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次重走長征路的英國人:毛澤東把我帶到中國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9-9 0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09/08   吳艷玲 張 旗

 毛澤東身後的國際影響力

  當新世紀第六個「9·9」——2006年9月9日來臨之際,我們再次想起了整整30年前,一顆巨星的隕落——一代偉人毛澤東與世長辭。這位偉人對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當年也曾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巨大的「毛澤東熱」。30年後,毛澤東的影響力在世界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本刊駐法、德、英等國及國內記者展開了調查,以探其究竟。

  低矮的房屋,青石鋪就的樓板,牆壁殘留著的革命年代的口號,還有老年人唱著的紅軍時代的歌謠……這一切都讓一個外國人如痴如醉。20世紀90年代初,當中國「十億人民九億商」的時候,一個英國人卻執著地來到中國西北,追尋一位偉人的足跡。6年中,他兩次重走紅軍長征路,遍訪韶山、吉安、瑞金、遵義、延安等地。這位英國人就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駐中國記者站首任站長菲力普·肖特,而他追尋的那位偉人,就是毛澤東。

  娶中國妻,走長征路

  肖特的祖父曾在19世紀末的香港當過海關檢查員;20世紀30年代,他的叔叔曾作為船長到過廣東、福建。因此,早在學生時代,中國這個東方的古老國度,便對肖特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1966年夏,剛從劍橋大學畢業的肖特,向中國駐英國代辦處提出了去北京當教師的申請。可惜,那時中國剛剛爆發「文化大革命」,他的申請未能得到批准。然而,毛澤東揮手之間的睿智和光芒卻已經在這個21歲的英國人心中紮下了根。11年後的1977年,肖特被選做BBC駐北京記者站的首任站長派到中國,而且一干就是4年。他終於可以近距離感受「做夢都會想到」的毛主席了。

  因為對毛澤東的著迷,肖特娶了一位中國姑娘為妻,並在他年近50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重走長征路。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不少地方仍然貧困。在一個冬天,天空飄著雪花,肖特和妻子住進了西北某地一家很小的旅店。房間外時常有小孩子好奇地探著頭,瞧著這位古怪的外國人。當地的黨委書記告訴肖特,他是自1934年以來,第一個到訪這裡的外國人。肖特回憶那6年間的「追夢之旅」時,感慨地說:「條件很艱苦!可想而知,當年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是如何從這裡走向北京的。」

  7年寫就《毛澤東傳》

  6年長征路,肖特收穫的是滿滿10大箱文件和資料。他採訪了許多與毛澤東交往過的當事人。儘管不懂中文,但他仍然從毛澤東遒勁的書法中看到了什麼——「毛和他的詩與書法作品一樣,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精神」。肖特想進一步探究這種精神,因此,在1981年離開中國后,他仍然每年都回來,參觀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張巨幅偉人照片。

  「我一生都被中國所吸引,而對毛澤東,我一直很崇拜,他是20世紀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政治家之一。」說這話時,虔誠的肖特顯得很開心,除了因為談的是毛澤東,還因為他每次回來都能看到這裡的巨大變化。

  終於,肖特在從事記者生涯25年後,歷時7年寫成了《毛澤東傳》這本70萬字的「巨著」。有意思的是,他將這本書設計成「紅寶書」的模樣——紅封面紅封口,通體通紅。寫完《毛澤東傳》,肖特回到中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天安門城樓下,以一個標準的中式姿勢,將紅彤彤的書抱在胸前,「瘋了似地拍照」。

  「當寫完最後一個字時,我感到了一種徹底的解脫,但同時也有深深的失落感——我好像是離開了我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孤兒。」肖特認為,這不僅意味著實現夢想、登上峰頂的興奮,更意味著他已經從深厚的毛澤東情結和人生經歷中分娩出一個新的自我。

  數十年的毛澤東情結、6年長征路、10箱有關毛澤東的資料,使肖特決定為自己的孩子留下中國國籍,以延續他與毛澤東和毛澤東建立的這個國家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

  《環球人物》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4 1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