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攝影資料 - [轉貼]我的微距(近距)攝影的經歷

[複製鏈接]

98

主題

468

帖子

289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usictaozi 發表於 2004-8-20 1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微距(近距)攝影的經歷

作者:RK  來源:青蛙攝影論壇

自從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因為經常旅行的緣故,以前老把自己定位在風光攝影的圈子裡。但我總是對微距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非常嚮往去了解一下放大了的微小世界。只是一直以來對攝影器材發燒不夠,除了關注最新SLR相機發展之外,很少考慮到多添夠一下象專業鏡頭,閃光燈之類的器材。我那隻美能達700si (後來升級為800si) 和 三隻短,中,長變焦鏡頭也足以滿足日常拍風光時的需要了。畢竟我還是相信攝影這門藝術還是以創意為主,器材為輔的精神。

去年十一月份購入美能達 Maxxum 7 之後,不知不覺的開始發高燒了,於是便購入了Tamron SP AF 90mm 微距頭,以滿足我對微距攝影的渴往。本來以為微距攝影並不很難,不就是拿這個相機,對這要照的物體湊著特近,然後AF 對焦,按快門嗎?(哈哈, 虧得我白有了攝影十一年的經驗,說起話來怎麼這樣外行??) 於是乎,收到鏡頭的第一天,便裝上了富士Velvia 50定的專業反轉片(錯誤一,50度的膠捲?),蹭蹭幾下跑到樓下對著那幾片秋葉開始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微距攝影的經歷(錯誤二,三腳架呢?)。

按照原先的設想,把對焦模式打到自動擋,曝光模式擰到自動擋,湊著那片葉子開始照。頓時就覺得我的最初設想太幼稚了。這個自動對焦可象瞎了眼一樣,吱呀吱呀來來回迴轉了半天,就是對不準,一氣之下,轉為手動對焦,總算勉強看清了葉子,美呀!!可惜我就是按不下快門。。。有風!不能完全對準焦。只好等了,好不容易,等風稍微平靜了一點兒, 不管三七二十一,按!那情景讓人聯想到誰說過什麼與風賽跑的詩句來。

洋洋自得沒有多久,馬上就懊惱不已,剛才就只顧對焦了,完全忘記了平常最引以自豪的黃金分割原理,樹葉不偏不倚,就在取景框的正中。這片子要是洗出來可不被人臭罵不懂構圖云云??還好,我這膠捲有36章,今天豁出去了,照滿36張。於是開始了第二,第三張, 第四張。。。 可是那討厭的風,讓我手動對焦對得手忙腳亂,而且樹葉也就是對焦點清楚,稍微往後一點就特別虛了。哦,忘了設定光圈大小了,最初的那幾張都是光圈2.8,景深特短。這討厭的與風賽跑,儼然讓我成為業餘中的業餘了! 好吧, 我還是玩專業的,把曝光模式調到光圈優先,所有光圈都設定到8或16以上,可我一看取景器,快門速度自動轉為1/10, 1/5, 我的天哪, 我的胳臂剛舉重過,哪有那麼大的力氣去抓穩這個相機呀。唉,不管了,按了快門再說,反正我沒有哪個勁兒跑到樓上去拿三腳架。36張照了一半,折騰得我要命,那手忙腳亂的難堪勁兒,好在當時每人在場!終於,我放棄了這第一次微距攝影的經歷,趕緊換上了我那隻新買的美能達標頭對著我公寓附近的樹啊,山啊,水啊之內的啪啪的照完了剩下的那幾張。還是照老本行容易,從容不迫,自己總算從剛才那難堪勁兒恢復過來,打打精神,不管真么說, 我畢竟還不是太業餘呀,照風光沒的說!:)

那捲反轉片第二天就取回來了。底掃進電腦後,仔細一瞧,那幾張風光片確實不錯,那麼這幾張微距片呢?為了減少我的難堪,我還是先說優點吧,顏色好!幾張片子的顏色都特別鮮艷,還原也還的好,不愧是使用了這富士專業反轉片的結果啊。不過顏色好,那是相機和膠捲的功勞,看看構圖吧,唉!可把我失望死了,照出的幾張要麼特別死板(太中間了),要麼生動的幾張都虛了,或者是明顯的手晃動了。看來這幾張照片倒也清清楚楚地反映了我當時對微距攝影得生疏和難堪。歸納幾點,如下:

1。Velvia 50 好是好,但是50度太慢,再有風的情況下,實在難以抓住焦點。若使用f8 以上的光圈,快門速度則明顯降低。

2。太輕敵,不拿三腳架,太難湊近對著物體對焦了,而且快門速度慢,遠遠超過我手臂力所能及的範圍,不用三腳架,相片出來虛的晃的,實在可惜了。

3。輕敵之後,太心慌了,根本沒有考慮到構圖的問題,連最最基本的黃金分割原理都拋到了不知哪兒去了。物體太中間,顯得特別的死板。

看來總結經驗以後,得上三腳架,得修生養性練點耐性,再練一下快速手動對焦的本事,然後再填鴨式地灌輸一下構圖原理,準備上第二卷膠捲重新來一次微距吧。。。

那麼接下來的第二卷如何?且聽下回分解。。。J


我的微距(近距)攝影的經歷(二) - RK
http://www.chyangwa.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962

且說自從拿到第一卷膠捲以後,很快又遇上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還是決定照一卷微距吧。這一回,我使用的是富士Provia 100 RDF 專業反轉片,本來想使用更快一點的膠捲,但是富士也還就是這個Velvia 50 和 Provia 100 RDF 讓人值得信耐,所以就湊和著吧,反正我這次下定決心使用三腳架了。

我公寓區大門處有一個小花壇,紅花,黃花,紫花開得正艷,豈不是我這微距頭的盤中物? 好好,就拿它們下手。 於是乎,我背著我的相機,提著三腳架,就來到了花壇。 看著那些花,我一下就傻了眼,這些花長得也太矮了吧,怎麼讓我使用三腳架呀? 哎,這回也只好暫時放棄吧,還是用手拿著吧。 希望我那100度的Provia 給我爭點氣!

長話短說,我就半蹲著,半跪著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微距攝影的經歷。這回我可沒了上次的興奮勁兒,專業嘛,就是要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得上呀。開機,轉換對焦擋為手動,不過還是使用程序(自動)曝光模式。 湊著花, 調焦,不一會兒,那花瓣變的一展眼底了。好!綠綠的背景虛化的很好,與黃色花瓣調和得很好,可以按快門了。看看取景器顯示快門速度有1/90, 不錯,就這樣我按下了一張。

接著又照了兩三張紅花和紫花的單花照。這次我算是真正體驗到了微距的樂趣。第一次把我忙得手忙腳亂,哪有心思去體驗呀!這一次不一樣,一個星期的修生養性,我更加註重觀察從微距頭裡看到的景物。原來那小小的花瓣,在微距頭裡居然顯得如此碩大,那一絲一絲的紋路,還有那極富生命力的花芯,我都著迷了!真不知道我是來攝影呢還是來賞花的! 不過言歸正傳,看到這無比奇妙的微小世界,我太希望把它一張一張地真實地記錄在我的膠捲里。

因為我用的是1:1的比例,離花瓣也就只有30厘米左右,而且程序曝光使用的是f2.8的最大光圈,景深非常短,花芯和花瓣都不能同時對焦;如果照兩枝花時,這有限的景深也只能清晰的反映出一枝花來,那麼對焦點究竟在那兒最合適?雖然f2.8的光圈雖然虛化背景很成功,給人一種很抽象的藝術感,但是它的限制也是極大的。 迫不得已,我轉為光圈優先曝光模式,調整光圈至f16,可是這Provia 100也爭不了多少氣,快門速度馬上就降到了1/30一下,我又回到了照第一卷膠捲的難堪! 不管了,照幾張,洗出來看看構圖再說。於是我就冒著晃手的危險,照了另外幾張。

很快我就厭倦了這極慢的快門速度,因為每照一張,我就知道我在浪費一張張昂貴的反轉片,哎,都什麼時候了,發燒還講什麼銀子不銀子的! 終於,我決定找一些高個子的花,這樣我就可以使用三腳架了。

正好一個公寓樓外長著一些不高不矮的花,就選它們了!架好三腳架,對準這些花兒們,可是問題又來了,這三腳架頭部固定不死我的相機,調好的位置總要下垂一點點兒。日常這一點點兒可是沒有什麼的,但是在微距的情況下,這一點點兒可就是大著了。最後我也只好用手稍微撐著那調節桿,那難堪勁兒,甭提了。 這次我使用了小光圈,也算是照了一些不錯的,就看洗出來的效果了。不過心理還是沒底兒,畢竟那三腳架壞事。

就這樣我照玩了第二卷。除了遇到了快門速度慢和三腳架不穩的情況,總的來說,這第二次的經歷可要好多了。我總算回到了那攝影要有藝術創作的境地。不僅如此,最大的樂趣還是在攝影的同時,極大地欣賞了微距景觀的美妙。有一個發現,幾乎所有花裡面,都有一兩個極小的蟲兒,平時用肉眼是根本注意不到的,但用90mm的微距頭可以輕而易舉的觀察到,這給微距攝影提供了不少樂趣,而且也帶來了很好的創作題材。

迫不及待,當天傍晚就拿到了洗好的第二卷反轉片,底掃入計算機,哇哇!!好也!!36張大部分出來的很好,只有那幾張用小光圈,慢速度拍的不出所料地都晃虛了。看來下回我得安個機械手什麼的!J 在三腳架上拍的幾張出來的也很好,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總結這次經驗,發現自己的微距攝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自己的器材的限制也慢慢反映出來了。歸納如下:

1。拍微距的重中之重就是不要急,心要沉。 平時那拿著傻瓜機這拍一張那拍一張的態度是絕對上不了微距的。 微距攝影講究的是與大自然合作,是一個很細很細的活兒,沒有幾分耐心很快就會像我第一次一樣的難堪。

2。在耐心的基礎上,帶著一種創意和欣賞的情調去拍。因為微距頭帶給一個您完全不同的世界,您會很容易喜歡上的。但是由於拍微距的各種限制,拍攝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拍攝的輪廓,如何構圖等等,要不然就要浪費膠捲了。

3。光圈大小的選擇決定微距的藝術風格。光圈大,虛化對焦點以外的景觀,給人一種抽象平和的情感。光圈小,清晰如實的反映被攝物體,給人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大小光圈各有各的風格,但是各自的限制也是很明顯的。

4。大光圈,景深極短,尤其在微距攝影中,對焦點的精確往往是其取決於幾厘米甚至幾毫米的差別,這對於一個平穩的對焦要求極大,手持相機往往滿足不了這樣的要求。由於景深短,焦點覆蓋面積小,構圖不容易。應此快門前一定要仔細斟酌。 6。小光圈,景深加長,但同時快門速度也隨之降低。這時,手持相機往往是不行的,非要使用三腳架不可。但有一個問題,如果室外有風,即使使用三腳架,也是沒有用的。該如何解決?

總結以上,看來我得持續發高燒了,購買額外的攝影器材。一個好的閃光燈就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乎,我下定決心從壓歲錢中設定一個閃光燈基金,專門購買一個閃光燈。至於什麼閃光燈,如何選擇的,效果如何, 請聽下回分解。。。:)


我的微距(近距)攝影的經歷(三) - RK
http://www.chyangwa.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025

閃光燈篇 (上)

話說上次照完第二卷微距片以後,自己對微距攝影的興趣大增,信心也不斷增加。尤其是出了一兩張比較不錯的朦朧紅葉和花蕾圖之後,受到了幾個好朋友的一致好評,自己是有點洋洋自得了,甚至自封為所謂的抽象藝術派。(傻的有點土冒!) 總結總結,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使用高速膠捲或是閃光燈,所以只能委曲求全,用最大光圈,照出來的相片自然是以虛化為主。

隨著對微距攝影的興趣不斷增強,我越發的想把自己的水平往專業上發展。第一步,購買了不少書籍。 其中有一本柯達公司出的《35mm攝影導引》一書提到室外微距攝影時,可以用閃光燈,使用儘可能高的閃光同步速度,和儘可能小的光圈,這樣就可以起到黑化背景的效果。 有道理,有道理!! 我購買Maxxum 7 機身時就同時購買了美能達最新的3600HS(D)高速閃光燈。其最快閃光同步達到1/8000秒。哈哈,我有這樣的裝備,還怕照不好微距了嗎??

我這就拿來試。按照書上所說,儘可能高的閃光同步,儘可能小的光圈。。。行啊,沒有問題,我就調整曝光模式至手動,然後設定快門速度為最快的1/8000, 光圈為f32, 對準我要照的花兒們,嚓嚓幾下,連照了十幾張。 我知道我的閃光燈有個最小距離,大概是一米左右吧,所以這十幾張只能算近距攝影了。不過我滿懷信心,有這個閃光燈之後,我豈不是可以周邊天下了嗎??:)

只可惜這信心維持了不到半天。下午把反轉片沖好,底掃入計算機,頓時就沒勁 了。 所有十二張用閃光燈照的全部漆黑一片!!!!!奇怪,難道我沒有開閃光燈嗎? 不可能,我可很少犯這種低級錯誤的。 琢磨了半天, 得出結論是入光量不足。 可我這個3600 HS(D)可是一步高級而強勁的閃光燈呀,不可能調不好閃光輸出呀?? 我越想越納悶,最後決定看看閃光燈說明書,唉, 原來如此!

根據說明書所說,如果使用高速閃光同步,閃光燈覆蓋距離也會隨著速度的提高而減小,小光圈更加使得覆蓋距離減小。 根據我那1/8000 快門速度和 f32光圈的設定,閃光覆蓋距離只有不到十幾厘米!! 而我因為想照顧到閃光燈正常最小覆蓋距離,而把被設物體放置在1米之外,無怪漆黑一片! 哎,這柯達給的黑化背景的建議的確黑化了背景,但也把整張像片也給黑了!

熟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我看著壞片也就是好片之父吧。望著這十二 張漆黑一團的照片,我又得好好琢磨一下了。 總之,經歷這麼一著, 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對閃光燈的使用絕對是停留在業餘的水平。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使用過的所有閃光燈也都是屬於業餘型的,也就是我所謂的傻瓜閃光燈吧。 那3600HS(D)除了提供 1/8000 的高速閃光同步速度之外,也沒有什麼可以說是專業了。 看來我又得破費發高燒了!接下來的就是一大堆Internet 上的研究,究竟是把這燒發在那裡呢?

時間關係,大家還是耐心一點,且聽下回分解吧。 不過收筆之前,總結如下幾點以供參考:

1. 正如以前所說,這微距攝影是個細活。 如果選擇使用閃光燈的話,閃之前得好好讀讀說明書,把閃光燈的性能了解好,尤其是閃光燈的在不同速度,不同的光圈設定下的有效覆蓋距離。

2. 這使用閃光燈也是一個細活,不要太相信高級閃光燈可以為你設定一切,要不然,我們就真的成傻子了。

3. 微距攝影對閃光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三種選擇。
一,使用具有離機閃光功能的燈(3600HS(D) 就沒有這個功能)等;
二,使用分光片;
三,使用環形燈

。 。。。。。。


閃光燈篇 (中)

過了聖誕節,回到學校,開始考慮購買新的閃光燈。當時我就在想是購買專業閃還是環形閃。 考慮專業閃是因為專業閃都有離機功能,用一條離機線即可,而且專業閃往往有光亮輸出調節,高速閃光同步等等有利於微距的功能。 考慮環形閃是因為環形閃專為微距攝影而設計。 想來想去,考慮我的攝影愛好不僅僅限制於微距,所以還是選擇了美能達最新最先進的5600 HS(D)專業閃。

拿到5600 HS(D)后,緊接著買了一條離機線。照理說因該一切準備就緒。想到自己已經全副武裝,自然洋洋子的, 裝上閃光燈,帶上兩卷反轉,來到學校附近的一個公寓,那兒花兒開得真艷呢。 可是等我架好三腳架,馬上就意識到一個關鍵問題,這離機閃靈活是靈活,但是對著這被攝的物體,閃光燈應該離多遠?還有就是那角度如何?閃光燈的說明書也沒有說明? 慘了,這回就是瞎貓子撞死老鼠,亂來了。看來我這兩卷反轉就純粹當練習了。

專業閃的名堂還真多,又是光亮輸出,又是高達1/8000 秒的閃光同步。 我到底是選擇那個模式比較好了。還是先設定光亮輸出為1/1,然後根據使用不同的的距離。就這樣我把照相機用三腳架架好,定好距離,調好焦,然後設定好快門,1/16, 相機顯示閃光同步為1/125。 接著手持著閃光燈,分別用不同的角度,距離各照了幾張,不一會兒那一卷膠捲就完了。哎,這照相要是心裡沒底就是慘。

緊接著,第二卷膠捲我又試著用了一下不同的光亮輸出。 5600HS(D)的光亮輸出可以最大調到 1/32, 不過我想如果真的調到這個比例,這閃光燈就要離得很近了。所以我就按照1/2,1/4和1/8的比例按不同距離和角度又同時照了幾張。 很快,我就有點煩了,因為心裡沒底, 真的不希望拿出來的照片都是漆黑一團或嚴重過爆。

第二卷膠捲很快也被謀殺掉了,於是就焦急得等待著片子出來。三個小時后拿到片子,地掃入計算機,結果發現結果沒有想象得那麼糟。 一些距離太近的片子是過爆了,另外一些用1/8的閃光輸出也黑乎乎的。其他的還算不錯。 就這樣,我結束了第一次用離機閃的練習。

這麼說吧,我對離機閃的使用絕對是新手,從一開始的使用心裡就沒有底。不過總結一下,還是可以得出以下體會:

1. 使用離機閃,儘可能的先用三腳架固定照相機,構好圖,調整曝光設定之後,然後手持著閃光燈調整角度和距離。這樣的做法可以使自己有足夠精力來控制閃光燈而不至於出現兩手忙亂的難堪情景。

2。 使用閃光的測試功能。 我發現閃光燈測試功能正好提供一個直觀的演示,通過它我可以知道閃光覆蓋的面積,以及可能出現的陰影。 然後我可以調整閃光的角度以期達到最理想的 閃光覆蓋面積和角度。

3。閃光的距離不要離得太近和太遠,基本與照相機保持平行,然後進行角度調整。光亮輸出我覺得使用1/2 或1/4已經足夠。

4。還是那句話,不要心急。 使用閃光燈更是如此,我現在基本上是用測試功能閃幾下,調到最佳的閃光角度才按快門的。

5。如果使用高速同步閃的話,一定得查看閃光燈說明書,弄清高速閃覆蓋的距離。這一點比較麻煩,應此我到現在還是很少使用高速閃,主要是我太懶了。

6。使用離機閃是個大學問,不是一兩卷就可以練好的。剛開始練時,容易厭倦,畢竟有一點瞎貓子 碰死老鼠的味道,心理沒有底。不過我覺得離機閃提供的方式很多,玩久了也還是很有意思 的。環形閃相比就有點像傻瓜閃光燈了,自己沒有多少調節的餘地。 當然這是后話。

我的離機閃經歷暫時告一段落。 接下來介紹一下柔光板和環型閃的使用。 還是請聽下回分解吧。

photoxu 兄,我的有關攝影的中文專業術語不好,請見諒。最高高速閃光同步我指的是最高同步閃光。這裡的同步指的是閃光燈與快門速度的同步。一般閃光燈的最高速度為1/90=1/200,但是專業閃的速度則可以達到最高的1/12,000秒。高速同步閃光給攝影帶來了極大的操作性,比如說我上次貼的那張噴泉,就是用了閃光燈高達1/8000秒的同步閃光完成的,如果沒有高速同步閃的支持,在當時光線下,最高快門速度只能達到1/2000秒。 使用最高同步閃光不僅能夠幫助抓住高速運動物體的一瞬間,而且在強光下進行人物攝影時, 仍可以使用大光圈而虛化背景。

photoxu:
今天看到了一篇關於閃光同步的文章,表述的不是很清楚,不過看了之後應該可以明白大概是怎麼回事了

  基本解釋:

  前簾同步:在快門剛打開后的一瞬間閃光燈閃光。

  后簾同步:在快門打開后即將關閉前的一瞬間閃光燈閃光。

  慢速同步:以較低的快門速度加上前簾同步進行閃光。

  FP高速同步:在快門打開之前到快門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小功率持續閃光,以使整個畫面暴光均勻

  各自特點:
  1、前簾同步是最基本的閃光方式。由於閃光燈進行一次閃光的時間很短,而高速快門又是靠快門葉片之間的夾縫掃過膠片完成暴光,所以才有「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概念,比如本來閃光同步時間/25 0秒,而我們用1/500秒的快門進行閃光攝影,快門夾縫未能全部掃過底片時,閃光就結束了,造成了畫面照度不均。

  2、后簾同步是先打開快門進行暴光,在快門關閉前的一瞬間閃光。這樣拍攝快速移動有亮點的物體就會產生光點在運動物體的 「身後」劃出光道的效果。

  3、慢速同步是前簾同步的一種,因為快門打開的時間比較長而命名。慢速同步可以實現前景和背景都獲得正常的暴光。前景的人物由閃光燈發出的高速閃光凝固,背景較暗的景物由長時間的暴光獲得細節。如果用沒有后簾同步的相機照快速移動有亮點的物體,就會產生由光點劃出的光道在運動物體「身前」的效果。這是因為閃光燈是「前簾同步」方式。

  4、FP高速同步:為了突破「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限制,NIKON利用小功率,高速度的頻閃解決了當1/250秒以上快門時閃光照度不均勻的問題,這樣就為了高亮度背景時主體補光產生了可能性。比如說逆光攝影時,為了虛化背景要利用大光圈,而沒有FP高速同步的閃光燈補光就會因為只能用1/250秒的快門形成背景的暴光過度失去細節。有FP同步就可以利用高速快門讓背景暴光正常。

  缺點及優點:

  1、前簾同步:它限制了閃光時的最高快門速度,但是由於在「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範圍之內相機可以控制閃光燈的光量,就可以實現閉環TTL閃光燈控制,精確控制暴光。

  2、后簾同步:適用範圍有限,並且無法利用NIKON的監察預閃功能。(將破壞后簾同步的效果)

  3、慢速同步:極其有用的功能,但要用三腳架(呵呵,跑題了)

  4、FP高速同步:用途有限,由於是小功率頻閃,作用範圍也很小,並且相機無法進行TTL閃光燈控制。

  總而言之,前簾同步用於一般攝影,后簾同步用於低照度下的運動物體,慢速同步用於低照度下的固定物體,FP高速同步用於高背景亮度的主體補光。

AE_lock:
快門控制曝光是通過前後簾幕的運動來實現的. 設簾幕運動的速度不變, 當速度比較慢時, 比如1/8s, 前簾完全打開, 過一小段時間后簾開始運動, 后簾完全遮住膠片則曝光結束; 當速度比較快時, 比如1/500s, 簾幕運動的速度已經不足, 這時前簾運動還沒結束后簾就開始啟動, 實際上前後簾之間形成了一條寬度小於膠片寬度的夾縫, 這條夾縫掃過膠片達到了高速的效果, 速度越高夾縫越窄.

一般閃燈只閃一次, 無論是前簾同步還是后簾同步, (慢速同步可以是前簾同步也可以是后簾同步) 這就要求快門的前簾完全打開時后簾尚未運動, 而這個簾幕運動的臨界狀態就是相機標明的閃燈最高同步速度, 相機不同, 快門的工藝不同, 其最高閃燈同步速度也不同. 比如seagull df-1為1/45s, minolta 800si為1/200s. 如果用高於此值的速度, 那麼就只有閃光瞬間的那條夾縫處的膠片才會曝光正確, 被后簾擋住的膠片將曝光不足. FP高速同步則是一種頻閃方式, 當前簾啟動就開始閃, 直到后簾運動結束. 由於閃光的頻率非常高, 由於閃光的頻率非常高所以保證了整個膠片的都得到了均勻的閃光. 也正因為其不停地頻閃, 它每一次的輸出功率很小, 其有效範圍自然比正常閃光要小.

以上是俺對閃燈工作原理的理解, 有理解錯了的地方還望蛙們蚪們指正.


我的微距(近距)攝影的經歷(四)

RK

http://www.chyangwa.com/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25341

記得上次寫有關微距攝影經歷的帖子大概是在2001年,轉眼兩年已經過去了,其實上篇的帖子還沒有結束,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續寫罷了。 不過現在看看罈子里拍微距的朋友還真不少,而且,中國一句熟話,不進則退,我現在拍的微距似乎也不怎麼樣。不過為連續寫這個微距攝影的經歷,我就厚著臉皮繼續寫吧。

在經歷的第三篇,談到了使用美能達3600HS(D)閃光燈和使用高速同步閃光。其實現在看來,這樣做很難。之後我又連續嘗試了三種方法,今天在這裡就慢慢聊聊吧。

1. 柔光板 (CD-1000)。

美能達給帶有內建閃光燈的自動單反機子配了一個叫柔光板的附件(CD-1000)。價格一般, $50左右。它的設計就是將一塊柔光板插在外街閃光燈座上, 利用內建閃光燈來進行補光。不過正如這個附件的名字所稱「近攝柔光板」,如果想用它來進行微距攝影,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我用了它拍了一些照片,雖然它的設計非常好用,但是照出來的效果還是以欠曝的為主。由於機內閃光燈的功率不大,如果使用了小光圈,照出來的效果就犯黑了。 這個柔光板如今也就在家打瞌睡了。應為效果不佳,我用了幾次就放棄了。

2. 環形閃光燈。

美能達已3600HD(S)為基礎推出了新一代的環形閃光燈,不過我在此之前已經買了上一代的。 其實兩者很相似,都是一個閃光燈控制器加上一個環形燈管。只是閃光燈控制器是隔代的不同。環形閃光燈其實很貴的,花了我260多美元,差不多快買一個5600HS(D)了。作為微距攝影的新手,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用閃光燈補光,使片子既不過曝也不欠曝。 我記得有一個微距攝影用來計算閃光燈曝光量的公式,我將在下篇文章再作介紹吧。購買環形閃之前,很多人把它說得很神。 可是期望越高,失望也可能越大。 果然如此,拿到環閃,就已經有一些後悔了。首先,環閃的設計決定了它無法輕便地攜帶,因為它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控制器;二,環形燈管;三,燈管與鏡頭的對接環;由於我的這個環閃比較老,因此還帶了一個美能達閃光燈與普通閃光燈的借口轉接器。光是安裝環閃這一步就花去了不少時間。

效果如何呢?比柔光板是好多了,可是欠曝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原來他的快門速度是固定死的,1/125, 如果調解光圈大小,也就自動調整了入光量。如果我把光圈調得太小,如光亮不足,那麼整個片子自然就欠曝了。 不過話說回來,過曝和欠曝已經不是環閃的主要問題,最主要問題就是環閃所營造出的所謂「人造光」太明顯。因為是環閃,所以被攝物體反射出來的光是一圈一圈的,非常不自然,形狀就像早餐吃的麥圈。 另外,環閃的光是平面的,多數適合平面物體的拍攝,對於有立體空間的物體的拍攝,則顯得力不從心。

環閃的購入讓我興奮一下,但是隨著極大的失望,這個環閃也很快被打入冷宮了。

3. 美能達5600HS(D)離機閃。

自從有了85mm G(D)頭之後,心裡就琢磨著購入5600 HS(D)閃,畢竟這個閃光燈是完全配合7而設計的。後來自己下定決心,購買了這個燈。5600 HS(D)的確是專業燈,雖然外形同3600HS(D)很相似,可是功能卻是大大地增強了。其中最讓人興奮的還是它的閃光功率輸出控制功能。雖然我們可以利用光圈的大小和快門的速度來調整閃光燈入光量,但是這遠遠不及僅通過按幾次按鈕來的方便。這個閃光功率輸出功能給室外人物攝影進行1:4的補光帶來很大的便利,同樣對微距攝影也很有用。

5600HS(D)有一個小功能,就是它的閃光頭可以調整到小於九十度角。這個設計是給近距攝影做的,要是用來攝微距,由於距離太近,不用離機閃的模式的話,恐怕要出現暗角。 因此,光一個專業閃燈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條離機閃的連線。以前的3600HS(D)因為不是專業閃光燈,因此連插連線的介面都沒有。

剛開始用離機閃給微距攝影補光時很不習慣,因為兩隻手得一手拿相機,一手拿閃光燈,很不方便,也給手動對焦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此建議如果使用離機閃的話,最好使用三腳架,把相機固定好,對焦好后,手提閃光燈,然後再按快門。 使用三腳架的好處很多,這裡就不用多說了。 如果是拍攝移動的小蟲蟲之類的玩意兒,恐怕最好的辦法還是找一個幫手,讓他/她幫你拿著閃燈對著被照物體,而你也儘管去擔心對焦的問題。 有一個幫手的好處也很多,起碼個人認為這樣出片子的成功率會比較高。

那麼用多大的閃光輸出率比較好呢?我的經驗是使用1/4的正常輸出功率,這個功率照出的片子比較柔和,人造光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你也許會問閃光燈同物體的距離應該是多少,我一般保持與相機機身同被攝物體的距離相似的間隔,或者稍遠。有沒有科學道理,這個我無法解釋,但是這是我使用離機閃的Comfort Zone.

剛開始使用離機閃時,過曝和欠曝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不過廢片率卻低於柔光板和環閃,加上它的效果比較自然,因此我就一直堅持使用離機閃給微距補光了。 使用了一段時間后,有了一定的經驗,過曝和欠曝的情況則大大地減小了。看來有關技術性的東西還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道理。相對環閃的平面光,離機閃由於它的功率比較大,因此補出的光基本上可以覆蓋有立體空間的物體,拍出的片子很有立體感。

現在我的相機包里,除了一個專門的微距鏡頭外,剩下的就沒有專門的微距攝影器材了,最多就是包里還有一條閃光連線用來使用離機閃。 可見離機閃的好處還是很多的,尤其適合於攜帶。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兒。 下回再詳細說說膠捲的選擇及其他的一些東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9: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