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數據說話,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到底差距在哪裡?

[複製鏈接]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oytrip 發表於 2006-9-7 1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數據說話,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到底差距在哪裡?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到底差距在哪裡?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追尋答案。從2001年起至2004年,我們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專家論證和多元統計分析,設計與探索實施了一套國際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金融規模、金融環境、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制度、金融科技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

本指標體系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測評的樣本數據截至2004年,分為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兩類。其中客觀數據源於文獻調研,包括2001~2004年的各類統計年鑒,各大官方統計網站,如各城市的金融管理機構官方網站、城市官方統計網站、世界銀行等網站,以及2000~2004年各類專業研究報告。

主觀數據源於問卷調查,主要包括針對金融制度、金融透明度和金融創新力三指標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高級經濟學家、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及中國京滬深三地政府經濟部門官員、金融業高管人員、律師、高校專業研究人員等。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取得六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原始數據,再通過統計方法量化,我們得到六個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得分數。我們可發現:

1.中國香港在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等方面得分比較高,一方面由於香港屬於特殊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是由於其長期實施自由的商業社會與金融制度。同歐美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香港的金融規模處於中游水平。

2.新加坡的金融發展狀況與香港類似,金融聚集度指標得分較高,而金融規模與金融人才得分排名居紐約、倫敦與東京之後。新加坡的經濟運行機制與香港類似,且都屬於資源缺乏的經濟體,主要依賴於開放的政策資源和創新的人才資源。

3.作為世界級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東京,其優勢在於:金融規模得分僅次於紐約,比倫敦高;而在金融人才方面,其得分低於紐約、倫敦。而東京的弱勢集中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國際化方面。這主要由於日本金融體系弊端所致。

4.上海近幾年發展比較迅猛,但由於整體金融改革有待時日、金融體系基礎較薄弱,金融制度健全進程中,導致其大部分指標得分雖然與香港、新加坡接近,總體上仍處於香港、新加坡之後。由於日本銀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頻頻發生倒閉現象,資本市場秩序難以控制,而中國政府不斷向各銀行注入資本,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同時加速銀行改制上市進程,從而使上海在金融效率指標中略勝於東京,但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上海在吸引外國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時,採取了不少積極的優惠政策;而東京則相對保守,故在金融國際化指標中,上海與東京的差距並不大。

5.與其他城市相比,前幾年上海的相對優勢集中於金融規模上,得分略高於新加坡,與香港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上海的不足之處突出地表現在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與金融人才方面。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金融國際化方面,上海雖然落後於其他各城市,但差距不是非常大。因此,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把握機遇、揚長避短、突出重點,不能全方位趕超國際各大金融中心城市。

作為從國內金融中心向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上海,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待時日,有些指標尚未「達標」,顯示低於其他五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這既是常理和憂患,也是挑戰和機遇。

1.目前上海的相對優勢集中於金融規模上,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國際化方面,上海雖排在其他五個城市之後,但差距不是非常大。尤其是近兩年,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與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中國金融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快速提升,據統計,到2005年底,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分別下降到8.3%~9.8%,首次降到晃皇□6澄蛔闃□υ蛟謨誚鶉詿蔥隆⒔鶉詵縵輾烙簽徒鶉諶瞬諾確矯妗?

2.在金融規模中,上海在股票交易所交易額這一基礎指標上略有競爭力。

3.在金融環境中,上海在國家經濟環境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力,在商務成本、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略有競爭力;但在城市經濟環境、城市開放度、風險方面不及其他五個金融中心城市。具體來說,上海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同其他五個國際城市還有一定差距;在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如人均綠地面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等,上海與國際大都市的差距都不大,但在金融市場信息化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在城市開放度方面,上海除了外貿依存度略高外,常住外國居民/人口和年國際會議數量雖有很大增長,但比起倫敦、紐約還是較低;國際組織機構數很低;在商務成本方面,上海在辦公樓租金與金融業人力成本上有優勢,但其對國內金融業徵收稅務過重,與香港等金融中心的稅務政策相比顯得競爭力不足。

4.在金融聚集度方面,上海的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較低;雖在金融業佔GDP比重這一指標中,上海具有一定競爭力,但CBD內金融業發展規模尚待擴展。聚集度標誌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指標或核心要素。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典型的中央商務區+金融城區+藝術建築標誌。這是國際金融中心的象徵和地域標誌。上海應整合浦東現代金融風格與浦西經典金融藝術,配以浦江兩岸獨特的金融建築和以人為本的生態魅力,充分體現中國金融中心的軟實力。

第二,機構型市場類標誌。建議可深化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商品期貨交易所與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這三個標誌性金融機構的聯動與合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機構聚集的標誌,充分發揮其在要素市場的領導功能。第三,政策型影響類標誌。如在上海制定的金融法規,凡涉及國際金融市場範疇的,在浦東綜合實驗后經人大討論通過,可成為相當於國家級的法規。

5.在金融國際化方面,外資金融機構數量比重雖然大,但外資金融機構資產比重和外國上市公司比重非常小。

6.在金融風險防禦方面,由於中國的金融市場與機構透明度還不夠高,同時缺乏足夠的通曉國際市場的核心專業人才,金融業的市場風險防禦能力急需提高。2005年我國廣義貨幣M2與GDP的比值上升到1.63:1,高於英國、美國,也高於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M2與GDP的比值越高,風險就越大。高度重視人民幣定價權和市場風險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7.在金融效率方面,主要問題是資本回報率過低,銀行服務水平與產品有限。


8.在金融人才方面,不足之處集中於金融業就業佔總就業人數比例較低、高級金融人才與核心專業人才數量依然不足。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教育培訓的投入日益增加,可惜多數集中在硬體上面。因此,要著力改革與完善金融人才開發體系,突破誤區,避免在金融人才政策上的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我們在金融人才上存在幾個誤區:一是片面強調年輕化、忽視資深化現象;二是過度學府化;三是偏於形式化;四是追求數量化。

9.在金融科技競爭力方面,上海在硬體與設備信息化程度上略有競爭力,但技術推廣及先進技術在日常金融業務中的使用還不是非常普及。

(作者為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本文節選自作者在第五屆國際金融中心研討會上的發言稿)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沙發
mm021 發表於 2006-9-10 01:38 | 只看該作者
上海不該延續惡性腫瘤的發展模式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