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戶河南棉農的入世生活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12-16 1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進口棉花和新疆產棉區崛起的衝擊下,家住河南商丘的劉紹興一家的棉田越來越少,收穫的棉花也賣不上價。於是,他的大兒子去浙江打工,二兒媳也坐火車去「棉花多得多」的新疆當了一回採棉人。

劉紹興袖著手,站在門口看他的16畝土地。12月8日早晨飄落的白雪讓閆集鄉的土地看上去像是再次開滿了棉花。其實棉花的收穫季節已經過去快兩個月,現在土地上種著的,是冬小麥。

和閆集鄉其他的農民一樣,種植棉花是62歲的劉紹興一年裡最重要的事業。但是近幾年來,閆集鄉的農民不大願意種植棉花了。「種花是一個費力氣的活。」劉紹興說。往年,劉紹興在合適的季節里會種上10畝左右的棉花,今年他只種了4畝。

更重要的是,這個費力氣的活換不來更多的報酬,棉花的收購價格在這幾年裡甚至出現了下降。劉紹興說:「農民是最實際的,什麼能賣錢就種什麼。」

閆集鄉在河南省商丘市的睢陽區,商丘市是河南省生產棉花最多的地區之一,而河南省則是中國的傳統棉花產區。在閆集鄉,人們說起「種花」,指的就是棉花。

導致閆集鄉農民手中的棉花價格無法上升的是棉花數量的增加。增加的那些棉花來自國外與中國新興的棉花產區。2001年,在加入WTO的時候,中國向世界承諾中國的農業市場會逐步開放,允許從國外進口一定配額的棉花就是這個承諾的一部分。

看上去,這個承諾正在實實在在地影響閆集鄉與商丘市。負責管理棉花生產工作的商丘市棉花生產辦公室主任鞏固說,加入WTO給商丘市的棉花生產帶來「很深刻的衝擊性的影響」。

擁有4萬人口的閆集鄉在商丘市南部,105國道從它旁邊經過。劉紹興所在的劉庄村是閆集鄉27個村之中的一個,閆集鄉的人們公認劉庄村是種植棉花最多的村莊。西街村的史孝房說:「你去劉庄村問一問,那裡戶戶都種棉花。」

但是劉紹興說,劉庄村的可耕種面積有470多畝,原來有一半以上用於種植棉花,但是今年只有100畝左右。「下一年還要更少呢。」他說。

棉花進口大幅度增長對中國農民和農業產生的影響引起了國內截然相反的兩種看法。一些人認為,政府應採取措施保護中國的棉花安全;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大可不必。

種棉花是一件麻煩的事

劉紹興是1960年代的高中畢業生,在學生串聯免費坐火車的日子裡最遠去過廣州。他知道WTO,也會向你說起西部大開發,他認為新疆的崛起給河南省的棉花生產帶來了影響。

他不是跟不上時代的人,在1970年代末他當過閆集鄉經濟聯合社的經理,開了一家制酒廠;在1980年代末他開辦玉米製糖技術培訓班,在上海的報紙上做廣告,試圖把全國人都吸引過來。

在步入老年之後,這個閆集鄉劉庄村的前任黨支部書記重新回到土地上勞作。像他的祖輩和鄉親們一樣,他最熟悉的農作物是棉花。「春棉是3月種,8月收。夏棉是『收梅』時種,秋後收。」他說。在寒冷的初冬,棉花都已經從土地上消失了,只剩下鄉村道路旁堆積著被收割的棉花桿,上面綴著乾癟的空棉桃。

如劉紹興所說的,種植棉花得用「慢工夫」,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你要每個星期都給它們噴一回農藥,以殺死那些層出不窮的生命力頑強的害蟲,包括蚜蟲和一種俗名叫作「花大姐」的硬殼蟲;你要花錢為它們買回塑料薄膜蓋上,以促進它們快速生長;你還得憂心著如何讓它們接受更多的陽光照射和適量的灌溉。

就算你全部做到了這些,在連續種植四五年棉花之後,你的土地質量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栽種在上面的棉花,葉子會輕易地發黃和脫落。

閆集鄉的農民把這種現象叫作土地「長了菌」,他們認為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不能讓土地得到輪作,你只能在未來的若干年裡停止種植棉花,等待土地質量重新變好。

比起玉米等其他作物來,棉花的確是一種難伺候的東西。「種棒子(玉米在當地的俗名),喂一遍化肥、有時澆澆水就行。」劉紹興說。

5年前,閆集鄉的農民能獲得每年300多公斤的棉花畝產量,但是從2003年到2005年,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引起的雨水過多和光照不足使每年的畝產量只有原來的一半。

花這麼多工夫不值得

劉紹興說,今年他收穫的棉花是以每公斤5元至5.2元的價格賣出去的。他指著坐在他身邊一個正在抽煙的農民說,你問問他是多少錢賣的。那位姓曹的農民回答,兩塊二我都賣了。也就是說,他碰上的收購價格是每公斤4.4元。

「花這麼多工夫,不值得。」劉紹興說。種植棉花的成本也不低,每年他們必須為每畝棉花花費近300元。

產量的減少沒有帶來價格的上升,因為中國政府允許關稅配額進口的棉花在增加,2005年原棉進口達到250萬多噸。商丘市最大的棉紡織企業銀河紡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閆德富說,棉花收購價格受進口的影響比較大。

他說,這5年間棉花的價格大起大落,2003年時最高,皮棉(去掉種子后的棉花纖維)收購價格為每噸17500元至18000元。那一年,中國進口棉花87萬噸,占當年棉紡織品消費總量的13.6%。

那時候,不僅是劉庄村,整個閆集鄉的人幾乎都在種植棉花。3年多以後,很多人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棉花加工企業從農民手中收購尚未去掉種子的籽棉的價格是每公斤5.6元。

2004年,中國進口棉花191萬噸,占當年棉紡織品總量的25.1%。閆德富說,價格開始迅速下降,下半年比上半年低了每噸5000元。現在的收購價格則在每噸12000元以內。

鞏固說,棉花與糧食的收購價格比例為8∶1左右是適合的,但是這幾年糧食的價格升上去了,棉花的價格卻被壓住了,現在糧食每公斤都賣一塊五、一塊六了,棉花還是這樣。這使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降低了。商丘市在1995年的棉花常年種植面積為360萬畝,今年只有170萬畝。

因為土地「長了菌」,50歲的史孝房今年沒有種棉花,而是種上了小辣椒和芹菜。小辣椒的生長期和棉花一樣,今年賣到了每公斤24元。在立秋時種、立冬時收的芹菜今年卻降價了,往年是每公斤0.8元至1.2元,今年1元就能買3.5公斤。

這也就是有的農民仍然願意種植棉花的原因。儘管價格不高,也很辛苦,但種植棉花沒有太大的風險。如果你是種植蔬菜、花卉和瓜果等經濟作物的話,你就必須小心價格的劇烈波動。「種棉花有一個好處就是穩定。」史孝房說。

那裡的棉花比這裡多多了

在閆集鄉,年輕人也不把種棉花當作最重要的事業了。他們和中國大多數青年農民一樣走向城市,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外出打工。在閆集鄉最寬的那條街道上,就有一家負責把年輕人介紹到南方城市打工的勞動力輸出中介機構。史孝房和劉紹興都有兒子在大城市裡打工。

「我願意讓他出去。」劉紹興說,「用種棉花的工夫,打工能賺的錢多得多。」他的大兒子到經濟更發達的浙江省打工去了。不過他還是把35歲的小兒子留在身邊,和他一起耕作那16畝土地。史孝房的兒子和小女兒都在深圳市。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認為近年棉花進口具有經濟合理性,其中一個依據就是棉花進口支持了中國棉紡織業在加入WTO后的迅速增長,這對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貢獻。

閆德富說,他的銀河紡織有限公司擁有3200多名職工,其中農民工的比例是60%。

不過在閆集鄉,轉移的勞動力與棉紡織業沒有明顯相關的聯繫,他們像普通農民工一樣分佈在各種不同的行業。惟一與棉紡織業直接相關的,是那些遠赴新疆的采棉人。

劉紹興的二媳婦楊玲就是其中的一員。今年8月,家裡那4畝棉花還沒到收穫的時候,楊玲就第一次跟在村裡的其他13個人後面,坐了兩天三夜的火車來到新疆。在那裡的3個月,她每天都在彎著腰摘下那些成熟飽滿的棉桃,從天亮到天黑。

新疆是中國新興的最大的棉花產區。因為勞動力不足,新疆每年都需要從外地招來成千上萬的采棉人。這些人大多來自傳統的棉花產區如河南省和山東省,他們擁有從事這項艱苦勞動的技能與經驗,也有賺取額外收入的需要。招聘者來到商丘市,住在市區的賓館里,然後在鄉鎮上設立招聘處,像吹著魔笛的孩子那樣把農民從他們的土地上拉走。

楊玲說:「那裡的棉花比我們這裡多多了,望過去都是白色的一片。」採下1公斤棉花可以得到0.7元,她算得上手腳麻利的,最後拿到了3000多元。

家裡的棉花呢?楊玲把它們留給了丈夫和公公。只有4畝,兩個男人沒用什麼力氣就解決了。

新疆是一個新興的棉花產區,它正在逐漸取代河南省原先的地位。銀河紡織有限公司每年一共收購25000噸棉花,在商丘市當地收購15000噸,進口配額是800噸至2000噸,在新疆和甘肅省收購7000多噸。今年,銀河紡織有限公司在甘肅省還新建了一個棉紡織廠,在當地進行收購。

但別的小型棉紡織企業就沒那麼好過了。鞏固說,2002年商丘市有208家國家認證的棉花加工企業,今年只有30多家參加了收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