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科技仍領先中國 惟領先幅度漸漸收縮

[複製鏈接]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oytrip 發表於 2006-8-18 1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印度科技仍領先中國 惟領先幅度漸漸收縮      



人們常常拿印度與發展同樣迅速的中國做比較,而且後者總體的「平均分」更高。不過印度人則喜歡用下面的觀點聊以自慰:中國也許是一個「世界工廠」,但印度在科學技術方面更勝一籌。但是,印度在基礎科學的發展正在衰退:中國每年所貢獻的論文佔全球總數的12%,但印度僅僅佔3%。


以軟體業和制藥業為例。軟體和IT服務公司在印度的發展正如雨後春筍般迅猛,其中有不少企業在國內市場甚至打敗跨國公司。還有一部分制藥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大獲好評,成為國際同行的強力競爭對手。


不過,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已經不再相信,軟體業和制藥業的輝煌就是印度科技強盛的象徵。過去印度引以為傲的科技優勢逐漸在丟失,因為印度正面臨最為嚴重的挑戰。這種挑戰不是來自發達國家,而是發展迅速的周邊國家。


印度科技顧問委員會主席拉奧(CNR Rao)教授說:「印度科技正在死亡。如果印度不及時改變過去50年來一直採取的科學發展政策,印度的科學將在未來的5年內消亡。」他還指出,國內的科學硬體設施殘破不堪,而且「留下的科技人員為數不多」。


早在牛頓(Isaac Newton)發現萬有引力之前,大約距今2500年的時候,印度四大古典吠陀經之一—《利格經》(Rig Veda)就已記載宇宙是由引力結合起來的。由於科學的起源如此久遠,因此現代科學遭遇「瓶頸」的事實讓許多印度人感到難以接受。雖然軟體業和制藥業在國際上小有名氣,但基礎科學的發展正在衰退。


這種衰退是質與量的衰退。據拉奧教授介紹,國家或民營科技部門的研究論文數量持續減少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每年所貢獻的論文佔全球總數的12%,但印度僅僅佔3%。


其中,印度所發表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還不到全球的1%。這種下降趨勢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拉奧教授說:「就連臺灣、新加坡和南韓等小國家或地區都成功超越了印度。」


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關於2005年科技創新的報導,1980年遠遠落後於印度的南韓在去年發表了27,397篇研究論文,而巴西和臺灣也分別發表了17,086和16,503篇論文,而印度只有15,000篇。報導稱,「在印度的知識產業覆蓋範圍內,其申請專利的數量還排不到世界前30名。巴西、南韓和以色列等國家遠遠超過了正在衰退的印度。」


拉奧教授認為,「問題在於印度人已經對科學不感興趣了。10年前,願意攻讀理科的學生比現在多得多。」


據海德拉巴邦(Hyderabad)細胞和分子生物中心(Center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簡稱生物中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在印度的受教育兒童中,只有極小一部分能夠成為「尖子生」,並為國家的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該中心的總監辛格(Lalji Singh)博士指出:「最聰明和最優秀的學生紛紛出國,這也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科學發展體制與經濟體制一樣,同樣需要改革,但是當局政府採取的措施並不多。印度知名智庫—能源和資源學會(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的主管R K Pachauri先生指出:「印度的科學發展已經陷入了平庸之道,急需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科技研究部門的改革卻遲遲未能啟動。」


缺乏改革導致科學基礎建設落後的例證便是教育體制的過時。高等教育機構普遍缺少資金,由教學大綱主導的體制致使學生不願進行科學研究,而寧願選擇工作前景較優的學科或專業,如IT業和零售業。因此,Pachauri先生說:「印度雖然正在培養科學人才,但現行教育體制所培養人才的能力還達不到理想中的標準。」


專家認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印度將面臨其他國家或地區追趕世界一流水準的激烈競爭。


「到目前為止,印度的科技發展仍然相當緩慢。然而在過去的4年來,競爭卻變得越來越激烈;如今的科技發展也需要更多的投入,」拉奧教授說。「許多周邊國家紛紛增加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但是印度的投資規模卻在劇減。」


其他亞洲國家大多通過減免稅收、增加研發投資、提高科技人才優惠待遇等手段來扶持科技事業的發展。據統計,亞洲國家平均將4%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國內生產總值)投入到科技創新當中,而印度的投入只有1%。


專家還認為,科技研究部門缺乏獨立性也是一大障礙。雖然在理論上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都是獨立自主的部門,但實際上卻受到種種政府政策規定的約束。生物中心總監辛格指出:「因此科學研究部門也只能遵循政府的規定和指引,從而喪失了自主性。」


拉奧教授補充說:「高等院校的貢獻已經創下了史上最低的紀錄。在科技論文發表和研究人員培養方面,就連最優秀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表現也差強人意。」


不過,專家們同時認為要扭轉目前的形勢並不困難。Pachauri先生說:「阻止科學發展繼續衰退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便是從政府目前對科技發展的投資中將大部分資金撥給那些研究目標性較強的私營科學機構。」


拉奧教授則認為,政府應該利用民間投資者的資源,將研發經費投入增加兩倍。目前,90%的基礎科學研究經費都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


事實上,印度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根據2003年出臺的一份科技政策文件,印度政府將把科技投入的比例提高至GDP的2%,並引導企業自行大幅增加研發資金。其他重要內容還包括,完善科技學術機構的基礎硬體設施,為基礎研究制定籌款機制,培養及吸引科技人才,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等等。


可是,這份文件似乎在出臺後為久就被當局政府拋到了九霄雲外。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沙發
mm021 發表於 2006-8-18 13:53 | 只看該作者
科技的發展是需要外界驅動的,動力的來源不外乎:戰爭需求、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及名譽等

印度科技仍領先中國? 我不認同,甚至從認為它曾領先過中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1

主題

1916

帖子

810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0
3
菜鳥潛水員 發表於 2006-8-18 14:26 | 只看該作者
轉貼幾段:
1993年,印政府又公布了「新技術政策聲明」,確定了印度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超大型計算機、新材料的合成與加工、感測器以及計算機軟體等。力爭在這些領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
印度的衛星製造技術水平先進,包括製造遙感衛星(IRS系列)和通信衛星(INSAT系列)。截止目前,印度至少製造和發射了27顆各種衛星(包括發射失敗的);但火箭製造技術卻相對滯后,沒有能力獨立製造出能夠將地球同步通信衛星送入軌道的運載火箭(GSLV)。印一直依賴法國阿麗亞娜火箭,為其發射通信衛星。
...
軟體產業是印度最引為自豪的產業。
...
生物技術是繼信息技術之後,印度政府非常重視的又一領域。
------------------------------------
應該說,印度和中國相比,主要差距在重工業方面,而這就大大限制了其國防,交通等方面的科技能力,想造大東西比較困難,也就是靠腦力勞動的領域發展比較迅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0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4
4
白衣 發表於 2006-8-19 02:01 | 只看該作者
阿三又做夢了,他們總是在擔心些本來並不存在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