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和紀念日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9 0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共和紀念日             
 ——在詩詞中追尋歷史

                ·姚夢醒·

  我在一篇談論飲食文化的閑文(見《華夏文摘》第五四三期《乳酪的文化》)中說了一句話:這飲食本來只是一種習慣,與教化一樣,習慣成自然,沒有多少道理可以說的。其實,把這句話反過來說也許更有意思:教化就與飲食一樣,習慣成自然,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條規律。俗話說,宰相床頭耳邊風,宰相的思想很容易受他太太的影響,就是這個意思。用這種方法來影響和造就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少則幾天就可以見效,多則也不過幾年十幾年,很少有需要幾十年的,那就要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腦袋了。文革中的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就是運用這個規律的一次社會實踐。只是要想用這種方法來影響和改變一個社會的思想和觀念,所需要的時間總得以世紀為單位,至少也要幾十年半個世紀以上,十年就太短。歐洲接受耶穌基督的教誨,埃及接受可蘭經,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們從小就已經養成的習慣,每年總要有一天,是專門用來紀念建國或者說開國的,叫做國慶節。我們覺得這是很自然和合情合理的事。每個國家都會有一個國慶節,因為這個國家總有開創和建立的一天吧!到了美國以後,發現美國也有一個專門的紀念日,只不過日子不同,叫法也不同。他們不叫國慶節,而是叫做獨立紀念日。這有什麼關係呢?這一天就是美國建國的日子,意思是一樣的嘛,我們自然可以把他們的這個獨立紀念日翻譯成國慶節,這倒還是印證了我們頭腦中已經習慣成自然的觀念呢。

  剛來巴西的時候,我按照這種觀念,問巴西朋友國慶節(National Day)是哪一天,得到的答案竟出乎我的預料。巴西朋友告訴我,巴西沒有國慶節,而是有兩個與國家有關係的紀念日!一個是9月7日,稱為巴西獨立日,也就是獨立紀念日,紀念巴西從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下獨立。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巴西國慶節,但是這是我們自己的意思,不是人家巴西人的原意,有點強加於人的味道。巴西獨立以後實行的是帝制,有世襲的皇帝。於是還有另一個紀念日,這就是11月15日,稱為宣布共和日,也就是共和紀念日,紀念巴西從帝制到共和的轉變。他們看重和紀念的是獨立與共和。這對於我來說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衝擊,就好像我剛剛出來時發現世界地圖並不就是只有中國在中心的那一種畫法一樣。

  在觀念上的衝擊和震蕩之後,伴隨而來的自然是心中的思索和聯想。中國有沒有獨立紀念日呢?這要看你怎麼看了。如果有誰把元朝時的華夏看成是大蒙古帝國的殖民地,恐怕會受到全世界所有炎黃子孫的一致譴責,而且已經移民在華夏定居繁衍生息的蒙古族同胞也決不會贊成。不過,要是說中國也有共和紀念日,我相信不會有太多的人反對,這就是台灣海峽兩岸每年都要紀念的雙十節呀!

  在中國大陸,現在使用得更多的叫法不是雙十節,而是辛亥革命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這個叫法,強調了它推翻帝制的革命意義。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而推翻帝制,也就意味著宣布共和。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把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同地稱為共和紀念日。

  推翻帝制和實行共和,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一個轉折,是中國的政治和權力體制從帝制到共和的一個轉折。雖然為了實現完全的共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總是一個起點和轉折。在這個轉折中,武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以後,全國各省立即紛紛響應,出現過一批值得讓我們永遠紀念的英雄人物。我在這裡想提的是參與領導了雲南省「重九光復」的李根源,以及後來在護國之役和再造共和中起了關鍵作用的唐繼堯。

  從祖父輩和父輩們的談話中,我從小就知道李根源這個名字,知道他是一位極受敬重的人。1949年以後,朱德特地把李根源接到北京,安排他住在西單絨線衚衕獨門獨戶的一座深宅大院里,並且經常去看望他。上一世紀六十年代中緬談判邊界劃界時,還特地向李根源去請教。我在徐悲鴻故居的陳列中,曾經看到過一位畫家畫的人像立軸,是身挎軍刀的李根源,畫題是《李根源將軍》。關於李根源,我在以前所知道的也就是這些了。在我那時的心目中,李根源是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僅此而已。至於他的聲望從何而來,我則一無所知。

  我後來在舊金山灣區遇到了一位從緬甸出來不久的華僑,他是因了他太太的親戚關係而移民到美國的。他覺得作為男子漢,應該對家庭作出主要的貢獻,所以工作得很辛苦。他一方面做著緬甸珠寶玉飾的生意,另一方面還開著一輛貨車給各種商店上門送貨,集老闆和貨郎於一身。他當時的生活目標,拿他的話來說,是要買一個家,也就是要買一所房子。他告訴我,在他們緬甸那裡的華僑當中,李根源這個名字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我現在回想起來,他一定知道很多關於李根源的事情。可惜我當時的興趣不在這上面,與他又沒有深交,所以沒有進一步問他,而失之交臂。

  我對李根源的聲望之緣由開始有一點了解,是來到巴西以後的事。也許由於是地處熱帶,巴西這裡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比美國慢得多。特別是這裡約熱內盧,不像聖保羅那樣的商業化,那樣的趕著人往前跑。有一個專門用來形容里約的詞,人們總是把里約稱為Marvellous city。里約人有這樣一句諺語:上帝用七天創造這美好的世界,而其中用了兩天來創造里約。來到這樣一個把生活和情趣看得比工作和成就更重的地方,來到這樣一個把歷史和文化看得比金錢和物質更重的地方,我也就開始有了一些閑暇。於是,我從民國詩人王惕山的《知希堂詩選》中,懂得了李根源的聲望之由來。

  在這本薄薄的詩選中,從詩人的兩千多首古體詩詞中選了三百多首。而在這三百多首詩詞之中,直接提到李根源的就有22首,可見詩人與李根源的交往和淵源之深。其中提到李根源的第一首寫於1930年,當時詩人與李根源都在蘇州。這首詩的題目是《簡李印泉將軍》。這個簡字,用白話來說就是寄給。印泉是李根源的字。李印泉將軍這個稱呼,按照中國的舊傳統是非常客氣的,這說明詩人那時大概與李根源的交往還不深。詩中有「時危未必老雄才,暫寄江湖亦自佳」和「袖手豈勝鄉國感,縱談往事一傷懷」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根源與詩人是雲南同鄉,曾經有過值得自豪的往事,而在當時是暫寄江湖,並不得意,詩人是在安慰他。

  寫於1936-1937年的一首,題目是《印泉五十九生日賦贈》,現抄錄如下:

              印泉五十九生日賦贈

    王山遍種萬株松,高隱盤盤蓋世翁。日有餘閑文字酒,天教不朽德言功。    半生田舍安玄德,一卧江湖老衛公。忠孝神仙何處得,望風咸慕小隆中。

  按照中國的舊傳統,五十九歲的生日稱為六十初度,是要隆重慶賀的。在這裡詩人把李根源與劉備和諸葛亮相提並論,讚譽為高隱盤盤蓋世翁。李根源究竟有何不朽的蓋世功德而可受此重譽?從題目上看,詩人直呼李根源的字,省去了姓和頭銜,可見他們的關係已經非常親密,不會是在說一些逢迎或過譽的假話。我心中疑雲頓起。

  寫於1939-1940年的較多,當時李根源任國民政府的雲貴監察使,詩人是雲貴監察使署秘書長。他們在任內走訪了滇西許多為一般旅遊者足跡不到的地方,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寫下了許多歌詠雲南河山的詩詞和紀事詩。其中有一首是:

                 至騰衝

    行盡西隅第一州,雄疆百里半田疇。天生屏翰江山險,地控蠻夷上下游。    俗厚猶然存古誼,時危又復動邊愁。此來一事真堪紀,父老爭迎拜故侯。

  這樣看來,李根源是雲南騰衝人,當地父老對他是崇拜有加。這首詩一方面印證了那位緬甸華僑告訴我的話,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在與緬甸談判劃界時要去向李根源請教。那次劃界以後,騰衝幾乎到了中緬邊界上。那位緬甸華僑,還說不定就是那次劃界才劃成了華僑的呢。

  我就是這樣在這本詩選中追尋李根源的蹤跡。我從中得知,他曾經去過新疆,實地勘察和研究過滇西的兵要界務,著有《滇西兵要界務圖注》,在抗戰時期到過中緬邊境一帶,寫過滇緬戰場的紀事詩,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滇緬戰場是盟軍與日軍交戰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詩選中有反映當時中國派遣青年軍去滇緬戰區的情形。李根源寫滇緬戰場的紀事詩,可能講的就是這件事。

  一直到把這本詩選的正文看完,我也沒有讀到能夠使李根源被讚譽為「高隱盤盤蓋世翁」的事迹,依然還是在雲里霧中。這畢竟只是這位詩人的詩選,而不是專門有關李根源的傳記。不過,我終於還是在這本詩選的附錄中找到了答案!

  在這本詩選的最後,有一個三頁的附錄,附了七首詞。其中有兩首與李根源有關係,都是寫於1939-1940年。寫於1940年的一首是:

            九保印公故里(調寄賀新涼)

    如此江山好,望沙坪,千疇綠綉,四圍青繞。    昔是明皇棲止處,榕樹依然如葆。弔古跡,祗余荒草。    聞道當年爭戰後,井裡中,今尚人煙少。入圖畫,疑蓬島。    滇西邊鎮通荒徼。極天涯,驛路崎嶇,關河縹緲。    地有雄奇蔥鬱氣,產出堂堂人表。造時勢,虜胡推倒。    曾領平章邦國事,已荒蕪故園了。歸隱否,堪娛老。

  按照中國舊文學的傳統,註釋是用小字接排,我這裡改用括弧,下面還有類似的情形,我就不再一一說明。在這一首詞的前半闋中提到的明皇,是指明末崇禎皇帝在北京景山上吊自殺身亡后在南方另立的永曆皇帝。在詩選正文中的七絕《騰衝雜詠十五首(選錄二首)》中,有一首也提到了永曆皇帝:

    河山一角泣殘明,末世君臣此駐旌。    咒水今留遺恨在,似聞嗚咽尚難平(咒水河即永曆君臣被難處)。

  詞中所說的當年爭戰,當指當時永曆皇帝的部隊與清兵之間的最後的戰鬥。永曆君臣被清兵追趕到如今的中緬邊境一帶,在李根源的故鄉騰衝停留駐旌,最後慘死於那裡的咒水河旁。這樣看起來,這位明朝的末代皇帝比後來努爾哈赤的後裔宣統皇帝溥儀要慘得多了。皇帝也是人呀。引清兵進關,導致崇禎上吊永曆被難明朝覆滅的,大家都知道是吳三桂。詩人在這本詩選的正文中另有一首《昆明懷古》批評吳三桂的:「三藩禍變首昆華,生負君恩死負家。坐井但知天獨大,稱尊已是日西斜。兩朝罪案書魁逆,半壁殘山吊館娃。莫向野園尋勝跡,采雲深處只啼鴉。」我這就把話題扯遠了。

  我的問題的答案在這首詞的後半闋。地有雄奇蔥鬱氣,產出堂堂人表,這當然是指李根源了。請看接下來的一句:「造時勢,虜胡推倒。」能夠造時勢的,當然是英雄,而且還不是一般混跡江湖的草莽英雄,也不是兩軍交戰中的戰鬥英雄,而是那種創造歷史的歷史英雄,是曹操所講的「惟使君與操爾」的那種英雄。虜胡推倒,是用了孫中山的革命口號「驅除達虜,恢復中華」這一典故,也就是推翻滿清皇朝。這就是說,李根源是參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皇朝的歷史英雄!再看下一句:曾領平章邦國事,已荒蕪故園了。這領平章邦國事,在帝制時代是宰相的差事。也就是說,李根源曾經主持過推翻滿清以後的新生共和國政府的政務!參與推翻滿清皇朝的人,來自當年滿清滅明永曆皇帝慘死的地方。這個故事,倒真的是可以編成一個隱喻頗深的神話:永曆皇帝托生轉世,報了當年咒水河被難覆滅之仇。這真是一報還一報,冤冤讎仇何時了。

  我看到這裡,一下子呆住了。我有沒有搞錯?我的古典文學底子,不過只是中學語文老師傳授的那一丁點。我失去了心中的準繩,失去了自信,連忙去向國內的前輩請教。前輩的回答支持了我的上述理解。事實上,李根源是一位留學日本學軍事的歸國留學生。在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以後,在雲南昆明,李根源與唐繼堯和蔡鍔在陰曆九月初九一同領導起事,帶人攻打制台衙門和軍械局等,這就是辛亥革命中雲南省的「重九光復」。後來,李根源曾經做過北洋政府時代的代理內閣總理。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從海外趕回國,當了新生共和國的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只是由於他並沒有政治上的實力,才不得不把這個總統的寶座讓了出來。而袁世凱在坐上這把交椅之後,還夢想當皇帝,把年輕的共和國置之於死地。於是,在歷史上又有了護國之役和再造共和的事。

  對於護國之役,現在在國內媒體上炒作得多的是蔡鍔的故事。其實,在護國之役中起了關鍵作用的,是另一位雲南人唐繼堯,這在王惕山的這本《知希堂詩選》中也有反映。我們先來看下面作於1939年的這一首:

       和任志清(可澄)監察護國紀念日謁唐會澤墓一首

   會澤將軍天下雄,義旗首樹滇華峰。遂令公路不敢帝,新華春夢終成空。   當日並有邵陽蔡,一時瑜亮稱和衷。反帝為民豈易事,成茲勛業憑公忠。   三迤健兒好身手,橫戈躍馬爭從戎。民力已竭物力繼,悉索敝賦軍儲供。   滇一昌義眾咸附,補天浴日皆人功。維時戎幕盡才俊,彥升參贊帷幄中(謂志清)。   由余時領秘書省(謂夔舉),我亦磨盾相追從。飛書草檄各奮力,枚速亦能兼馬工。   二十三載只一瞬,當年故人俱成翁。(下略)

  我費了點勁,才把這首詩的題目讀通。這位任志清,名可澄,志清是他的字,監察則是他當時的職銜。在護國紀念日那天謁唐會澤的墓,任志清寫了一首詩,詩人則寫了上面的這首詩和他。唐繼堯好像是單名一個瑩字,繼堯是他的字,但是我記不準確了。前年春天我去昆明,到圓通公園賞櫻花和到孔雀園看孔雀,還走到了唐繼堯的墓那裡。他是雲南會澤縣人,所以大家又稱他唐會澤。詩中的公路是袁世凱的字,邵陽蔡就是蔡鍔,他是湖南邵陽人。詩人在這裡把蔡鍔比作有智謀的諸葛亮,而把唐繼堯比作握有重兵的周瑜,強調了他們的合作。在事實上,蔡鍔與唐繼堯是好朋友,他們在雲南的重九光復中就已經有過成功的合作了。從詩中還可以看出來,這位任志清當年在護國之役時是唐繼堯軍中的參謀,而詩人與由夔舉則主持秘書的工作。這首詩的後半部分是談論當時的熱門話題抗日,與本文無關,我就不全錄在此了。在詩的收尾,有「民國猶幸有今日,年年盛會開拓東」的句子,說明當時在每年的護國紀念日,在昆明的拓東體育場都有盛大的群眾集會。這個日子當然是應該和值得紀念的,特別是對於雲南人。在中國近代史上,雲南人對於推翻帝制和再造共和,都有值得自豪的貢獻。

  袁世凱自恃擁有強大的軍隊,孫中山的革命黨奈何他不得,於是宣布登基做皇帝。沒有想到當時的雲南督軍唐繼堯不同意,宣布雲南獨立,我不歸你這個皇帝管了。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任何政治都是力量的較量。所以還有下面兩首詩描寫的事情。第一首是

               送李子鬯從軍

    躍馬橫戈壯此行,雄師百里耀旗旌。從戎不負平生志,籌筆能留後世名。    會見贏秦傾大業,休誇曹魏擁強兵。一篇露布能誅賊,攬轡真教海宇清。

  這首詩寫於1915年底。李子鬯是詩人的同學,當時任護國討袁第一軍秘書長,隨蔡鍔從昆明去四川,詩人寫了這首詩為他送行。唐繼堯的主力部隊隨即也跟著出發,請看下面這一首,

        丙辰正月送北伐軍士從軍行(用工部兵車行韻)

    嘶風戰馬鳴蕭蕭,槍負肩背刀橫腰。誓將北伐雪國恥,勛名題上桂林橋。    軍容整齊步伍肅,殺賊豪氣騰雲霄。是時長亭祖餞人,三呼萬歲歡頌頻。    臨別贈言祈戰死,休叫留命待桑田。仁義之師誰能敵,長驅直入燕雲邊。    滄海茫茫倒流水,義不帝秦豈得已。況復井底鳴蛙能幾時,會見冢中枯骨卧荊杞。    賊穴未掃庭未犁,馬首休便行向西。敵愾同讎齊奮勇,中夜起舞聽晨雞。    死生成敗君莫問,能作國觴亦何恨。師直為壯領勁卒,曹兵計狡將安出。    待搗黃龍妖氛掃,始信男兒身手好。但願收復舊神州,那惜白骨埋荒草。    吁嗟乎,師出能斬元惡頭,重光日月陰霾收。遙憶燕雲萬裡外,啼血杜宇鳴聲啾。

  工部是杜甫的別稱,兵車行是他有名的一首長詩。這個丙辰是1916年,詩中的北伐是指雲南四川等南方各省的聯軍北上討伐袁世凱,與後來國民黨代表的南方勢力與北洋軍閥代表的北方勢力之間的較量是兩回事。

  詩人在1939年寫的那首詩中說,「反帝為民豈易事,成茲勛業憑公忠。」這裡的反帝是反對袁世凱當皇帝,為民是為全國民眾共和參與的權利。請注意這裡詩人說的「忠」並不是封建的忠君,而是忠於共和這一觀念或信念。唐繼堯不是土包子,他曾經在日本留學,接受了西式的教育,接受了共和的觀念。在唐繼堯的頭腦里,已經不是孔夫子的君君臣臣,所以他能夠在全國率先高舉義旗,成就了再造共和這一勛業。在辛亥革命和再造共和中起了關鍵作用的許多人都是歸國留學生,這是一批接受了共和觀念的先驅,思想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知道袁世凱不過是井底之蛙,這就是教化。

  參觀北京城裡的清故宮,林林總總,用三天的時間走完了三條參觀的路線,也只能看一個大概。雖然去過許多次了,可是什麼太和殿,什麼珍寶館,什麼御花園,我都沒有什麼印象了。給我印象最深,銘記在我心中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在光緒皇帝讀書的書房中掛著的一個條幅。在這個條幅上寫的是:一人之天下。整個華夏的大地,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以及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他皇上一個人的私有財產!這句話在我心中產生的強烈震蕩久久也不能平息。原來皇帝受的就是這種教育,原來在皇帝的頭腦中是這種觀念。這也是兩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就是這種產權的爭奪。在這種爭奪之中,力量決定一切,所以說成者王侯敗者寇,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遊戲規則。打敗了的,如永曆皇帝,就得被置之於死地。而打勝了,奪得了這個產權的,就開始了他的新的家業,於是定國號,改紀元,封功臣,叫做建國或開國,因為國家是他的,從他開始。這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反對的封建舊文化的核心。

  辛亥革命不是一次這樣的改朝換代。辛亥革命推翻了這種爭奪產權式的遊戲規則,而代之以全體老百姓都來共同參與的共和規則。在辛亥革命以後,在觀念和教化上,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袁世凱想當皇帝,馬上就有人起來反對。在袁世凱之後,如果再有人想當皇帝,他就會想到,出來反對他的就不是一個唐繼堯和蔡鍔,而是一批唐繼堯和蔡鍔式的人物。

  與李根源一樣,詩人和唐繼堯都是清朝末年去日本留學的,好像應該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代留學生。當時從雲南出來去日本,要從昆明先乘滇越窄軌鐵路的火車到河內或海防,然後換乘輪船到香港,再從香港乘輪船到日本。在這本詩選中有8首詩描述了詩人在旅途和日本的生活。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這些詩在今天讀起來,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大約寫於1907-1908年的一首是:

                 旅夜

    薄有天涯感,情懷旅夜真。居諸三島客,憂患百年身。    異地誰知己,寒燈獨近人。瀟瀟簾外雨,應似故園春。

  詩人在東京明治大學學政法,唐繼堯在士官學校學軍事。他們是好朋友,所以唐繼堯讓詩人為他掌管機要,在推翻袁世凱以後派詩人作為雲南省的駐京代表,出席善後會議。後來在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中,顧品珍打進昆明。詩人因為當時老母重病卧床不起,沒有隨著唐繼堯出逃。顧品珍也是他們在日本留學時要好的同學,一定要請詩人出來在他的政府中任職,詩人再三推辭不過。後來唐繼堯從四川借兵打回昆明,與詩人之間就產生了芥蒂。我們從上面引述的詩中可以看出,儘管有這種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這並沒有影響詩人對於唐繼堯的評價。這也是中國文人的一種傳統的美德。現在的中國文人還看不看重這種品德,我就不得而知了。

  從一些舊雜誌和舊照片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為了紀念在保衛共和的護國之役中雲南特別是唐繼堯所作的貢獻,在昆明西郊滇池東岸的大觀樓公園中,修建了一座唐繼堯的紀念銅像。唐繼堯腰挎軍刀,頭戴雞冠式的將軍帽,騎在一匹高大雄壯的戰馬上,遙視著前方。整個銅像站立在一個高大的漢白玉底座上,從下面看上去,更加顯得崇高和威武。現在這個銅像早已不知所蹤。我們的文化真的是與眾不同。

  在里約熱內盧這裡,到處都可以看到歷史名人的紀念銅像。在大一點的廣場或十字路口,往往可以看到全身的甚至是身挎軍刀坐騎戰馬的銅像,而在一些小的廣場和路口,甚至就在人行道旁的樹蔭之下,也可以看到或立或坐的銅像,或者是簡單的半身像。這種紀念銅像在這裡多得簡直可以用見縫插針來形容。你要是走夜路,在昏暗的燈光下冷不丁看到了都會嚇一跳,以為是真人呢。

  這種對於名人的崇拜和紀念,特別是對於對社會、對民族和國家有過功勞和貢獻的歷史名人的崇拜和紀念,恐怕是一種人類共同的心理。中國人的這種心理,表現為塑紀念像的並不太多,我見過的有北大燕園裡蔡元培的半身像,和武大珞珈山上聞一多的半身像。中國人崇拜和紀念名人的心理,更多的是表現為建祠堂和刻碑文,以及近代的修建紀念堂館。這就是所謂的樹碑立傳,用不著舉例子,太多了。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是岳飛還是秦檜,這就是歷史。沒有了這些人物,還有歷史嗎?

  數百年後,歷史學家會如何來看待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的這一段歷史呢?也許,他們會仿照著法蘭西的歷史,把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的那個共和國稱之為第一共和國,而把護國之役再造共和之後的那個共和國稱之為第二共和國。誰知道呢?到了那個時候,也許共和紀念日的意義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 寄自巴西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沙發
丁巳 發表於 2006-9-9 17:22 | 只看該作者
D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