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為何「官多為患」?

[複製鏈接]

1061

主題

3031

帖子

24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nwoke 發表於 2006-8-24 0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張貴峰
  「我有一個看法,現在中國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為患』」,原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個省有四五十個省級幹部,幾百個乃至上千個地廳級幹部,一個縣幾十個縣級幹部,可以說古今中外沒有過。更何況一個省、市除省長、市長外,還有八九個副職,每個人再配上秘書,個別的還有助理……」(8月23日《瞭望東方周刊》)

  「官多為患」,張全景對時下官場弊端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近年來,諸如「中國官民比高達1∶26」、「一個市政府19名副秘書長」等廣泛傳播、熱議一時的新聞,可以說就是這種「官多為患」現象的很好佐證。

  而順著張全景所指出的官場弊象分析下去,「官多為患」背後的實質又是什麼?如果我們承認,官之所以為官,其與「民」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是公共權力的行使者的話,那麼不難發現,「官多為患」的實質其實也就是「權力過濫」。

  比如,「權力過濫」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權力的數量和規模太多太大———管了許多不該管、也根本不可能管好的事情。據去年河南鄭州市公布的一項「權力清單」顯示,該市政府共擁有的行政權力高達4122項之多。具體以經濟領域為例,眾所周知,雖然市場經濟在我國已實行有年,在一般產品、服務領域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也已日益深入,但總體上看,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並不高,如在能源等重要稀缺性資源以及要素分配等關鍵性領域,起主導作用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政府權力或者以權力為後盾的行政壟斷。很明顯,權力太多太大,最終體現在人事上的結果,必然是機構的臃腫和官僚的冗贅,也即從內在的「權力泛濫」走向顯形的官場泛濫———「官多為患」。

  當然,從權力的本質是服務、官員的本質是服務者的角度看,權多官多似乎不應是一件壞事———更多的服務者為社會提供服務有什麼不好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在這裡,不能不提到「權力過濫」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權力運用上的易濫———在監督制約缺乏的環境下,權力與責任的錯濫,或者權大責小或者有權無責。這也就是說,講權力的本質是服務,其實只是從制度設計、價值訴求的理想層面而言的,而從現實角度來看,謀求自利、容易濫用才是權力的天性,所謂「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

  無疑,這個意義上的權力之濫,比數量規模上的濫,更能見證「權力過濫」的實質內涵,也更能說明由此派生的「官多為患」的根源———一旦權力失去了相對應的責任與制衡,那麼,它的使用就會變成一種一本萬利乃至無本萬利的交易。在自利衝動支配下,權力的自我膨脹、擴張,便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正如孟德斯鳩所說的,「有權力的人會使用權力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而作為權力自我膨脹擴張主要載體和最終結果的「官多為患」,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可是,民主政治的邏輯告訴我們,任何權力都是權利讓渡、委託的結果,這正如我國《憲法》指出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意味著,服從和服務於權利乃權力的天職,因此無論權力的設定、獲得,還是權力的運行使用,都必須經過和接受權利的嚴格審查與監督。顯然,只有將這樣一個權力民主邏輯不斷引向深入,「權力過濫」及其表現形式———「官多為患」,才能從制度上得到根本克服。

來源:燕趙都市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沙發
Adelyn 發表於 2006-8-24 11:54 | 只看該作者
說起來,這些「官」就應該是「人民」、「政治根本」、「社會基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8 0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