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必如此苛求余秋雨--就對聯的格律問題再與金文明先生商榷

[複製鏈接]

0

主題

3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痴情老人 發表於 2003-10-30 2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在《還是不要苛求余秋雨》一文中是從對聯的格律角度談點自己的看法,與金文明先生商榷的。而在本文中,我想換一個角度談談為什麼不要苛求余秋余。
  「五四」以前,凡是讀過幾句書的人幾乎都懂得一點詩詞格律,能分辨平仄四聲,這是因為他們從孩童時代起便受過「課對」一類的聲律啟蒙。「五四」以來,白話文迅速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語體文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種聲律啟蒙的功課當然也從課堂上取消了,於是懂得詩詞格律,會分辨平仄四聲的人越來越少。看看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中,有幾個人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即使是以文學為專業的作家、詩人以及大學中文系的教授,真正懂得詩詞格律,能正確分辨平仄四聲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是時代造成的,怪不得作家、詩人們,但中文系的教授們不在此例,他們不懂確是極不應該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風靡整個中國大陸的瓊瑤女士在她的好幾部小說中都引用過「東邊太陽西邊雨」這麼一句唐詩,可是它的原文卻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可見瓊瑤是記錯了。但是凡是懂得格律會辨平仄的人都知道,「陽」是平聲字,「出」是仄聲字,此處只能用仄聲字而不能用平聲字,再記錯也不會在這個格律的關鍵處記錯,而且是不止一次記錯。毛澤東有一句詩「梅花歡喜漫天雪」,當初我怎麼也記不清到底是「歡喜」還是「喜歡」,直到學會了詩詞格律,懂得了分辨平仄四聲后才記住了應該是「歡喜」,因為只有「歡喜」才符合此處的格律,從此以後對這句詩再也不會「記錯」了。所以就是在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記錯」中,瓊瑤女士那不懂格律,不辨平仄「的底兒也由此暴露無遺」。令人奇怪的是,從台灣到香港,到大陸,瓊瑤的這幾部小說要經過多少編輯的手,居然沒有一個編輯發現瓊瑤的這種「記錯」,似乎這些編輯裡面硬是沒有一個懂得詩詞格律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編輯們似乎還患了集體失憶症,居然想不起來早就應該爛熟得如同順口溜般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不然怎會沒人給瓊瑤女士提個醒兒?
  二十幾年前廣東出了一個全國著名青年作家孔捷生,他在一本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幾首寫於「四五」時期的舊體詩,據他本人說這幾首舊體詩曾在當時的天安門廣場被廣泛張貼、傳播。我反覆讀這些所謂的舊體詩,就是看不出它們在哪一點上符合舊體詩的格律。可見當年的孔捷生先生跟瓊瑤女士一樣也並不懂得詩詞格律。
  以上講的是兩位著名作家,他們都是以文學為自己的職業的,肯定也一定熟讀唐詩宋詞,可是卻不懂詩詞格律,不辨平仄四聲,遺憾是令人遺憾了點,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照樣能寫出令人喜愛的小說來。他們的不懂是時代使然,不能全然怪他們自己。而專業從事舊體詩詞編輯工作的人不懂詩詞格律卻是使人實在遺憾萬分。
  上海榕樹下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創網站,有一個欄目叫「唐宋遺風」,專門發表網友們的舊體詩詞作品。與其相配的是該網站論壇上的「談詩論詞」版。常有網友在該論壇上指出「唐宋遺風」上發表的好多詩詞不符合格律。該欄目編輯海萍女士回應道,我們的選稿標準是看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而許多作者都是初學者,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格律上也就放寬了點云云。可是海萍女士自己在「唐宋遺風」上發表的許多詩詞卻也有好多地方不符合格律,難道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積極性進行鼓勵?於是在去年有溫州某報人南航先生便來「給榕樹下編輯上詩詞啟蒙課」,眾網友群起響應,紛紛質疑海萍女士懂不懂詩詞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誰知海萍女士卻打起了太極拳,重複她那套選稿標準以及鼓勵積極性等等套話,對自己詩詞中的格律差錯不置一詞,對自己到底懂不懂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更是避而不答。我當時是以平時在紙媒上常用的筆名參與「論戰」的。我覺得,從海萍女士的詩詞作品看,她應該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因為她的詩詞不是完全不符合格律,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好多的格律差錯,很可能是她分辨平仄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將平仄搞錯造成的。南航先生引起的「論戰」著實讓「談詩論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人氣也因而旺了不少。遺憾的是南航先生作為「啟蒙者」、「發難者」,終因他自己的底子也不厚(我上溫州信息港「南航專輯」看了一下,他的所謂舊體詩詞居然沒有一句是符合格律的),導致這場「論戰」最終不了了之。
  更令人遺憾卻又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堂堂的著名高等學府中文系的名教授卻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
  二十年前,「電大」開設了首屆文科班,我去漢語言文學專業混文憑。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名忘了)的著名教授(不是為尊者諱,也不是怕得罪名家,我實在是想不起來這位名教授的尊姓大名了),他在分析杜詩時,舉了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為例,說這兩句詩咋看起來很不好懂,其實如果將「香稻」跟「鸚鵡」對換,「碧梧」跟「鳳凰」對換,成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那不用我解釋同學們都會懂了。那麼杜甫為什麼要這麼寫而讓人不好懂呢?這是因為唐詩有著嚴格的格律,每個字有著不同的平仄,哪裡該用平哪裡該用仄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有時為了符合這種平仄格律,詩人們只好顛倒詞序以符合格律,杜甫的這兩句詩就是為了符合這種格律才作這樣的顛倒的。我聽到從放在講台上的錄音機里傳出來的這段名教授的「高論」,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我趕緊翻開攤在面前的講義,講義上白紙黑字也是這麼一字不差地印著。於是瞠目結舌的我馬上給坐在第一排的指導老師傳條子,說明「香稻」和「鸚鵡」的平仄完全一樣,都是「平仄」,「碧梧」和「鳳凰」的平仄也完全一樣,都是「仄平」,杜甫無需顛倒詞序就能符合格律,可見這位教授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條子很快就傳回來了,指導老師在條子下面批道:現在的人已分不清平仄了,要想清楚地知道某個字的平仄,只有去查白香詞譜。我再一次瞠目結舌。下課鈴一響,我立馬衝到指導老師面前,急急地說,現代的人分得清平仄的,比如你姓高,四聲就是高、稿、告、閣……我忘乎所以地給這位五十年代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進行聲律啟蒙。他寬厚地笑笑,打斷了我的滔滔不絕,說了句,還是要查白香詞譜,就夾起了講義。圍觀的同學便做鳥獸散,剩下我一人獃獃地獨立在空蕩蕩的教室里。回杭州探親時,父親聽了我的敘述,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於是我寫了兩封信,一封直接給這位名教授,指出了他的錯誤,當然語氣是相當謙恭的,一封給出版社(當然就是這所高等學府的出版社)請他們跟該教授聯繫,在該講義再版時予以改正。但是兩封信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現在,整整二十年過去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畢業了二十屆,這位名教授也該早就退休了,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教授也一定換了好幾位了,只是不知他們在講到杜甫這兩句詩時是否還會重複他們前任的錯誤,那講義也不知改正了沒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也管不了這許多了。
  作家們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倒也罷了,畢竟他們的本行是寫小說,只要能寫好小說就行了。作為網站舊體詩詞欄目的編輯如果不懂詩詞格律,不辨平仄四聲,讓人很是遺憾。而作為一所著名高等學府中文系的著名教授,很可能還是一位唐詩研究專家(不然「電大」怎會選擇他來講授唐詩呢)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憤慨了。
    還是讓我們回到余秋雨身上來。余秋雨作為一位當代頗有影響的散文大家,其本行又是研究戲曲的,照例對詩詞格律不會不懂,可是看看他修改後拿來給自己用的林則徐的那副對聯,又確實證明他不懂詩詞格律,或說是雖然懂,但分辨平仄四聲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搞錯平仄。因為懂詩詞格律,會分辨平仄四聲的人,在改動別人的詩句拿來作己用時絕對不可能改得不符合格律的,這是一個人的習慣使然。從這個角度講,金文明先生確實應該嚴格要求余秋雨。可是,從我上面列舉的種種事例來看,連作家詩人,舊體詩詞編輯到著名學府的著名教授都是如此,那麼我們何必如此苛求余秋雨?
                             2003、9、5-7
  











































       
情未老即心未老,心未老即身未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