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論林黛玉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8-30 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論林黛玉


   
  
  《紅樓夢》是曹雪芹用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淵博的學識、辛勤的勞動,以及他那無可比擬的藝術天才所創造出來的一部集中地、完美地、典型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樣豐富、複雜而且天然渾成,表現了現實主義的高度成就,是中國文學史小說創作的最高峰。《紅樓夢》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具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特徵,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永遠放射著奇光異彩。而林黛玉就是作者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創造的典型環境中眾多典型人物形象之一。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林黛玉這個典型形象。
  一、封建社會的叛逆者
  林黛玉,在《紅樓夢》里的地位僅次於賈寶玉。如西園主人的《紅樓夢.論辨》中所說:「以情言,此書黛玉為重」;就釵、黛兩人而論,則如王希廉的《紅樓夢.總論》所論:「黛玉是主中主,寶釵卻是主中賓。」顯然,這是個曹雪芹全力塑造的人物。象《紅樓夢》中的第一主人公賈寶玉一樣她也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她的叛逆性格在她與賈寶玉愛情故事中表現得最充分。她們的愛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礎上。此外,他們在對待仕途科舉、功名富貴等問題上也具有叛逆思想,這就是說,他們的愛情不只是一般憐才惜貌的愛情,而是一對封建貴族階級的叛逆者的愛情。在《紅樓夢》里,作者通過他筆下的主人公是以讚美的口吻提到《西廂記》、《牡丹亭》這兩部著名戲曲的。在我國古代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中,《西廂記》和《牡丹亭》確實算是很優秀的作品了,可是比較一下,《 紅樓夢》里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故事,比起《西廂記》鶯鶯、張生,或者《牡丹亭》里杜麗娘、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社會內容和思想意義要深刻得多。
  《西廂記》里張君瑞和崔鶯鶯的相愛,主要的只是由於雙方的相貌才情。《牡丹亭》寫柳夢梅、杜麗娘愛情的思想內涵,也是比較簡單的。杜麗娘僅對柳夢梅說,「愛你一品人才」,看上的是你「年少多情」。而且,這兩對戀愛的主人公,結果都跟封建勢力和諧一致,張生、柳生最後都赴舉成名,成就了他們各自「夫榮妻貴」的大團圓結局。
  可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就不同了,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上。林黛玉愛賈寶玉,主要不是由於賈寶玉的品貌才情。在曹雪芹的筆下,林黛玉誠然是美麗動人的,但薛寶釵外貌的美麗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比林黛玉還美麗一些,但為什麼林妹妹能贏得賈寶玉的心,而寶姐姐卻得不到賈寶玉的愛呢?這主要是因為薛寶釵的人生理想跟賈寶玉不協調的、衝突的,她是以封建統治者規定的人生理想為理想,沒有自己獨立人生理想;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跟他是一致的。如《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有一段情節很能說明這一點。這一回湘雲和襲人所談的是一些女孩兒的私房話,雖然生動有趣,卻不值得多加分析。但由於他們的談話,引出了湘雲對寶玉的勸告,又由於寶玉對湘雲的態度,引出了襲人轉述寶釵用同樣的話勸告寶玉時所受到的難堪。接著襲人又用寶玉對黛玉的態度來作比較,於是便引出了寶玉這樣一句話:「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曾,若她也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就和她生分了。」這個情節從正面表現了寶玉鄙視和否定封建社會為他確定的那一條陞官發財、封妻蔭子、光宗耀祖的正規道路,這是寶玉反封建思想的核心,是他全部性格的基礎。儘管他對寶釵是非常尊重的,對湘雲也是非常喜歡的,他對任何女孩子也從來很少疾言厲色給以難堪的,但是寶釵說了,他咳了一聲,一跺腳就給寶釵一個無言的鄙視。湘雲說了,他就要湘雲滾蛋,到別的屋裡去坐,給湘雲一個當面的難堪。而林黛玉卻不同了,她從來不說這些混帳話,她同情和支持賈寶玉那些不被一般人們所理解,而常遭人們所申斥的叛逆言行。林黛玉之所以把愛情獻給賈寶玉,獻給這個被眾人視為「不肖」、「孽障」的賈寶玉,並不是由於寶二爺在賈氏家族裡的地位,而是因為寶哥哥不僅跟她自幼耳鬢廝磨,一起長大,因而感情更為親密;最主要的是,她覺得賈寶玉是一個知已,並且後來明確地知道寶哥哥也把她當作知已。還是這一回,緊接著就是黛玉和寶玉又一個精彩的場面了。這個場面充分表現了黛玉對自由純潔愛情的大膽追求,在這個場面里的黛玉和寶玉的關係又有了發展,不是先前那樣雲遮霧障、疑慮重重,而是晴光乍展、推心置腹了。黛玉無意中聽到了寶玉對她這個重要的評價,於是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曹雪芹對她的喜驚悲嘆四種感情,作了深刻細緻的分析。我們看到這個孤獨的少女,她陷入了無法解脫無處訴說的苦海情波之中。她太單純了,對封建社會太沒有認識了,她只想到父母早亡,無人作主;只想到自已體弱多病,不能久待。她卻沒有想到封建勢力的魔網早已籠罩在她的頭上,當她與寶玉的感情一步超一步向前發展的時候,這個魔網也在一步緊一步地慢慢收縮了。
  寶玉走上來要為她拭淚,她把寶玉摔開了。黛玉與寶玉在一起的時候,寶玉的行為稍為過份,黛玉總是斥開。這是這個未婚少女一種本能的警覺,也是她高尚情操和品德一種必然表現。但是當寶玉氣急了的時候,黛玉卻又情不自禁地為寶玉拭起汗來了,愛神丘比特之箭就是這樣神奇和微妙,當你被他射中的時候,毫無辦法擺脫,這叫做「靈台無計逃神矢」。寶玉對黛玉說了三個字「你放心」。這三個字比起以前寶玉說的「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是那傾國傾城的貌」,或者「你死了,我去做和尚」要自然的多,誠懇的多,深刻得多,這是寶玉第一次在黛玉面前作含蓄的正式的表態。這三個字把黛玉感動了。當黛玉悟出了其中的含義,深感自己的心沒有白費,感到自己已經不要說什麼,而且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便含羞走了。
  林黛玉的叛逆性格還表現在她「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對周圍的現實的傲視與鄙棄上。在大觀園裡,黛玉和寶釵的八面玲瓏、面面周到相反:她是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愛惱就惱、愛說就說,一片純真,毫無矯飾。寶釵在賈母、王夫人這些權力人物面前極力逢迎、百般討好;黛玉在賈母、王夫人面前卻從不說一句阿諛話,做一件奉承事。比如第七回中王夫人的陪房丫頭周瑞家的,受薛姨媽之託,分送十二支宮花給眾姐妹。在賈府中,王夫人地位穩固,周瑞家的氣焰囂張,眾人也投鼠忌器。周瑞家的女婿打官司,居然能搬動鳳姐從中斡旋,就可見一斑。寶釵對她也異常親熱。有一次,周瑞家的尋常串門到寶釵處,寶釵正在描花樣子,一見周瑞家的:「便放下筆,轉過身,滿臉堆笑,讓周姐姐座」。周瑞家的送花至迎、探、惜三姐妹處時,迎、探「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謝」。惜春也與周瑞家的「大家取笑一回」。唯獨黛玉不然。周瑞家的來時,黛玉正在寶玉房中作解連環的遊戲。周瑞家的進來笑道:「林姑娘,姨太太著我來送花與姑娘戴」。寶玉素知黛玉目無下塵,趕緊與周瑞家的敷衍,並接過宮花。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便問道:「還是單我一人,還是別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周瑞家的聽了一聲也不言語。黛玉就是這樣一步步失掉人心,不但失去了賈母、王夫人的歡心,除了貼心的紫娟和知心的寶玉之外,沒有什麼知已,非常孤立。而薛寶釵上自賈母、王夫人,下至趙姨娘乃至大觀園中老媽媽,無不交口讚美、一致稱頌。再如《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二回里,為慶賀元妃省親和大觀園的建成,元春先題一絕句,平平不見詩才。她讓諸妹題一匾一詩,嘴裡雖說「隨意發揮,不可為我微才所縛」,但又讓寶玉就大觀園四景「各賦五言律一首」,明顯是借「自幼教授」的寶玉抬高自己。釵黛各作一首詩,寶釵處處逢迎元妃,黛玉無隻字阿諛。大平閑人評曰:「釵詩何其柔和,黛詩何其傲岸。釵得天心矣,黛失天心在此矣。」寶釵幫寶玉改「綠玉」為「綠蠟」是因為元妃不喜「紅香綠玉」等俗字。黛玉代庖卻把寫好的詩「搓成糰子,擲向寶玉跟前。」明眼人一看即知黛玉的內心:「寶玉構思太苦,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將眾人壓倒」的逞才慾望。雖然一首被指為四首之冠,顯示了才華,但元妃讓眾人住進大觀園的口諭中久不提及寶玉、寶釵,所賜禮物也是寶玉、寶釵相同。黛玉失掉人心也失了天心。有人據此評黛玉:林黛玉人品才情,為《石頭記》最,物色有在矣,仍不得於姐妹,不得於舅母,並不得於外祖母。所謂曲高和寡者,是邪?非邪?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其勢然也。」群芳夜宴時,眾姐妹以花為讖。黛玉抽的是「風露清愁」的芙蓉簽。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到宋代周敦頤《愛蓮說》,芙蓉一直是高潔的象徵,其「可遠觀不可褻玩」凜然不可犯的稟性,不願量鑿正枘的鯁介,在不能容眾的同時,自然會被眾人所拒絕。簽上的「莫怨東風當自嗟」,點出了黛玉的結局一部分也是自身性格所釀成。
  二、秉具詩人氣質的孤傲少女
  自唐傳奇始,「文備眾體」雖已成為我國小說體裁的一個特點,但畢竟多數情況都是在故事情節需要渲染鋪張,或表示感慨之處,加幾首詩詞一段贊賦駢文以增效果。所謂「眾體」,實在有限的很。《紅樓夢》則不然。除小說的主體文字本身也兼收了「眾體」之所長外,其他如詩、詞、曲、歌、謠、諺、贊、誄、偈語、辭賦、聯額、書啟、燈謎、灑令、駢文、擬古文.....等等,應有盡有。由於與情節、人物性格緊密相關,這些詩詞歌賦並沒有遊離於情節之外,而是與小說的情節線索互為聯綴,成為故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他小說也有把詩片語織在故事情節中的,比如小說中某人物所寫的與某事件有關的詩等等,但在多數情況下,則是可有可無的閑文。《紅樓夢》則不然,它的詩詞歌賦都是溶合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後文意思弄明白,或者等於沒有看到那一部份情節。當然,小說中詩詞曲賦是從屬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描述需要的。小說中人物作詩填詞,灑令燈謎無不切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性格。要描寫一群很聰明而富有才情的兒女的賦詩填詞,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擬寫得詩如其人,都適合他們各自的個性、修養、特點,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難。海棠詩社諸芳所詠,黛玉的風流別緻,寶釵的含蓄渾厚,湘雲的清新灑脫,都各有個性,互不相犯。黛玉作《桃花行》,寶玉一看便知出於誰手。寶琴誑他說是自己寫的,寶玉就不信,說「這聲調口氣迥乎不象蘅蕪之體」,還說「姐姐斷不許妹妹有此傷悼語句,妹妹雖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這些話表明作者在模擬小說中各人所寫的詩詞時,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聲調口氣」,「蕭湘子稿」絕不同於「蘅蕪之體」,而且在賦予人物某些特點時,還考慮到他的為人行事以及與身世經歷之間的聯繫。如香菱向黛玉學詩漸進過程,作者模擬得維妙維俏。在大觀園眾多富有才華的少女中,林黛玉是最具詩人氣質的。歷來有釵、黛並舉的看法,有的人說,寶釵做人,黛玉作詩。林黛玉有她乖巧可愛之處,「無依無靠,為人作人配人疼」(第五十七回),但是作為社會的人,人間的群芳之冠寶釵無疑更為成功。黛玉的初衷未嘗不想好好做個社會的人。她初入賈府之時,「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但是要她象寶釵那樣每日「只愁我人人跟前失於應侯」,卻又違背她的性情,她不願意把精力心思花費於此。「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閑了,替你們一算計,出得多進得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第六十二回),這也許是林黛玉關心家事的唯一的話了。她所關心的是摯愛的寶玉,「你只管好。你好我自好」。(第二十九回),此外便是用詩來表達她的情感世界。
  大觀園中詩翁不少,寶釵、湘雲、寶琴、探春都有一些錦心繡口之作,但是創作最多的是林黛玉。她的作品計有二十三首,除應制聯句和起社的作品,還有《葬花辭》、《桃花行》、《秋窗風雨夕》等名篇。數量之多,只有賈寶玉可以與之匹敵。但很明顯,林黛玉詩作大多是精品,而賈寶玉詩的質量則是參差不齊的。
  一般來說,創作的多少可以檢驗一個詩人有創作自覺,這也可以說是其感悟力的表現。而同時一個優秀的詩人,感悟力和才華是缺一不可的,這裡不妨將寶釵、湘雲、寶玉3人這兩方面條件與林黛玉相比較。
  如上所述,曹雪芹使每個人的詩風都符合作者的性格。此三人同樣如此。薛寶釵除了起社、應制,一般沒有主動作詩的想法與行動。第三十七回「蘅蕪君夜擬菊花題」,她是非常熱心地幫助湘雲出主意請客,擬詩題的。但是先做出了「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的請客預算,后又有一番不要把詩當成正經事的訓誡,其關注點比史湘雲實際得多。她信奉「紡績針線是你我的本能(第三十七回)而寫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第四十二回)雖然連賈妃也承認她的詩與林黛玉的詩同是與眾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第十八回)她的思想卻停留在和李紈一樣的教育程度上,即「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藏愚守拙」為上。而在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別人這一點上,她卻是非常主動自覺的。她不僅教育過湘雲,也頗為耐心地教育過黛玉。因而,薛寶釵雖有足夠的天份,卻沒有足夠的創作自覺。她的詩是她人品的註腳,溫柔敦厚,頗有身份,卻只是她這個社會人的附屬物,甚至對她說是可有可無且無者為上的附屬物。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8-30 17:18 | 只看該作者
大觀園歷次詩社,往往是林、史爭鋒。氣質灑脫的湘雲,不但能夠大嚼鹿肉,酣眠忘返,而且蘆雪庵聯句,搶命一般,比黛玉還出色,一句「寒塘渡鶴影」,更是幾乎將黛玉難倒。至於「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則顯的有「是真名士自風流」(第五十回)的韻致,然而,在表現關於全書風格的感傷情調方面,湘雲的詩則顯然不如黛玉典型。
  賈寶玉是全書的第一主人公。他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雖然嘔心瀝血佳作《芙蓉女兒誄》和《姽嫿詞》,但大觀園凡起詩社,他卻總是落第,才思遠在林、薛、史乃至探春之下。這大概與作者的立意有關:「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第一回),有此之論,故寶玉在與眾女子共處之時,往往自愧不如,在詩才方面也不例外。因此,賈寶玉雖有詩人的感悟力,在才華方面高於世人,而伏首於眾裙釵。由此可知,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銳的感悟力,又具備足夠的才氣與創作自覺,因而她最具詩人氣質。她把作詩作為抒發情懷、寄託理想的唯一手段。她在教香菱作詩時,主張學詩要學最上乘。先從王維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絕入手,「肚子里先有了三個人做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劉、阮、庾、鮑等人的詩一看」(四十八回),這是很有見解的,可見她做詩花了不少心血,顯示出很深的造詣和很高的才華。從第三回中兩段有關黛玉的外貌描寫也能看出林黛玉這位詩人的天姿氣質。眾人眼中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天然的風流態度。」寶玉眼中之黛玉。「兩彎似蹙非蹙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裡與其他人物的外貌描寫不同的是不寫林黛玉的穿著打扮,而是略形寫神。顯得其超塵脫俗。例如,寫眼睛眉毛,寶釵是:「眼如水杏」;探春是:「俊眼修眉」;寶玉是:「眉如墨畫,目若秋波」;鳳姐則更為清晰一點兒:「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眾人眼睛眉毛的形狀都有交待,而黛玉則是:「兩彎似蹙非蹙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煙」、「水」之類,本來就沒有固定形狀的,而此處兩縷青煙卻用以比喻黛玉的眉,頗有「山在虛無飄渺間」的感覺。至於眼睛,則純是寫神態了。其外貌描寫其它方面,雖寫出了她的美麗、聰明、嬌怯,卻也都顯得空靈,而不是重在實感。
  外貌描寫的特殊性僅是林黛玉這位神仙中人氣質的一個例證,實際書中有關黛玉的形象描寫以及相關的氛圍,也都尚虛尚空,詩情畫意。香冢邊葬花的倩影,花叢中笑泣的嬌聲,月洞窗下閑調鸚鵡,芙蓉池畔慢添誄文,這許多入詩入畫的形象,共同完成著林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氣質特徵。林黛玉的詩作與那些傳世佳作一樣具有感人的魅力。第二十八回寶玉聽到了她的《葬花辭》「先不過點頭感嘆,次后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覆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方可解釋這段悲傷。正是:「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如果說寶玉的反應中還包含著他的欣賞習慣即不言鍊字鍊句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理,反覆推敲悲感,那麼黛玉的葬花和她「一面低吟,一面哽咽」而作的葬花詩,都表現了這個少女的不同流俗的內心世界, 雖然這種內心世界的表現不過採取了習見的「傷春」的形式──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著處;
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一腔愁緒,是黛玉的特殊處境和孤單生活織成的,詠花是為了喻人,落花的遭遇也是她自己的遭遇──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這些詩句的魅力不是來自遣詞造句,而是來自詩中所表達的那種摧人肺腑的情感,來自對生命無常,青春不再這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失落感的高度概括。魯迅先生指出:《紅樓夢》的價值「其要點在敢於寫實」。作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傑作,首先必須要求「細節的真實」。可以說,沒有林黛玉所寫的這詩詞歌賦,林黛玉的形象就不會如此豐滿。一首葬花詩,立即把林黛玉這個典型人物推到一個新的精神境界,並且使她心靈深處隱秘活動歷歷可見。這首葬花詩,與慨嘆「樹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淚眼觀花淚易干,淚乾春盡花憔悴」的《桃花行》(第七十回)和「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的《秋窗風雨夕》(第四十五回)以及勇敢地吐露少女情愫和愛情受到阻扼的苦悶,以「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更向誰?尺幅鮫綃勞惠贈,為君那得不傷悲,」這樣無所隱飾的詩章贈給寶玉的題帕詩(第三十四回)等詩作一起,簡直可以說是為林黛玉畫出了一幅精神肖像。《菊花詩》十二題,林黛玉以《詠菊》《問菊》而奪魁。她那:「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的菊花氣質,也就與詩詞一道,鶴立雞群地再現出來,大家腦海中便浮現出一位秉賦詩人氣質的孤傲少女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性格
  黛玉性格中一個最突出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憂鬱。這固然與她那多病的體質和她那種天賦感受力異常的詩人氣質有關,但更重要的乃是同她那種寄人籬下的處境和孤苦伶仃的命運有關。因此,黛玉她哭,愛流眼淚,正如蔣和森所論:「你是眼淚的化身,多愁的別名。」小說里,將她說成是那「飢餐」秘情果、「渴飲」灌愁水的「絳珠仙子」。「絳珠」正是「血淚」的意思。這絳珠仙子在沒有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前,曾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草,時赤瑕宮神瑛侍者(寶玉的前身)日以甘露灌溉滋養,修成女體。說他們入世就是為了報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養之恩」,說是「自己受了她雨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
  這就象一支交響樂的第一個音符一樣地定下了她那悲劇性格的基調。她那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生活,正如湘雲一樣:「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她又「生來有不足之症」,「五內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沒有湘雲那健美的身體和那「英豪闊大寬宏量」的樂天氣質,她有兩彎似蹙非蹙的眉,因而寶玉一見便送了她一個表字:「顰顰」。說得更明白就是「病如西子勝三分」:西施美在她的病態,美在她心痛而皺眉的愁容,林黛玉之美也多半是由這個「愁」字而來的。關於她的筆名瀟湘妃子,探春是這樣解釋的:「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如今他住的是蕭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先天弱,「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第三回);早晨在潮地里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酸(第三十五回),元霄節鬧了一夜,幾天還沒歇過來,渾身酸疼(第十九回);螃蟹、鹿肉雖愛吃,卻不敢多吃甚至不敢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幾歲的少女,竟是個「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第五十五回)。作品反覆強調黛玉的體弱,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日葯吊子不離火,」一年四季的多數時光是在病中度過的,這樣的人的身體對外界的敏感力自然比別人強烈,不見林黛玉連淡雅的香水也禁不起嗎?(第五十二回)。這種身體的敏感勢必影響到精神,「眾人都體諒他病中,且素日身體嬌弱,禁不得一絲委屈」(第四十五回)。「多愁」的原因雖不全是「多病」,卻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多病引起的。與林黛玉處境相似的史湘雲,卻豁達大度,這不能不說與其身體健康、活潑好動有關。林黛玉多愁多病的原因,也許是聰明太過而思慮太過造成的。她「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不知為了什麼,常常的便是眼淚不幹的。先時還有人解勸,怕她思父母,想家鄉,受了委屈,只得用話寬慰解勸。誰知後來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這樣兒看慣,也都不理論了。」(第二十七回)。王夫人常對寶玉說「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個有心的。」寶玉最了解黛玉,知道「林妹妹是個多心的,」總怕得罪了她。這種心細的病從何而來呢?那是因黛玉是個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聰明太過,則不如意的事常有,不如意的事常有,則思慮太多,故憂慮傷脾鬱結成病。
  愛情,是黛玉生活中唯一可望見的光芒,甚致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義。這種叛逆的愛情在她和寶玉思想一致的基礎上,極其迅速地同時也是極其曲折、極其艱難地發展起來。愛情的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客觀外界的那種無形的、沉重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她自己背上的那副精神枷鎖。她無法擺脫把自由戀愛、自由婚配當做不道德行為這種社會意識的支配。因此,愛情既給黛玉帶來了光明、幸福和希望,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哀傷和憂鬱。父母雙亡的處境,金玉姻緣的宿命觀點,不祥的預感,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痛苦地折磨著她,於是她就更加多愁善感了。她對寶玉的戀情,儘管是真摯的、熱烈的,但又為封建禮法所不容,也為她那「主子姑娘」的身份所不容的。這樣,她就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熱戀著寶玉,把生命的孤注押在這上面。另一方面,她又要想維護封建禮法和「主子姑娘」的身份。如她聽到寶玉公開贊她「不說混帳話時的」又驚又喜中的「又驚」,就是:「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於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她接到寶玉命睛雯送來定情的絹子」「不覺神醉」后,再想到私相傳遞,又覺可懼」;(第三十四回)在寶玉多次說「你死了,我做和尚」時,她總是一聞此言,「登時放下臉來」,還要辯清說:「想是你要死了,胡說的什麼?你們家倒有幾個親姐姐、親妹妹呢?明兒都死了,你幾個身子做和尚呢?」.....( 第三十回)寶玉借用《西廂記》里的詞語向她調情時,她也要登時發起怒來「薄面含嗔」,或「撂下臉來,」嚷著,「我要告訴舅舅、舅母去!」(第二十六回)甚至在痴情的紫娟替她的終身擔憂,勸她「拿主意要緊,」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時,她竟然說,「我明日必回老太太,退回你去,我不敢要你了。」(第五十七回)這些,真實而又確切地表現出這個「春困發幽情」的林黛玉,強烈地渴慕自由愛情而又不敢觸犯封建禮法,並想維護貴族小姐身份的複雜而又矛盾的心理。賈府的最高統治者──賈母在《破陳舊腐套》回中借批駁「才子佳人書」時,慷慨陳詞地說道:「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絕代佳人,只見了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象個佳人?就是滿腹文章,做出這樣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第五十四回),這正說出了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對男女愛情問題的有代表性的統治觀念。在那號稱「詩書傳禮之家,」的賈府里,「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是不足為怪的,而自由愛情,則被目為「大逆不道」像洪水猛獸一樣可怕的東西。這種封建統治觀念,不能不在林黛玉的思想中投下可怖的暗影,給予以莫大的壓力。這樣,我們就可理解:為什麼林黛玉在筵席上說了兩句出自《西廂記》的酒令,經寶釵指出時,竟給了她那麼大的震動,「不覺紅了臉」,「羞得滿口央告,」說「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教給我,再不說了!」還央求說:「好姐姐!你別說給人,我不再說了!」她還借一次開玩笑,寶釵要來「擰他的臉」時,她又央告道:「好姐姐,饒了我吧!頻兒年紀小,只知說,不知輕重,做姐姐的教導我。姐姐不饒我,我還求誰去呢!」(第四十二回)自此以後,黛玉還一再向寶釵表示:「大大感激」,承認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甚至,還懇切地表示:「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時候,又無姐妹兄弟,我今年十五歲了,竟沒一個人象你前日的話教導我。」(第四十五回)並且她從此改變了對寶釵的敵意立場。釵、黛關係的劍拔弓張,勢不兩立,頓時前嫌盡釋,化干戈為玉帛,由《金蘭契互剖金蘭語》,發展到親密無間,「儼似同胞共出」的地步,這說明,林黛玉不能突破封建統治的禮教觀念,珍惜那貴族小姐的所謂「主子姑娘」的身份,在這一點上,和那「天性從禮合節」的「寶姐姐」有了思想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相通,才對寶釵的規勸不但不生反感,反而視為善意的關懷,找到了共同的語言,結成了「互剖金蘭語」的金蘭契。由此可知,黛玉的愛情打上了封建貴族階級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局限,黛玉在追求愛情的同時,卻因襲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她的心思也還是寶玉最為清楚:「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第三十二回)寶玉所說的「病」,顯然不只是身體上的病,而是身體上的病和心靈里的愁的總概括。她就像《枉凝眉》中所說:「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的眼淚越流越少起來,漸漸走向那「淚盡夭亡」的宿命歸宿:應合那個「還淚」神話。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8-30 17:20 | 只看該作者
正像寶玉的「多情」一樣,黛玉的「多愁善感」具有極其豐富、極其深刻的社會政治內涵,是這兩個偉大的藝術典型性格最動人之處,是全書的精粹所在。
  總而言之,作者曹雪芹通過多方面地、立體地把各種生活場面同時展現出來,精心刻劃了林黛玉這個典型形象。黛玉是這樣一個人:她不懂得妥善地去保護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也不懂得巧妙地去掩藏自已內心深處的隱秘,更不懂得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需要利用某種手段。機詐奸巧,虛偽權謀,這些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特徵完全與他絕緣。逢迎阿諛、苟合取容,這種叭兒狗式的奴才哲學更是與她無分。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容忍退讓,這些中庸之道,她似乎也沒有學到。她是這樣的自尊,自己的人格尊嚴不能受半點侮辱和損害。她又是這樣的自傲,鄙視那個社會的一切卑劣的庸俗的東西。她愛寶玉,僅僅是因為情投意合、思想一致,富貴榮華不是她選擇的條件,聰明秀慧也不是她傾心的根由。仕途經濟,不屑一談。光宗耀祖,從未掛齒。金玉良緣這個宿命觀點,她敢於勇敢衝擊。《西廂》、《牡丹》這些雜書野史,她也敢於大膽玩味。她秉絕代才華,具稀世俊美,錦心繡口,捷才敏思。她勇敢而又柔弱,聰明而又單純,多愁善感而又堅強不屈,超塵絕俗而又熱愛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體現了舊時代的中國女性在優秀古代文化陶冶之下,所具有的一切美麗和詩情。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4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8-31 01:46 | 只看該作者
經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5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9-5 23:54 | 只看該作者
好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6
丁巳 發表於 2006-9-8 16:19 | 只看該作者
Ding, go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