐洲戰場游擊戰以南斯拉夫、蘇聯、法國規模最大,但德軍前期一般均能保證前線的正常供應,游擊隊常只為生存作戰,只是在主力打到、德軍專註於前線時,才乘隙出擊破壞德軍後方取得較大成功(如蘇聯白俄羅斯戰役和法國諾曼底登陸時的游擊戰)。南斯拉夫全境多山,德軍又系重裝備(一個步兵師就有汽車上千輛),如此鐵托游擊隊只要炸垮幾座橋樑、破壞幾處隧道就可困死德軍?實際上德軍依託交通線多次對游擊隊主力進行大合圍,游擊隊經苦戰、血戰才多次在絕境下脫險(如蘇捷斯卡河之役)。1944年德軍傾注主力進行「跳馬」作戰,游擊隊總部幾番努力無法脫險,靠蘇聯空軍出動飛機將鐵托等領導人運到義大利巴里島才跳出合圍。戰爭後期德國本土被紅軍和盟軍東西夾擊,巴爾幹德軍逐漸撤回本土加強防禦,鐵托游擊隊才收復大片國土,但仍無法攻堅大城市,只好請求蘇聯紅軍協助解放貝爾格萊德。當時蘇軍正專註進攻匈牙利,為此特別分出一支裝甲機械化部隊前往,擊潰德軍主力后解放南斯拉夫首都。

  解放戰爭中我軍一次殲敵數萬乃至數十萬,老一輩革命家導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壯的活劇,但抗戰時為何不能實現?那時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大元帥、上千將軍不是還在嗎?是因為日軍過於強大,我軍被迫採取游擊戰方式以求生存,而無法進行大規模殲敵的運動戰,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將游擊戰拔高到戰略地位並不恰當,它只能證明一個民族在遭受強敵侵略時不屈不撓、決不言敗、抗爭到底的頑強鬥志,但並不能戰勝現代化、有戰鬥決心的強敵。

  翻遍八年抗戰史,在中國內地,無論國民黨正面戰場還是共產黨敵後戰場都確實找不到全殲日軍一個聯隊的例子。有網友會問,憑什麼只相信日本人提供的數字?除我序言說明的原因外還因為,日本人雖然有誇大戰果的毛病,但對自己人的死亡還是精確統計的,日本軍史承認二戰中日軍戰死185萬,包括太平洋上大批的整師團、整軍的覆沒,如記載在菲律賓戰死48萬,在沖繩戰死9萬,又有什麼必要掩飾在中國戰場損失幾個聯隊、幾千人?中國軍隊為什麼不能全殲日軍一個聯隊?從大方面說,因當時中日兩國國力差距太大。

具體原因無非主要有兩個,一是武器裝備差,這又跟國力有關,另文再談;二是戰鬥精神遠不及日軍。古往今來,某個國家某部分軍隊全部戰死的例子很多,但象日軍這樣每支部隊均誓死不降、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情況還是獨一無二的,確實是一個異數。二戰中德軍以頑強著稱,但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被圍的大部隊還是會選擇投降,如東線在斯大林格勒投降9萬,在白俄羅斯投降5.4萬。西線更是有被合圍在魯爾的整個集團軍群32萬人投降的例子。抗戰中國民黨軍精神素質遠不能與日軍相比(不過國民黨也有部分小部隊戰至最後一人),即使共產黨軍隊也難望其項背。金門之戰解放軍登陸9000人,最後被俘3000多(大多為傷員,但日軍傷員能自殺不降)。還有朝鮮戰爭中第五次戰役志願軍被俘1.7萬人、其中60軍180師就被俘5000人的例子。

  日軍能達到這種頑強程度,可以說是受「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教的影響,儘管磣雜了宗教因素,但卻使日軍戰鬥力提高許多倍。對付這樣的敵人,只有用絕對優勢的火力對其進行「火制」,因為血肉之軀終究難擋鋼鐵,精神原子彈炸不死人。太平洋戰爭波瀾壯闊,但不知網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場戰爭只有美、日兩國才有資格打。因兩國都有強大的海軍,而且戰爭焦點在於島嶼爭奪戰,美軍只有消滅全部日本守軍才能取勝,假如其他國家的軍隊在完全孤立的孤島上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陸空兵力的飽和攻擊,說不定未打就精神崩潰投降,可能有部分會英勇抗擊,但大部(含傷員)都早已投降,決不會如日軍般在完全絕望的情況下也戰鬥到最後(更不用說「神風」特攻)。美軍能全殲孤島日軍,一是在於絕對優勢火力,二是完全切斷其補給線「關門打狗」。日軍人員、彈藥越打越少,傷員無葯醫治大批死亡(我前面已指出負傷人員一般多於戰死者幾倍),屍體在全封閉坑道內腐爛發臭,導致疾病大流行,又出現大批非戰鬥死亡。最極端的例子是菲律賓,戰役後期日軍因完全沒有藥品、食物供應,以致病死、餓死的人員超過戰死者10倍!

126

主題

2718

帖子

79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98
沙發
tangyuan 發表於 2006-9-23 07:2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4: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