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源遠流長的中國漁文化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9-15 0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ENTER][SIZE="5"][COLOR="Red"][B]漁文化之中國古代詩詞、散文與古代建築[/B][/COLOR][/SIZE][/CENTER]


[B][CENTER][SIZE="4"][COLOR="blue"]

千山島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




李白開元中謁宰相。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釣錢?"白曰:"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又問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時相悚然。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囊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竿。

[清]鄭板橋[/COLOR][/SIZE][/CENTER][/B]



[CENTER][B][SIZE="4"]郵資片"北京釣魚台"。因金代章宗皇帝(公元1190-1196)於此處垂釣而得名。[/SIZE][/B][/CENTER]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9-15 08:53 | 只看該作者
[SIZE="4"]詠魚詩:漁父


[B]陸 游[/B]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敲門賒酒常酣醉,舉網無魚變浩歌。

片月又生紅蓼岸,孤舟常占白鷗波。



一棹每隨湖上下,數家相望埭東西。

團團箬笠偏宜雨,策策芒鞋不怕泥。



漁 家

江上漁家水蘸扉,閑雲片片傍苔磯。

釣收鷺下虛舟立,橋斷僧尋別徑歸。


詠魚詩:觀打魚歌  

[B]杜 甫[/B]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於河南鞏縣,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詩多名作,有「詩聖」之譽。有《杜工部集》



錦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鮁鮁色勝銀。

漁人漾舟沉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

潛龍無聲老蛟怒,迴風颯颯吹沙塵。

饔子左右揮又刀,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舫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君不見朝來割素,咫尺波濤永相失。



[註釋]

    錦州:唐代州名,轄境在今四川省。

    鮁鮁:銀光閃閃的樣子。

    饔子:廚師。

    素:白色的魚體。

    咫尺波濤:游魚激起的小浪。


詠魚詩:春江獨釣

[B]戴叔倫[/B]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說次公),唐代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字撫州刺史。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有《戴叔倫詩集》。



獨釣春江上,春江引趣長。

短煙棲草碧,流水帶花香。

心事同沙鳥,浮生寄野航。

荷衣塵不染,何用濯滄浪。


詠魚詩:瀛海漁歌  

[B]王慶余[/B]

     王慶余,浙江象山沙崗人,清末邑庠生,工詩。



漁翁擊楫未停船,一曲新歌緩緩傳。

矣乃聲聞瀛海上,登城賈客共陶然。



詠魚詩:漁父樂

[B]張達三[/B]

    張達三,近代浙江象山人。



外塘春水長魚苗,坐石援罾趁晚潮。

網得一籃堪換酒,江鄉漁父樂逍遙。[/SIZE]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9-15 08:55 | 只看該作者

漁家號子:東海之濱的原生態民歌

[SIZE="4"][COLOR="Blue"]  石浦漁家號子有了傳人

  石浦古稱浙洋中路重鎮、浙江避風良港。千百年來,當地居民耕海牧漁,民宅依山而建。他們終日在崎嶇的山徑上抬網挑魚;在碼頭上運貨背物;在船塢里運木剖板,打模造船;在漁船上升蓬、起錨、收網和吊舢舨。這些原始的密集型強勞動,需要大家步調一致,齊心協力,於是,漁家號子在勞動中自然誕生了。

  漁汛時節,碼頭上下、山城內外、漁船前後,勞動號子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石浦港畔簡直成了號子的海洋,蔚為壯觀。但隨著漁船作業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漁家號子漸漸地銷聲匿跡了,至上世紀80年代初,整個石浦能唱地道漁家號子的只剩下趙漢文等寥寥數人。

  只讀過一年半書的他,不僅在海上捕過魚,也當過碼頭工人,是聽著漁家號子長大的。上世紀60年代,石浦成立業餘演出隊,20歲出頭的趙漢文第一個報名參加。在那裡,他學會了畫布景、演奏大提琴、二胡、打擊樂器,雖然不精,卻能樣樣拿得起來。

  趙漢文告訴我們,石浦漁家號子「聲音高亢、亮麗,節奏感強,曲調委婉,音樂韻味濃」。以《撐船人》勞動號子為例,有《耶啰號》《長號》《短號》等。解放后多次被音樂工作者運用於歌曲創作。目前,石浦鎮已建立了一支以趙漢文為首的漁家號子演出隊伍。  

  一炮走紅的《漁家號子》  

  如果說石浦的漁家號子是一粒金子,而讓這粒金子閃光的就是中國開漁節。

  「開漁嘍!」2003年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開漁節上,一身漁民裝飾的趙漢文,以其宏亮的嗓音,第一次領唱起家鄉的《漁家號子》……由演員組成的尖尖船頭在大海上乘風破浪,起伏前進,高亢的旋律把人們帶進了打漁人捕風擊浪的豪邁意境。隨後,伴著漁家的童謠,令人在感受漁民捕漁起網艱辛的同時,又領略了漁家漢子即將歸航時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濃濃深情……

  據趙漢文回憶,為創作《漁家號子》,石浦文化館專門成立了創作班子,充分挖掘當地漁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創作過程中堅持「舊中有新,新中有根,根中有情」的創作原則,通過去蕪存精、推陳出新,在古老的「漁家號子」中融入現代的音樂旋律,把民俗、民間的地方音樂用現代的音樂手法表現出來,使之更貼近現代的思想理念,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目前表演節目的漁家號子,保留了原始的漁民號子行腔及動作特色外,更多地吸收了戲劇表演動作,戲曲音樂和戲劇、道具、服裝、化妝等元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能打得更響,走得更遠……」趙漢文告訴我們,由於《漁家號子》深深紮根在漁區的土壤中,因此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許多當地漁民看罷演出,都不約而同地說,「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漁家號子》唱響大江南北  

  漁家號子在開漁節上一炮走紅后,各類演出活動讓趙漢文應接不暇。

  到目前為止,趙漢文和他的漁家號子演出隊伍已出演一百餘場,觀眾達十萬餘人次。《漁家號子》不僅成為一年一度中國開漁節的保留節目,其他各類榮譽也接踵而至:從2004年開始,《漁家號子》先後獲得象山縣「中國漁村杯」演出金獎,寧波市社區文化調演「金日洋參杯」創作、表演雙金獎,浙江省社區優秀文藝匯演「聯通杯」銀獎等。

  最讓趙漢文難忘的是,在去年舉行的上海旅遊節開幕式上,由他帶領的16名男子,14名女子組成《漁家號子》隊,跟隨石浦花車,在上海灘巡演了人造海潮布、船工號子、船鼓,漁家女舞共四個組合的《漁家號子》節目。當時,以一身漁民裝飾亮相的趙漢文,光著腳板邊走邊唱,引來中外遊人的一片喝彩。

  去年,石浦角逐「2005中國魅力名鎮」。在央視《魅力名鎮》現場直播節目中,面對全國觀眾,趙漢文與他的《漁家號子》隊身穿傳統的漁家服飾,喊出雄渾、激越、粗獷的漁家號子,再現了漁家兒女祖輩耕海牧漁的勞動場景,逼真地演繹了漁民們的勇敢和豪邁,展示出漁港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後,石浦從全國兩萬多個參選小鎮中脫穎而出,成為寧波市唯一入圍的全國25個名鎮之一。

  一位聽過石浦漁家號子的音樂家說,石浦漁家號子是漁家人闖海斗浪的「生命進行曲」,號子中流溢著漁民的追求和嚮往。在集體性勞動中和節日里漁民歡快地高聲喊唱漁號,抒發情懷,凝聚精神,歌頌生活,那情趣宛如一曲飄著海腥味的漁家「信天游」。(王量迪孫建軍)[/COLOR][/SIZE]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4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6-9-15 08:57 | 只看該作者

石浦東門天后宮及媽祖文化

[SIZE="4"]
    海上生涯,驚濤駭浪,出生人死,漁民祈求神靈庇佑便成習俗,所奉海神,即為媽祖,這一習俗在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很是流行。據典籍記載,媽祖亦稱「天妃」  「天後」,傳說是掌管海上航運之女神。相傳為宋時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父母信佛,夢觀音賜葯而生,八歲從師,十歲信佛,十三歲學習法術。宋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盛裝登小石升天為神。宋、元、明、清歷代均有褒封。奉祀媽祖之廟稱媽祖廟或天后宮,以莆田湄州島媽祖廟、天津天后宮、台灣北港媽祖廟為三大祖廟,夏曆三月廿三日為其誕辰。漁民出海前,都要祭拜天後,祈求平安和豐收。

    東門島民世代業漁,奉媽祖若神明,相傳她曾隨父兄來東門,因此本地漁船出海遇風,禱之無不應,於是在官基山麓立祠塑像,按時致祭。東門村民,凡提及福建來的「娘娘菩薩」,莫不家喻戶曉,兒童則稱之為「福建來的太太婆」。

    夏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誕辰,也是東門漁民揚帆出海,北上岱衢山捕洋山黃魚的啟程日。出海前祭神賽會,確保平安與豐收,成為村民一年中盛事。廟會自十五日開始,禮拜天後,備三牲福禮,飧享天後,虔誠祈禱,上供時間必選漲潮時分,期財源隨潮滾滾來。供晶陳設有序,殿前天井東西各置八仙桌一張,分供豬、羊各一,敬天地神祗。中堂放八仙桌兩張,陳雞、肉、魚、蛋、豆腐、面等五大盤,也有六大盤乃至八大盤的,五果、點心不用大盤。吉時既到,紅燭高燒,主祭長元(船主)上香獻爵,跪拜,虔誠祝禱,畢,退立,眾船伙跪拜如儀。禮成,請「船菩薩」上船,由長元手捧紅漆大桶盤,置神像(另有木雕或泥塑神像)其上,兩旁列侍千里眼、順風耳神,香燭悉備,出殿時代舵(二肩)撐布傘護頂,三肩提燈龍前導,眾船伙持香隨後,恭恭敬敬地把菩薩請上漁船,放在後艙聖堂神龕內,頂禮而退。引路燈龍掛在船頭,以驅邪保平安。

    洋山漁汛於夏曆六月二十日結束,漁船返航,再次到天后宮演戲慶豐收,慶平安歸來,稱「謝洋戲」或「還願戲」,由高產漁船出資包演,盛時連演七天七夜。

    夏曆九月初九日為媽祖升天之日,島上漁婦村姑紛紛到天后宮進香祈福,又有一番盛況。[/SIZE]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2: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