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耗資4000萬元的「假三峽」是如何上馬的?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6-8-29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8月24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宜昌已開始拆除耗資4000萬元、曾號稱世界最大的人造縮微景觀群的「三峽集錦」景區。拆除的直接原因是,三峽大壩截流后,三峽景觀「雄姿猶在,秀色更添」,遊人對這些假三峽景觀毫無興趣。同時,景區建築質量差,存在重大隱患,喪失了旅遊功能,且修復價值不大。

  人們在痛心疾首之餘,不禁要問,這個工程當初為何要上馬?三峽奇景鬼斧神工,為何要如此班門弄斧,耗巨資建這麼一個假三峽?耐人尋味的是,面對今天採訪的記者,無論是當地的相關官員還是專家,都給出驚人一致的答案:決策存在問題。

  這個決策失誤的誘因,據說是當時有一種輿論認為,三峽工程的實施,將對三峽旅遊資源造成毀滅性影響,宣稱「雄險奇秀的三峽美景將不復存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沒入水底」。然而,現實給了否定回答。也有人認為,這是盲目跟風「人造景觀熱」的結果。毗鄰真三峽,固定客源少,不可避免地使這個假三峽存在先天性不足,難以凝聚人氣。

  這樣的觀點,並非是「馬後炮」。在工程上馬之初就能夠聽得到。比如,三峽公司就曾多次公開糾正「告別三峽游」的錯誤。問題是,當時決策者耳朵里是否聽到了這樣的聲音?聽到了這樣的聲音依然我行我素?

  或許,這隻有決策者自己心裡清楚。不過,類似的決策失誤,在一些地方並不鮮見。通常的情況是,決策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或僅僅是走過場、只請唱讚歌的人來發表高論,沒有充分做到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幾乎所有的決策失誤都脫不了這個窠臼。而一個現實的難題是,我們明明知道問題的癥結,也明明知道如何避免決策失誤,但就是在現實中行不通,這到底是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決策者的個人權力太大。主要領導或者一把手決定了的事,再不科學,再不民主,也照樣干。如果這樣的領導有點剛愎自用,或者只求任期內的政績,或者被利益蒙住了雙眼,就難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對這樣的「三拍」幹部,難道我們就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了么?既然建造「三峽集錦」決策有誤,那麼誰該為這有問題的決策擔責?

  「制度再好,也需要人來執行」,這句話透出的是一種入骨的無奈。為了避免決策失誤,我們制定了保證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制度。而這個制度需要決策者來執行。決策者不執行或者執行走樣怎麼辦?我們再制定相關懲處制度。這個制度又需要人來執行。執行不力怎麼辦?又需要相關制度來確保。如此循環下去,沒有盡頭,最現實的結果便是我們的執行力普遍存在問題。我們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這樣的現實:如果人家心裡根本沒有群眾利益、國家利益,只一心謀自己和小集團的私利,那麼,再好的再健全的制度重拳,也難免打在棉花上。

  而在決策失誤之後,有些責任者總是善於把責任推卸乾淨。到最後多半是大事化小,或不了了之。面對這樣「無心」的官員,群眾難以說什麼。只是可惜了那麼多白花花的銀子,浪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我也常常在想,那些導致決策失誤的責任者,在夜深人靜之後,是否會靜下心來想一想,然後是否有一點兒悔意,抑或醒悟?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