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購計劃屢屢受挫: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為何遭遇尷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環球時報2006.9.3

環球時報記者章念生/「哎喲!收購了法國湯姆遜電視機業務的中國TCL公司,今年上半年虧損了2.05億美元。」8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文章《TCL怎麼了?》一開頭就發出這樣的驚呼,作者提出了一個很多人都很疑惑的問題:「這些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先驅,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呢?」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不斷增加,各種各樣的問題冒了出來。上汽控股的韓國雙龍汽車公司的員工持續罷工,讓「中國老闆」傷透腦筋;TCL兼并法國湯姆遜以後,贏利下降,市值縮水;聯想吞下IBM個人電腦以後,在歐洲的銷量下降,排名下滑;中海油併購尤尼科遭「封殺」的事人們還記憶猶新……

歸納起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大致有這麼幾點。一是選擇併購目標存在偏差。中國企業喜歡併購發達國家的知名品牌企業,尤其是一些大企業。但兼并這些大企業后才慢慢發現,這些企業實際上已步入暮年,難振雄風,或者乾脆已經瀕臨破產,回天乏力。《金融時報》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企業收購的典型目標就是:低技術,但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

二是對併購困難估計不足。比如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當時就對美國國會的反應之強烈估計不足。三是併購之後難以入鄉隨俗,難以與海外企業實現真正意義的融合。像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韓國雙龍汽車罷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外,中外在企業管理方式上也有差別,如中國企業講究靈活性,此路不通就另尋他途,但西方企業講究老規矩,往往是「一根筋」。

雙方在管理方面容易發生衝撞。其實這樣的事並非只發生在尋求海外兼并的中國企業身上。當初德國戴姆勒兼并美國克萊斯勒,雙方在管理文化上曾發生激烈碰撞。套用當時媒體的話說,叫「歐洲圍欄」圈不住「美國野馬」。直到數年之後,「圍欄」與「野馬」才逐漸適應對方。四是併購缺乏長期打算和系統規劃。中國企業往往追求短平快,在未作充分的市場調研之前就「下手」,結果有許多後續環節跟不上,導致整體戰略受阻。

歐洲工業僱主協會的諮詢師卡洛斯·岡薩雷斯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總體來說,歐美都希望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歡迎中國企業參股或併購歐美企業。但在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中,現在面臨一個客觀存在的軟環境阻力。如過慣舒適生活的西歐人普遍有一種「恐懼變革」心理。在這種環境下,凡是對就業產生影響的相關消息都有可能引起軒然大波。據報道,中國企業想在德國併購一些企業,就引起企業所在地一些居民的反感,這便是上述心理使然。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的許多政客對全球化的益處說得不透。另外,歐洲國家的一些媒體是「唯恐天下不亂」,一旦得到類似的消息,便開始炒作,從而將衝擊放大,誤導了不少人。還有,「經濟民族主義」的流行也給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帶來了阻力。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時,媒體與工會將是可能面對的「暗礁」,不可等閑視之。

「不過,」岡薩雷斯說,「中國進軍國際市場將是大勢所趨,只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應盡量少走彎路。」這需要理性心態,制定一整套實施策略,從小做起,循序漸進,切不可求大求名不求利。「人人都知道直接購進外國知名品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消化品牌。」其實,歐美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也遇到過不少困難,走過不少彎路,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不少可資借鑒之處。

首先,企業併購需要有一定的積累。比利時的優美科公司上世紀80年代進軍亞洲市場時,從香港開始,先對大陸進行「輻射」,待慢慢摸清市場行情之後再開始 「登陸」,從設立辦事處到合資、併購、獨資辦廠,經歷30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後,現在在中國成功建起了多家工廠。該公司副總裁馬丁·赫斯對本報記者說,企業成長需要有量的積累,從立足當地到走向國際市場,再變成跨國企業,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企業併購離不開整體網路的支持。歐洲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並非單槍匹馬,特立獨行,而是得到了一個整體網路的支持。中國歐盟商會就是個例子,這家協會現有900多家企業會員,在中國五六個城市設有辦事處,為歐盟國家的企業提供各種信息諮詢,比如中國的法律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狀況、世貿規則落實情況等,非常清晰明了,為企業會員,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決策提供了極具可操作性的諮詢服務,幫助他們在下結論之前先作一番理性的審視。

同時,這些商會組織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繫,凡有企業在經營中遇到問題,都能迅速「對症下藥」,找對路子找對人,很快將事情搞定。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時,就缺乏這樣一個網路。光靠駐外商務處,或者參加研討會、博覽會,獲得的信息與幫助是遠遠不夠的。

再次,跨國併購還需要有充分的風險準備。國際市場上的待售企業,或者大企業準備出手的一些部門,往往要麼虧損,要麼正在走下坡路,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要甩掉的包袱,如彩電對湯姆遜來說早已是個負擔,IBM早在2002年4月就宣布不再從事個人電腦製造。接過這些部門的經營本身就存在高風險。

據報道,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對1998─2000年併購高峰中的300個案例進行分析后發現,61%的購方公司在併購一年後股東收益減少,贏利率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4.3%。德國漢堡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在提到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時說:「中國的管理人員有時太注重一家公司的過去,而對這家公司的未來考慮得太少。」

此外,重視文化融合也至關重要。「跨國企業當地化」是目前在業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說的就是外來企業在異地經營時需要充分尊重當地的人文環境,才能生存。波士頓諮詢集團兼并諮詢業務主管亞歷山大·羅斯說,中國買主往往急於要將新兼并的海外企業變成一家中國企業,讓企業領導層的一個小圈子決定一切,從而使習慣於自己承擔責任的西方經理們大為惱火。TCL的主管就曾公開抱怨說,在歐洲讓工人加班加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後,還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特點。曾在亞洲常駐多年的馬丁·赫斯對記者說,同樣在亞洲,韓國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就大不一樣,企業運作模式也不同,進軍這些市場時需要區別對待。而歐美市場情況相差更大。如美國政府對企業幾乎有求必應,企業說句話,政府就得出來跑腿。歐盟的情況則有所不同,25國政府都有不同的聲音,歐盟機構本身又比較繁雜,所以這裡更講究按規矩辦事。了解了不同的「市場行情」之後,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