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SIZE="5"][B]華人英雄曾喆母親專訪[/B][/SIZE][/CENTER]
[B]華人英雄曾喆母親專訪[/B]
[B]媽媽,現在外面很亂,我沒事,要去救人
「我希望讓世界所有人知道,我們華人, 不只是曾喆, 移民到新的國家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國家, 願意為它貢獻一切,甚至生命」。 [/B]
文/魯濱 顧湘
「媽媽,現在外面很亂,我沒事, 要去救人。」2001年9月11日9點40 分, 曾喆給母親岑嬌嫻打了一個電話。
福克斯電視台的現場新聞報道無意中捕捉下了曾喆的身影: 他身穿白襯衫、戴著膠皮手套,蹲在地上,面對一位仰卧在地、看上去傷勢不輕的亞裔婦女。傷員的另一側蹲著棕色皮膚的美國救護人員,曾喆像在和他商量如何救治傷員。
背景是一輛大型交通工具,旁邊一位消防隊員制服上的熒黃色條紋清晰可見。這是29 歲的曾喆留給母親和這個世界的最後的聲音和影像。
曾喆在離世貿中心相隔僅兩條街的紐約銀行上班。他的上司蒂姆·基尼後來說,曾喆走出地鐵站時,世貿中心1 號樓已經起火冒煙,他在來辦公室的路上應當清楚地看到火勢加大和2 號樓被撞。
[B]紐約有條「曾喆街」 [/B]
每周岑嬌嫻從布魯克林到曼哈頓華埠參加活動時,路過那條「曾喆街」 (ZHE "ZACK" ZENG WAY),就會回想起曾喆,這個性格開朗的孩子,無論在哪, 總是給人帶來歡樂。
2004 年9 月11日,與紐約市政廳大樓咫尺之遙的一條街道,以曾喆的名字命名。這是紐約市第一次以華人的名字命名一條街道。
在曾喆曾經當過義工的羅徹斯特郡急救隊,特地以曾喆的名字命名了該隊的一輛救護車。曾喆工作過的紐約銀行, 以曾喆的名字命名了該公司的一個會議廳; 紐約銀行目前能夠享受這樣的殊榮只有兩人,除了曾喆,另一位是公司的創始人。曾喆的母校羅徹斯特大學,成立了「曾喆基金」,表彰品學兼優的學生。
紐約州州長帕特基在「州情咨文」中列舉了世貿中心救難的14 位英雄的事迹, 其中唯一的華人是曾喆。帕特基派人給曾媽媽送來中文慰問信:「您的受過緊急醫護訓練的兒子,在最需要他的技術的時候,衝到事件發生地廢墟。他是被人看到的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救護紐約的人。您的兒子是所有紐約人和所有美國人的真正英雄,請接受感恩的紐約州對您兒子英勇行為的謝意。」
「我希望讓世界所有人都知道,我們華人,不只是曾喆,移民到新的國家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國家,願意為它做出一切貢獻,甚至生命。」 岑嬌嫻說。
「萬一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像兒子曾喆那樣幫助別人」
岑嬌嫻回憶起自己兒子的點點滴滴,大學時曾喆學習過護理他人,「他的公事包和汽車後備箱里總是放著急救用品」。那一年搬家,房東聽說他們的小兒子在蘇域柏中學讀書,就問是不是叫曾喆,因為房東的女兒是那所中學的老師,曾喆是學校里出名的優等生。他們一家人因為曾喆的緣故很順利地租到了房子,房租還打了折。《紐約時報》1990 年就報道過曾喆,稱之為「少數族裔模範學生」,在數學方面顯示出卓越的天賦。
「如果1988 年全家沒移民美國..」, 出於人之常情,岑嬌嫻甚至會這樣假設,但是很快就打消了念頭。兒子去世5 年來,她經常被記者問到:「如果你那天能在電話裡面阻止他的話,
你會阻止他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岑嬌嫻如是回答: 「即使他事先徵求我的意見,我也會支持他救人。他沒有違背這個家庭多年來給予他的教育。」然而這樣反覆假設思量並不能讓人擺脫悲傷,這不會是曾喆樂意發生的事,死者既不希望親友以淚洗面,也不願意被他們淡忘。「我日夜都想念他,他的音容相貌在我的
腦海裡面不斷重複出現。但活著就要面對現實,我堅強地面對現實,好好地生活。」
「9·11」過去1 周年以後,岑嬌嫻才慢慢走出陰影,開始接受媒體採訪。之前,認識她、聽說過她兒子的華人, 都不敢輕易接觸她。「我們不願意打攪她。」劉予建,北美中文雜誌《彼岸》主編表示,儘管周圍很多人都認識她, 但是他也不願意再去攪動對方悲傷的內心。
「9·11」的第二天,岑嬌嫻退休了。這幾年,她參與了社區的很多活動,到老人中心當義工; 也經常參加唱歌跳舞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有時也會邀請老人中心的朋友到家裡打牌娛樂。最近,她還應邀加入了美國民安隊, 成為榮譽會員。民安隊是個隨時準備幫助別人的團體,參加民安隊可以學到急
救甚至反恐方面的專業知識,「萬一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像兒子曾喆那樣幫助別人」。
岑嬌嫻目前居住在布魯克林區羊頭灣一座兩層的、陳設簡單的住宅,住宅不遠處就是通往曼哈頓的地鐵站。丈夫前些年已經去世,岑嬌嫻自己居住在二樓,長子一家住在一樓。長子是紐約一家餐館的廚師,育有兒女二人。她說, 多年來習慣了儉樸的生活,對生活沒有奢求。
今年8 月初,岑嬌嫻與居住在波士頓的弟弟一家外出旅行,遊覽了黃石公園。2004 年,她曾回去故鄉廣州探親。談到故鄉熟悉的生活和舊日的朋友,岑嬌嫻的臉上顯出快活神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