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外媒體稱教育商業化令中國教育聲望降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6 1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9月06日15:00 [COLOR="DarkRed"]國際在線 [/COLOR]

  新華網專稿:俄羅斯一家媒體載文說,中國正在努力探索如何令教育體系適應市場化需要。然而,這一探索目前所產生的效果僅僅是抬高了教育的價格,並加大了不同社會階層教育水平的分化。俄《專家》雜誌9月4日一期發表一篇署名文章,題為《「中國模式」存在的問題》,要點如下:

  若干天前,中國公開了對18所著名大學的審計結果。其實,審計工作於2003年便已
展開,是教育部委託國家審計署進行的。其結果觸目驚心,這些大學存在「眾多違反財經紀律的現象」。

  專家認為,中國在教育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收費過高,尤其是高等教育收費,以及不同社會階層接受教育的機會並不均等。這將加大窮人及富人之間的教育水平鴻溝,可能導致社會動蕩。

  發端於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經濟改革給中國的教育體系帶來了本質性的改變。大多數中小學校及高等院校仍然從國家預算中獲得大部分經費來源,但它們也不得不展開商業運作,以維持生計。據統計,2004年,學費收入佔到了學校預算的20%,而在1991年只勉強達到4.5%。

  在當今的中國,對國立院校而言,最簡便易行而又收效最快的掙錢方法是創辦分校,這些分校完全是按私人商業模式運作的。中小學最先開始這方面的嘗試。尤其是那些聲譽好、生源好、師資力量強、升學率高的所謂重點學校。儘管新的法規已經取消了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但這並未影響到它們多年來積累的聲望,擇校風依然勁刮。

  中小學吸引私人資金、開設分校的創收之舉也被一些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所效仿。第一批知名高校的分校出現在1993年到1994年,十多年過去了,這類學校已有約250餘家,就讀學生人數達到70萬。當然,地區分校的畢業證書上都赫然打著知名高校的招牌。

  在中國現今的教育體系下,有錢人比普通人更有機會接受高質量的教育。與此同時,各種環節的不透明性也妨礙了各大收費高校之間進行誠實而公開的競爭。那些國家預算撥款的院校,尤其是重點院校,具備先天優勢,在教育市場上遙遙領先,這也阻礙了民辦學校的發展。

  此外,近兩年來,有些地方開始將私立學校和中專視為經營性企業,加大徵稅力度,這導致許多私立院校經費捉襟見肘,拆東牆補西牆,一些甚至不得不關門。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部分銀行不願意向私立院校提供貸款。

  眾多專家指出,中國教育高收費問題相當突出。目前,大學生的學費為每年六七千人民幣,個別專業甚至更高。除去學費,學生們還面臨伙食和購買教材的開支。目前國家只支付學校經費的53%,其餘47%主要來自學費以及各種形式的「自願」捐贈。一些學校沒有從國家預算中獲得足夠撥款,只能向銀行貸款,這也間接提高了學校的運營成本。

  在中國,中等收入家庭要供養一名大學生,負擔並不輕。而對於農村居民而言,讓孩子上得起學更是相當艱難。一名普通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及生活費,相當於一個農民數年的收入。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投入相當於中低收入家庭日常支出的1/3到2/3,而這樣的家庭在中國佔了近80%。

  在中國,教育一向被視為改善物質條件及社會地位的最可靠途徑。然而,一次針對低收入階層的調查表明,近40%的人表示,他們由於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所以並不奢望通過教育來改變社會地位。據統計,在中國西部某大城市,約有140萬非熟練工人及家屬,95%的商販及擦鞋匠的孩子不得不走父母的老路。而在另外一個大城市,出身貧寒家庭的公務員只佔2.8%,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則佔了26%。

  中國研究人員指出,教育商業化已經「令它在社會公眾眼中的聲望大跌」,教育部門也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新出台的教育法規對以往若干政策進行了修改,有關條款被解讀為禁止國家院校設立分校,但有媒體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它既不符合國家利益,也不符合私營教育企業的利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