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9-11中五個華人的生與死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9月18日18:07[COLOR="DarkRed"] 外灘畫報 [/COLOR]

  除了3132 條永遠消失的生命,5 年前的「9·11」事件,給紐約這座城市遺留了約100 萬噸垃圾,20 萬噸鋼筋, 9.1 萬升可燃汽油以及12.5 萬加侖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形污染,花費了4 萬名工人6 個月的時間才最終被清除。其中, 8000 名工人因從事有毒物質清理工作, 患上各種與肺相關的疾病。

  「9·11」事件帶給紐約的,除了死亡、疾病,還有無法磨滅的記憶和蔓延的傷痛。

  華人成為「9·11」事件中不可被遺忘的一部分。距離世貿中心10 個街區的唐人街,居住著55864 名亞裔。一半以上的華人,親眼目睹了那場災難。當天,華人空姐鄧月薇,在撞向世貿1號樓的美航11 號班機上,第一個向地面報告了劫持者的座位號碼和行動狀況。

  當天,29 歲的曾吉吉,獨自一人前往世貿現場參與搶救,自此,再也沒有回來。當天,華人警官林維敏,因護送一名殘障婦女離開世貿北樓,幸運避開了北樓倒塌的瞬間,卻又被困廢墟5 個小時。

  當天,駐世貿大廈的中資企業有18 家,至少有40 個中國人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難,其中包括生還者孫玲玲和陳思進。

  當天,《彼岸》雜誌總編劉予建拿起自己的相機,跑到現場記錄下了觸目驚心的瞬間種種。

  當天,美國華商總會會長梁冠軍和華埠一些商家自發成立急救中心,把水、麵包一車一車地往裡運,送給那些搶救人員。

  也是當天,熱鬧的唐人街被封鎖起來,車輛無法進出,生意停頓,華埠經濟開始衰退。梁冠軍在受訪時稱, 以前商家能做到100 美元一天的生意, 甚至是1000 美元一天,「9·11」以後只能做到兩三美元、三四美元。

  「 9·11」事件中,世貿大樓遇難華人已知21 位,其中來自內地7人,香港2 人,台灣地區9 人。

  美國「亞美聯盟」一項統計表明,「在『9·11』災后的頭2 周,紐約華埠3/4 的工人,接近2.5 萬名工人失業; 『9·11』 發生后的3 個月,還有1/4 工人,接近8000 名失業。此外,頭3 個月,40 家紡織加工廠因『9·11』衝擊關閉。即使1 年以後,紐約華埠的失業率還是遠高於其他地區。」

  自此,很多與紐約有關、與「9·11」 有關的華人生活開始改變。英雄曾吉吉和鄧月薇雙親的眼淚從此沒有停過,他們還在等自己的孩子歸來;孫玲玲開始意識到生命從未如此脆弱過,陳思進則稱不再為自己而活著;而華人警察伍雅倡每天帶著腐臭的味道回家,因他甄別遇難者屍體長達一個月之久。

  五年了,「9·11」到底改寫了多少美國華人的生活?  ( 文/ 曾進)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24 | 只看該作者
[CENTER][SIZE="5"][B]來自「死亡航班」的電話[/B][/SIZE][/CENTER]


  [B]來自「死亡航班」的電話[/B]

  [B]舊金山市市長威廉·布郎褒揚鄧月薇是「真正的美國英雄」,並且宣布把每一年的9 月11 日命名為「鄧月薇日」。[/B]

  文/ 小飯

  「9·11」事件發生那天,被劫持的美航第11 號班機上的一名華裔乘務員鄧月薇(Betty Ann Ong)沉著勇敢地將劫機訊息秘密傳達給了地面航空安全機構,使得美國政府得以及早關閉機場與領空。25 分鐘后,她隨飛機撞上了世貿中心。

  「我是第011 次航班3 號乘務員, 我是貝蒂·鄧」

  2001 年9 月11日上午,美洲航空公司波音767 客機正從波士頓飛往洛杉磯。突然,商務艙內5 名男子向靠近駕駛室的商務艙內噴毒氣,使人無法進入。以穆罕默德·阿塔為首的恐怖分子們開始了瘋狂的劫機行動。

  沒過多久,美航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訂票中心接到了一個電話。

  「我是第011 次航班的3 號乘務員, 我的名字是貝蒂·鄧。」

  「是的!」一名男性訂票員發出回復。

  「這裡商務艙有人被刺傷了;現在商務艙里根本無法呼吸,是有人施放了毒氣或是別的什麼東西..這裡是3 號指揮艙,有乘客告訴我,有人會利用這架飛機,進行一次襲擊。我想他們正迫使飛機飛向哪裡..我想會是一次高空撞擊。我不是非常確定。」

  「你可以描述那人的樣子嗎?」

  「我們的1 號乘務員被刺傷;乘務長被刺傷;我不知道是誰刺的。我們現在甚至不能去商務艙,因為在那裡沒辦法呼吸..我想有劫機者在那裡,可能已經堵住了去那裡的路,無法給駕駛艙打電話。..您還在聽嗎?」

  「是的,我們一直在聽。你們是第11 次航班嗎?你們給其他人打電話了嗎?」此時電話已經被轉至航空公司的飛行控制主管納迪亞·岡薩雷斯。「有人正在呼叫醫療救助,我們這裡沒有醫生..」

  「出了什麼事情,貝蒂,和我說話, 貝蒂,你在那兒嗎?貝蒂?貝蒂?貝蒂? ..」 岡薩雷斯大聲喊著,對方卻已經

  沒有了迴音。

  這是2001 年9 月11 日上午9 時左右,美洲航空公司第11 號航班在被恐怖分子劫持后,身為座艙長的鄧月薇和地面控制中心的部分通話錄音。

  45 歲的鄧月薇在恐怖分子強行闖入駕駛艙到飛機撞到世貿中心北樓之間的25 分鐘內,通過機上的航空公司內部電話與地面指揮中心的同事保持著秘密聯繫。鄧月薇在通話開始時顯然已經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她一再對與她通話的地面人員說:「為我們祈禱,為我們祈禱,幫幫我們。」沒過多久,這架飛機就撞上了世貿大廈。

  鄧月薇和訂票員之間4分鐘的通話錄音,成為「9·11」事件中最珍貴的史料之一。有了這些「確鑿證據」,才讓美國當局在最短時間內確認這是由中東恐怖組織策劃的恐怖襲擊。至此,鄧月薇這個名字才開始廣為人知。

  給家人的最後遺言:「我好愛你們!」

  鄧月薇是第三代移民。鄧月薇的父親鄧錦仕出生在俄亥俄州,是第二代華裔,80 多歲,母親余金愛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代移民,年過七十。鄧錦仕退休前在舊金山華埠附近開設家庭式副食店,在鄰里之間有良好的人緣。

  一生未婚的鄧月薇自小就生長在舊金山,排行老四,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鄧月薇漂亮、樂觀、好動,最喜歡笑了。家裡人時而叫她「Betty」(貝蒂),時而叫她「Bee」(蜜蜂)。二姐鄧月芳說小妹總是像一隻快樂的小蜜蜂飛來飛去,所以大家都叫她「Bee」。生前姐妹倆幾乎每天都要通電話, 因此,鄧月芳對妹妹的航班計劃了如指掌,「任何時候,我都知道她飛到了哪裡」。然而,「9·11」事件當天,當大哥鄧達民從電視里看到飛機撞向世貿的鏡頭後向她查詢時,她才知道妹妹趕上了「死亡航班」。鄧月芳說在「9·11」前一天, 妹妹鄧月薇還和她通過電話。「我好愛你們!」

  震驚和悲傷的情緒讓鄧月薇老邁的父母親幾天內茶飯不思,甚至連話也不願多說一句。但鄧月芳注意到,父母在聽完女兒最後的談話錄音后,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起初,我也有點擔心妹妹會不會說出什麼不忍卒聽的話,但聽完錄音后發現這種擔心完全多餘,因為她的表現非常專業、非常鎮定。」

  [B]舊金山有個「鄧月薇日」 [/B]

  2002 年2 月,紐約醫學鑒定中心打電話來通知鄧月薇的家屬,鄧月薇的兩根骨頭在離雙子塔兩個街區的地方找到了。鄧月薇的家人們把這兩根遺骨放在舊金山南部一個名叫松園墓地的骨灰罈里。

  鄧月薇的靈室就在松園墓地大堂後面一個顯眼的地方。靈室不大,30 英尺見方。靈室青銅外殼,裡面擺放著一個青底、綠葉、紫花的景泰藍骨灰罈。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在內的各界人士都曾給鄧家寫去感謝信,授予鄧月薇各種獎章。舊金山市市長威廉·布郎褒揚鄧月薇是「真正的美國英雄」,並且宣布把每一年的9 月11日命名為「鄧月薇日」。

  5 年過去了,鄧月薇的照片依然放在家裡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大哥鄧達民在接受採訪時說,「每天,我都會在心裡問候下Betty,我對自己說,Good morning, Betty, good night, Betty。」 至今,每天在家看CNN 新聞的父母,都不相信Betty 真的死了,「他們以為還可以從電視上看到她,還可以接到她的電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3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26 | 只看該作者
[CENTER][SIZE="5"][B]華人英雄曾喆母親專訪[/B][/SIZE][/CENTER]


  [B]華人英雄曾喆母親專訪[/B]

  [B]媽媽,現在外面很亂,我沒事,要去救人

  「我希望讓世界所有人知道,我們華人, 不只是曾喆, 移民到新的國家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國家, 願意為它貢獻一切,甚至生命」。 [/B]


  文/魯濱 顧湘

  「媽媽,現在外面很亂,我沒事, 要去救人。」2001年9月11日9點40 分, 曾喆給母親岑嬌嫻打了一個電話。

  福克斯電視台的現場新聞報道無意中捕捉下了曾喆的身影: 他身穿白襯衫、戴著膠皮手套,蹲在地上,面對一位仰卧在地、看上去傷勢不輕的亞裔婦女。傷員的另一側蹲著棕色皮膚的美國救護人員,曾喆像在和他商量如何救治傷員。

  背景是一輛大型交通工具,旁邊一位消防隊員制服上的熒黃色條紋清晰可見。這是29 歲的曾喆留給母親和這個世界的最後的聲音和影像。

  曾喆在離世貿中心相隔僅兩條街的紐約銀行上班。他的上司蒂姆·基尼後來說,曾喆走出地鐵站時,世貿中心1 號樓已經起火冒煙,他在來辦公室的路上應當清楚地看到火勢加大和2 號樓被撞。

  [B]紐約有條「曾喆街」 [/B]

  每周岑嬌嫻從布魯克林到曼哈頓華埠參加活動時,路過那條「曾喆街」 (ZHE "ZACK" ZENG WAY),就會回想起曾喆,這個性格開朗的孩子,無論在哪, 總是給人帶來歡樂。

  2004 年9 月11日,與紐約市政廳大樓咫尺之遙的一條街道,以曾喆的名字命名。這是紐約市第一次以華人的名字命名一條街道。

  在曾喆曾經當過義工的羅徹斯特郡急救隊,特地以曾喆的名字命名了該隊的一輛救護車。曾喆工作過的紐約銀行, 以曾喆的名字命名了該公司的一個會議廳; 紐約銀行目前能夠享受這樣的殊榮只有兩人,除了曾喆,另一位是公司的創始人。曾喆的母校羅徹斯特大學,成立了「曾喆基金」,表彰品學兼優的學生。

  紐約州州長帕特基在「州情咨文」中列舉了世貿中心救難的14 位英雄的事迹, 其中唯一的華人是曾喆。帕特基派人給曾媽媽送來中文慰問信:「您的受過緊急醫護訓練的兒子,在最需要他的技術的時候,衝到事件發生地廢墟。他是被人看到的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救護紐約的人。您的兒子是所有紐約人和所有美國人的真正英雄,請接受感恩的紐約州對您兒子英勇行為的謝意。」

  「我希望讓世界所有人都知道,我們華人,不只是曾喆,移民到新的國家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國家,願意為它做出一切貢獻,甚至生命。」 岑嬌嫻說。

  「萬一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像兒子曾喆那樣幫助別人」

  岑嬌嫻回憶起自己兒子的點點滴滴,大學時曾喆學習過護理他人,「他的公事包和汽車後備箱里總是放著急救用品」。那一年搬家,房東聽說他們的小兒子在蘇域柏中學讀書,就問是不是叫曾喆,因為房東的女兒是那所中學的老師,曾喆是學校里出名的優等生。他們一家人因為曾喆的緣故很順利地租到了房子,房租還打了折。《紐約時報》1990 年就報道過曾喆,稱之為「少數族裔模範學生」,在數學方面顯示出卓越的天賦。

  「如果1988 年全家沒移民美國..」, 出於人之常情,岑嬌嫻甚至會這樣假設,但是很快就打消了念頭。兒子去世5 年來,她經常被記者問到:「如果你那天能在電話裡面阻止他的話,

  你會阻止他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岑嬌嫻如是回答: 「即使他事先徵求我的意見,我也會支持他救人。他沒有違背這個家庭多年來給予他的教育。」然而這樣反覆假設思量並不能讓人擺脫悲傷,這不會是曾喆樂意發生的事,死者既不希望親友以淚洗面,也不願意被他們淡忘。「我日夜都想念他,他的音容相貌在我的

  腦海裡面不斷重複出現。但活著就要面對現實,我堅強地面對現實,好好地生活。」

  「9·11」過去1 周年以後,岑嬌嫻才慢慢走出陰影,開始接受媒體採訪。之前,認識她、聽說過她兒子的華人, 都不敢輕易接觸她。「我們不願意打攪她。」劉予建,北美中文雜誌《彼岸》主編表示,儘管周圍很多人都認識她, 但是他也不願意再去攪動對方悲傷的內心。

  「9·11」的第二天,岑嬌嫻退休了。這幾年,她參與了社區的很多活動,到老人中心當義工; 也經常參加唱歌跳舞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有時也會邀請老人中心的朋友到家裡打牌娛樂。最近,她還應邀加入了美國民安隊, 成為榮譽會員。民安隊是個隨時準備幫助別人的團體,參加民安隊可以學到急

  救甚至反恐方面的專業知識,「萬一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像兒子曾喆那樣幫助別人」。

  岑嬌嫻目前居住在布魯克林區羊頭灣一座兩層的、陳設簡單的住宅,住宅不遠處就是通往曼哈頓的地鐵站。丈夫前些年已經去世,岑嬌嫻自己居住在二樓,長子一家住在一樓。長子是紐約一家餐館的廚師,育有兒女二人。她說, 多年來習慣了儉樸的生活,對生活沒有奢求。

  今年8 月初,岑嬌嫻與居住在波士頓的弟弟一家外出旅行,遊覽了黃石公園。2004 年,她曾回去故鄉廣州探親。談到故鄉熟悉的生活和舊日的朋友,岑嬌嫻的臉上顯出快活神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4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29 | 只看該作者
[CENTER][SIZE="5"][B]孫玲玲的生死劫[/B][/SIZE][/CENTER]


  [B]孫玲玲的生死劫

  「鴿子落到地上,我以為是飛機」 [/B]

  文 / 陸彥

  正如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薩默森說,恐怖分子炸毀的不僅是世貿中心和部分的五角大樓,而是美國的平靜和安全感。「9·11」事件打破了冷戰後10 年來美國人的生活觀念,美國的安逸從此畫上了句號。

  「9·11」現場倖存者、《中國日報》美國發行公司總經理孫玲玲對此別有感觸。

  「世貿出來,我只剩下一張身份證」 2001 年9 月11 日早上不到8 點, 孫玲玲來到位於世貿大樓北樓33 層的辦公室。當美國航空公司的波音767 撞上北樓時,她正在往北京總公司打電話。突然傳來一聲巨響,整個大樓劇烈震動起來。

  此前,她已經在這棟樓上班8 個年頭。

  孫玲玲至今還記得5 年前逃生時出現的感人一幕。人們從樓道的一邊往下走,消防隊員們從另一邊往上沖。一位紳士解下高級名牌的領帶,澆上水遞給孫玲玲,讓她把鼻子捂上。人們還讓一位牽著導盲犬的盲人員工先走,一切井然有序,人們互相幫助。當孫玲玲終於來到一樓的時候,見到朝夕相處了8 年的大樓警衛,他說:「別慌,但是要快。」

  來到廣場上,孫玲玲聽到背後一聲巨響。她用眼角餘光一看,地上躺著一個從高處跳下來的人。絕望的人從很高的窗戶里往下跳,驚魂未定的人們在廣場上互相安慰,而兩座大樓火光衝天、滾滾濃煙,隨時可能坍塌。此情此景, 簡直與地獄所差無幾。

  在警察的疏導下,孫玲玲隨著人流湧上了布魯克林大橋。經過漫長的步行后,直到晚上8 點,她安然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我洗了澡,才開始看電視,看到飛機扎進大樓一剎那的時候, 感覺特別後怕。我家養了鴿子,我走到陽台上,驚動了鴿子。鴿子飛了起來, 一下子落在地上,我就以為是飛機來了。人變得杯弓蛇影,特別脆弱。任何事都會想到飛機。

  「從世貿大樓跑出來時,我身上除了一張身份證,什麼都沒有。」

  「生命太脆弱了,我們只能向前看」

  災難使《中國日報》美國發行公司的辦公室蕩然無存,所有財產包括寶貴的客戶資料毀於一旦。

  「 現在我總是有一種感覺揮之不去, 客戶資料存了一份兩份都不行,甚至存五份才能放心。還有,客戶資料放在哪裡才安全呢? 這個抽屜,還是那個柜子? 總是很緊張,就怕出事。」

  「9·11以後,如果出現任何異常情況, 比如說哪天火車晚點了,哪天發現多了幾名帶著警犬的警察,我馬上就會想到是不是發生了什麼恐怖襲擊? 這輩子心裡恐怕都去不掉這種傷痕。」

  有一次孫玲玲遇到一個小夥子, 彼此僅打過招呼。那次他一下子把孫玲玲抱住了,眼淚掉了下來,「我也忍不住就掉眼淚了。生命太脆弱,我們只能向前看。」

  「『9·11』改變的不僅僅是一代人。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女孩畫了兩個大樓,許多黑團一點點從樓頂飄落。當人們不解地問她那是什麼時,她說『It』 s people( 是人)』。我驚呆了。後來我了解到,小女孩所在幼兒園的窗戶正對著世貿大樓,11 日那天,她親眼看到很多人從世貿大樓跳下來。現在只要一看到高樓,小女孩就會說『people, people』,這個記憶,就像珍珠港事件印在他們祖父輩的心裡、古巴導彈危機令他們的父母記憶猶新一樣,恐怕將伴隨她的一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5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30 | 只看該作者
[CENTER][SIZE="5"][B]在一號樓沒有倒下的樓梯中生還[/B][/SIZE][/CENTER]


  [B]在一號樓沒有倒下的樓梯中生還

  「9·11」當天總共只有18 人從世貿坍塌的廢墟中走了出來, 其中包括華裔警官林維敏。[/B]

  文/ 洪立

  對於「9·11」當天身處世貿中心的人來說,當頭頂上的天坍塌下來的那一刻,有些人很幸運地逃脫了,但絕大多數來不及逃走的人頃刻間湮沒在千萬噸廢墟之中,包括很多名消防和警官,還有一條名叫「天狼星」(Sirius) 的嗅彈犬。

  這條狗的主人是中年華裔警官林維敏(David Lim)。一號樓坍塌時,他奇迹般地呆在唯一一段沒有倒下的樓梯中。在長達5 小時被圍困后,他被解救出來。

  「我對自己說: 要死的話,就來得快一點吧」

  當了22 年警察的林維敏在紐約港務局警署警犬隊工作,上班地點正是世貿中心。這已經是他第二次經歷的恐怖襲擊事件。

  1993 年世貿中心首次遭襲,當時林維敏碰巧在休假—到南卡羅萊納州打高爾夫球。回紐約后,他吃驚地看到大樓地下車庫被炸出的大洞—從地下2 層一直延伸到地下6 層。「當時這是我見過的最大災難。」事後他沒有想太多,警方也大大加強了安全措施。林維敏以為,世貿中心從此將固若金湯。

  2001 年9 月11 日一早,林維敏和往常一樣從6 點不到就開始工作: 帶著四歲大的拉布拉多犬「天狼星」在二號樓地下室檢查抵達的送貨卡車。

  約莫8 點45 分左右,他開始第一次休息: 沖了杯咖啡,拿著一塊松糕吃起來。這時第一次撞擊發生了,他的咖啡杯被震翻在地。對講機響了:「一號樓高層發生爆炸!」林維敏把警犬留在狗舍,然後趕往一號樓協助撤離和營救工作。

  他順著樓梯往上爬,看到很多人紛紛跑下來,女士都光腳拎著鞋子。到夾層時聽到有人尖叫,他往窗外一看: 廣場上躺著一具屍體,顯然是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的。他剛用對講機報告總部, 又有一個人掉下來了。「我意識到樓上一定出了大麻煩,得趕緊上去。」 爬到42 層時,二號樓也被撞中, 他開始扶一些呼吸困難、行動不便的老人下樓。走到35 樓,二號樓突然倒塌。

  林維敏在21 樓遇到從警察學院趕來的隊長和兩個警官,幫他們抬一位呼吸困難的男子下樓。在5 樓他看到一個女士( 後來知道她叫約瑟芬·哈瑞斯) 坐在台階上。她是從70 多層走下來的,現在再也走不動了。他與一位消防員一人架起她一支手臂,攙著她繼續往下走,此時很多人都已經撤出大樓。

  「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你幾乎可以聽到一個個樓層疊落到一起的聲音。一個消防員從我身邊飛了出去。我撲到約瑟芬和另一個人上面。我們接受的訓練是一旦遇到出事時,你必須保護老百姓。當時我想到了家人,但記不得有沒有回閃過自己的一生。我對自己說: 要死的話,就來得快一點吧。

  「我以為自己肯定是已經死了。最後轟轟聲停了,我躺在那裡咳嗽起來。我知道這很好笑,不過當時我突然想: 如果我死了的話,應該不會咳嗽才對。周圍一片寂靜,然後我就聽到有人高聲呼救。

  「當時我們所在的那一小段樓梯居然沒有倒,大概從六樓一直到二樓。我不知道上下周圍都怎麼樣了,因為剛開始我們什麼都看不見—到處是煙霧灰塵。我們查看約瑟芬的情況,她說:『我很好,干你們該乾的事去吧。』」

  林維敏找到一隻對講機說:「我在一號樓四層或五層的B 樓梯。」對方說:「不可能。大樓都沒了!」林維敏答道:「我還活著,我在這兒呢。過來接我吧。」

  他在身上找到兩隻手機,先打電話給妻子,然後把另一隻借給旁邊幾個消防員,讓他們也打回家。

  「你們要做的是別害怕」

  事後被人問起自己的生還奇迹時, 林維敏回答:「我想這可能是大樓某一部分結構的堅固,外加很好的運氣,或許上帝也出手干預了一些吧。」「9·11」 當天總共只有18 人從世貿坍塌的廢墟中走了出來。

  4 天之後,紐約股票交易所重新開盤,按下開盤電鐘按鈕的人正是林維敏—通常只有重量級人物才能有此殊榮, 此時站在他身後的還有來自紐約州的國會參議員舒默和柯林頓、州長柏德基, 以及市長朱利安尼。後來他又受邀加入「9·11」紀念館籌建委員會。

  「人們問我: 你是怎樣忘掉這件事的? 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掉這一切,但我已經可以繼續前行,過好日子。我還是當警官,還住在紐約。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所能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孩子們問我:『你覺得安全嗎?』『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我的回答是:『我覺得很安全。你們要做的是別害怕,因為如果你害怕了,恐怖分子就贏了。』」

  林維敏的警車和私家車都沒了,但現在他又有了一條新的拉布拉多犬,它名叫「小樹枝」,這是加州有人捐給他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6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8 18:34 | 只看該作者
[CENTER][SIZE="5"][B]紐約皇後區華人警探伍雅倡專訪 [/B][/SIZE][/CENTER]


 [B] 紐約皇後區華人警探伍雅倡專訪

  「我花了一個月甄別遺體」 [/B]

  文/ 陸彥

  1976 年是中國的轉折年,也是伍雅倡個人命運的轉折點。16 歲的伍雅倡和家移民到美國,開始在異鄉生活。伍雅倡進入紐約一所高中就讀,校友中有一個叫曾吉吉的少年。誰都沒有想到, 多年後曾吉吉在9·11 中壯烈犧牲,而伍雅倡成為參與甄別他屍體的人。

  「我們整個人都帶著屍體的氣味」

  在伍雅倡提供給我們的照片中,有一張就是9 月10 日在世貿大廈的留影。第二天,兩座摩天大樓不復存在。

  「快起來! 世貿中心遭到襲擊了!」 9 月11日早晨, 伍雅倡被一位朋友的電話吵醒。他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打開電視后,他看到世貿中心一帶已陷入濃煙滾滾中。

  和所有的紐約警察一樣,伍雅倡趕緊回到工作崗位待命。警察局陷入一片混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運行機制幾乎癱瘓。冷靜一些之後,伍雅倡和同事們組成一支十幾人的隊伍去了南碼頭,在那裡等待命令,準備去現場搶救。當時那裡已聚了幾百名等候命令的警察。但是半個紐約已陷入癱瘓狀態, 他們根本無法靠近現場。

  「第二天早晨5 點,我終於到達現場,同時也接到了艱巨的任務: 協助法醫處理死難者的遺體。9 月12 日,我來到位於第2 大道32 街的紐約大學醫院驗屍房。頭兩天,幾乎沒有屍體被運來,因為當時世貿大廈的廢墟還在燃燒。之後越來越多的屍體源源不斷地從世貿大廈廢墟運過來。超過一半死難者的屍體已殘缺不全,尤其是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上掉下來的幾百具屍體。

  有時是一隻手,有時是一條腿,有時是一個人頭,有時僅僅是一塊骨頭。運用DNA 技術進行甄別之前,我們把每一塊遺體進行清洗、消毒、分類和編號。

  9 月天氣還很炎熱,很多屍體已高度腐爛,每個人都被屍體的氣味籠罩,濃烈的氣味侵入到每一個毛孔中,這決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一天的工作結束后,很多人不願意回家。」

  伍雅倡說,雖然他已經做了十幾年警探,經歷過很多兇殺案,心理還是被當時的慘景幾乎擊垮。「特別是看到有的警察和消防隊員的遺體上還帶著去營救人的繩索時,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悲痛之極。」

  「我一直珍藏『9·11』使用的警徽」

  伍雅倡已在紐約警察局工作20 年了,這裡每一個人都知道他。高中畢業后,伍雅倡當了兵,退伍后入讀警察學校,1986 年成為紐約警察局皇後區專案組警探。因工作敬業,他在業界積累了很高的知名度。

  談起5 年來的工作和生活,至今獨身的伍雅倡起初並不願意多說。「我們一家來到美國之後一直住在紐約。當兵時出差回紐約,在距離曼哈頓還有幾十英里遠時就會看到世貿大廈這個標誌性建築,心裡就升起回家的感覺。

  「5 年過去了,我過了一段很苦的日子,無論是情感上還是身體上。有人說紐約人冷酷,但是『9·11』之後,紐約人表現出了同情心和熱心。紐約的犯罪率也降低了。當年與我一起作戰的很多警察已經退休,或調離了皇後區分局。

  我想我會在崗位上堅持下去。『9·11』 那年使用的警徽,我也會一直珍藏。」 伍雅倡說:「『9·11』過後,警察的工作量增加了許多。每一項戒備命令都必須得到更加嚴格的執行。「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世貿中心已經沒有了』。我想, 現在每一位紐約警察都隨時隨地保持著警惕。」

  (感謝上海電視台《1/7》欄目、陳思進、劉予建及陶短房提供的資料和幫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7
丁巳 發表於 2006-9-19 15:39 | 只看該作者
Between life and death, Chinese show the braver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0: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