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外教育的五個典範

[複製鏈接]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6-9-29 1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從小培養責任感

  教育典範: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點評:

  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否則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二)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範: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點評:

  父母的期望應當與子女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並且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捕捉成才的敏感區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對象是插滿秋蘿的花瓶。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

  點評:

  發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歲時會對某一方面表現出極特殊的敏感和強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順勢予以引導,為孩子的成才打開通道。

  (四)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範:

  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

  點評: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已經成為國內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弊端。事實證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經是我們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視的重大問題。

  (五)在實踐中教育兒童

  教育典範:

  在瑞典,2歲多的小班學生最初學的單詞除了「你好、謝謝」以外,都是森林裡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稱。在夏天,每星期中有兩天需要老師帶著小寶貝們到森林裡玩耍或做小試驗。例如,在地上挖幾個坑,分別將塑料袋、紙、玻璃、香蕉皮等埋入,過了幾個星期後再挖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據此對小孩講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會吸收玻璃,而且還會傷害到人和動物的腳,太陽光反射聚焦還會引起火災,所以不可亂扔玻璃垃圾。瑞典的環境建設搞得那麼好,這與他們自身從小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點評:

  與理論教育相比,實踐教育更加形象直觀,便於兒童接受,瑞典這種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接受、對生活及人類的熱愛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來源: 搜狐教育社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9: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